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咏橘》赏析

爱花心语

<p>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咏物诗词,像谜语一样没有直接点明描述的对象,而是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从侧面描写事物特征。比如唐诗《风》——</p><p><span style="color: rgb(204, 0, 0);">解落三秋叶,</span>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全诗处处围绕风而写,却没有提到一个风字,真是妙绝了。</p><p>曾经在课堂闲暇时间,和学生们玩猜谜语游戏,就板书了这首苏轼的浣溪沙 咏~</p><p>菊暗荷枯一夜霜。</p><p>新苞绿叶照林光。</p><p>竹篱茅舍出青黄。 </p><p>香雾噀人惊半破,</p><p>清泉流齿怯初尝。</p><p>吴姬三日手犹香。</p><p><br></p><p>让学生猜一种水果</p><p>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就瞎蒙一气,什么苹果啊,西瓜啊,终有爱思考的学生答出是“橘子”,过后我也奖励她一个橘子吃。</p><p>最后老师我向学生解释了大意,并告诉怎样浅显易懂地分析诗的字面意思。</p><p>首先看时间(季节,早晚)地点,物,人,事等。</p><p>菊霜等点明是秋季。吴地,竹篱点明是江南。</p><p>  </p><p>大意是——</p><p>一夜秋霜过后,菊花凋谢荷叶枯萎,使人想起名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而新熟的橘子,却在经霜之后变得橙黄色更加鲜亮,使整个橘林都像挂着一个个小灯笼一样,闪着光亮。房前屋后,篱笆边处处可以看到橘子或青或黄的色彩,随手摘个橘子剥开之后,橘子皮的汁水向外喷溅,橘子的味道立刻进入鼻中。初尝新橘瓣,汁水在齿舌间如泉水般流淌,惊,是对橘子皮喷溅的水有些意外,怯说明橘子可能有些酸。吴地产的橘子女孩子剥开后,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虽是夸张,但橘子的特殊味道确实是很令人喜欢的。</p><p><br></p><p>苏轼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他是爱生活的人,荔枝,樱桃,橘子,蓼蓉蒿笋,猪肉都是苏轼爱吃的美食,并留下千古名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看来苏轼最喜欢秋季,因为秋天橘子成熟了。</p><p><br></p><p>前段时间读《西长城》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纪实文学,看到书中写兵团子女第一次吃到母亲从湖南老家带回的橘子,愣是把橘子皮都吃了。</p><p>我最初吃到橘子是感觉橘子皮的味道是世间最美的味道,而橘子瓣只是酸甜参半,反没有什么味道了。橘子络像棉花似的,往往都吐了。其实橘子一身都是宝。</p><p>不过,让我选最好吃的水果,我还是选择橘子。</p><p>冰心的《小橘灯》,我是很向往制作的,于是儿子小时候,为他用橘子皮也做了一盏小橘灯玩,倒是圆了我童年的梦。</p><p><br></p><p>注释</p><p>噀(xùn):喷。</p><p>清泉:喻橘汁。</p><p>吴姬:吴地美女。</p><p>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