<p>前不久,清理母亲房间时,在床下翻出来了一件家中的老物件——杆秤。说是个老物件,应该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记得一九七二、七三年我还在念初中,随父母来到山东省济南市黄河北岸的齐河县修建黄河大桥时,父亲收到奶奶去世的电报,回四川老家奔丧回来时,带回了奶奶家中这件唯一的遗物,历经了多少次搬家迁徙都没有丢弃,一直保留至今。</p> <p>在中国的历史上,杆秤也可算作是华夏“国粹”。 据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利用杠杆原理,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颗星,定一斤为16两,告诫商家不可缺斤少两,否则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统一改为10 两一斤。</p> <p>显然,家中的这杆秤是10 两一斤的,从秤杆上的秤星和秤砣上标示的重量显示便知,这杆秤可秤30斤的物体重量。从秤盘上脱落的搪瓷、从固定秤砣和秤盘绳索上的油渍、从杆秤上的提纽更换成了绿色电线来看,这杆秤也是“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看到了这杆秤,不禁想起了父亲生前的生活点滴......</p> <p>秤盘</p> <p>秤砣</p> <p>提钮、定盘星</p> <p>在我的记忆中,家中这杆秤使用的频次还是蛮高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虽说还是计划经济,但齐鲁大地物产及其丰富,且生活物质也相当便宜,但买东西得去县城赶集,民间约定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建桥工地距离县城五公里左右路程,当时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要么就只能步行。因此,我家一到山东就买了辆前轮手刹、后轮用脚倒刹的青岛产金鹿牌自行车(当时骑着还很不习惯),这辆自行车成了兄弟俩上学、父亲赶集、钓鱼的交通工具。</p> <p>金鹿牌自行车</p> <p>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一位当地名叫郭庆的初中同班同学中午放学去集市逛着玩,见农户在地摊上摆着几笼鸽子卖,每只一毛钱,同学从口袋里只掏出了七分钱,农户竟也卖给了他一只雏鸽。山东人做生意实在,集市上卖东西好像不习惯用秤,比如鸡鸭多少钱一只,水果多少钱一框,蔬菜多少钱一堆,或者是以物换物,还有买卖大型牲口的。当地人称建桥人为“大桥…hang的”(山东话“上”读成“hang”,“大”字读音很轻、很短,几乎听不出来,“桥”字有个拖音,现在学起来还很有意味)并很愿意与“大桥…hang的”人做生意,说是大桥人有钱,买东西不还价,我理解钱只是一方面,主要是大桥人来自全国各地,好吃,不忌口,只要能吃的东西,什么都吃,而当地人吃东西就很单调,例如吃鱼只吃鱼塘养的家鱼,把黄河鲤鱼当做上品,对喜头(鲫鱼)、财鱼、甲鱼绝对是不屑,更别说泥鳅、鳝鱼了。一人去赶集,隔壁左右街坊邻居都沾光,如此一来,家中的这杆秤便有了用武之地,邻里都知道老郭家有杆秤。</p> <p>父亲一生喜好钓鱼,我不止一次的目睹过他自制鱼竿的过程:先把不同粗细的竹子分段,边用火烤边用湿毛巾在竹节处按压调直,除第一、第二根的苗子外,每个竹节还要贯通,一副鱼竿有四到六根竹子,总长八到十米左右,可一根套一根象套娃似的收起来,鱼钩、鱼线自然是买的,鱼漂是用鸡翅羽毛杆或是鸭翅羽毛杆做的。在建桥工地休息分大礼拜、小礼拜,半月才能休息一天,就这还要骑着自行车背着鱼竿外出钓鱼。山东齐河这地渔产特别丰厚,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公路两侧的河沟中,常常可见鱼儿游动。到了入冬时节,芦苇荡的水不深,且很清澈,尤其是水面上结着一层薄冰的时候,能看见大个的喜头鱼在水中一动不动,如果你敢挽起裤腿忍受住刺骨寒冷的冰水下水摸鱼,会一抓一个准。每每父亲满载而归时,就会用上家中的这杆秤,秤一秤他的战利品。</p> <p>父亲退休后,家中的这杆秤可没退休,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孙女刚出生时,初当爷爷时的那种心情难以言表,每月将襁褓中的孙女打好包,用这杆秤记录着孙女最初的成长过程。</p> <p>最不可理解的事是,每当亲朋好友拎着水果或礼品来家中看望父母,待客人走后,父亲便拿出家中的这杆秤,但凡能显示重量的物品都要秤一下,口中还不停的念叨:真是不该啊!这得要花多少钱?还告诫家中的人:要懂得感恩,要记得还情啊!即便是晚辈来看望他也是如此。现在我终于明白,这杆秤秤的不是物重而是人心,秤的不是别人东西而是自己的福报!</p> <p>父亲是家中的掌勺人,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平时烧个荤菜,都要用这杆秤秤一下主料和辅料的配比。特别是自制的麻辣酱,更是深受亲朋好友的称赞,倘若当时有点经济头脑注册个商标什么的,哪还有今天的 “老干妈”。尤其是过年做年饭期间,灌制香肠、腌鱼腌肉、腌萝卜干、炸丸子炸藕夹、炸翻散炸春卷、虎皮扣肉、糖醋排骨等等等等,家中的这杆秤更是他制作美味佳肴必不可少的用具。现在回忆起来“爸爸的味道”仍然强烈的刺激着我的味蕾。</p> <p>说道“爸爸的味道”,不禁又使我回想起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南京方家营幼儿园上大班时,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发着高烧,父亲背着我去铁路医院住院,让我感觉到父亲的臂膀是那么的宽厚、坚实,是那么的有力量,汗水湿透了他衣裳的同时,也渗透着“爸爸的味道”……</p> <p>有首歌的歌词是:“天地之间有秆秤,那秤铊是老百姓,秤秆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你就是定盘的星……”。在我的家中,父亲就是那定盘的星。他一生做人秉承着天地良心这杆秤,不为权所动,不为利所诱,诚信待人,宽厚为本,而对自己则斤斤计较。父亲可以说是用祖宗留给他的这杆秤,诠释着他平凡朴素的一生。</p> <p>随着弹簧秤、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民族记忆的符号。家中的这杆秤也终将会“寿终正寝”,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同时,父亲善良耿直的品格和为人处事的性格,也终将在我的血液中流淌。</p> <p>今年是父亲去世十周年,也是父亲九十一周年诞辰,献上此文以表达对父亲的哀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