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月28、29两日,在杭州参加“兰陵(全国)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委扩大会议”时,与来自福建福安穆阳镇的缪宜武宗亲同居一室。</p><p>两个头顶一个缪字的宗亲聚在一起,说话自然就多,话题自然聊得很开,没有丝毫陌生和违和的感觉。</p> <p>他告诉我,他是穆阳人,话语间颇带几分自豪 。</p><p>恕笔者孤陋寡闻,在此之前,我真的没有听说过穆阳这个地名,不觉向他追问起来。</p><p>“穆阳可是闽东千年古镇喔!在福建自古便有’福安好穆阳’的说法。最主要的是,穆阳还是我们缪氏聚居之地,穆阳缪氏是寿宁西浦的一支旺族,至今人口已逾2万多人。</p><p>数百年来,穆阳缪氏,世代忠良,英才辈出,缪氏诞生了174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积极推动作用和一定影响力的名家。</p><p>单是现代,就走出将军级军衔6人,博士、教授26 人,取得硕士学位及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各20多人!”</p><p>说到穆阳,说到缪氏,他的话似乎一下子停不下来,话语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浓浓的感染力。</p> <p>第二天上午,会务安排缪氏宗亲自由交流,因为宜武的缘故,房间里来了几位福建宗亲,聊的主题还是穆阳缪氏,他们和宜武一样,同样以穆阳为傲,以缪氏为荣。给我印象深刻,让我感慨颇多。回沪后,根据他们的述说,回忆整理成如下的“穆阳缪氏故事”。</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石马书记缪宜武,经历丰富有故事</span></p><p>短短一席话,我已被感染,被打动,不觉打量起眼前的这位中年汉子来了。</p><p>宜武,名如其人;长得黧黑高大,嗓门颇亮,性格豪爽,还真有几分英武之气。</p><p>出于职业习惯(笔者曾授课新闻学),对他名字我紧追不舍。果然,出生之后,父母看到儿子面目黝黑,身体粗壮,长大后可能适宜从武,似乎当士兵做警察、干保安之类的职业的,于是有了宜武这个名字。</p><p>宜武打破了名字的的魔咒,他没有从武,走起了经商从政的路线来。目前他经营着一家工厂,还兼着石马居支部的书记。</p> <p>缪宜武虽然生在穆阳,但遇上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十四岁就辍学,十六岁就开始独立谋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份,命运有点不公,生活有点艰难,</p><p>缪宜武秉承缪氏族人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遵循穆阳当地“无本不生财,无刀莫砍柴” ;“小钱不挣,大钱不进”的乡谚古训,从小事做起,慢慢起步。</p><p>为了生活,为了生计,他学过电焊,过开货车,跟随父亲开过照相舘,种过果树,卖过字,经过商,最后,从2004年开始做加工业。</p> <p>作为缪氏后代,作为穆阳镇人,他觉得自己肩上还承担着宣传家乡穆阳的人文传统,继承缪氏家族文化的责任。于是,他兼任穆阳镇石马居委会的党支部书记。</p><p>穆阳镇下辖下辖2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石马居委是穆阳镇的重头戏与靓丽名片。</p><p>因为穆阳著名的石马兜就是石马居委就以“石马”而名。</p> <p>据了解,石马兜位于穆阳镇石马街,长约300米,原为穆阳古镇拥有传统特色的商贸小街,街上有众多的古迹,在古时是商贸集散地与转运站。为了将穆阳打造成中国特色小镇,丰富镇内旅游项目,恢复穆阳古镇石马兜古巷昔日风情。穆阳镇要把石马兜古街,打造成现代版的“雨巷”。穆阳镇紧锣密鼓开展工作。</p> <p>石马居委责任重大,任务自然落到缪宜武肩上,为了打造现代版的闽东“雨巷”,为了重现石马兜民俗工艺古街风貌,缪宜武忙开了:</p><p>他参加了镇里组织的屏南的村落文创建设考察活动。</p><p>他组织部署了对石马兜街容街貌的整治工作。</p><p>他接待了长安大学赴福建宁德“寻穆阳历史,探文化进程”暑期社会实践队和其他旅游考察团队。</p><p> 缪宜武向许多旅游考察者,诉说着家乡穆阳、缪氏家族的历史长河中的如烟往事。</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青龙缠柱 ,穆阳缪氏因此而兴,由此而旺</span></p><p>穆阳始祖说公(shui)名恺定居穆阳。从此缪氏在此聚居,由此而旺,绵延不绝。</p><p>说公定居穆阳还有个“青龙缠柱”的故事。</p><p>话说当年,说公缪恺自寿宁西浦来此贩布(此时穆阳还未有其名)连日阴雨,布匹淋湿,说公寄居一林姓家中,在院中晾晒湿布,青布因风而舞,缠绕柱子。林姓主人见状大喜,一把拉住缪恺,连声大呼:“汝乃吾家贤婿也!”</p><p>因为主人家中有女,出落成人,尚未婚嫁,前不久,他算过一卦,经高人指点,一旦青龙缠柱,便有贤婿出现。</p><p>于是,缪恺就成为林家女婿。说公与夫人经常往返与寿宁和穆阳之间,说公夫人生前请过一位风水,先生说:穆阳之地风水极佳,选吉穴葬之,必佑子孙,家族兴旺。说公夫人听从其计,夫妻双双皆葬于此地。</p><p>由此,缪姓之人逐渐迁入此地,缪氏由此集聚,缪氏由此兴旺,于是这里有了缪阳的地名。因为古文中“缪”字与“穆”字通假,再加上福建话中“缪”字与“穆”字同音,于是缪阳就变成了穆阳。</p><p><br></p><p></p><p></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穆阳人杰地灵,卧龙藏虎,英才辈出</span></p><p>缪氏自迁入穆阳后,缪氏一族人才辈出,曾出2位状元,15位进士 很快就成为穆阳望族。 </p><p>由于篇幅有限,穆阳远古的缪氏名人暂且不表,单说民国时代的两位贤人智者已足见一斑。</p> <p>士农工商,士为首,古指也士大夫、贵族之类,缪氏自有自知之明,也很低调,将相闻达,但自有天命,不可强求,他们相信“ 祸不延五族,富不过百万 ”的乡谚。穆阳山多地少,不适合稼穑耕种。</p><p>穆阳人很好地处理好了士和商的关系。经商和读书,也成为了穆阳人的家训族规,成为了穆阳人不可磨灭的民风。</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穆阳有棵庇荫乡里的“风水树”</span></p><p>自缪氏迁至穆阳以后,历经政权更迭,天灾人祸,但仰仗人杰地灵,经济文化在当地始终处于优先地位,直至清末至民国时期,“好穆阳”因为缪氏贤人的出现,让穆阳达到了巅峰状态。</p><p>缪锡龄,一个在穆阳民众心目中的中流砥柱,一个智者,被穆阳百姓称为穆阳的“风水树”。</p> <p>缪锡龄出生于清末,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剧烈动荡的时代:那是政权更替,列强觊觎,保守派与激进派共存,各种思潮奔涌的年代,中国民众无所适从。</p><p>穆阳,因为穆水这条黄金水道,与外界的联系十分频繁,信息来源广而且迅速,穆阳民众最早接触新思潮,观念思想也相对开放。清朝末年,目睹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一个清醒的有抱负的开明人士,缪锡龄也许想到了要振兴祖国、振兴家乡,就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教育兴邦,创办与“北大”同龄的“穆小”</span></p><p>缪锡龄在20岁时补博士弟子员,正当他锐意进取时,因父亲去世,只得放弃学业,回乡管理“祥记”茶行。</p><p>虽弃学从商,但他不忘教育,21岁时,他募款创办了景贤义塾。义塾,即免费教育,有教无类。</p><p>后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在7月份率先成立,即北京大学前身。</p><p>缪锡龄聞此消息,立即将景贤义塾改制为新式学堂,缪锡龄亲任堂长,追慕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命名为“同文初等小学堂”(穆阳小学前身),成为闽东地区第一所新式学堂。</p><p>同文学堂的经费则由缪锡龄及缪氏家族承担。</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毁家兴学的贤人,目光远大的智者</span></p><p>同文学堂中人材蔚起,如林卓午、缪怀琛、缪邦镛……等名人都曾有在“同文”求学的经历。</p><p>随学生人数增加,缪锡龄又募款建了一座双层木结构的教学楼,后改制为“同文高等小学堂”,高年级增设了普通话和英语教程,为后来校友出国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缪锡龄在自己的家庙创办了古老行,古老行为读书人阅读、谈诗论道之所,是穆阳书报所前身。1909年,缪锡龄创办了穆阳邮政,投递地点也设在古老行。</p><p>1912年,民国成立,实行地方自治。福安三镇,以穆阳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为三镇之首,当地百姓一致公推缪锡龄担任总董一职,缪锡龄主事穆阳三十余年,造福一方,深得百姓拥戴,被百姓称为穆阳“风水树”。</p> <p>缪家代有才人出,子承父业泽桑梓。</p><p>在穆阳,缪锡龄的儿子缪怀琛也是一个值得一书的人物,他是当时极少数能走出国门,接受西方教育,有思想,有情怀,有胸怀的缪家好儿郎。</p><p>在家乡,他兴学、拓街、种桃的事迹广为流传,为乡人所称道。</p> <p>锡龄毁家办“穆小”,怀琛倾力兴师范</p><p>抗战时期福建教育厅在寿宁斜滩设立福安国民师范学校。由于斜滩地处偏僻,日寇封锁,物资短缺,运输不便学校难以为继,准备择址搬迁,缪怀琛先闻讯后,力主学校搬迁穆阳。</p><p>说服有关官员,省教育厅同意将学校迁址穆阳。</p><p>但校舍出了问题,缪怀琛出面说服各姓氏祠堂和宫庙董事会与当地群众,供出了四座祠堂六座神庙。接着,缪怀琛又向闽东教区主教,借用穆阳天主堂的罗洒修院当校舍,修院共有10 间教室,当时,这座修院刚建成,还没有投入使用。因此,缪怀琛亲笔写了借用字,缪怀琛的执著和积极办学精神,感动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官员。1940 年师范学校终于搬迁到穆阳。同年7 月,学校改称省立福安简易师范学校。借用的校舍归还后,缪怀琛又用缪氏王田坑山场的杉木修建了两幢教学楼,这两幢建筑后来成为福安三中的教学楼。</p><p>缪怀琛先生力主省立师范办在穆阳,为穆阳学子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也提升了穆阳的知名度。</p> <p>为推动穆阳经济、文化发展,缪怀琛也倾注了满腔热情和辛勤汗水。他不顾族人反对,将缪氏宗族建于明万历年间“穆阳五门”之一的正北皆春门拆除,把门前的月爿池填平,在上面建了两层楼房,作为乡人读书看报、吟诗论道的专门场所,对活跃文化,传播文明,启迪民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还书报所下层建起菜市场,推动当地农副产品的集散和流通,促进群众生产生活向前发展。</p><p>要知道,皆春门月爿池对缪家乃至整个穆阳镇的风水意义重大。据传,穆阳地属犯火,前人建月爿池即为牵制火星起见。由于这件事,缪怀琛背上了“败家子”的骂名。这样的书报所就是在交通便利,富裕发达的平原地区也不多见,更遑论穆阳这样藏在深山中的小山镇。</p><p>这个书报所,后来成了穆阳文化站的,菜市场现为穆阳民富中心。时过百年,缪怀琛的力作目前还在发挥着作用。</p> <p>穆阳古镇,就是在像缪锡龄父子这样的缪姓乡贤们,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沉淀出了“醉踏印坪街上月,家家灯火夜攻书”的景象,致使古巷人家自古以来或从政,或经商、或耕作,都能脱颖而出,各领风骚。</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飘洋过海去留学,蜜桃一颗永流传。</span></p><p>近代,在“求外国高深之学术,促进本国之文明,启发社会之知识”的宗旨下,中国有许多青年漂洋过海赴欧留学。1924年,缪怀琛自费前往比利时王国,进入欧洲最古老的鲁汶大学,获得了农业硕士学位。成为福建为数不多赴欧留学生中的一个。留学期间,缪怀琛与比利时姑娘玛丽亚结婚。</p><p>如今闻名遐迩的穆阳水蜜桃,也是出自缪怀琛之手,他在比利时留学学习农业之后,他将比利时水蜜桃与早年穆阳野桃嫁接培育,由此产生了如今多汁味甜的穆阳水蜜桃。如今穆阳水蜜桃已经成为当地“地标性“特产。</p><p>缪怀琛嫁接的水果不仅仅一个水蜜桃,还有柰、柚、桔等品种,只是他没想到到最后只有“蜜桃恒久远,一颗永流传”。</p> <p>两天的会议很快结束了,分别时,宜武宗亲对笔者说得最多的是:欢迎你到穆阳来,穆阳的秀山丽水,古风古韵等着你;</p><p>穆阳深厚的缪氏文化等着你;</p><p>穆阳的十里桃花、现代“雨巷”等着你;</p><p>穆阳的三宝:水蜜桃、线面、烤肉等着你!</p><p>我期待着一次穆阳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