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不虚传 嘉峪堪留恋

zmzg诗与远方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位于嘉峪关市区西南5千米的河西走廊最窄山谷中。关城东向酒泉,西望玉门,两侧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臂长城,南接祁连山天下第一墩,有河西咽喉、边陲锁钥之称,为古丝绸之路重镇、中原与西域及欧亚各国通商交流的重要驿站。下图是从外城东北角看到的内城和东瓮城侧面及外城墙。</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此次行程安排中没有悬臂长城和天下第一墩,只能借助网上的照片了解一下概况。</p><p class="ql-block"> 悬壁长城,始建于明嘉庆十八年(公元1539年),次年完工。全长15千米,由片石夹黄土垒砌,蜿蜒于嘉峪关关城以北8千米的黑山北坡,巍峨险峻,是嘉峪关的北部屏障。</p> <p>黑山北坡的长城原貌</p>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墩,位于嘉峪关关城以南7千米的祁连山下,矗立在讨赖河谷的高崖绝壁上,为荒漠中孤零零的一个高墩,苍凉而又雄浑。它原是万里长城最西端,经历数百年的风吹日晒和雨雪侵蚀,如今已面目全非,但从其庞大的体量,还是可以想象当年的威武雄姿。</p> <p>  墩旁隐藏着一个很大的地下洞穴,当年用来屯兵马蓄粮草。</p> <p>洞穴内部,现为展厅</p> <p>  地下洞穴的另一出口在讨赖河边的悬崖绝壁下,可以试想一下来犯敌骑被挡在这天堑雄关前的狼狈样子。</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为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其建筑时间比山海关还早九年,是现存长城上最大、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关城建在依山临水的高埠之上,扼守着宽约15千米的峡谷,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包括内城、东西瓮城、外城、罗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等,全长约60千米,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是个结构巧妙,体系严密,层叠设防的边关要塞。下图是它的东侧面。</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虏大将军、宋国公冯胜在河西走廊的九眼泉地区嘉峪塬西麓建起一座土夯关城,周长220丈,城墙高两丈,宽一丈,这就是嘉峪关的雏形 。明孝宗时修建罗城嘉峪关楼;正德年间增建内城的东西二楼,即光化楼和柔远楼;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增修两翼长城。经过前后168年的断续增修才最终建成这一完备的防御体系。下图是东北侧外城墙及高高的墩台。</p> <p>  元明以前,西域使者进贡都经过玉门关。嘉峪关建成后,便成为西域贡使从哈密入河西走廊,前往中国的唯一口岸。开关通贡是一种外交方式,闭关绝贡也是震慑四方的手段。西域各地一般每三至五年朝贡一次,每个使团不得超过10人。朝贡者先在关外设帐等候,鸡鸣时拔帐启程,领取入关凭证,携带本地珍稀特产,赴京觐见,接受赏赐。</p><p> 外城东闸门,高悬“天下雄关”匾额。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关城南连祁连雪山,北接黑山,气势十分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被制匾悬关并勒石为碑。</p> <p class="ql-block">  在清代,中原至西域的一条重要商路是从西安出发,经兰州、嘉峪关、玉门至哈密。吐鲁番的棉花、葡萄,准噶尔的羊、马、骆驼、羚羊角和南疆的玉石等都经这条路运往内地;内地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药材等也经嘉峪关运往新疆和中亚等地。嘉峪关逐渐成为通商口岸和征收关税控制贸易的主要关卡,是商旅过往的必宿之地。关城内曾有商铺、茶肆、旅店等千余家,居住军民数千户。清同治年间,西北发生大规模回民暴动,河西地区受影响最大,动乱后嘉峪关内庐舍零落,仅存十余处。 </p><p class="ql-block"> 关城东侧就是九眼泉湖,湖水清澈,终年不竭,城墙在水中的倒影十分漂亮。</p> <p> 一进景区,便见冯胜的威武雕像。</p><p> 冯胜(?—1395年),本名冯国胜,字宗异,安徽定远人。明郢国公冯国用之弟,开国名将。幼喜读书,通晓兵法。元末随兄投朱元璋,带兵征讨四方,为建立明王朝立下无数战功。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任大将军,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冯胜居于第三”。洪武二十八年,遭朱元璋猜忌赐死。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p> <p>  清同治末年,左宗堂为收复新疆,率兵来到大漠戈壁,一边披荆斩棘修筑道路,一边沿途栽种杨柳和沙枣,既为防风固沙,又作戎马路标,还能为行人蔽日遮雨。据载,光是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到甘肃会宁这一段,成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种树最难事,在左公倡导下,竟在泾州以西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帐的塞外奇观,人们称之为左公杨、左公柳。西北的杨柳与江南有所不同,因气候干旱寒冷,为减少水分流失同时又维持光合作用,它们的叶子特别细小卷曲,而枝条则努力向上伸展。下图这株140多岁高龄的左公杨就在嘉峪关边上。</p> <p class="ql-block">  因禁烟而被贬赴新疆伊犁的林则徐,1842年10月11日途径嘉峪关时,写下了著名的《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毛泽东十分尊崇林则徐,曾挥毫书写了其中一首:“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馋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手书的林则徐诗被镌刻在景区入口大道旁的巨石上。两位伟人的诗词与书法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游客们纷纷在此拍照留念。</p> <p>  景区入口大道旁还建有碑林,主要有天下雄关碑和嘉峪关记碑刻等。</p> <p>  我们的游览路线是:从东闸门进外城,先游览文昌阁、关帝庙、戏台;经朝宗门到东瓮城,进光化门,参观游击将军府、点将台;从柔远门边的马道上城墙,由西向东绕内城墙一周,近距离观赏柔远楼、光化楼、角楼、敌楼等,俯瞰内城和东西瓮城及外城;再从马道下城墙,经柔远门、西瓮城到罗城;参观嘉峪关楼后出关,从各个角度观赏关城雄姿;然后重入罗城,从外城南侧返回。</p><p> 下图是大雪后的嘉峪关航拍全景,外城、罗城、内城、东西瓮城的城墙,城上的三座城楼及角楼、敌楼、箭楼等,还有三条马道都清晰可辨,正好做我们的游览线路对照图。左下侧为东闸门入口,右侧为嘉峪关外。</p><p>(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东闸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外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内城上巍峨的光化楼和东瓮城外的文昌阁与关帝庙。</p> <p>  前排从左至右:戏台、文昌阁、关帝庙的东侧面,后面是东瓮城和光化楼。</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明代建筑,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重修。两层重檐歇山顶,上悬“文昌殿”“神威远播”“威宣中外”匾额;二楼有精雕窗花,上面有彩绘山水人物80余幅;四面有围廊。</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这里是文人墨客读书会友、吟诗作画之所;到了清末,又成文官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在文昌阁左后,最早建于关城内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移建于此。庙院座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大殿、配殿及牌楼等。</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前的戏台,坐南向北,面阔3间,进深2间,是守城官兵和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木格顶棚上绘有八卦图;正面屏风上是八仙图;两侧砖砌屏风上是一组彩绘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尼姑庵的尼姑及其豢养的宠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非常少见。戏台两侧有一副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堪称描写古戏台功能的神来之笔。</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就是东瓮城,门楣上有“朝宗”二字,表示过往官员虽远行极边,仍不忘效忠朝庭和君主。此门南向,不与光化门直通。关内道路有意建得曲折迂回,以利于防守。</p> <p class="ql-block">  瓮城后面就是面向关内的东门和上面的光化楼,城门洞为5伏5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为条石;木质铁皮铁钉黑漆双扇门。门额上刻有“光化门”,两侧题款分别为:知直隶肃州涂跃龙立,乾隆岁次辛亥孟夏月吉旦。光化,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p> <p class="ql-block">  门道长22.69米,宽4.15米,高6.46米,用长短不一的条石铺设。老远便可“洞见”柔远楼。</p> <p>进入内城,右侧便是游击将军府</p> <p class="ql-block">  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建于明隆庆年间,清代重修,是明清两代嘉峪关守将处理军机政务之所。2院3厅四合院结构:前院为府衙,有门厅3间,东西厢房各5间;中间为正厅3间,两侧分别有通后院的门道;后院是将军及家眷生活场所,有后堂、东西厢房等11间。</p><p class="ql-block"> 蜡像人物、家具兵器和图板资料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将军及其家眷工作、生活的场景。</p> <p>  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展示将军及属下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p> <p>书堂,为文官办公场所</p> <p>武堂,是武官办公场所</p> <p>  后院以后堂为中心,展示将军及眷属日常起居、会客等生活场景。</p> <p>会客厅</p> <p> 后堂西间为将军和夫人卧室,丫鬟正在伺候夫人梳妆。</p> <p>游击将军府对面的点将台和南城墙上的敌楼</p> <p>回望光化楼</p> <p class="ql-block">  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东西门外另有瓮城围护,面积500余平方米。内城东西两侧和罗城内侧都建有将军上城墙的马道,旁有台阶方便士卒步行。</p><p class="ql-block"> 前面就是柔远楼,又称西楼,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与东面的光化楼、最西面的嘉峪关楼结构相同,建在同一条直线上。楼高17米,3层3檐歇山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二层周围有廊,色彩庄重,美观大方,有雄峙西陲,俯视天下之势。古人赞曰: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p> <p class="ql-block">  楼下为西门,门额上刻有“柔远门”三字,两侧题款分别为:直隶肃州高台知县和龄承修,乾隆五十六年季夏。柔远,意为怀柔致远,安定西陲。</p> <p>  我们就从柔远门边的马道上城墙,由西向东绕内城一周。</p> <p class="ql-block">  从北城墙看光化楼、楼下的马道,还有东瓮城的朝宗门楼。有点逆光,照片不是很清楚。</p><p class="ql-block"> 请仔细看光化门与马道拐角处的城墙跟,那里摆放着一块直径约1米的鹅卵石,旁边有块标志牌,介绍了“击石燕鸣”的传说:城内曾栖息着一对形影不离的恩爱燕子,有一天双双外出觅食,回来时天黑风高,雌燕先飞入城门,随后的雄燕却被刚关闭的城门撞死了,雌燕悲痛万分,哀鸣不止,不久也死。从此以后,若以石轻敲墙跟,便会发出“啾啾”的燕鸣之声。很多出关的人爱拿小石头轻扣墙跟,要是能听到燕鸣声,兆示此次出行能平安归来;将士出征时,其家人也会击墙问卦,祈求平安归来。</p><p class="ql-block"> 击石燕鸣只是个传说,其声学原理是因为转角两侧墙体既严密平实又呈梯形微斜,形成一种半敞开的喇叭状,当以石击墙或两个石头互击时,就会发出啾啾共鸣声,感觉很像燕子鸣叫。</p> <p>有很多游客从这里上城墙</p> <p>马道口看游击将军府更清晰</p> <p class="ql-block">  东瓮城北墙上可看到连成一线的3座城楼。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十月,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整饬嘉峪关营务,修缮城墙和城楼,并写下“天下第一雄关”5个大字,后制成巨匾悬挂在面向关外的嘉峪关楼上。可惜此匾在1924年与嘉峪关楼同毁,眼前高悬光化楼上的“天下第一雄关”匾是赵朴初于1996年题写的。</p> <p>俯瞰东瓮城</p> <p>转到内城东南角看光化楼、北敌楼及游击将军府</p> <p class="ql-block">  视线左移,内城南侧的演兵场和点将台、北侧的游击将军府尽收眼底;城墙上的柔远楼,嘉峪关楼,南、北敌楼及西北角楼遥相呼应;蓝天白云和远山近峦相映成趣。</p> <p>转身往城外看朝宗门、戏台、文昌阁</p> <p>外城墙和远近房舍田畴</p> <p>  南城墙纵目北望,内城和北山尽入眼帘。光化楼、柔远楼雄峙东西两侧,北敌楼、西北角楼和游击将军府及演兵场上的大炮清晰可辨,黑山在蓝天白云下绵延东西……。</p> <p>  转身向城外西瞰,千里戈壁渺无边际,外城墙和祁连山连绵不绝。</p> <p>  继续往前走,前面是内城西南角楼、嘉峪关楼和西瓮城的会极门楼。</p> <p>  从西南角楼前回头东看,下面就是点将台;从左至右,光化楼、朝宗门楼、南敌楼依次高踞城头。</p> <p>  再探头看墙外,罗城、嘉峪关楼、西瓮城的会极门都近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柔远楼边看西瓮城和嘉峪关楼</p> <p class="ql-block">  俯瞰西瓮城内的会极门背面,它前面的小楼是罗城的南箭楼。看到会极门楼后檐台上放的这块“镇城砖”了吗?相传,负责修筑嘉峪关的工匠叫易开占,技术十分高超,他通过精心设计和周密计算,提出了关城用材方案,结果,关城修筑完成后只多出这一块砖。于是被放在这里,留作永久纪念,人称“镇城砖”。</p> <p>  从西瓮城北墙上看罗城的北箭楼、内城的西北角楼及外城墙内外。</p> <p class="ql-block">  从柔远楼边的马道下来后,我们穿过柔远门走向西瓮城。柔远门的门洞为5伏5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为条石,门道长27.18米,宽4.18米,高6.41米,用长短不一的条石铺设,木板铁皮铁钉黑漆双扇门。 </p> <p class="ql-block">  透过门洞再次回望光化楼,洞中见楼,洞中见洞,由衷钦佩古代建筑师的聪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  出西瓮城来到罗城,看到西瓮城门楣上的“会极”二字吗?其意思是从西域来的诸侯和官员们,在这里友好相会,一同前往中原朝贡。</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外城周长733米,西面成凸字形,构成罗城。罗城城墙高10.7米,比内城高出2米许,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加砖包护,十分雄伟坚固;其两侧与外城南北墙及两翼长城相连。</p><p class="ql-block"> 从罗城上这个角度看过去,城门上的嘉峪关楼、城墙及马道,西瓮城的会极门楼、内城上的柔远楼和光化楼都一览无余,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曲折迂回的罗城城墙,可别小看外城墙上的那3个孔哦,它们都大有用处:上为瞭望孔;中是油灯台;下作排水用。</p> <p>  远眺关外,脚下的关城像锁咽雄峙峡谷,两翼的城墙似长龙游向祁连山和黑山。</p> <p>  从罗城的正门出关,门道上两条深深的车辙印痕见证了昔日的繁华热闹。</p> <p>  正门面向关外,位于罗城正中的突出部,门楣上刻有“嘉峪关”三字。上方的嘉峪关楼,由兵备道李端澄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主持修建,面积556平方米。原楼毁于1924年,1988年又仿柔远楼样式重建。</p> <p>关门外留影</p> <p class="ql-block">从西面看关城</p> <p>从西北方向看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北侧面,内城的北敌楼、东北西北两角楼、光化楼、柔远楼,西瓮城的会极门楼,罗城上的嘉峪关楼、北箭楼,皆清晰可辨。嘉峪关共有门楼、敌楼、角楼、箭楼、闸楼等14座。</p> <p>西南侧看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南侧面,向南凸出的是罗城南箭楼。</p><p class="ql-block"> 罗城的南北两端均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p> <p>  领略过关外风光后,我们意犹未尽地从南侧外城返回,一路仰望内城墙上的角楼和敌楼。</p> <p>  角楼,又叫戊楼,建在内城墙四角,是守城士卒放哨瞭望的地方。高5.4米,砖砌二层单间式,上层四周的围墙设有垛口,形如雕堡;底层三面开窗,另一面有砖砌拱券小门,内有楼梯可上顶层。</p> <p class="ql-block">  南城墙上的敌楼,建于公元1506年,位于城墙外侧,具有军事防御和进攻的作用,也是士卒在城墙上巡逻时休息和放置兵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内城南北墙中段均有敌楼,一层3间带前廊,面积38.2平方米。</p> <p>经过南闸门</p> <p>  南闸门,位于外城墙南端瞭望墩西侧,为过墙式门洞结构。原门已毁,2014年在原址重建。</p> <p class="ql-block">  景区出口附近的长城博物馆,2003年5月1日建成),建筑面积3499平方米。有地上地下二层展厅,分四个单元介绍长城历史沿革、古代长城战争、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古今嘉峪关,运用声光电手段让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直观系统地了解中国长城,并通过板瓦、滴水瓦、兽面纹筒瓦、“工”字砖等实物构件细致了解嘉峪关修建过程和建筑艺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馆内还设有“中国古代兵器装备展览”“嘉峪关文物展览”“名人书画展览”等,收藏各类历史文物7000多件,包括“长城工牌”“永乐铜炮”“嘉峪关关照印版”等,都是研究长城历史和长城文化的珍贵资料,堪称“长城文化的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  来之前以为,嘉峪关这座640多年前建的土城肯定已经毁损,新修的关城没什么看头。想不到眼前的关城和城墙还这么完整,城内的明清建筑也都如此完好,实在让人惊叹不已。天下雄关、河西锁咽果然不虚。这既有当年选址得当、设计精巧、用材考究、施工优良打下的基础,也有西北干旱少雨,风化较慢的环境条件,还有历朝历代精心保护及时维修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雄关不虚传,嘉裕堪留恋。我们既饱览了关城美景,又了解了长城历史,收获满满,欣然而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