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小说】油条大夫

崔明祥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本篇文字 崔明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图片来源 百度网</span></p> <p>俗话说:干啥琢磨啥,卖啥吆喝啥,敲锣卖糖,各干一行。特别是痴迷于某项专业的人,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什么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地点,也不论遇上什么人什么事,三句话不离本行!正是这些不离本行的职业语言习惯,很多时候在人们的日常闲聊和生活中产生了不少误会与笑话。</p><p><br></p><p>这不,老刘开了一家个体诊所。立冬那天,老刘的小舅子李闯到诊所里替他值班,让姐夫回家吃饺子。老刘前脚走,后脚就来了一位六十上下岁的老太太。她径直走到李闯跟前,问:“大夫,你看我这眼皮底下长个小焖头儿,半拉多月没出头儿,能产生癌变不?”</p><p><br></p><p>李闯心说,这点小毛病根本不算啥,虽然咱不是大夫吧,但既然人来了,咱也得装模作样地帮着参考参考:“大娘啊,我先从理论上讲,再从原则上说,你眼皮上这个小馒头……”</p><p><br></p><p>“什么馒头,那叫焖头!”</p><p><br></p><p>“哦,这个小焖头啊,凭我多年炸…… 啊,扎针吃药的经验,说明那焖头里边的气量太足,气太足硬憋硬憋,它就鼓包了!完事儿吧,你拿筷子一捅,噗嗤——就没事儿咧!”</p> <p>老太太说:“你那不是治馒头!”</p><p><br></p><p>“那是啥呀?”</p><p><br></p><p>“你那是炸油条!”</p><p><br></p><p>“嘿!阿姨,你咋知道呢?”</p><p><br></p><p>老太太说:“我也是炸油条的!”</p><p><br></p><p>李闯骚了骚头,不好意思地:“嘿嘿,感情在这遇上同行咧!”</p><p><br></p><p>老太太乐得前俯后仰地说:“说明咱娘俩有缘呗!也是的哈,这炸油条都炸出瘾来咧,三句话不离本行!就说我吧,有一回,在我那店里打工的小姑娘问我:阿姨,这两天我发现我这舌头咋有点发黄呢?我随口就扔出一句,啊,那可能是碱大了呗!姑娘边乐边说:我这脖子还有点发硬。我随口又扔出一句:矾搁多咧!小姑娘这个乐啊:师傅,照你恁么说,那我这腿一爬山就有点发软,那肯定是欠火了呗!我那亲家母一听这个乐呀:姐,这小姑娘可真是你徒弟!那你们说,这软也不好、硬也不行,不是矾多就是欠火,那咋样才好哩?你猜我那徒弟说啥?嗐,最好是外焦里嫩!”</p><p><br></p><p>“嘿,还没跑出油条去!”</p> <p>崔明祥:辽宁沈阳市人,本科学历,通俗文学作家,正高级研究员。一九六九年参军,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五年在沈阳军区装甲兵坦克第四师政治部任放映员、创作员、报道员、宣传干事等职。一九七七年转业到《辽宁群众文艺》杂志社任戏剧曲艺编辑。在职期间,创作的戏剧作品《窗口》、曲艺作品《列车历险记》、理论文章《家乡的艺贴心的曲》、《关于文化下乡的思考》和《关于少儿美术教育的思考》等四篇作品曾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金奖两次、银奖、铜奖和优秀奖各一次,大型戏曲《1号防线》曾在《中国文化报》和江苏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全国抗非戏曲作品征稿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其它曾获得中国剧协设立的曹禺戏剧文学奖小品小戏奖等各 类奖项八十余次。多种体裁作品在《解放军报》、《中国戏剧》、《民间文学》、《小说月报》、《曲艺》、《通俗文学选刊》、《中国课外教育》和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辽宁 日 报》等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小说、报告文 学、戏剧、曲艺、诗歌、故事、散文、理论、文艺评论等作品一千余篇,为省市电视台及各类文艺晚会及政府部门撰稿二十余台,其中代表作品为长篇系列通俗小说《商海奇观•三十六计新用系列》。退休前任辽宁省文化厅省艺术馆创编部主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