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温暖可穿越时空

向楠的世界

<p>  2020年12月2号,今年最后一个月的第2天,天气阴冷,气象预报有雪。</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凌晨5点,我打开微信,看到一条请求添加为好友的信息。一个微信名“魏天材”的人说读了《惊世救赎》,通过白玉峰推荐的名片找到我。</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惊世救赎》是我15年前写的一部纪实文学。白玉峰是书中主人公之一。</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很少用微信聊天,当然更不会添加陌生人。于是去向白玉峰了解此为何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小白说,魏天材是偶然认识的一个广告业务员,得知《惊世救赎》这本书后,他买下了网上能找到的所有书,并且去文殊院祭奠了凌兰。</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买那么多书做什么呢?</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小白说出于感动吧。</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一个发生于15年前的故事,这个人是为了什么要去网上买那么多书?还要特意去文殊院祭奠?</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并不认识我,也不认识凌兰。</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也不认识凌兰。15年前的2005年,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年,我写了一本试图反映网民与网络关系的书《看谁在线》。因为这本书,我奔赴全国多个城市采访了大量网民,看到了很多糟糕的婚姻,所以那本书的调子相当灰色。</p><p><br></p><p> 该书一问世即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连续三周名列新浪网超强人气榜前15名内。但没人知道,我的心情在那个明媚的春天里却异常灰暗。</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现代的爱情已经越来越像一件奢侈品,因为奢侈而无法人人拥有。于是人们有时不得不将一些类似于爱情的东西冠以爱情的名称,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又好像很容易就遭遇爱情。爱情变得像一道随时可以取用的快餐。</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想知道,在这个把爱情当快餐的时代,有多少人还在用一生坚守爱的诺言;我想知道,是否还有那样两只温暖的手,穿过漫漫岁月而依然紧紧地相互牵握着;是否还有那样两双清澈的眼睛,透过滚滚红尘而依然深情地彼此守望着。</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从网络上,从现实中,从我能读到的所有报刊中收集一段段爱情故事。也就在这时,我在网上读到了一篇文章《“坚守在生命边缘的凄美爱情”女主人公凌兰走了》。文章转自2005年3月25号的《深圳晚报》,署名记者是刘深、易红梅。</p><p><br></p><p> 这个标题相当打动人,我希望也把这个故事收到我的书中。于是,通过在《深圳商报》工作的朋友孙卫南找到了刘深和易红梅的电话号码。在得知我的意图后,刘深把文中主人公凌兰的丈夫王新对和朋友白玉峰的手机号码给了我。</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在三天后的一个上午,怀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拨通了王新对的电话。王新对告诉我他正在和白玉峰一道安葬凌兰的骨灰。我知道我不能够在这样的时刻采访他,那是太残忍的做法。于是简单问候并安慰他几句之后挂断了电话。</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想,即使真的要采访他的话,也要等他平静几个月后再说。我给白玉峰发了条短信,请他转告王新对节哀顺变。“希望你和小王今后的日子能过得快乐一些,上帝会帮助那些心里有爱的人”。</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后,因为这条短信,白玉峰主动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问我想不想把凌兰的事情单独写成一本书。他说他有好多故事想告诉我。</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当时很干脆地说,恐怕不行,因为一个个体的爱情故事无论怎样动人,可能都很难构成一本书的框架。因为我要写的不是小说,而是纪实。我需要通过大量个案来揭示当代人的爱情婚姻现状。而仅仅一个故事没有说服力,读者和出版社也不会感兴趣。</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白玉峰问我:“如果我告诉你,在这个故事中,除了爱情,还有隐藏在故事后边的一些内幕,比如社会救助等等,从中可以揭示人性的许多东西。那么,你还会说不感兴趣吗?”</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因为这句话,我在那个春天奔赴成都,见到了白玉峰。并在他的陪同下去文殊院极乐堂见到了凌兰的灵位,一个长着一双大眼睛的美丽女孩儿,在照片上隔着玻璃对我笑。</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正是成都满大街玉兰花盛开的季节。</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凌兰得了一种并不罕见的病:重度再障贫血,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白血病。但因为这场病,她却收获了罕见的爱情。恋人王新对在她临终前与她举行了婚礼。</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场的只有她的父母。</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主持婚礼的正是白玉峰。</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为凌兰的同学和朋友,白玉峰全程参与目睹了凌兰生病求医的过程,被这令人心碎的婚礼所打动,在网络上为她发出求救信号。</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个从绝望中发出的信号最终发展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募捐。全国包括香港在内的无数家媒体和成千上万的网民参与其中。</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一切已经迟了,凌兰最终仍然离开了人世。</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她在人间游走一趟是有价值的,她来见证一段爱情,并催生了一个词“凌兰现象”。</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时还没有医疗改革,这个词的概念就是“因病致贫”。</p><p><br></p><p> 为了不再有更多这样的悲剧发生,我在凌兰的灵前立誓:我要为你写一本书。</p><p><br></p><p> 这就是《惊世救赎》。</p><p><br></p><p> 读者最终看到的是这样一本书:它想要表达的主题是爱。首先可以当它是一个爱情故事。然后,你可以从中发现除了爱情之外的博爱、仁爱等等超越所有情感的人类最高尚之爱。在一个爱情故事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这种高尚之爱的力量。那一双双温暖的手,在最需要的时刻伸给了一对生死恋人,给了他们可以延续生命和爱情的最大帮助。</p><p><br></p><p> 但与此同时,你还会发出一声令人扼腕的叹息。因为,导致了这场悲剧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主人公没有在一套可靠的医疗保障机制下得到救助,她最终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贫困。</p><p><br></p><p> 令人欣慰的是,在本书写作过程中,适逢中国开始进行医疗改革二十年来的一场大反思。在这个背景之下,本书恰好为这场反思做了一个真实注脚。</p><p><br></p><p> 凌兰最终带着感恩也带着遗憾走向了天堂,而在天堂门前,每个人都经受了一场拷问——关于爱情、关于生命、关于我们的心灵。</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书稿出来后四处寻找出版社时,朋友刘小伟建议我先将它改编成适合播出的一个版本,推荐给了北京电台纪实文学连播栏目的策划胡银芳女士。</p><p><br></p><p> 作为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的秘书长,同时也是一位记者和作家的胡银芳,曾经写出过记述核专家邓稼先的长篇纪实《英雄大爱》,是一位非常富有情怀的人。她被《惊世救赎》所传递的人间大善而感动,立即安排播出。</p><p><br></p><p> 故事主人公惊天地、泣鬼神的美丽爱情,与全社会为拯救一个年轻生命所付出的努力,通过无线电波打动了无数善良的听众。</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已经过去了15年,没想到在这个凌晨,我又一次被触动。</p><p><br></p><p> 我通过了魏天材的微信验证。问他为什么会对这样一本书感兴趣。</p><p><br></p><p> 这个生于1990年的男孩,是分众传媒旗下公司的一名业务员。他说在偶然的场合认识了白玉峰,知道了这本书和书中的故事后非常感动,让他相信人间有真爱。</p><p><br></p><p> 我问他从什么渠道买到的书,我自己一本都没有了。他说是买的二手书,并且跟我要地址,说可以寄给我一本。</p><p><br></p><p> 我不能白白要别人一本书,就请他给我寄过来,然后我给他红包。</p><p><br></p><p> 见我不肯白要书,他发给了我一个购书网址,说刚在京东网上看到又有上架了,可点击网址购买,就不用给他发红包了。</p><p><br></p><p> 我打开网址,大吃一惊。这本我以为几块钱就能拿下的二手书居然已经卖到了99块钱。二手书不是应该更便宜吗?我也常在网上买书。即使新出的书都可以打折呢。</p><p><br></p><p> 小魏说,物以稀为贵。他随即发来的一个网址让我更吃惊了,居然卖800块钱。</p><p><br></p><p> 我的天哪!这又不是古籍珍本,怎么会卖这么贵?谁会买呢?</p><p><br></p><p> 小魏说:“认真读过的人,去过文殊院看到凌兰照片的人,认识书里的人……都会买。”</p><p><br></p><p> 他发来一张照片,在书的后记空白处,他引用了我书中的一句话,“上帝会帮助那些心里有爱的人。”</p><p><br></p><p> 在这句话的下面写着他三个愿望:第一,买书送人收藏。第二,去文殊院祭奠凌兰。第三,拥抱白玉峰。</p><p><br></p><p> 后面署的是他的真名魏芝良。</p><p><br></p><p> 看到这三个愿望,我的眼睛湿润了。</p><p><br></p><p> 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这本书中的故事被我深深藏进了心底,只是偶然才会想起。没想到却仍然还有人为之感动。</p><p><br></p><p> 我感谢小魏为这个久远的故事添加了温暖的后续,他回答我,“我会永远善良,永远有爱的生活!”</p><p><br></p><p> 外面飘起了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我的内心却无比温暖。我深深体会到,有一种温暖就是可以穿越时空。</p> <p>  希望小魏已经实现了他的三个愿望。也希望心中有爱的他会得到上帝的帮助。</p> <p>  标价99元的书。</p> <p>  标价800元,这太夸张了。</p> <p>  这是小魏朋友圈里的诗。</p> <p> 这是我珍藏至今的凌兰和王新对共同写下的病中日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