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油茶

邺子

<p>我是在一个叫城步的苗乡出生的,在那样一个貌似于沈大师笔下的《边城》、神似于宋祖英歌中《山路十八弯》的地方度过了我阳光灿烂的童年 </p> <p>蚩尤文明和汉文化的源远流长、交融汇通铸就了生活在这里的苗人质朴、汉人好客</p> <p>远山如黛、绿珮环腰、水韵情柔,南山牧场的碧澜好似这楚女的一袭秀发</p> <p>白云湖的澈婉便是她顾盼生情的眸子</p> <p>最要命的是,苗乡油茶的飘香是我游走到四海八荒都抹不掉的梦里垂涎</p> <p>儿时,当映山红涂满对岸的山峦,细妹坨便撒了野、疯了欢</p> <p>春日里采笋、采蕨、采蘑菇、嚼映山红酸酸甜甜的花瓣</p> <p>夏天河边石缝里抓螃蟹、秋日里溪流边趟泥鳅、冬天寻着爪印捕斑鸠都是我冒着被父亲抽筋剥皮的风险也要野到天黑才回家的乐趣</p> <p>油茶,是用南岭山脉中特有的一种茶叶</p> <p>经女人们一双巧手腌制、晒干、炒香、熬水、捣出茶汁儿,加蒜蓉、姜沫熬成清香浓郁的茶汤</p> <p>再配上事先炸好的荫米、花生米、粑粑米、红薯粒儿,而豆子、玉米是只能用最佳火候慢慢炒的</p> <p>经技术精湛的苗家阿妈各种传统的纯手工制作,独具特色的油茶套餐只等主人门口呦喝了</p> <p>中午时分,只要有一家的主妇喊一声:“呷油茶瓜!”</p><p>无论男女老少、邻里路人,无需客套,都可随意进屋喝油茶</p> <p>一溜溜拳头大小碗排开,碗中都刻有数字,各人只需记住自己是几号碗,因为好客的城步人要求客人必喝六碗以上</p> <p>接着,主人和帮手们就会挨个儿往每个小碗里撒以下这图中的颗颗粒粒,一样都不会落下,最后由一人倒入清亮黄绿的茶汤,顿时,芳香四溢,酥清的茶气在人们的啧啧声中荡开 </p> <p>茶汤清而略濯,甘中带涩,加上配料的香脆、酥软,油茶这独特的味道成为苗家人日日不可少的掂念,喝罢,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养肝健脾</p> <p>那个年代的城步人是每天中午必喝油茶的,以此为午餐,但因打一次油茶费时费力,基本上是一个小圈子内的各家各户轮流着打</p> <p>我们这些顽童每到肚饿,便会伸长鼻子嗅嗅哪家飘出茶香,一哄而上,泥爪子抓起碗便喝,咕咚咕咚撑饱了,又一哄而散,活似一群马蜂,抢食过后,抹抹嘴角的油渍,夸夸女人们的手艺,练就了嘴甜呷四方的本领</p> <p>所以,时至今日,身处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都市邻里氛围,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我,极其不适应,这大约就是油茶给我留下的精神烙印,虽然已离开那个苗乡30多年,油茶之香,常于梦中依稀</p> <p>前些日子,偶尔和失联多年的邻家婆婆(小时候,婆婆带过我一段日子,在我成家后寻到她不久便去世了)的女儿聊起好久没喝家乡油茶了,昨日便收到了满满一箱子打油茶的配料</p> <p>凭儿时的记忆,实在不知道女人们是如何把那干枯枯的叶子变成神奇的魔汤,玉华姨竟把浓缩型油茶汤用真空袋打包好,或许又怕我炸配料掌握不好火候,也一一做成成品,以便我这笨女人烧水加汤即可成就天下美味</p> <p>姨姨说,现在的人懒了,不是天天打油茶了,一般只在节假日,大家凑几桌牌,才由勤快的人打,其他人便边喝油茶边砌长城,从早喝到晚,屁股都不用挪一下</p> <p>玉华姨,自我10岁离开城步,便只见过寥寥数面,她这份情谊,叫我如何不感念?</p> <p>于是,累累赘赘的一段回忆,长长久久的油茶之恋!</p><p><br></p> <p>苗乡油茶,出自苗女,汉女创新,中华五千年,苗汉一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