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行之三:做一个会引领会调动的优秀教师

淡言素语

<p>  2020年12月2日,阴,来苏州学习第三天。</p><p>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个极端的教育口号像枷锁一样天天束缚着我,使我常常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 中,使我天天怀疑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真的就认为我就是那个不会教的教师,否则为什么会有部分学生不会学习呢。今天听了王力耕教授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浑身轻松。</p><p> 王教授的讲座《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变革 “四变三结合”教学指导观》​详细阐述了当前教师如何更新我们的教材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p> <p>  作为教师,我在哪个层次,这恐怕是每个老师最想知道的。王教授用爬山做了形象的比喻。</p><p> 只有关注学科,研究学科素养,总览学科全局,创造教材上课的老师,才是站在山顶的老师。我汗颜,我唯有仰望!</p><p>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要用语文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语文的思维思考世界,更会用语文的语言表达世界。</p><p> 收获:我不能成为特级教师,我一定要成为“有特点”的老师!</p> <p>  王教授列举了“中美学生分吃披萨饼”的事例,告诉我们面对考试,中国学生是不会吃亏的。但作为群体,我们学生的思路是极其单一的。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单一思路是很难走出困境的。</p><p> 应试能力与思维能力不是一回事,应用知识和创新思维不是一回事。中国考生考试能力强,美国学生变通适应能力强。我们培养的是聪明的孩子,却不是智慧的学生。语文的感觉是看出来的,数学的感觉是做出来的,英语的感觉是读出来的,物理的感觉是实验出来的。</p><p> 收获:我们不仅要培养聪明的孩子,更要培养有智慧的孩子!</p> <p>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种叫“满堂灌”(告诉训练)教学方法被我们所厌弃。王教授说,“告诉训练”是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接受性教学也是有价值的。素养取向的教学理念是:既要“告诉”,也要“引导”,更要“思维”。</p><p> 教师不仅是“告诉”,更是一种“引领”。中国人的“好心”剥夺了孩子的乐趣。教学的目标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引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欲望。</p><p> 王教授建议我们:课堂上,教师要控制表达欲望;教学中,不能为教学进度所累;遇问题,教师示弱是一种艺术。知识的可接受性比知识的系统性更重要。教,重要在于听;学,重要在于说。教师,会讲课是合格,会引领、会调动才是优秀。现在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很多老师把问句当成问题。会教会学生提问才是优秀教师功力之所在。​</p><p> 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p> <p>  这是一名数学只考了20分的学生的日记,王教授说,这个学生我们培养不了一个数学家,但我们有可能培养成一名作家。核心素养的落实,也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切记“齐步走,一刀切”。</p><p> 启发:不是每一棵草都能开花,但草的装扮大地是花所不能及的。​</p>

学生

教学

教师

语文

教授

素养

老师

我们

培养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