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川西之旅 宽窄人生篇 (大浪淘沙 原创)

大浪淘沙

哈!看到这两个字,大家已经知道了本篇要讲什么了。肯定是吃,因为说起成都宽窄巷子,大部分的朋友都不至一次的去过这个地方,凡去过的朋友无论是网络聊天还是抖音发布基本上反映的都是吃。的确如此,吃在成都,更是吃在宽窄巷子。宽窄巷子容纳了四川所有的古今名吃,没有多少过客能顶得住满街飘香的诱惑。那么今天我只想给大家谈一点吃以外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得到你的共鸣。<div><br></div> 由于成都<b>宽窄巷子</b>的名气越来越大,所以凡到成都的人不免都要抽出时间去一趟,一来去感受一下这条古街的氛围,顺便也吃吃这里的小吃,当然,我也不例外。可本次宽窄巷子之行使我从中收获颇丰,镜头中的每个场面都充满着宽窄有道的哲理。 据有关资料记载,宽窄巷子始建于1781年,距今刚好239年。宽窄巷子以前叫仁里胡同头条、仁里胡同二条。在一般人眼里,这两条巷子是差不多宽的,何以要加以宽窄区别呢?“宽巷子旧时多为达官贵人居住,窄巷子聚居的是平民。显贵住的地方当然是用宽,平民住的地方自然就是窄,后来居住人员混杂之后,就有了成都民间关于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的说法。 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着贫富之别,但宽窄巷子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宽中有窄,窄中有宽的哲理。更不能以有钱无钱或者说房子大房子小来论宽窄。 关于宽窄巷子的准确定义是来自1948年,在一次城市勘测中,工作人员经测量后,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实际上那家伙当时根本不会想到,这一任性随意的标名,被后来的成都人附会成了哲学意义十分浓厚的文化街。 当然,宽窄巷子还可以继续追索到它更远的历史,据记载,康熙五十七年时候,满清平定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的基础上修筑了满城,只有满蒙八旗人居住于此。满清没落之后,此处慢慢开放,百姓可以自由出入,形成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的独特格局。 2003年,成都市提出在保护老成都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把宽窄巷子打造成旅游休闲为主、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b>新都市客厅</b>”内涵的“<b>天府少城</b>”。<br>经过5年打造,我们在今天所见到的宽窄巷子是在2008年6月14日向公众开放的。<br> 而今,随着宽窄巷子知名度的进一步扩大,除成都之外,全国各地好多地方都看到以宽窄而命名的各类标牌,其中包含有住宅,物品、烟酒、饮品甚至于公司名称等等都以与宽窄有关的名称而署名。例如目前在成都卖的最火的宽窄牌香烟,据说不但名字好而且味道也纯正,深受当地人的喜欢。我个人认为,宽窄巷子的名并不在于繁华与古老,而真正的名在于它的内涵。 走进宽窄巷子,首先映入眼帘一幅幅带有古典色彩的浮雕,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过去的那个年代。这可是一张八十年代初一个家庭中家电、家具、厨房用具的一览图,看着墙上这些浮雕不由得浮想联翩,对于这些再也熟悉不过的面孔怎么也不想离开,情感的闸门从此而打开,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图中似乎感觉到宽窄巷子向人们传输的信号不仅仅是吃而是一种文化。 那年,那月,一口用了几代人的大铁锅,一个破旧的小碗柜,一个怎么也拉不坏的风箱,还有放在一个菜板上的烧水壶,这些几乎包括了一个家庭全套的厨房用品。是的,我就是这样过来的,而如今为什么要把它展示给人们?是要大家不要忘记过去?是要下一代的小朋友了解前辈生活的艰辛?还是用它作为一种奇异的装饰品?我思索了很久,感觉这些都不应该是设计者的初衷,我想无非通过今昔对比来体现出“宽窄”二字的内涵和哲理。<div>宽与窄,如果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它们只是一个度量和三维空间概念。宽窄是恒定的,宽就是宽,窄就是窄;宽大于窄,窄小于宽,两者是不能混淆的。</div><div>但从辩证法哲理来看宽与窄,再广阔的宽,都可以用窄来表示;再微小的窄,也会容纳出无限的宽。即就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那么,宽窄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其实放在人生之中,也同样适用。人的一生匆匆数十载,岁月沉浮中也会历经世事。而宽和窄就像是人生中一定会历经的阶段。至于什么是宽、什么是窄?还需自己来评判。</div><div>人生起起伏伏,生活的道路上行走的各种地理路径和心理路径,应该没有绝对的窄,也没有固定的宽。比如我们一般认为贫穷为窄,富有为宽,顺利时为宽,不幸为窄。事实上我们仔细想一下,人生本就是宽窄并行的。贫与富、顺利与不幸都是相对而言,也就是说宽中有窄、窄中有宽。因为随着时代的不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人对宽窄的评判也有所不同,即所谓“<b>宽窄之路,存乎一心</b>”。<br></div><div><br></div> 这是一个万能的小石磨,它不仅仅可以磨豆腐,可以磨所有的五谷杂粮,在那粮食短缺的年代,麦子还没有到收割季节我们把它收回来把软的麦粒剥下来在这个小石磨上磨出来的麦浆和麦片一起放在锅里煮着吃充饥,在现在看来不能说不是一种时尚。 好亲切的面孔,那个年代我们年轻一代的追求,“三转一响”。由于那个年代人们买不起衣服,家居用的东西全部要靠它来缝制,但是由于市场配额有限,所有商品几乎全部需要凭票(供应卷)来购买。那么你可暂且认为能购买得起“三转一响”的家庭为宽者吧。 这是一台直到目前还一直在使用的上海<b>蜜蜂牌缝纫机</b>,他是我们家在1985年春节前用票(购物卷)购买的,前几天还在使用,多少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般家,家具换了一套又一套,家电换了一差又一差,只有这台缝纫机一直被摆在家中,虽然现在不用它缝补衣服了,但仍然可以缝一些家居类的被套等棉织物,这是我在卧室刚刚拍到的照片。 这张照片应该是当年一个家庭的家电大全,衣柜上边的是一台16”黑白电视机,由于家里信号弱我们经常会把它搬到楼顶上去看,还有边上的那个常用来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纸喇叭,要收听必须经常给接地线上浇水,保证良好接地才能正常收听。最中间较小的那个小方块就是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如果谁家刚买了它一定会把声音开到100%,让人们都为之高兴。还有那台三五牌座钟,也属于家庭必备。更令人兴奋的是那盏室内室外可以通用的马灯,它虽然不是八十年代的产物,可在当时那个电力不足的年代非常实用。最后就是那台转盘拨号电话机,准确的说,这种在今天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电话机是在九十年代才普遍走入百姓家的。实际上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年轻人追求的最为时尚的家电莫过于一台双卡录放机。 这是我家1985年购买的便携式双卡录放机,在那个喇叭裤、迪斯科盛行的年代,它可是一个家庭中最为耀眼的家用电器,这是我刚刚在写字台上拍摄的。直至今日,两个带仓仍然可以放磁带,收录音可正常使用,虽然边上放置的苹果影音一体电脑的功能远远超过这台双卡录放机,但在我的心目中它的价值已经不在于它的本身。所以,每当空闲之日我会拿出已经发黄的磁带放几首老歌来唤醒往日年轻的记忆。 <div><br></div><div>师傅,你还认识我吗。那个年代我骑的是两个轮的叫自行车,你骑的是这个三个轮的三轮车,时代不同了,人们都开上小轿车了,你还没有忘记你这辆老车,谢谢你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div> 街上做糖画的师傅仍然还在延续着多少年前的手艺,虽然已是物是人非,但熟悉的影子会把你带回童年的回忆。 直至今天,吹糖人这个祖传的手艺依然在延续,而且小朋友最喜欢的还是它。 好心酸又好熟悉的一幕,窄小的一个过道里放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边上一个小凳上坐着它的主人,一个竹制的小茶几便是他最为自豪的餐桌,一碗包米粥、两片萝卜干就是他最为称心的早餐。 老城根那片爱鸟群还在逗鸟,一阵阵的欢呼声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围观。 雪花飘飘,暮归的买菜人为了生计风雨无阻,湿滑的路面让他举步为艰,还是让我来搭把手吧,师傅你辛苦啦! 街道还是那个街道,巷子还是那条巷子,远去的背影在为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条巷子不知走了多少遍,这把旧雨伞不知打了多少年,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来了,听到最多的不是抱怨,而是弄堂里的笑声和孩子们的打闹声,不管过道有多窄,生活的空间有多拥挤,日子过得有多艰辛,街坊邻居们总是相互帮衬着向前行,一家有难,全体动员。没有过不去的堪儿。 再也熟悉不过的身影,一个狭窄的过道,一个小小的水池,无论春夏秋冬,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深夜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因为他是十几户甚至是几十户人家的公用水池,刷牙洗脸、淘米做饭、洗菜刷碗、洗衣服、洗床单、杀鸡宰鹅等等,凡要用水的都离不开它。特别到了冬天水管子上冻了,早上大家急着要用水,没办法,所有的人点起火把烘烤水管取水。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永远都不会忘记。<div>触景生情,八十年代初期的我曾生活在一个被多少人羡慕不已的生活环境之中,一家三口居住在一个不足十八平米的房间里,这个房间功能齐全,温馨而幸福,容客厅、餐厅、卧室、书房、多功能厅、厨房用具等等为一体,室内各项设施配套齐全,大床小床、沙发茶几、餐桌餐椅、写字台、大衣柜、五斗厨、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还有刚才那一台双卡的录放机。我们单身楼(工厂为单身职工配备的宿舍)上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卫生间,一个洗涮室,由于室内地方太小,每家都把做饭的煤球炉放在楼道内。令人最难忘的也是最温馨的就是每天中午做饭时候的情景,整个楼道就是一首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孩子玩耍的吵闹声和临里之间的谈笑风生此起彼伏,整个楼道都充满着欢声笑语和饭菜的香味,此时孩子们最为活跃,在楼道里跑来跑去好不热闹,每当谁家包了饺子,第一锅出来一声吆呼,每家的“小猫头”耳朵特别灵,一个个拿着小碗来赏个鲜,甜甜的小嘴巴叫得阿姨心里热呼呼的。</div><div>窄吗?不窄,因为心里很宽,因为有多少人还在喝望着这个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生活,因为在这个小环境里人们很包容,互助互谅,无论是孩子的哭闹声还是夫妻的吵闹声,大家都没有埋怨,有的只是理解,因之,临里之间的关系亲切而真诚,直至今天我们与临居之间还保持着友好往来,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宽吗。</div> 不管日子有多苦,决定的是一个心态。老人们从来没有忘记在最困难的时候还要在一起玩上几把,这可不是苦中作乐,这叫生活的满足感,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吃饱穿暖,没有战争,没有抢掠,国泰民安,那就是太平盛世,何乐而不为。 火锅,不仅仅是四川美食的标志,而且中国人几乎人人都喜欢吃火锅,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窗外飘着雪花,屋内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大餐怎能不让人顿时浑身暖融融的。<div>多少年过去了,锅里边的内容是越来越多了,除了电火锅以外,人们仍然忘不了这当时认为非常时尚的烧碳火锅,下边一块煤球就可以吃一顿火锅,真是既廉价又实惠。</div> 这是我们家使用了三十多年的电火锅,我刚刚拍的照片,与原来的煤球火锅基本相似,只是将热源部分改为电阻丝加热,型状仍然和煤球炉一样,直到目前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当年街道大户人家的小院,还有门外那个熟悉的小信箱,这仍然是主人身份的一种体现。 走过那条小巷总能唤起儿时的记忆,不变的是这里的一砖一瓦,改变的是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它的重新定位。 门里门外的我,似曾相识又有几分陌生。惜日风雨兼程、从不认输。因为你坚信,无论我们经历过什么,都是生命的真实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阅历,都是人生道路上一个个靓丽的风景。 小风车,儿时最便宜的玩具,两分钱就可以买一个,好多家长还是买不起就直接用竹子给孩子们制作,曾记否,当年拿上这个玩具心里边的那个满足不亚于今日开上大奔的感觉。 当年的中药铺子还是那个老样,碾药的老爷爷怎么还在这里碾药,速度和频率始终如一,不吃不喝,从早上开门到晚上打烊从不休息。 留声机,从我记事的时候,就知道这是贵族使用的奢侈品,手摇动发电机后放上碟片就可以放出音乐,心想着我长大了能有一台这个机器有多好。时代的变迁总是那么让人反应不及,还没等我长大播放机、随身听、影蝶机、CD机直到高档音响设备已经取带了这个神圣的家伙,从此他只能成为一种收藏品被人们留作历史的记忆。 时间过去了一年又一年,人物换了一差又一差,可手艺始终没有变,是不是很难想象,在我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竟然在成都是一项非遗文化,还是一项变现能力超强的非遗文化,受到游客朋友们的热衷。 小时候没有电影也没有卡拉OK厅,唯一的娱乐项目就是看大戏,但这可不是随时都能看到,只有在过大年或者重大节日才有,看一次戏可是高兴的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离演出开始还有三四个小时就拿着小凳坐在戏台下面等着了。 说起看戏,当然看的最多的应该是皮影了,因为它用的人比较少,舞台搭起来也比较容易,连拉带唱总共五六个人就可以唱一台戏,直到今天在好多地方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戏,老人们照样看的津津有味。 这也是戏楼,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去得了的地方,这是有钱显贵的私家戏楼,如今看起来风格依然富丽雅致。 时间很快到了八十年代末,塑料制品的大量呈现,这种面具非常流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面具也颇受小朋友的青睐。 小伙子,从你的身上好像找回了我自己的影子,那年月人们穿衣及床上的被褥,甚至脚上穿的鞋子全都靠妈妈纺线织布,街上卖的“洋布”没有多少人能买得起,并且每家按人头定额供应的布票也非常有限,那时候当大人们把织好的布在染缸中染好晾晒在外边时,小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在里边跑来跑去捉谜藏。时过境迁,而今挂在屋子里边的布再也不是手工织的,而今挂的布已经是做为一种装饰品或者供游人选料所用。 <div>“宽在窄之内,不在窄之对;正反本一体,宽窄紧相随"。<br></div>从以上这些图片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们在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存在着宽与窄的困惑。那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讲,毋容置疑,在退休前活动范围大,圈子广,路子宽,有奔头;到了退休之后赋闲在家,话没处说,劲没处使,时间都消磨在了生活锁事上,因此而产生了反差和失落感,觉得今天在复制昨天,明天和今天一样,没有了新鲜感,慢慢地行走地界变得越来越狭窄,心理就进入比生理更加漫长难熬的“更年期“,不免夙夜忧叹,甚至于抑郁成疾。这能说明什么呢,这应该就叫做”<b>宽窄由心</b>“吧,是你的心把自己引上了一条窄路。 <br>“人生无进退,得失宽窄间”,千百年来,宽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敬业精神中。兼容并蓄,张弛有度,豁达从容,顺势而为,这是一种生活哲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和态度。 纵观人生,纵然会有坎坷、有风雨,有酸甜苦辣。给自己一片天空,无论风雨,勇敢飞翔;给自己一抹微笑,无论路途宽与窄,从容经过。泊一盏心灯,默默领悟,葱茏岁月中,悠然前行。 世间行走,道路曲折又漫长,笑对人生的宽与窄,坦然经过逆与顺,实属不易。人生窄处,如逆水行舟,如绝壁攀缘,窄处虽窄,却是到达理想境界的通径,所谓“曲径通幽”,也许“柳暗花明”,行至窄处,何不放下心中的纠缠,借此修身养性,重修自我。抚一曲丝弦,静静倾听,人生路上,自在走过。 佛教有说,最宽的是人心,最窄的也是人心。人生之道,尽在宽窄之间。<b>心宽路则宽</b>,<b>心窄路则窄</b>。 人之心胸,欲望多了则窄,没有欲望则宽。常言道:心比针眼窄,腾挪跌宕就没有空间;心比天地宽,随便你打翻翻。 说到了宽与窄,最为欣赏的还是这四个字。看到这四个字,不由得将思绪回到了前段时间媒体上所报道的”三个一百“,即某官员有一百多个情妇,一百多套房产,还有一百多个关系人。这种擅权妄为、腐化堕落、道德败坏、生活奢靡的作风是乎已经超出了一个度。这正应了宽窄学说之宽窄既相对又相通,又是可以转换的,转换的关键是度,这个度包括尺度和法度,能做到宽窄有度才是大智慧。 常言道: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我们的人生会随着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而渐渐地在发生着改变。脚下是地,头顶是天,天地不可违也。也就是说不管你心有多大,本事有多强,发展有多快,但这一切必须于法之内,方可心胸使然。 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就能拥有多少。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除却杂念私心,少些攀比计较,才会随缘自适。 人生除了生死之外,所有的事情,都在宽窄之中。正所谓宽中有窄,窄中有宽,小空间也会有大格局,小意趣也会见大境界。当你行至宽处,一定不要自大,要谦虚谨慎,要记得提醒自己,这可能是幻觉,此时心里要装着窄。当你走到窄处,千万不要沉沦,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要坚韧豁达。只要你走出这个窄,前面一定有一个宽广的世界在等着你。如果走不出这段窄,就没有机会看到宽处的光明和广阔。<div><br></div> “眼中有尘天下窄,胸中无事一床宽”。人们(尤其是我们老年人)大可不必过分纠结生活中的“宽窄”(地位、名利、名誉、多寡等等),而应该不断调整心理的宽窄尺度。心宽,眼界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宽;如果心与眼都窄小了,往往会走入思想的“死胡同”,误入一道人生“窄门”。 总之,一个人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正直、真诚;一个人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自尊、自强。这就是我以为的宽窄之道。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成功时不得意,失败时不自弃,风光时不骄傲,落魄时不卑微 ,人生宽窄之间游刃有余。<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END=——</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