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军的编制<br><br>早期<br><br>一代枭雄张作霖在前清的实际职务是:奉天巡防队前路统领兼中路统领。<br><br>巡防队也叫巡防营,是清末军队军事改革后的一种编制,清末一省之内就是两种军队,新军和旧军(巡防营)。新军相当于野战军,巡防营相当于武警部队,而编制大,战力强的巡防营类似武警机动师。与新军的师(镇)---旅---团---营编制相比,一省内巡防营的编制为:路-------营编制,这里的'路“的编制和旅差不多,一路之下辖数营,多者至十数个营,张作霖这个奉天巡防队前路统领兼中路统领的职务级别,在前清是二品副将衔。而后路巡防队统领吴俊升则更早获得了记名总兵的头衔。<br><br>与新军相比,巡防营少了团一级建制,另外营的编制也比新军略小,也没有参谋部,处等幕僚机构,也缺少炮兵,工兵等特种兵编制,总体上,巡防营更适合维持治安,而不是打正规战。总体上,清末,一般的巡防营是打不过新军的,但也有例外,有5支巡防营是比较能打的,气焰上,尚压当地新军一头。他们分别是广西陆荣廷部,奉天张作霖部,广东水师李准部,毅军姜桂题部,南京张勋部。清亡前,张作霖因为为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震慑新军革命党有功,被清廷授予张关外练兵大臣的头衔,所部编为新军第24镇,(仅是番号,尚未编练成军),张作霖为统制(副都统衔)。也就是说,清亡时,张作霖已经是满清的正二品大员了。<br><br>1912年民元开创之际,张作霖投靠大总统袁世凯,所部改编为陆军第27师,成为北洋陆军的第十个师,第十一个师是冯德麟的28师。27师下辖2个旅:53旅,54旅;4个团是:105,106,107,108团。此时的奉军的编制和其他北洋陆军相同,一个师辖两个步兵旅,每旅两个步兵团,师直辖特种兵部队(骑,工,炮,辎重等)。<br><br>1915年,张作霖被袁世凯召入京,表示支持“速正大位”。袁世凯称帝后,又被封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 1916年,驱段芝贵离奉后,以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此时即获得加上将军衔。1920年张 以东三省巡阅使的身份,成为为实授北洋上将。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后,吞并第28师,增编第29师,从此开始形成奉系军阀集团。1918年2月张作霖又先后增编1个师和5个混成旅。同年9月张任东三省巡阅使后,控制三省军政大权,所掌握的军队除奉天4个师(这4个师是27师,28师,29师,奉天暂编陆军第1师)和5个混成旅外,还有吉林5个混成旅和黑龙江3个混成旅、2个骑兵旅。后来又曾吸收热河的陆军第16师。所以整个奉军时期,一共5个这样的清末方块师。<br><br>陆军混成旅和一般的师属步兵旅的区别是,混成旅可以(但不必要)多辖一个步兵团,更重要的是,混成旅的直属特种兵(骑,工,炮)强于步兵旅,因此具有更强的独立作战能力。步兵旅的旅长军衔一般为少将,混成旅旅长军衔一般为中将。<br><br>1920年张作霖参加直皖战争,在直皖战争后,张作霖的奉系军队握有四个师、二十三个混成旅、三个骑兵旅及若干个独立团的庞大兵力,编制与番号仍为北洋定制。考虑到,此时奉军尚有师,旅编制的差别,因此此时的旅长应该是少将,中将军衔并存,少将军衔为多。此时张学良担任卫队旅和第三旅旅长,军衔为少将。1924年张担任27师师长时,则挂中将军衔。 <br><br>中期<br><br>第一次直奉战争<br><br>从1922年4月10日起,奉军就络绎不绝进入关内,兵分为西、东两路军。西路军以张景惠为总司令,司令部设在长辛店。分为3个梯队:第一梯队司令由张景惠兼,第二梯队司令邹芬,第三梯队司令郑殿升。东路军以张作相为总司令,司令部设在落垡(今武清)。也分为3个梯队,另外配属骑兵集团。第一梯队司令张作相兼,第二梯队司令张学良,第三梯队司令李景林。骑兵集团司令许兰洲,参谋长常荫槐。第二梯队所辖部队有张学良的暂编奉军第3混成旅、郭松龄的暂编奉军第8混成旅、蔡平本的暂编奉军第4混成旅。<br><br>奉军全部兵力约12万人。随后奉军改名为“镇威军”。 4月29日,张作霖到达军粮城,自命为“镇威军”总司令,以孙烈臣为副司令,指挥奉军作战。<br><br>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张宣布东北“自治”,从此脱离了中央管辖范围,所部番号一律改为“东三省陆军”,独立编号,且编制与北洋定制相比,有了显著变化。<br><br>“东三省陆军”改以旅为平时编制单位(军仍为战时组编单位),除保留原有的第27、29、奉天暂1师等三个师的番号外,其余一律统编为旅,共计二十七个旅(含师属旅)和五个骑兵旅。三个师的编制大致如北洋旧制,其他旅实际为混成旅,每旅辖步兵两至三团,骑、炮兵各一营至一团不等,此外还有工兵连、辎重连、无线电队的附属部队。其中某些旅的实力(如张学良的嫡系第2旅)不亚于北洋军制的一个师。骑兵旅仍辖骑兵两团。<br><br><br><br>第二次直奉战争<br><br>奉军仍称“镇威军”,尽遣精锐,将入关部队编为6个军,张作霖自任总司令。<br><br>第一军司令姜登选,第二军司令李景林,第三军司令张学良,第四军司令张作相,第五军司令吴俊升,第六军司令许兰洲。此6个军总数约14--17万人。<br><br> 1925年10月,即浙奉战争之前,奉系当时控制了七个省:直隶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奉天省、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外加两个行政区:地热河特别行政区、京兆地区(北京地区)。另外北洋时期的两个省级商埠:胶澳和淞沪也都被奉系控制。当时奉军有20个师,40多个旅,骑兵10多个旅,炮兵2个旅,工辎各1团,总兵力达35万。其中精锐陆军大约十多万人,都是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此外,奉军当时还有空军和海军,可谓是三军齐全。<br><br><br>第二次直奉战后(浙奉战争)<br><br>这一时期奉军的编制是最为复杂,混乱的。详情如下:<br><br>1925年3月23日,张作霖在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东省军队以师为平时编制单位陆军共编为二十个师,另有十一个独立旅。总计69个旅加其他独立部队。军作为战时编制,自然撤销。<br><br>陆军师:<br><br>东北陆军第一师李景林(第一旅窦联芳、第二旅王宾、直隶第一旅王丕焕、直隶第二旅马瑞云、直隶第三旅张宪、直隶第四旅胡毓坤、直隶第五旅朱毓清、补充第一旅吕正朝、补充第二旅赫文胥、补充第三旅尹立泰)<br><br>东北陆军第二师张宗昌(第三旅褚玉璞、第二十八旅程国瑞、第二十九旅许琨、第三十旅毕庶澄、卫队旅方永昌、补充旅姚霁)<br><br>东北陆军第三师阚朝玺(第四十二旅袁永朔、第四十三旅刘山胜、骑一旅张联同、骑二旅常万里)<br><br>东北陆军第四师张学良(第十九旅栾云奎、第二十七旅宋九龄)<br><br>东北陆军第五师赵恩臻(第十二旅孙旭昌、第三十三旅范浦江)<br><br>东北陆军第六师郭松龄(第二旅刘伟、第三十四旅陶经武)<br><br>东北陆军第七师高维岳(第五旅刘维勇、第六旅刘振东)<br><br>东北陆军第八师丁喜春(第二十五旅钱忠山、第三十五旅田德胜)<br><br>东北陆军第九师汲金纯(第十四旅杨德生、第三十六旅李梦庚)<br><br>东北陆军第十师齐恩铭(第十六旅温玉瓒、第三十七旅刘联瑞)<br><br>东北陆军第十一师汤玉麟(第七旅张龙文、第三十八旅孟昭田)<br><br>东北陆军第十二师裴春生(第四旅霁云、第三十九旅朱继先)<br><br>东北陆军第十三师张九卿(骑三旅萧国庆、骑六旅武汉卿)<br><br>东北陆军第十四师穆春(骑一旅徐永和、骑七旅王永清、骑八旅于芷山、独三十旅齐占九、骑兵第一游击队张海鹏、骑兵第二游击队刘国勋)<br><br>东北陆军第十五师张作相(第十五旅熙洽、第二十六旅李桂林)<br><br>东北陆军第十六师于深澄(骑十旅赵芷香、骑十四旅杨遇春)<br><br>东北陆军第十七师万福麟(骑四旅张殿九、骑五旅马占山)<br><br>东北陆军第十八师吴俊升(第十五旅梁忠甲、第二十二旅王树常)<br><br>东北陆军第十九师李爽垲(第四十三旅荣臻、第四十一旅朱同勋)<br><br>东北陆军第二十师邢士廉(第二十四旅赵鸣皋、第三十一旅朱栋臣)<br><br>独立步兵:东北陆军第八旅丁超、东北陆军第九旅陈玉昆、东北陆军第十一旅巴英颌、东北陆军第十七旅张明九、东北陆军第十八旅张焕相、东北陆军第十三旅吉兴、东北陆军第二十一旅李振声<br><br>独立骑兵:东北骑兵第二旅彭金山。<br><br>独立炮兵:东北炮兵第一旅邹作华、东北炮兵第二旅魏益三。<br><br>这20个师,有的师是表面看是”方块师“,但实际上所辖旅已经是混成旅,而非步兵旅。有的师所辖旅达10个之多。虽然奉军屡屡倾向将炮兵集中使用,将炮兵集中编成炮兵旅乃至炮兵军,但是东北兵工厂足够的军火供应,还是使得奉军的师,旅一级建制部队,拥有相当数量的队属炮兵。这20个师的师长,军衔低者为中将,高者为上将,如张作相,吴俊升以上将衔兼任师长。<br><br><br><br>郭松龄反奉时的奉军编制<br><br>1925年10月,初步编成6个军团:<br><br>第一军团军团长:李景林<br><br>第二军团军团长:张宗昌<br><br>第三军团军团长:张学良<br><br>第四军团军团长:韩麟春(原为姜登选)<br><br>第五军团军团长:张作相<br><br>第六军团军团长:吴俊升<br><br>郭反奉时正是这6个军团陆续编成的时候。由师--旅的编制,改成军团---军---旅。<br><br>郭松龄的职务是第10军军长,姜登选第8军军长,韩麟春是第9军军长。同时姜登选是即将组成的第4军团军团长,也将是后来的第4方面军团军团长,因为姜后来被杀,这一套职务都被韩麟春接过去。<br><br>张学良此时的职务是第三军团军团长,津榆警备司令部司令。第三军团副军团长是于珍,但于珍忌惮郭松龄,未就任。<br><br>郭松龄反奉时的全套职务应该是:第三军团副军团长,津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新组成的第10军军长,原第6师师长。很多材料写 “京榆驻军司令部”,并不准确,北京是李景林驻扎 。<br><br>郭松龄反奉时能调动的兵力,一共7个师(含骑兵师),这些师大体上都编入了第三军团,后来的第三方面军团。而编入第4方面军团的大体上是第九师汲金纯和原第1师李景林的部队。<br><br>郭松岭反奉所依靠的基本军队是<br><br>东北陆军第四师张学良(第十九旅栾云奎、第二十七旅宋九龄)<br><br>东北陆军第五师赵恩臻(第十二旅孙旭昌、第三十三旅范浦江)<br><br>东北陆军第六师郭松龄(第二旅刘伟、第三十四旅陶经武)<br><br>东北陆军第七师高维岳(第五旅刘维勇、第六旅刘振东)<br><br>东北陆军第十师齐恩铭(第十六旅温玉瓒、第三十七旅刘联瑞)<br><br>东北陆军第十二师裴春生(第四旅霁云、第三十九旅朱继先)<br><br>东北陆军第十三师张九卿(骑三旅萧国庆、骑六旅武汉卿)<br><br>7个师长中,除去张学良,郭松龄不论,骑兵师师长张九卿置身事外,其他4个师师长,第五师师长赵恩臻、第七师师长高维岳、第十师师长齐恩铭、第十二师师长裴春生,以及上校以上军官30多人犹豫不决,全部持犹疑反对态度,郭松龄将这些人逮捕,押往天津李景林处关押起来。(这部分人占了郭部高级军官的30%多)。郭后来所提拔起的国民军的军长都是上面原来各师的旅长。<br><br><br><br>郭反奉失败后和安国军时期<br><br> 1926年1月东北江海防总指挥部改编为东北海军司令部,辖江防、海防两个舰队。之后,又陆续接管了渤海舰队。同年春,奉军再行编组,在原来的军团基础之上,再编成方面军团,初期编成4个方面军团;<div><br></div><div> 北伐战争期间,吴佩孚军和孙传芳军遭失败后,张作霖将奉军、直鲁联军和孙传芳残部编组为安国军,自任总司令,辖7个方面军团和海军3个舰队、空军5个航空队,对抗国民革命军的进攻。至安国军时期,联合吴佩孚、阎锡山等部,占领天津、北京等地。总兵力达35万人。最终编成7个方面军团。形成方面军团--军---旅的编制,但也有的方面军团例外。</div><div><br>第一方面军团军团长:孙传芳<br><br>第1军军长:孙传芳(自兼)第2军军长:郑俊彦;第3军军长:李宝璋<br><br>第二方面军团军团长:张宗昌<br><br>第1军军长:张宗昌(自兼);第2军军长:张敬尧;第4军军长:方永昌;第5军军长:王栋;第7军军长:许琨;第8军军长:柴云升;第11军军长:吴奠卿;第12军军长:寇英杰;第13军军长:刘志陆;第15军军长:刘文钊;第22军军长:许宝祥;第30军军长:毛思义<br><br>第三方面军团军团长:张学良<br><br>第8军军长:万福麟;第9军军长:高维岳;第10军军长:王树常;第11军军长:富双英;第2军军长:于学忠<br><br>炮兵军军长:邹作华<br><br>第四方面军团军团长:韩麟春 杨宇霆(代)<br><br>第15军军长:汲金纯;第16军军长:胡玉坤;第17军军长:荣臻;第29军军长:戢翼翘<br><br>预备军军长:富占魁<br><br>第五方面军团军团长:张作相<br><br>第12军军长:汤玉麟;第30军军长:于芷山;第31军军长:郑泽生;第15师师长:张作相(自兼)<br><br>第六方面军团军团长:吴俊升<br><br>第16师师长:于琛徵;第18师师长:吴俊升(自兼);第9旅旅长:陈玉昆;第12旅旅长:张明九;第18旅旅长:张焕相;第21旅旅长:李振声;第30旅旅长:齐占九;骑2旅旅长:程志远<br><br>第七方面军团军团长:褚玉璞<br><br>第6军军长:徐源泉;第14军军长:孙殿英;第15军军长:褚玉璞(自兼);第16军军长:袁振青;第17军军长:曲同本;第20军军长:李藻麟;第21军军长:王振;第23军军长:杨晴臣;第28军军长:纪元林<br><br>在安国军军政府(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成立后,一方面为壮大声势,一方面安国军队中还有南省的部队,又重新进行改编,将旅改为师。成为方面军团-军-师的体系。</div> <br><br>晚期:东北易帜到七七事变前<br><br> 1928年在第二期北伐中战败,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由其子张学良统领奉军。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奉军遂改编为<font color="#ff8a00">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font><font color="#333333">简称</font><font color="#ff8a00">东北军</font>。<br><br> 东北易帜后,奉军将方面军团,军,师等大编制取消,全军步兵统编为27个国防旅(三团制)、3个省防旅又若干个团;骑兵编为6个国防旅(二至三团)、一个省防旅和若干骑兵团;炮兵整编为十个团,分属于三个炮兵旅;工兵整编为八营。<br><br>1929年“防俄”战役,东北军编成两个军。“防俄”第一军军长王树常,指挥步兵第四、第十二、第十九三个旅,炮兵第二团(团长黄永安)。“防俄”第二军军长胡毓坤,指挥步兵第五、第十四、第二十四三个旅,炮兵第五团(团长张福山)。 仍然军-旅编制。<br><br>中原大战后期,东北军为蒋介石助战,张学良派于学忠,王树常带10个精锐国防旅为蒋军助拳,这10个旅编为第1,2军,于学忠,王树常分任军长。总兵力约10万余。<br><br>后来又从东北调6个精锐旅增援,部队扩编成第1集团军,第2集团军,仍由于,王任集团军司令。这一并不费力的任务,使得于学忠,王树常成为东北军整理军衔后少有的国民革命军上将。不过,此种大编制仅限于关内东北军。<br><br>918事变前,国防旅改为独立旅,另有省防军,屯垦军等若干地方军。<br><br>918事变后,为了和日军作战,也曾经有一些集团军,军团的编制。但是都是临时性的。<br><br>1933.2整编东北军重新恢复大编制,编成4个军,同时将旅恢复成师,番号是旅号加100,变为师号。如王以哲独7旅变为107师,但其所辖部队基本不变。<br><br>这是东北军最后形成的稳定编制框架,这个编制的影响就十分长久,久到这些部队被解放军消灭。<br><br>第51军军长:于学忠 第111师师长:董英斌 第113师师长:李振唐第114师师长:牟中珩第115师师长:熊正平<br><br>第53军军长:万福麟 第118师师长:杜继武 第119师师长:孙德荃第129师师长:周福成第130师师长:朱鸿勋<br><br>第57军军长:何柱国 第108师师长:张文清 第109师师长:贺奎 第112师师长:张廷枢第116师师长:缪澄流<br><br>第67军军长:王以哲 第107师师长:刘翰东 第110师师长:张政钫 第117师师长:翁照垣第120师师长:赵毅<br><br>直辖各师 第105师师长:姚东藩 第106师师长:沈克<br><br>后来八路军的3个师的番号,就是从东北军这里接过去的。<br><br>其中第51军是于学忠带过来的直军,加一部奉军。<br><br>53军是原来吴俊升的部队一脉为主。<br><br>57军是原来张作相部队一脉为主。<br><br>67军则是原来张学良第三四方面军团一脉。<br><br>西安事变又编有骑兵军,军长何柱国,西安事变后增编49军,军长刘多荃。<br><br>西安事变后,由南京方面对东北军进行整编,军的番号没减少,但由每军4--6个师,每师3团。(106师下面有3团制旅)变成了每军2师,每师2旅,每旅2团;所以实力大为缩减。 民国十六年(1927年)镇威第三四方面军团兵站库券伍拾圆 <br><br>补注:所谓“第三,四方面军团”<br><br>谈及奉军 历史 时, 经常会谈到'’第三,四方面军团”,这是个什么建制呢?严格的说,这不算个正式的建制,也不同于一般的临时编组,而是一个方面军团的联合。与之类似的还有联合军,联合旅。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编组,是因为两个旅需要联合作战,但又未编成一个师,这样的好处是不需要增加一级的指挥机关,部队将来也可分可合。两个旅的司令部搬到一起合署办公,实际上张学良就是2,6旅的总指挥,而郭松龄是2,6旅的前敌总指挥,兵权在张,作战指挥权在郭。这样的一大好处是省去了师部,以及师部参谋处,副官处,经理处等一大堆上级机关,保持良好的战斗与非战斗人员比例。<br><br>以前的3,8旅也是这个情况,可称为3,8联合旅,而加上第4旅时,就变成了第2梯队,张学良为梯队司令,但是未必有梯队司令部,指挥机关仍然是3,8联合旅的指挥机构。 奉军河南战役时荣臻的17军也曾经和胡毓坤16军组成联合军,荣臻排首位,而胡毓坤负责指挥。第3,4方面军团时期,也是如此,两个方面军团各有自己的军团部,但是合署办公。很多材料上写,韩麟春是第3,4方面军团副军团长,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并未成立一个新的方面军团群司令部,只是两个方面军团的联合,第3方面军团军团长张学良排名第一,第4方面军团军团长韩麟春,排名第二,但在具体作战指挥上,由韩麟春负责。这在河南战役中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张学良为尊,但是具体作战部署最后还是听韩麟春的,哪怕张学良颇多微辞。<br><br>但是三,四方面军团和三,八旅时期又有不同,三,八旅上边还有高级建制的司令部,并不能承担一个独立方向,三,八旅最后也还是可以拆分的两个单位。而三,四方面军团却是负责一个独立方向的,再往上就是奉军总部了, 三,四方面军团其本身犹如奉军的“中央方面军”,集中了奉军的嫡系主力。所以三,四方面军团演化到后面,就更像是一个整体了,不仅仅是指挥统一,合署办公;连人事,后勤也趋于融合。尤其是韩麟春中风后,这个三,四方面军团就是张学良一人操持了,而后是杨宇霆来协助张学良,并继任第四方面军团军团长 , 而张学良随后又因皇姑屯事件返回奉天,杨宇霆就是三四方面军团唯一的长官了,成为第三四方面军团军团长(代理) 。 这个时候的三四方面军团,似乎成为一个建制了。“第三,四方面军团”也就最终成了“第三四方面军团”了。<br><br>奉军这种联合军团的指挥作战体制,在20世纪的中国国内战史中,其实是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尤其是在名称上就表明了联合军团的性质。后来,无论国民革命军还是共军,在战争中,都出现了联合军的现象,虽然未冠以"联合军"“联合师”的名字。比如1947年孟良崮战斗中的国军汤恩伯第一兵团第1纵队黄百韬之整25师,整74师,整83师,就是“联合军”,黄百韬虽为纵队司令,但是并无专门的纵队指挥机关,指挥74师和83师,也是通过25师指挥机关来指挥,而74师的张灵甫和83师的李天霞也并不很听黄的招呼。第2纵队李良荣部,指挥关系也是如此,但李良荣本身是蒋的嫡系,其他两个军长是杂牌,指挥关系倒也顺畅。而第3纵队张淦部,则情况又有不同,张淦并非7军和整48师的军长,7军和48师本来也是兄弟部队,照说协调配合不成问题,但是白崇禧被整46师的覆灭吓坏了,硬是调来桂军宿将张淦,让张淦担任纵队司令,并专设第3纵队指挥部,凌驾于7军和整48师之上,使得这两个军更像是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兵团。汤恩伯的第一兵团,则理所当然的有专门的兵团指挥机关,对下属的8个军发号施令。<br><br>共军方面很好的例子是7月分兵中的,华野1,4纵队,这也是联合军的一个范例,两纵队指挥机关经常在一起,而1纵的司令叶飞是可以通过4纵司令陶勇来指挥4纵的。两军事实上形成一个兵团,但并未有凌驾于纵队之上的兵团指挥机关。同样,在7月分兵中的另一路,3,8,10纵,又是一番光景。这一路虽然未正式给予兵团的番号,但是却实在有兵团之实,以至于后来索性被称作“陈唐兵团”。3,8,10纵,就不能称为联合军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指挥这一路的不是3个纵队司令员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华野的参谋长陈士榘和政治部主任唐亮,而且还因为作为参谋长的陈士榘带了华野参谋部的一部分,而唐亮则带了华野政治部的一部分,共同形成了在3个纵队之上的指挥机关,尽管这个指挥机关比后来陈士榘任司令员的7兵团兵团部要精干的多。<br><br><br> 小结<br><br>总结一下,奉军20多年中,部队编制多次变化,十分复杂。<br><br>奉军前期以旅为基本战略单位,后期东北军以师为基本战略单位。<br><br>奉军的旅,有一般步(骑,炮)兵旅,有混成旅,兵力从3,4千到约1万不等。旅长或为少将,或为中将军衔。一直到1933年2月前,旅都是奉军的基本编制。<br><br>从奉军成军直到安国军前期,师都是比较大的单位,与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的”纵队”相当。安国军后期的师,与旅相当。1933年2月以后,奉军的师转为三团制或4团制的师,实力与原来的混成旅差不多。独立师除外。<br><br>军,军团,方面军团,集团军等大编制,时兴时废,其中小者实力在2万左右,大者在约10万上下。1933年2月后的军级建制,稳定的成为东北军总部下面的次级建制。<br><br>奉军建制,在1920年奉军成型到东北易帜之前,这8年间的变化极为频繁。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奉军作为军阀武装,在建制上要考虑平衡各小派系势力的结果;同时也是张作霖,杨宇霆对于现代化军队编制和指挥体系的不断探索的体现。<br><br> 奉军的军衔<br><br>奉军的上将军衔有四种来源<br><br>一、北洋实授上将<br><br>二、北洋晋授的加上将衔(含安国军时期)<br><br>三、是国民政府上将(从东北易帜到1935)<br><br>四、是国民政府1935年的军衔整理后的上将<br><br>奉军中获得北洋实授上将的一共4人,张作霖,吴俊升,张作相,张宗昌<br><br>获得北洋加上将衔的则有朱庆澜,张景惠,鲍贵卿,姜登选,韩麟春,李景林,杨宇霆,许兰洲,张学良,万福麟,汤玉麟,何丰林,孙烈臣,于珍,于学忠,阚朝玺,高维岳等。如果算上直鲁联军,还有褚玉璞,潘鸿钧,朱泮藻,孙宗先,刘志陆,刘珍年,徐源泉等上将。<br><br>东北易职以后,无论是上将还是加上将衔都是国民政府的上将。<br><br>此外奉军整编为东北军后,取消军,一帮军长都转为 长官公署上将军事参议官,(总计十余个军)这些都可以佩戴上将军衔。但是1935年整理军衔后,这帮人不少被整理为中将军衔,比如戢翼翘就是中将了。<br><br>国民政府1935年的军衔整理后的上将就比较有规矩了。<br><br>陆军一级上将一名:张学良<br><br>陆军二级上将两名:于学忠,万福麟<br><br>加上将衔: 王树常,马占山等。<br><br>另有李杜,邹作华等在1945年以后以陆军上将衔退役,徐源泉等奉军旁系,后来归附中央的未算在内。<br><br>奉军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一般军衔可以自授。但奉军多数时间名义上仍然服从北京政府,因此“上将,加上将衔,中将”等高级军衔,仍然要走形式,请北京政府授予。而北京政府只要不是和奉军撕破脸皮的时候,也往往乐意授予一些奉军将领高衔,示好于奉系,拉拢奉军将领。一些奉军高级将领如姜登选,韩麟春都有过北京政府授上将而不受的情况。无论是何种上将,都是佩戴3星上将军衔。<br><br>几个主要人物的上将军衔获得时间<br><br>张作霖,1916年加上将衔,1920年实授。<br><br>吴俊升,1921年 加上将衔,1927年实授。<br><br>张作相,1925年 加上将衔,1927年实授。<br><br>张宗昌,1925年 加上将衔,1926年实授。<br><br>另张作霖有大勋位,1927年6月20日授。1919年10月10日,被晋升勋一位。奉系高级将领多有勋位,在此不细表。<br><br>杨宇霆 1925年加上将衔。<br><br>李景林 1925年加上将衔。<br><br>姜登选1925年加上将衔,有1927年4月追赠上将之说。<br><br>张学良 1926年加上将衔。1927年6月18实授。1928年易帜后国民政府上将,1935年陆军一级上将。<br><br>韩麟春,1926年加上将衔。<br><br>汤玉麟,1927年加上将衔。<br><br>几个奉系重要人物的军衔<br><br>1.郭松龄的军衔。<br><br>郭松龄 虽然功劳很大,一度也统兵甚多,但是至死未能获得上将军衔。主要是他未能获得一个与上将军衔相称的职务,比如督办,都统等。他死前刚刚坐上军长位子不久,第三军团副军团长,津榆警备司令部副司令的职务,也没能让他晋升上将,不过他第6师师长的位子,确保他起码是中将军衔,不过郭应该是在由3,8旅整合成2,6旅时,就获得中将军衔了。张作霖在这个事情上也是棋错一招,即便不能给郭松龄一个督办头衔,也要给他一个方面军团军团长的位子,最起码也要给郭一个加上将衔。<br><br>2.姜登选是否被追赠陆军上将军衔<br><br>姜登选1913年就获得陆军少将军衔,1925年才被实授陆军中将,姜,韩等人又颇受历届北洋政府青睐,一度被定为陆军陆军总长,次长的人选,应该之前早就获得 “加中将衔”,佩戴中将肩章了。(北洋有“加中将衔”,国民革命军没有)<br><br>姜登选被害前是加上将衔,是否被追赠陆军上将军衔呢?<br><br>在河北南宫市文体局楼后有三通勒刻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的汉白玉石碑,分别为嘉褒姜登选的《大元帅令》碑、《陆军上将督办安徽军务善后事宜姜公墓表碑》和《陆军上将督办安徽军务姜公神道碑》。<br><br>1989年春,另有《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督办安徽军务善后事宜姜君墓志铭》被发现。因为姜的墓碑和墓志铭都是1927年春天立的,距离姜被害已经1年半,如果有追赠上将的话,则应该会统一采用“陆军上将”的字样,不知为何会有差异?如果墓志铭早刻了几天,重新刻也不麻烦。至少目前姜的“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是有墓碑文字图片佐证,而 “追赠陆军上将 ”的档案材料和实物资料佐证,我目前尚未见到。另外,有资料说姜登选在德州被张作霖任命为第4方面军团军团长也不准确,姜当时只是被任命为“第4军团军团长”,直到他遇害,“第4军团”还不是“第4方面军团”<br><br>发布于 2019-11-24 西安事变发生时,东北军有51军、53军、57军、67军和骑兵第2军等5个军,另有相当于军级编制的105师,共计25万余人。对于东北军,老蒋对东北军逐步实施“去张学良化”分割东北军。以于学忠为首的51军调往安徽蚌埠后,又改调江苏,以万福麟为首的53军开赴河北保定,以何柱国为首的57军和骑兵军暂留陕西高陵和咸阳,以吴克仁为首的67军前往安徽阜阳,以刘多荃为首的105师奔赴河南南阳。在战争的洗礼下,东北军带着落日的余晖,走向了终点。<div><br></div><div>这六个军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命运:<br><br>一是全歼。<br><br>49军和67军均参加过淞沪会战,67军军长吴克仁还杀身成仁。解放战争时期,49军在辽沈战役被解放军全歼。67军在淞沪会战中伤亡惨重,后缩编成108师,淮海战役中遭全歼。骑兵第2军在抗战初期与日军在晋绥作战,抗战后,改编为第96军,在解放战争中逐步损耗,在胶济路中段战役中遭解放军全歼。<br><br>二是投诚。<br><br>51军和53军在解放战争后期,向中共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投诚,值得一提的是吕正操出身于53军116师346旅691团。<br><br>三是番号取消。<br><br>1940年9月,57军军长缪徵流与日寇秘密签订“互不侵犯、共同防共”协议,111 师师长常恩多和 333旅旅长万毅获悉后,率人攻打军部,缪徵流出逃,57军番号被取消。111师一部后来加入38军,在松骨峰痛击美军。<br></div> 东北军将领名单<br><br>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原东北军出身的将领有25名被授予将衔,其中上将1人:吕正操;中将1人:万毅;少将23人:解方、陈锐霆、贾陶、沙克、封永顺、赵东寰、于权伸、赵承金、高存信、李觉、徐明、宋学飞、金振钟、张志毅、杨有山、张加洛、罗文、纪亭榭、管松涛、郭维城、王振乾、江潮、张学思(张学良胞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