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深秋——海派风情街人像系列(一)

【三观摄苑】

昨夜的雨,悉悉索索,下了大半夜,待到从被窝里伸出头来,一束阳光竟探进了卧室,温暖着我丝丝的愁绪。不曾料想久雨见暖阳,心里竟有些莫名的兴奋,起来拨开窗纱,倚窗远望,想看一眼雨后秋天的模样。<div> 秋风里,苏河畔的马路上散落起一地的青黄,在阳光里哆索,被无情的风驱赶着无处躲藏。来往于此的人们,似乎早已忘掉了它曾经给过的阴凉,脸庞上不曾掠过一丝的悲伤。哦,遥远的故乡,是否已是一派深秋的景象了!久居于城市,模糊了我对时节的感触,不比山野农村,春播秋收,夏长冬藏,一枝一叶都告诉着人们季节的变化。对此,城里人少有敏感,甚至变得许些麻木,只有到了添衣加被,才若有所感地觉得冬天来了。然而这时,马路旁的行道树早已摇落飘零,你不曾欣赏到无比美丽的金黄秋色,只有带着同情与无助的目光,望着寒风中只剩下张牙舞爪的虬枝,摇曳着仰天长啸,无助地在刺骨的北风里挣扎。<br></div> 一切似乎都比想象中的要来得早。“小雪”过后,申城下了几场小雨,天气骤然凉了下来。感受到冬的临近,竟想起以往的秋色来。自开埠至今,受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影响,上海的老城厢里,竟有了众多的西洋建筑,还有马路旁的落叶梧桐在沙沙作响。那时的上海,走在这样的马路里弄,各色人种穿梭往来,吴浓软语里夹杂着面包味的口语,有着一种独特的海派韵味。当秋风起,落叶黄时,无论文人雅士、名媛闺秀,独自或携友,徜徉在徐汇、虹口一带的风情街上,就着午后的暖阳,坐在遮阳棚边喝着咖啡,细数着眼前的行人;或踩在黄叶满地、疏影斑驳的柏油路上,东张西望,欣赏着风格迥异的西洋建筑,形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 外埠人常说,上海人洋气。是的,那是他初来乍到,走对了地方,看到了在他的记忆中不一样的风情,一种中西合璧的绅士般风情。你若于上海住久了,时常徘徊于如此环境,不论富商寒士,假以时日,其修养自觉与文化自信,必定溢满全身,以致熟悉你的人一定送与其“老克勒”的雅号,被友人津津乐道。 人们不仅有着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的希望,还有着对某种文化莫名的向往。不知从何时起,号称魔都的人又崇尚起这样的海派文化,想在传统与时尚里寻找某种精神的归宿。当年走俏的风情街上,随着开放的升温,洋人的陆续涌入,开始效法起过去的做派,开起了众多的欧式店铺,以满足新老上海人的好奇与向往。这种历史的回溯,似乎说明某种文化固有的魅力,于是,无数人徘徊于这样的街道、酒肆、铺店,在回忆与感悟中,打发休闲时光,领略海派风韵,沾染些与京广都市人不一样的文化气息。 不知不觉中,记忆里曾经熟悉的武康大楼,也就成了沪上的打卡性地标。这幢深刻烙着殖民者印记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紫褐式建筑,坐落于淮海路、兴国路、武康路的交汇处,你无论乘坐车辆,或步行来到这里,都会被这幢突兀的老建筑所吸引,启发你无尽的遐想,痛苦的思索。近一个多世纪过去,国人早已从殖民者的阴霾里走出来,迈进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但是,当我们在午后的暖阳下,借助于这幢外廊式公寓建筑,拍摄出富有节奏感、韵律美,又充满形式感、光影效果的环境人像作品时,难道我们对这幢建筑的来历与过去,没有任何许些的反思吗? 寻着曾经的回忆,我们来了;带着新的记忆,我们走了。不知何时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