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科研不止步,培训助成长</b></p><p><br></p> <p> 百年木铎,绵绵金声。怀着谦卑和信仰,我们来到了北师大,参加文水县创新发展实验区项目学科教师、班主任首期训练营活动。两天的学习中专家们给我们送上了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他们精彩纷呈的讲座就像一盏明灯,给我们每位教师指明了行动的方向。</p><p> </p><p> </p> <p> 去掉一切浮沉,静下心来,聆听帝都最高学府的教育之声。在学习中,争取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最后能够做到学以致用。</p><p> </p> <p> 杨润勇:教育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获政府津贴的拔尖人才称号。杨润勇同志出已版专著4部,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次),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师教育研究》、《中国教报》、《光明日报》等国内知名核心期刊、报刊发表30余篇,其中1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累计公开发表学术成果50余万字。参与多项全国教育科研课题。</p> <p> 一天的讲座,杨润勇博士用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严谨的语言以及自已独特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一顿丰盛的科研大餐,让我们对教育科研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如何立足本校实际,做好教育科研工作,更让我们全体教师深受启发。</p> <p> 杨老师从科研的3重本质、3类标准,问题的内涵构成,好问题的判断6要素,做好选题的10项策略,好标题凝炼的10要,14不要。课题研究的10个逻辑要点以及文献研究的10种有效方法,研究方法的设计策略11点,研究假设的本质、标准及其凝炼等方面细致的分析讲解。</p> <p> 我们永远都走在成长的路上,学无止境,在这里我们以最虔诚的心登上教育之高楼,聆听最高处的教育之声。</p> <p> 我们小组全体教师认真聆听,专心笔记,相信这次培训对我们每个教师都是思想的升华,精神的鼓舞。</p> <p>结束语:</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教无常形,学无止境,教书育人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忘初心,谋求教育创新发展,在专家引领下,脚踏实地,我们共同进步!</b></p> <p>数学一组1号 郭文</p><p>往后余生,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p><p> 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了杨润勇教授的课题研究。杨教授让我明确了真正科研的3重本质,3类标准,问题的内涵构成,好问题的判定6要素,做好选题的10项策略,好标题凝炼的要求,课题研究的10个逻辑要点。</p><p> 杨教授的课程大容量快节奏,他上午3个半小时,下午3个小时,全程站着给我们讲授的精神让我为之震撼!在杨教授的讲解下我明白自己去年申报的课题为什么会打下来,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懂什么是课题,想最起码的课题结构是一个偏正短语。杨教授给我们年轻的新时代教师提出重新规划自己专业发展的人生,那就要给自己的研究画一个圈,从你所擅长的,所熟悉的面入手去研究,其实小课题研究就是我们教科研一体化最佳方式。</p><p> 让我们恪守一个领域,熟悉一个理论,就要大量阅读文献,这样才能选择一个问题,聚焦一个核心,凝炼一个标题。腹有诗书气自华,往后余生,才能借“题”发挥。</p> <p>数学一组 2号 闫鹏娟</p><p> 杨老师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而且特别敬业。老师的课中心突出,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真存在、有价值、我能做的,才是好问题。在我看来,课题研究中,最难的就是找到真实、有研究价值、可定义、可研究、可操作、可解决、可验证的问题。有了好问题,才能去读文献、设计研究思路,继而进行研究、收集数据案例等,最后才有可能形成研究成果。</p><p> 教育科研选是从问题到课题,选题的基本之策---“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握国家教育政策,树立教育理论,把握教育理论;立地就是要接地气,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把我的理论、地域、领域嵌入到天地之间,在把握大势,跟踪形势,顺应趋势的同时,很接地气,解决问题。没有教育的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今后,要努力做个研究型教师!</p> <p>数学一组3号 郑慧</p><p> 学习第二天,杨润勇教授用“双驱动原理”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教学与科研对于我们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教育的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最佳平台。”杨教授多次提到,没有问题,则没有科研,问题是任何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任何课题研究都是一个关于问题点的研究。好问题则可凝华成好课题。杨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好问题的判定6要素,做好选题的10项策略,好标题凝炼的10要,14不要。课题研究的十个逻辑要点。而且还告诉我们文献研究的10种有效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设计策略11点,课题设计20条重点,明确指导了我们如何制作课题。最后杨教授对我们提出要求:每天必读1篇文献,然后总结出5句话,2周1篇小综述,1月小结,3月回顾,6月形成申报基础,1年1篇文献发表。 </p><p> 往后余生,重新启航,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知识储备,在今后的教科研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进步。</p> <p>数学一组4号覃彦艳</p><p> 今天有幸聆听了中国教科院杨润勇博士的课题研究讲座,认真听着详细记着,听完课后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p><p> 通过学习明确了什么是课题,什么是真问题,他认为选题要坚持“真问题”、“能够概念化”、“有价值”和“具备可研究性”4个标准,同时要注意10基本策略:要形成稳定的研究领域、明确相关领域的重点分析,注重从新视角呈现问题、避免过于一般化,研究重点务求聚焦、且在课题名称中有所展现,侧重应用性课题、可做实证研究的课题、服务教育决策的问题、可做比较研究的课题、体现协同创新的课题等等。杨教授总结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世上无难事,只要抓住根本,往后余生借“题”发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积累课题研究这方面的资源,抓住课题成功关键在于选题,也明确了选题的方面的要求——有效,规范,创新。通过这次讲座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重新给自己以后的教育生涯定位,借杨教授总结的那句话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生命不止,研究不止,研究不止,看文献不止”,学习,学习,再学习!</p> <p>数学一组 5号宋晓晶</p><p>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p><p> 我们把太多的时间放在了教学上,而忽视了自我成长的过程。今天中国教科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杨润勇教授侃侃而谈6个多小时给了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没有教育的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一个教师要做到内心的强大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杨教授的“双轮驱动”理论生动形象:教学是安身立命之根,是第一个轮子;科研是脱颖而出之本,是第二个轮子;双轮协调向前,你定会感到幸福快乐!今天的讲座信息量特别大,杨教授给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今天直至以后都需要好好的研读和反思:往后余生,借题发挥!</p><p> 专家的引领,是一种鞭策、一种督促,同时也是一种鼓励,让我们看准目标一路向前!</p> <p>数学1组 6号 李金梅</p><p> 2020年12月1日,中国教科院研究员杨润勇博士为我们作了一场题为“有效科研策略与方法” 的经验交流讲座。</p><p> 杨老师结合自己多年做科研、管科研和做课题的经验和反思,分享了做好课题的心得。他提出,某些课题需要我们找问题;要树立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素养,要明确教育科研的核心问题是问题,困难就是问题,差距就是问题,矛盾就是问题,张力就是问题。</p><p> 杨老师还表示,问题是任何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任何课题研究都是有限目标,进一步升华了“课题既要基于自身的专业领域,又要满足国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找到其理论和应用价值”的“顶天立地”的观点。杨博士以幽默风趣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事业,并提出“往后余生、借题发挥”的寄语。</p><p> 通过本次讲座,使我认识到科研能力的提升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如何提升项目申报质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p> <p>初中数学一组7号尹小平</p><p> 今天是参加培训的第二天,主讲是儒雅而敬业的杨润勇教授,他开场的一席话让我顿悟作为普通的一名一线教师为啥要做对于我们来说高大上的课题研究,杨教授提出“没有教育的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衡水中学为啥能在众多中学脱颖而出,就因为它是一所科研强校,而科研强校最根本的是有一群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教师想要成为优秀教师,则要采用双轮驱动原理,一轮是教学能力,一轮是科研能力,双轮驱动才能高速向前。</p><p> 杨教授针对现在课题存在有花无果的现象,给我们讲解了什么是有效课题。有效课题的特征就是好问题,好方法,好成果。而好问题的标准是科学规范创新,而我们要提出一个好问题,背后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认真细致的杨教授给我们制定了一天读一篇文献的计划,通过读文献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研究,并且在选题时一定注意能顶天立地,定标题的时候是越简越好,简到围绕20个字左右,不加副标题。杨老师细致入微的要求时让我们感觉到做一个科研型老师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视野的狭窄,需要我们努力的地方有很多很多。</p><p> 今天一天的讲座几乎都是皱着眉头听完的,因为每个专业陌生的词语,每句精炼的句子都需要自己挖空脑子去理解揣摩并且消化,就这样还有很多没有理解的地方。”太难了”这是我今天脑海中经常蹦出的词语,但杨教授三个小时不遗余力的传授,敬业的精神打动了我,激励了我。往后余生,借题发挥,披荆斩棘,不负厚望。</p> <p>数学一组 8号 韩晓萍</p><p>今天有幸听了杨润勇博士的讲座,收获颇多,杨老师今天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真正的教育科研是什么?如何界定?2.中小学名校名师如何开展科研?3.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需要具备哪些条件?4.如何把科研能力变为核心竞争力?杨老师认为教育科研要善于利用资源,利用一切可以用的资源。杨老师认为教科研有6个必备条件,基本的科研知识和基础、明确的研究方法和程序、丰富的研究资源流、独到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善于科研能够使你走向发展巅峰。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最佳平台。行动研究是教育科研最适合范式。小课题研究是中小学科研现实平台。科研的本质是关于“问题”的研究。小课题本质:诊断发现研究“校本问题”。好的课题:好问题+好方法+好结论。杨老师认为选题是重中之重,但是有两个地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问题域永远不可以做选题。二是任何课题研究都是有限目标。最后杨老师分享了他的经验,科研策略:读思写做一体。杨教授清晰的逻辑、缜密的思路、通俗幽默的讲解,激发了我们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使我们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清楚了课题研究的程序,领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要领,对我们今后申报课题论证具有重要指导作用。</p> <p> 数学一组9号武鸿燕</p><p> 今天是北师大学习的第二天,一开始就被杨润勇博士抑扬顿挫的演讲吸引了。</p><p> 杨博士从科研兴教,新时期教师发展的基本策略上分析,让我明确做课题势在必得,不要把教育当职业,而要把教育当事业。杨博士深入浅出的结合案例让我真正明白一个好的真问题怎样提出,标题是问题的凝练,问题是逻辑的起点。选题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把握国家教育政策,把握教育理论规律,立地就是接地气地为教育实践紧密结合。</p><p> 这次杨博士的报告,让我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受益匪浅,是我以后工作方向新的起点,为我做一个学者,研究性的教师指明了方向,更为杨博近七个小时认真的工作态度所感动,一定把我把今天满满的收获幅射给我文水的同事!</p><p> </p> <p>数学一组10号 韩效效</p><p> 杨润勇博士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参与多项全国教育科研课题,今天他就课题研究为我们做了长达七个小时的授课,让我非常感动。</p><p> 杨教授,首先从科研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及自我成长三方面讲述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了怎样选课题,课题必须是真问题,他就真问题的三方面及好课题的六大标准进行了阐述。最后,杨教授详细的讲述了标题的拟订及研究的过程和多种方法。</p><p> 正如杨教授所说,教而优则仕,优秀是逼出来的,世上无难事,只要抓根本,未来的教师必须具备两大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课题研究将成为当代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将驱动教师不断的自我提高,杨教授将指导我们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教师。</p> <p> 初中数学一组11号赵淑纲</p><p> 寒冷的冬日阻挡不了我们学习的热情。今天是学习的第二天,我们聆听了杨润勇教授的精彩讲座。杨教授的讲座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剂治疗职业倦怠的良药。他时而幽默,时而严肃,他的讲座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博得学员们阵阵掌声。</p><p> 杨教授说,课题研究是教师幸福生活的必要部分,是中小学教师的最佳平台。真正的科研是有效的科研,只有有效的科研才能实现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科研强师。科研的本质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问题是科研的起点,中心,主线,归宿。要有好的科研成果,就必须有一个好的真问题——真实存在的,有价值的,我的问题。听了杨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在实际教学中,关注一个面,落实一条线,聚焦一个点,才能找到我们想要的真问题。听了讲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最有效的科研方式,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不断反思,一定要做一个有观点,有思想的教师。</p> <p>数学一组12号李树花</p><p> 今天是12月1日,阳光明媚,杨润勇老师对课题研究作了精彩的阐述。其中我对小课题有了一定的认知。小课题特点是小实新快,以小见大,以校为本,以研强师,以我为主。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有了好的问题,还要有好的标题,标题是课题的颜值。标题应该是显示研究特征,简约,准确,清晰,概念准确,逻辑严谨,重学术,有特异处,用偏正结构,核心词可检索。这些仅是理论知识,往后余生,借“题”发挥,我将努力把这些变成自己的观点,在教育路上展示自己的亮点。</p> <p>数学一组 13号 樊世明</p><p> 研修心得(二)</p><p> 精心设计好课题</p><p> 争做四有好老师</p><p>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杨润勇教授的精彩演讲,他那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独到的见解深深震撼了我。他结合各种案例,重点讲解了中小学教师有效课堂研究的策略,教我们如何找寻问题,筛选问题,明确问题,聚焦问题,凝练问题,让我们先举一反三,再百里挑一,建议我们往后余生重新规划自己专业发展的人生,多读书,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争做一位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过硬的优秀教师。</p><p> 我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观念的落伍,也唤醒了我对知识的渴求。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今后我将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我会以更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p> <p>策划:新师者(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p><p>制作:数学第一组全体成员</p><p>编辑:闫鹏娟 韩晓萍</p><p>审核:覃彦艳 李金梅 樊世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