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p>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各个少数民族又有着它独特的传统风俗习惯,关于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位玩友又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看一看。</p> <p>对歌</p> <p>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p><p>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和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的方法和途径。</p><p>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p> <p>哭婚</p> <p>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p> <p>抢亲</p> <p>在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即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p> <p>丢包</p> <p>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p> <p>阿夏婚</p> <p>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p><p>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p> <p>剽牛祭丰收</p> <p>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p><p>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p> <p>踩月亮</p> <p>是苗族青年交友和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p> <p>树叶信</p> <p>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p><p>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p><p>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p> <p>串姑娘</p> <p>佤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一般十五六岁就开始谈情说爱,形式是“串姑娘”。吃 了晚饭,姑娘们就三五相邀于一家,等候小伙子们到来。小伙们也三两成群到姑娘家串马。 </p><p>串姑娘时,男女青年结下情谊,再经过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如果小伙子爱上了某个姑 娘,便托人或亲自给姑娘送去求婚礼物。如果姑娘收下礼物,就算答应了男方求婚。</p> <p>最奇特的书信</p> <p>景颇族居住在高山峻岭中,交通很不方便。人口分散,若有事相告,只能用植物来表达。托人捎条树根,表示想念对方。捎去芝麻,表示想念更深切。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用线捆扎严实,请人捎给女方,则是男方的“情书”。</p> <p>最喜欢拔眉毛的名族</p> <p>居住在西双版纳的瑶族妇女视无眉毛为美。从十四五岁起开始拔眉。拔眉毛时先在眉间抹点灰消毒, 然后用两根线在眉间搓捻,使眉毛裹在线中拔出。</p> <p>禁忌</p> <p>白族</p> <p>性格外向,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白族好客,对客人一般都热情款待,对尊敬的客人则以"三道茶"相待。老人在家里和村里都受到尊敬,在乡规民约中列有尊老的条款,在称呼上都加"阿"字表示尊敬,阿阿爹、阿姆、阿爸、阿老等。</p><p><br></p><p><br></p><p>在家里饮茶的习俗,吃饭都要先敬老人。在村中举行庆祝、节日、祭祀等活动中都要请老人坐上八位,村中的纠纷,多听从老人调解。对年幼的加"阿"字,表示亲切,如阿弟、阿妹等。</p><p><br></p><p>白族旧的禁忌比较多,有的带有封建礼教和迷信色彩。诸如正月初一,不能到别人家串门,特别忌讳妇女登门。平常探亲访友,一般都在下午或晚上,进门功忌蹬坐门槛。待客时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礼俗,雀拉屎在头上不吉利,神的诞辰日或祭祀期间为"性忌日",禁止性生活。</p> <p>傣族</p> <p>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p><p><br></p><p>华坪傣族忌犯龙树,傣族每个村寨都有龙树,凡有灾难,人们就献祭龙树,求龙神消灾免难,让村寨泰吉祥。傣族还忌对老不尊,他们认为年寿高龄者是最有福份,去世后灵魂将成为神,转达而保护人们,所以凡过节,村寨里的人都要向老人拜年,以从其口中讨个吉祥,祝新年一切顺利。</p> 重庆 <p>.民俗风情</p><p>重庆独特的地理与文化环境形成了川剧、川江号子、乡间吹打、铜梁龙灯、秀山花灯戏、九龙楹联等独特的民俗风情。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巴渝舞》、巴人神话、巴人葬俗。古代巴渝舞是从“战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是集体舞蹈,它刚劲有力、富有气势,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专供表演的宫廷舞蹈。《巴渝舞》不断演变,其分支为僚人的《羽人舞》、江南的《盾牌舞》、川东的《踢踏舞》。巴人神话有自然神话:“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英雄神话:“廪君传奇”;神女传奇:“巫山神女”“扑水神女”。巴人葬俗颇具神秘色彩,巴人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等。当然,较能全面反映重庆民俗风情的是“重庆十八怪”:</p><p>一二怪:房如积木顺山盖,三伏火锅逗人爱。</p><p>三四怪:坐车没得走路快,空调蒲扇同时卖。</p><p>五六怪:背起棒棒满街站,女士喜欢露膝盖。</p><p>七八怪:龟儿老子随口带,不吃小面不自在。</p><p>九十怪:光着膀子逛大街,街边打望好愉快。</p><p>+一十二怪:办报如同种白菜,感儿打赌显豪迈。十三十四怪:矮小伙高姑娘爱,摊开麻将把客待。十五十六怪:公交车上摆擂台,宝气处处都存在。十七十八怪:人名没得地名怪,丧事当作喜事办。</p> <p><br></p><p><br></p><p>一、重庆市</p><p>[民族与宗教]</p><p>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重庆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93.1万,西北市辖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14个民族乡。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四县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主要是士家族和苗族重庆宗教资源较为丰富。佛教于东汉末期传人重庆。现有罗汉寺等全国重点寺庙。大足石刻承载着千年佛教文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道教于东汉末年传入重庆。南岸黄桷垭老君洞,现为道教全真龙门派丛林道观。万州太白岩有晋代道教遗迹“绝尘龛”,亦为唐代诗人李白访道之处。隋朝时潼南大佛附近的定明山石刻道教人物造像,是重庆区域最早的道教摩崖石刻。此外,綦江白云观、奉节天仙观等都是闻名遐迩的重要道观。伊斯兰教在元代传人重庆。元末奉节已建清真寺。全市现有穆斯林总数1万余人,清真寺δ坐。基督教(天主教)于清康熙年间传入重庆,1856年成立川东南代牧区印重庆教区 )。1930 年,从重庆教区 划分出万县教区。现有信徒约20万人。</p> 四川 <p>[民族与宗教]</p><p>四川有55个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唯一的 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p><p><br></p><p><br></p><p>四川的宗教资源极为丰富。四川是道教的发祥地,自魏晋以来道教便开始在四川盛行,境内的主要道观有:成都的青羊宫、青城山的福建宫等。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后,四川在明代万历年间佛教开始盛行,兴建了大量的寺庙、宝塔。目前保存较好的有:新都宝光寺、成都文殊院、乐山大佛寺、峨眉山的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金顶等著名寺院建筑。四川还拥有众多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刻与绘画艺术,如广元千佛崖、安岳石窟、乐山大佛等石刻造像,以及成都大慈寺、剑阁昭觉寺、蓬溪宝梵寺的古代壁画等。</p> <p>[民俗风情]</p><p>四川的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其中极具特色的是羌族风情。四川是我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羌族集中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绵附北川芜族自治县等地。羌族宗教信仰的最大特色是从先秦延续至今的白石崇拜。在羌族诸多祭神仪式中,最为经常的是祭天神,最为隆重的是祭山神。羌族的服饰特色鲜明,“服”即衣服,款式不分男女,而以“饰” ,即在装饰上加以区分。羌族无论男女都穿自织的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头帕,裹绑腿,束腰带。男子不着任何饰物,妇女衣服绣有花边,衣服上镶-颗梅花形图案的小银饰物,腰带绣花,喜欢戴银耳环、圈子、管子、银牌等饰物,脚上穿勾尖绣花鞋,俗称“云云鞋”。羌族的婚姻首先必须征得母亲的同意,结婚年龄一般是女大于男,新婚一年以内, 新娘一般住在娘家。 </p> 贵州 <p><br></p><p><br></p><p><br></p><p><br></p><p><br></p><p> 贵州省</p><p><br></p><p>[民族与宗教]</p><p>贵州是一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截至2013年年末,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8.9%。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0万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共9个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在贵州分布较集中。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排名全国第五位,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广西和云南,居全国第三位。贵州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四种宗教。天主教和新教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和三自革新运动,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利用,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p><p>[民俗风情]</p><p>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执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美的茅台酒一样令人心醉。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等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贵州少数民族歌曲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最具代表性,特点是激昂、欢快,独唱和合唱各有特色。饮食上,贵州人偏爱酸辣,以猪肉、牛肉、鱼肉、鸡肉、鹅肉、鸭肉等为主,喜欢用动物内脏做菜,喜食各种菌类。少数民族大多爱吃鱼,布依族尤其喜爱吃狗肉。婚丧嫁娶方面,各少数民秉承自己的习俗,如苗族的游方、侗族的行歌坐月、土家族的哭嫁等。一些仪式上的习俗细节都历经传承数百年,至今不变。</p><p>[苗族简介]</p><p>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进人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重庆、广东、湖北、海南等省区市。在黔东南、黔西南、黔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现有人口约942.6万。苗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此外,还经营畜牧业、纺织业以及喂猪、养鱼等副业。苗族属汉藏语系,有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和川黔滇方言。苗族曾有自己的文字,但已失传。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并使用汉语言。</p><p>苗族信仰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p><p>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瑰丽多彩,驰名中外。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意、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芦笙舞是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芦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p><p>苗族青年男女婚恋比较自由,通过“游方”“跳月”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p><p>苗族文化遗产较为丰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有芦笙舞、苗绣、蜡染技艺、吊脚楼营造技艺等。</p><p>苗族一般都在依山傍水处建寨子,聚族而居。苗族喜欢木制建筑,通常为三层,底层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年轻姑娘展示美丽。苗族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吊脚楼。</p><p>苗族服饰男装较简朴,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妇女一般上身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或宽脚长裤。苗族妇女的服饰有便装和盛装之分,盛装有多种式样,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以银饰为主,堪称中国民族服饰之最。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p><p>苗族多以大米为主食,以玉米、红薯、小麦为辅。菜肴喜酸喜辣。普遍嗜好饮酒。酸汤、油茶为日常饮料。喜欢吃糯食,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都要春糯米粑粑,蒸糯米饭。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分鸡心”是苗族的交友礼节,吃饭时把鸡心、鸭心夹给客人,以表不希望与其交友的意愿。</p> 西藏 <p>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为表示尊敬,进寺院、进佛堂请脱帽、摘眼镜。平常见了活佛高僧也要如此。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 </p><p>酒文化 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唱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 茶文化 酥油茶是喜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酒文化 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孀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藏族酒歌趣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唱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 茶文化 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在藏区旅行,必须尊重藏族同胞的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至少,不要犯忌。我们常说,入乡随俗,这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的风俗,才谈得上相随,才能与藏族人打成一片。否则,轻则闹笑话,重的还可能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许多藏族司机的驾驶室内挂有金刚护身绳结,或者护身佛盒、符咒。忌讳乘客(尤其是女乘客)触摸。挂着这类护身符的地方,也不要抽烟。 坐车经过大山,除非经过山口的玛尼堆,可以喊呀哧哧!神胜利了!撒碌马,供奉山神之外,一般忌讳吹口哨、大喊怪叫,否则认为会招引山神发怒,降下冰雹带来风雪,旅途招致不祥 藏族人也特别忌讳别人踩自家的门槛。 寺庙里的镜子和藏族人身上挂着的镜子,千万别乱摸卵照。 镜子在藏传佛教里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寺院外墙或者檐下挂有大片的铜镜,据说可以挡住各种秽煞邪恶之气。 印有藏文的纸片是不可以擦拭肮脏物什的。尤其禁止用这印有藏文经咒的纸片,如果废弃不用,一般要卷起来,装入特制的“擦擦”里,或者通过某种特别的经咒,焚化后散于河流高山等洁净处。不许跳到玛尼石堆上去,只能顺时针由左到右绕行,也不许随意翻动玛尼石,更不能将之带走,因为那上面刻有神圣的XXXXX。绝对禁止在其上或者附近大小便。 如果藏族人正在扫地时,如果你想学雷锋做好事,此时切勿抢别人的扫把,让他把扫帚扔在地上后,再捡起来扫。香烟被认为是一种很脏的东西,如果修行者进入烟雾缭绕的场所,马上会头痛。抽烟的人嘴里会有一种特别难闻的臭味,具有极大的污染力。摆有经书、佛像,挂着唐卡、经幡或者别的神圣的地方,严禁抽烟。藏族人认为头部是人体较为干净的部位。头只有喇嘛活佛才能摸。藏族男人特别忌讳妇女摸他的头。拿唐卡的时候,人们往往要用手拿着唐卡的木轴,而不能拿中间绘图的部分,更不能将唐卡放于腰部以下。藏族人认为头部是人体较为干净的部位。头只有喇嘛活佛才能摸。藏族男人特别忌讳妇女摸他的头,人的身体从腰部以下是不干净的,如果如圣洁之物被跨越而过,则被认为是弄脏了, 跨过佛像、佛经会被认为犯下很大的罪过,跨过别人的头则被认为是对对方的极大冒犯和侮辱。就连跨过别人的衣服也在禁止之列。 睡觉的时候,不可把脚对着佛像而眠,如果两张床靠得很近,也不要把脚对着别人的头睡,地面被认为是不洁的地方。佛像、经卷、念珠、护身符等不能随意放于地上,而要搁置于高处, 不能乱摸别人的帽子、护身符、念珠,更不能乱摸活佛的法器,坐活佛的法座,睡活佛的床,藏区寺庙多,进寺庙的规矩尤其要小心遵守,切忌在寺庙里抽烟。更不要靠近僧侣、活佛吸烟。 </p><p>藏民凡遇寺庙、佛他、玛尼堆,必下马,摘帽,沿顺时针绕寺庙转经,磕长头。不能反方向转。但是 苯波教的寺院则刚好相反, 不要在信教群众面前取笑、讥论、诽谤喇嘛及佛、法、僧三宝。不要拿宗教信仰开玩笑. 不要直呼活佛的名字,而要称其为“某某仁波切拉”,“仁波切”是如意宝的意思。“拉”是尊敬的意思。比如妈妈,尊称为“妈拉, 在安多藏区,人们把活佛尊称为“阿拉”。比如贡唐仓佛爷,人们称其为“阿拉贡唐仓,不要直接把男性出家人呼为“扎巴”,这是不尊敬的称呼,要称他们为“库秀拉”。称小沙弥为“恩珠拉”,在喇嘛为你介绍某尊佛像的时候,你双手合什,口念“桑杰啦嘉嗦漆”(皈依佛),他们将会很高兴, 为表示尊敬,进寺院、进佛堂请脱帽、摘眼镜。平常见了活佛高僧也要如此,藏民凡遇寺庙、佛塔、玛尼堆,必下马,摘帽,沿顺时针绕寺庙转经,磕长头。不能反方向转。比如在八廓街,心细的旅游哲不难见那里的藏族人一律是围着八廓街右转的。但是 ,苯波教的寺院则刚好相反,不要在信教群众面前取笑、讥论、诽谤喇嘛及佛、法、僧三宝。不要拿宗教信仰开玩笑,不要直呼活佛的名字,而要称其为“某某仁波切拉”,“仁波切”是如意宝的意思。“拉”是尊敬的意思。比如妈妈,尊称为“妈拉”,在安多藏区,人们把活佛尊称为“阿拉”。比如贡唐仓佛爷,人们称其为“阿拉贡唐仓”,不要直接把男性出家人呼为“扎巴”,这是不尊敬的称呼,要称他们为“库秀拉”。称小沙弥为“恩珠拉”,在喇嘛为你介绍某尊佛像的时候,你双手合什,口念“桑杰啦嘉嗦漆”(皈依佛),他们将会很高兴,为表示尊敬,进寺院、进为表示尊敬,进佛堂请脱帽、摘眼镜。平常见了活佛高僧也要如此。</p><p>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