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庐山的金秋美景

天使丝丝

<p>“六朝金粉地,最忆是金陵。”在南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金陵城。秋风秋雨秋煞人,古风古城古韵味。</p><p>是“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p><p>是“一声孤棹响,残梦落清淮”的苍凉,</p><p>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情怀,</p><p>更是“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的孤寂。</p><p> 灰黑的石象、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高低远近、错落有致……</p><p>被称为「南京最美600米」的明孝陵石路,</p><p>是南京秋天最浪漫的一处地方。</p><p>明孝陵,“明清皇家第一陵”,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石像路,也被称为“南京秋天最美的路”。</p><p> 石板路上铺砌的是完整的六朝砖,即使已经过去600多年了也没有任何下沉的痕迹。</p> <p>白色的榉树、黄色的银杏、橙色的乌桕、棕黄的法国梧桐、常绿的圆柏,在这600多米的石像路上尽兴地绘画,点缀着肃静的石像路,让秋季的石像路倍添娇媚与妖娆。</p><p> 石刻浑厚古朴,凝神洗练。神道格式打破了历代帝陵神道与陵寝相连形成统一南北中轴线直列的习惯做法,顺应自然,曲折深幽,自创形制,显示出独特气派。</p><p><br></p> <p>  石象路全长615米,在这全长600多米的石板路两侧依次排列着6种神兽,分别是石狮、獬豸、骆驼、石象、麒麟和石马,每种神兽有两队,共12对24只。</p><p> 这些石象姿态不一,每种石象两跪两立,夹道迎侍,具有不同的寓意,体现了明孝陵这座帝王陵寝的崇高与圣洁,同时这些神兽也有着辟邪、保卫及礼仪的象征作用。</p> <p>行走在明孝陵石像路上,有种“满树金黄银杏叶,曲径通幽石像路”的情怀, 仿佛置身于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沿着神道向前参观,既能欣赏沿途的秋色,也能领略神道的壮观景色。前方的两座骆驼雕像十分高大,足足一人多高,相视对立,更显庄重。据了解,骆驼象征着沙漠,本是异域他乡之物,却能出现在明孝陵的神道上,表示当时的明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p> <p>翁仲路神道实则是孝陵神道的第二段,全长250米,依次排列对望柱,两对武将,两对文臣,望柱雕满云龙纹,顶置圆柱形冠。改变了唐宋以陵墓寝室望柱顶端莲花形式,是艺术上的突破,文臣武将则是陵墓忠实的守护者。</p><p>棂星: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p><p>棂星门位于神道的另一端,两侧榉木成行,高大的榉木树姿舒展飘逸</p><p>若是傍晚走在那一段长廊里,一时不知是霞光点红了走廊,还是枫叶染红了走廊,在尽头伫立着的,就是仿若一道天门的棂星门。</p> <p>明孝陵浓厚的历史气息、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都在向世界展示着明清皇家第一陵的风范,红墙黄瓦便是皇权的象征,这里的古城墙见证着南京城历史的变迁。</p> <p>明孝陵3号门,湖岸遍植红杉林,一到秋天,红得像是天边的晚霞,煞是好看。在晚上有夜景的地方。</p> <p>流徽榭四周,树木环抱。俯瞰、好似一枚铜镜遗落在钟山南麓,又如一块翡翠镶嵌在林海间。偶遇阴雨,岚气低锁、山景朦胧、水面如绸;天若放晴,蓝天作幕、白云浮玉、池水清碧。每至此,绕水一周、并于亭内小憩,赏赏景、发发呆。西边的草坪,绿茵如毯;五颜六色的帐篷,恰如一朵朵蘑菇、绽放其上。白云悠闲,游人惬意。秋日里,当你穿过长长的林荫道,踏着被初冬的风翻动着的安详的落叶。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就会被流徽榭惊艳,这是这无预设的旅途中一次最美的邂逅。。。。。</p> <p>黄红色的树叶与绿色的榭亭相映成趣,秀美迷人。</p><p><br></p><p><br></p> <p>美龄宫是一座依山而筑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四周花木扶疏,郁郁葱葱,占地120亩,由正屋、门楼、警卫室、汽车间及花园等数部分组成。落成后的美龄宫是一幢中国宫殿式大屋顶建筑。</p> <p>正屋即主体建筑耸立在小红山山顶,高大而巍峨,极富民族气韵。巨大的古典式屋顶上,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在阳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耀人眼目。</p> <p>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内部装饰奢侈豪华,装饰以旋子彩绘,特别是蓝底云雀琼花图案出自工笔画家陈之佛之手,独一无二。四周林木藏盛,终年百花飘香。在此享受下午茶,第一夫人的奶茶,西点,看着窗外满院秋色,十分舒服!</p> <p>汽车可直抵宫门,楼底层为接待室、秘书办公室等,二楼西边是会客室、起居室,东边是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卧室。展出不少宋美龄的亲笔作品。</p> <p>中山陵园内,历史与自然在天地之间相融共生,星辰流光间,秋意已然渐渐染上了林梢。穹顶之下,晨雾散去,露出一片灿烂的秋色霞光。梧桐落尽秋风老,繁华散尽,只留下挺拔的身姿,等待寒冬的来临。</p><p>流光穿透层层密林,夕阳西下,枯藤老树昏鸦。</p> <p>两侧的百年法桐树叶渐黄,秋日中透出浓浓的浪漫气息。</p> <p>灵谷寺不仅风景优美,还很有文化底蕴,这里是六朝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p> <p>灵谷拾秋一分秋色,一片幽静,一段缘分。</p><p>灵谷寺和它的名字一般,在这里只需要赏尽秋色,聆听鸟儿的鸟声,呼吸清新的空气,静静的散步。</p> <p>明初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清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在此基础上扩建为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后来又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p> <p>酽酽清波,如醇酒般醉人。两岸河房,雕栏画栋,绮窗丝障,翠幕珠帏。屋檐下吊起的大红灯笼,把河水与夜空晕染得如同披上红纱,一种喜庆,一种热烈,一种温情,带给人忘我的沉醉与千古悠情。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十里珠帘,烟花巷柳,昭示着秦淮河曾经的热闹与繁华。</p> <p>鸡鸣寺(古鸡鸣寺),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始建于西晋,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1387年朱元璋重建寺院,并题额为“鸡鸣寺”。</p> <p>药师佛塔,高44.8米,七层八面,斗拱重檐,内梯外廊。塔院中央为基座,四周为碑廊。塔内一层供奉明代铜铸的药师佛像,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四座明代金丝楠木雕花佛龛,供奉24樽不同形态的药师佛像。</p> <p>玄武湖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之一,被誉为“金陵明珠”。 玄武湖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六朝时期辟为皇家园林,明朝时为黄册库,均系皇家禁地。</p><p>黄度《玄武湖》:</p><p>玄武湖中春草生,依稀想见竹篱城。</p><p>后来万堞如云起,方恨图王事不成。</p> <p>玄武湖的日落与夜景,是不错的位置,不过秋风在入夜十分寒冷,寒风刺骨!</p> <p>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p> <p>栖霞古寺是赏枫必到之地。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主峰凤翔峰西麓,坐东朝西,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寺院。明征君碑、舍利塔、千佛岩等古迹遍布,庄严肃穆,禅意深深。寺庙周围种有鸡爪槭、榉树、银杏、枫香等色叶树种,每逢秋季,枫叶在清风的吹拂下逐渐变色,呈现出黄、橙、红层叠渐进的绚丽色彩,美得炫目。两株百年银杏屹立在栖霞寺弥勒殿及毗卢宝殿门前,初冬银杏飘黄,和灿烂的红枫一起,绘就唯美的画卷。</p> <p>明镜湖开凿于清乾隆年间,为乾隆御赐“栖霞十景”之一。湖上建有彩虹亭,六角形,丹楹黑瓦,翘角飞檐,上书“彩虹亭”三个大字,为当代高僧茗山法师于1991年题写。湖水澄碧得像明镜一般,彩虹曲桥贯通其间,波光浮动。明镜湖边栽植着大片鸡爪槭, 此时岸边红枫吐艳,与美丽的湖景交相辉映,湖光山色倒映水中,实在夺目吸睛。湖中心矗立着一尊观音菩萨的塑像,佛像倒影在红叶的映衬下,这份禅意让人沉醉。</p> <p>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东飞天石雕像就在中102号佛龛中,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中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 “敦煌遗迹”。</p> <p>栖霞寺舍利塔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舍利塔后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复修原为五层方形木塔。现存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年)重建。</p> <p>《栖霞看红叶过德云庵用壁间韵》:</p><p>穿云破藓过僧家,禅板初开静不哗。</p><p>尘梦尽销黄叶雨,仙楼都拥赤城霞。</p><p>涧边曲水沉清梵,林外疏钟起暮鸦。</p><p>好煞秋光惟薄暮,石栏倚过夕阳斜。</p> <p>漫山遍野,层林浸染,呈现灿若云霞般的美颜;每个角度、每个观赏点都呈现出各种艳丽的色彩,犹如一个大型的调色板,展现出大自然独特的魔幻魅力,让人痴迷。</p> <p>秋天的枫叶那火红的颜色,令我想起当年的我;秋天的枫叶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从树上飘落下来,纷纷扬扬,似一幅美丽的画卷,生机勃勃;秋天的枫叶,为秋时最美,她,以饱经风霜的磨砺,装点了满山秋景瑰丽;她,以片片枫叶片片情,承载着赞美的诗句,可知道它内心凄凉的,却无几的;秋天的枫叶,为秋时最悲,她,以自己将即落叶飘魂的残息,不断倾述自己的凉凄,可是,无人理解和搭理。</p> <p>逐日枯萎的枫叶,依然饱受着寒霜的侵袭,直至魂飘落叶扑向大地;秋天的枫叶为秋时情意最重,一生的坎坷,半世的情感,风雨寒霜,相侵无怨,朴实无华,为人咏赞,成一片情、片片情的漫山流丹。</p> <p>老门东这里有老城南传统的街巷、金陵时尚风情,承载着老 南京 的亲切记忆。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一派浓浓的“老 南京 的味道”。</p> <p>【骏惠书屋】</p><p>沿主街走到城墙下 右拐 往前走你会发现一个很老的书屋</p><p>这是大名鼎鼎的【先锋书店】分店!!</p><p>它来自江西婺源的一幢老建筑 被拆分来这里 经过重新组装 保留了原主人为它取的名字 也保留了千百年前的读书时光。</p> <p>江西赣州之前被称为虔州,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p> <p>赣州真正建城于宋代,目前赣州保存了众多的宋代古建筑,让赣州这座城市散发着浓郁的,宋城韵味,故赣州又被称为江南宋城。</p> <p>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有二千年的历史,后来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p> <p>灶儿巷是赣州保留下来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巷的一个典型代表,明代称作姜家巷。清初时很多衙役住在这里,而衙役统一穿的服装是黑色服装,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们叫做皂役,他们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儿巷。后来谐音就变成了灶儿巷。</p> <p>灶儿巷建筑风格多样,临街的牌坊古朴庄重,鹅卵石路面井然光洁,风火山墙错落有致,灰塑门楼古香古色,传统门楼高大气派,深宅大院气势非凡,这些都展现了灶儿巷诱人的风韵。</p> <p>1980年7月12日首映开始,到现在,一部影片共放映了40年,估计有近千万人次的观影。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曾颁给该片“在同一影院放映场次最多的单片”称号。电影《庐山恋》创造了“放映场次最多”、“用坏拷贝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多项世界纪录,并且这些纪录每天还在不断的增长。影片讲的是耿桦和周筠的曲折爱情故事,票价40元。张瑜和郭凯敏把庐山风景带进了电影。</p> <p>牯岭街是供游人购物、住宿的一个栖息地。坐落在一千一百多米的庐山山顶,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天街”,好像它真地离天很近,能够着似的。街心公园附近商铺林立,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街道,各色小吃应有尽有,层出不穷,尽情招呼着南来北往的游客。这里的餐馆、超市、旅社、银行、图书馆、地税局、电影院、教堂等,一应俱全。行走在街上,满目的红色铁皮屋顶别墅、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路旁参天的大树,让人觉得一切是那么的静谧而安详。对旅居于此,久居闹市的人们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放飞。</p> <p>一个不经意的转弯,你会发现电影院、教堂等设施以及还有西式别墅上千栋。</p><p>郁郁葱葱的古树,温暖的阳光透过古树的枝桠投在路上一片片斑驳的树影,有种穿越的感觉,好安静,好舒服。夜景十分迷人,真想做名文艺青年一回。</p> <p>入庐山北门右上石阶半里许,即是云缠松绕的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道场——小天池诺那塔院。</p> <p>始建于1937年,塔为五轮。风轮下覆以重1600公斤的赤铜华盖。高六丈三尺,阔约三丈,供奉着大活佛诺那呼图克图舍利。</p> <p>小天池山顶,以山巅小池得名。海拔1213米,是庐山第八高峰,山势巍峨,青翠秀丽,自峰下公路抬级而上200余阶,至小天池山巅,于殿堂前可见一圆形水池,即小天池。池水清澈,久旱不涸,久雨不溢,自古蔚为奇观。 </p> <p>小天池侧有天池亭,亭建于一喇嘛塔基上,高耸人云,纵目四顾,东望潘阳湖浩瀚无垠,北望长江若带,西望田园锦绣如画,南望牯岭云中山城。在天池亭观晚霞和云景,更是别有奇趣,有时云雾弥漫,游者背阳而立,偶而可见云雾屏幕上出现围绕人形的彩色光环,称为“宝光”,俗称“佛光”。有时云海翻腾,可见东南山峰云流如瀑的“瀑布云”。</p> <p>日出最好看的是天空中有薄薄云层.它用自己的“手”~光线,把云彩变幻的灿烂辉煌、千奇百怪,而且前一分钟与后一分钟都不一样.</p> <p>熹微的阳光撒向来</p><p>彷佛人间的世外桃源</p> <p>日出其实很平常,但是在这高高的山上,衬着奇峰该是何等的壮观啊!人们常说取景框里的景色最美,可这时我却感受到了取景框外的另一种美。</p> <p>赞美庐山日出: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p> <p>如琴湖建成于1961年,水域面积11万㎡。蓄水量100万m³。因湖面如一把提琴而得名。又因湖傍花径,故称花径湖。湖中有湖心岛,呈椭圆形。岛上有九曲桥与湖岸相连。岛四周苍松翠绿,宛如一根碧绿的“项链”平铺在湖面上,岛东端建有忆琴亭,西端建有一水榭。</p> <p>如琴湖的景致美极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湖岸及周围浓浓的绿意。除了远处牯岭山坡间那红红黄黄的屋顶在绿树丛梢探头探脑之外,其余放眼望见的都是醉人的绿。近水边是一抹纯玉般的翠绿,其后是一片染着鹅黄色的嫩绿,再往外是一幅斑驳夹杂的草青、麦绿、黄红间隔在内,往山顶看去,就是一派似乎染了淡墨的浓浓郁郁的黛绿。庐山展现的大自然的绿就像一块调色板,绿得深由于这里峦岭相依,纵横围抱,更使这半山湖泊显得水光闪烁,把远远近近的花、草、竹、木、山、楼、亭、桥的倒影都吸纳湖里,把多层次多变化的大片绿色也凝结在湖里。</p> <p>如琴湖的栈道、似琴弦,娓娓道来整湖的思恋。</p> <p>行走在如琴湖畔,色彩斑斓,倒映在水面,秋色迷人。</p> <p>庐山的秋。这静谧的秋啊,没有春夏的喧哗,没有残冬的荒芜。在满目的深红嫩黄中,有一种洗练的沧桑,有一种洗尽铅华过后的成熟与厚重。</p><p>也许是距离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池太近了,也许是深受陶靖节“采菊东篱”的熏陶,庐山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个性与灵气。</p> <p>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境”,花径曾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p><p><br></p> <p>秋日暖阳,清风拂面,在镜头前留下最美的身影。闲适地散步园中,找一处坐下,躺在草坪上,随意拾起一两片树叶,夹在书本里当书签,收藏起秋天的美好。</p> <p>白居易草堂,在此白居易写下了大量诗文,除《 庐山 草堂记》外,有《祭 庐山 诸神文》、《祭匡山文》、《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草堂谣三首并序》、《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五首》、《题遗爱寺前松》、《草堂前开池养鱼种荷有幽趣》……等。 庐山 的秀美激发了诗人的灵感,白居易的诗篇又使 庐山 名声远扬。</p> <p>《庐山志》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吕洞宾在漫游江湖过庐山,遇五龙真君传授他剑术。吕洞宾既得五龙君剑术又得汉钟离丹诀,便在庐山锦绣峰下的仙人洞内精心修炼。</p> <p>仙人洞内的神龛里,仍奉有身佩宝剑,仙风道骨的吕洞宾雕像。仙人洞内还有乳泉一滴,浮空而落,故名“一滴泉”。</p> <p>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绝谷之内,多峭壁峥壑,层层刻剥,如堆如砌,蔚为壮观。或如雄狮长啸,或似猛虎跳跃,或如捷猿攀登,或若仙翁盘坐。</p> <p>而前方山道正中一巨石兀立,上刻好运石三字,据说触摸之后能交好运,自然吸引着游人趋之若鹜,把偌大的岩石摸得滑不留手。</p><p> 锦绣谷终点为谈判台旧址,数块巨石横卧,上筑石室,1946年7月至9月,美国总统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曾八上庐山,为“调处”国共谈判,面见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此处为马歇尔与蒋介石晤谈之处。</p> <p>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败逃至此,在前临深壑,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忽然从天降下一条金龙,横卧在深壑之上,化为一石桥,待朱元璋纵马过桥后,顿时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天昏地暗,只见一道灼眼的蓝光将石桥击断。桥断后,云散日出,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仍然是双崖对峙的绝涧。</p><p> 明明所见只有一侧悬崖,何来巨石悬空、双崖对峙?</p><p> 其实这里原来是一处巨大的断层,在断层面上,软硬岩性的地层呈互层,较软岩层易受风化,形成凹坡,因而坚硬岩层形成陡壁或突出成悬崖。但是在陡崖节理发育,岩石容易崩塌。锦绣谷天桥,原本是两侧悬崖突兀对峙,恰如断桥;现一侧悬崖后崩塌,如今只剩下一侧了。</p> <p>美庐别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人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了巴莉女士。1934年,巴莉女士将这幢别墅作为礼物,赠送给了闺蜜好友宋美龄。从此,宋美龄便成为了这栋别墅的主人。</p><p> 美庐别墅,前临长冲河,背依大月山,坐落的位置,形如安乐椅。蒋介石很喜欢这里的环境,视为风水宝地。</p> <p>庭园中有一天然裸露石丘,上面镌刻着"美庐"二字,左下刻有"中正题"。这是蒋介石于1948年8月亲笔题写。</p><p> 这块摩崖石刻,既是这幢别墅庭园的"点睛"之笔,也是蒋介石夫妇对"美庐"的钟爱的历史印迹。</p> <p>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浓绿,绿门、绿窗、绿栏、绿柱、绿廊,屋顶也是绿色,原来灰褐色的石墙,爬满凌霄和爬山虎,给人一派静谧安宁的感受。</p><p>室内外,墨绿与奶白相衬,生活和心景不自觉地雅致起来。</p> <p>当年“第一夫人”的卧室,室内陈设基本保持原貌。墨绿色的丝柔沙发与木质壁炉造型相映衬,很是雅致。宋美龄对钢琴、绘画、书法颇有造诣。在美庐别墅蒋介石与宋美龄居住的卧室里,至今还摆有一架沧桑的钢琴,闲来无事时,宋美龄便会弹上一曲悠扬的乐章。</p> <p>美庐别墅的二楼,有一个开放式的凉台。夏天的时候,深处庐山的凉爽温度中,喝喝下午茶,夫人们一定常常相聚在这此欢笑畅谈。如今我坐在此,明媚阳光,满院的秋色,感觉十分舒服休闲,真是喝个下午茶……</p> <p>芦林湖四周群山环抱,苍松翠柏,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缥缈的云烟衬托下,犹如天上神湖。此处原是芦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芦林谷地,介于玉屏、星洲两峰之间。</p> <p>湖水洁净清澈,碧清如镜,山色倒影,相映成趣。湖心有两小亭,外观秀丽、精巧,为湖面增光添彩,内则分别用作汲水塔和溢洪道。芦林湖所蓄之水目前为庐山牯岭镇1.3万居民的主要水源。</p> <p>江上送客游庐山</p><p>张继</p><p>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p><p>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p><p>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p><p>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p> <p>湖水如镜,犹如天上神湖。冬游芦林湖景色更为别致,很多摄影爱好者喜欢在冬季游玩芦林湖,在岸边朝着对岸望过去成片的树木上结成雾凇,就像童话世界一样的美丽。</p> <p>我喜欢枫叶,是因为枫叶有花儿的颜色,却没有花朵的脆弱。春日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花花草草,全都望秋而落,转瞬间消失得了无踪影,只有一树树枫叶,经霜愈妍。在嫩寒料峭的枝头,飘飘如旗。即使遇上风雨,遍地落红也没有让人怜悯的憔悴,枫叶的飘零,自有一种洒脱与尊严。落红将化作春泥,维持大山的肥沃与丰腴。</p> <p>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p> <p>东林大佛: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温泉镇的庐山山麓,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林寺)的标志,是中国及全球第一高阿弥陀佛像。 北依庐山主峰,群山环抱,山水相连,弥陀坛城,净宗道场,朝圣胜地,是一方集朝圣、修行、弘法、教育、慈善、安养为一体的净土。</p> <p>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至今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p> <p>虽然说寺院的枫叶秋意不太浓,在黄墙青瓦衬托下,便多了一份禅意。</p> <p>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 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 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元杨载《题墨竹》: “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p> <p>秋日里上庐山看枫叶,我仿佛走进了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一枚枫叶就是一个音符,就是一次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重温,就是大自然的删繁就简的心绪。</p> <p>三天行程:</p><p>第一天:中午到牯岭----如琴湖---天桥---锦绣谷--仙人洞---御碑亭---返回花径----白居易草堂----如琴湖看夕阳---牯岭</p><p>第二天:</p><p>A线路:五老峰日出----三叠泉</p><p> B线路:五老峰日出----返回植物园----芦林湖----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小路上悬索桥或者直接公路返回牯岭</p><p>第三天:</p><p>A线路:芦林湖----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小路上悬索桥或者直接公路返回牯岭逛街----返程</p><p>B线路:三叠泉----牯岭逛街返程</p><p> 庐山游玩,首先特别建议买一张景区观光车通票。因为庐山景点分散,距离远,靠双脚走的话,会很累、很耗时间。这张通票80元,7日内可以任意免费乘坐,去往庐山开放的任何景点。非常方便自由。</p> <p>庐山一年有一多半的时间,是云雾、多云、阴雨天,看到日出的概率不高。即使预告第二天早上是晴天,但天气也可能随时变成云雾阴天。</p> <p>(1)看日出的地点:</p><p>含鄱口:从黄龙潭前行四、五里便可到。</p><p>五老峰:进入庐山景区后,步行至植青路开始登山。</p><p>小天池</p><p>(2)日出的最佳时间</p><p>庐山的日出每个月的时间不一样,六月份约在5时15分左右,六月以后及六月以前,每个月会相对推迟10分到30分</p><p>(3)看日落的最佳地点</p><p>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p> <p>我非常喜欢看日出日落。去到每一座名山、沙滩等,最好都能观赏一下此盛景。日出日落,大概是地球上每一天都会上演的、最壮观、最震憾的自然现象了。看日出日落,对我们的心灵和生命都有巨大的涤荡和触动。庐山山神眷顾,让我欣赏到此美景,虽说凌晨早起,走着梯级上山,吹着深秋的寒风在此等候,但一切如愿了,都值回此趟之行,多谢苍天,神灵保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