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且行且记----镇江游记之金山

陌上🌸开

一个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漫步,或许是因为他的历史,或许是因为他的风景,要不然就是因为某个情愫。有多少人会因为一个神话故事《白蛇传》来到这个小城——镇江呢?<br>金山寺原名泽心寺,后因宋真宗梦游金山而赐名龙游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div>金山寺规模宏大,建筑依山就势,从山脚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把山体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远观近视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塔而不见山体,故有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海内外。</div><div>远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看不见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称。与焦山定慧寺“焦山山裹寺”形成鲜明的对比。<br>漫步在金山寺中,努力找寻着《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传说,勾画出白娘子与许仙的唯美爱情画卷。唯美的爱情与佛教的虔诚洗涤着每位世人的心灵,让内心充满平静,乐观、豁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缘而适,便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div> <div>金山寺是江南佛教圣地,位于镇江西北的金山上,属国家5A级风景区。金山寺始建于东晋,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br></div>金山寺为禅宗之正宗,中国所有寺庙都是坐南朝北,唯有镇江的金山朝西,朝向西方的极乐世界。据导游介绍,原来金山寺的正门也是朝南的 ,因为金山寺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后请风水先生指点认为起火的原因,就是正门有问题,因为朝南香烟缭绕,直冲南天门,而南天门是玉皇大帝的所在,玉皇大帝闻到烟味就打喷嚏,一打喷嚏就发生火灾。正门自改为西大门后,迄今没有发生火灾。<br>金山寺布局依山就势,使山与寺融为一体。寺内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方丈室等。金山寺自创建以来,经历代修葺,古迹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寿塔、法海洞、妙高台、楞伽台(又名苏经楼)、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等。<br>金山是江南佛教圣地,梁武帝在金山设立了庄严隆重的水陆道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金山寺至2016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总共有81位方丈。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侣数万人。清朝时期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1983年,金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div>提到金山寺,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法海。相传法海有一天到江边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黄金,就将黄金进献皇帝,皇帝敕命将黄金返回作复寺宇之用,并赐名“金山寺”,由法海主持。导游的说法和此记载差不多,但强调说,法海是一个高富帅,他的父亲是宰相。<br>进第一进大殿——天王殿,天王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清代古建筑。正面中间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导游很形象的介绍说,弥勒佛是佛教中的接待处长,总是笑脸相迎,大殿的背面供奉的是韦陀像,韦陀是佛教中的保卫处长,他手里拿着宝剑,宝剑剑头指下,说明这座寺庙对游方和尚既管饭也管住。也有寺庙韦陀手中的宝剑横着,说明这个寺庙只管饭不管住,有的寺庙韦陀的宝剑向上,说明这个寺庙既不管饭也不管住。所以游方和尚都明白此中规矩,不必向寺中人员打听。<br>在金山寺大雄宝殿外墙上,有一块并不起眼的浮雕,上面刻的是抗金英雄岳飞在金山寺的一段往事。据说岳飞在被十二金牌召回的途中,路过镇江,带着随员,舍舟登岸,上金山寺拜望道悦禅师。岳飞说,昨夜曾望到两犬对言,当问禅师这是什么意思?禅师大惊,说,两犬对言,乃一狱字,预示施主乃有牢狱之灾。为今之计,不若在此寺出家为僧,才能逃避牢狱之灾。岳飞沉吟半晌说道,出家一事,不符合母亲精忠报国的教导。于是仍返南宋首都果然遭到秦桧陷害,冤枉而死。岳飞临死前长叹道:“悔不听道悦之言!”有人将此密告秦桧,秦桧大怒,立即派人去捉拿道悦禅师,道悦当场圆寂。<br>金山寺塔西侧有一个法海洞,传说法海确有其人,他所住的洞,原被白蟒所盘踞,于是法海和白蟒斗法,取得胜利,占有此洞。明朝人把这一神话与杭州西湖的神话相联系,形成了优美的民间故事《白蛇传》,许仙被困和水漫金山故事的流传,更使金山寺名播四海。历史上真实的法海和小说中的法海不同,真实的法海是一个得道高僧,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应该为法海平反。金山寺的塔和佛殿都在维修,导游说登塔,不能登到顶,要剩下一两层,说明仍有发展余地。对我们没能登塔,他自圆其说道:“上海的游客,发展空间大,今后仍有发展。”一件扫兴的事,经他一解释,顿时释怀,哈哈一笑。<br>.金山寺庙依山而建,殿宇厅堂幢幢相衔,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集的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形成一种金碧辉煌的“寺裹山”的奇特风格。<br><br></div> <div>清康熙亲笔提写“江天禅寺”<br></div><div>石柱上有副楹联,是金山寺原主持方丈慈舟大师所撰。<br>上联:江水滔滔 洗尽千秋人物 阅沧桑 因缘聚散悟空性<br>下联:天风浩浩 吹开大地尘氛 倚圣教 禅静止观觉有情<br></div>金山寺典故很多,苏东坡和佛印斗嘴的“佛与牛屎”,“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但是,老百姓眼里,最有名的是法海和尚与白娘子的传说,二人斗法“水漫金山”。 大门口的两座石狮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很多地方被人摸得光滑如玉。门右侧有碑:民不能忘。观念倒是蛮好的,真正做起来,还需要点勇气。 高大的香炉,炉上铭有江天禅寺。但是,由于唐、明朝一直称金山寺,再加上寺在金山,所以人们习惯仍称金山寺。<div>进入山门后是天王殿,两柱对联:眼前都是有缘人 相亲相近怎不满心欢喜,世间尽多难耐事 自化自受何妨大肚包容。天王殿正中是笑口常开的阿弥陀佛,两侧是四大天王。<br></div><div>天王殿背后,匾上书:照彻江天。两柱对联是: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三藏圣言演真谛,四大本空 五蕴非有 翰林玉带镇山门。(没拍)<br></div> <div><br></div>往前走是主殿,大雄宝殿。宝殿正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br>大雄宝殿七毁八建,现在的建筑是1989年10月建成<br> 大雄宝殿门柱有对联,是乾隆皇帝所撰:气接鸿蒙 中流开远势,山浮杳露 一柱倚高空。此联有点高、大、上,学识浅薄的我半天都没有韵清神来。(没拍全) 佛教中的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仪式。宋代以后流行全国,内容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主要活动有结果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举行这些法事活动,最少得7昼夜,多者49天。参加法事的僧人少则48人,多是上百人。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就是从金山寺开始的,金山寺也由此驰名天下。 进了大殿看了看佛像,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敬意。心无所求,只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心里也有所感悟,求人不如求己。尽己力,听天命。 藏经阁 远观的慈寿塔 <div><br></div><div>大殿出来登上石阶,上面是一个平台,平台正方是藏经楼。平台回看大殿,殿的檐额上有五个大字:度一切苦厄。</div><div>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br></div>不要有太多的杂念,只念初心,苦厄也就自然而然的度过了。 飞檐翘脊、雕梁画栋。 宗教的力量有时会在人们柔弱的心灵深处燃起一盏灯,让你看到前路的一丝光明,这也许就是人们信仰宗教的原因吧。 金山寺有法海洞、白龙洞、朝阳洞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为有名,洞中供奉着法海和尚的石像。 雄镇江流 连接殿阁之间的是石级小路,进去时几乎是步步上坡,回来时就是步步下坡哟!<br> <br>心是一切的情绪的源头,心乱如麻时,记得守得初心即可。 天地人同庚,借光普照。<div>塔外墙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传说老佛爷问刘坤一,我到底能活多少岁?刘坤一一时语塞,有个八岁小孩写下:天地同庚四字悄悄地递给刘坤一,才圆过去。慈禧大悦,将小孩所写四字刻在塔外墙上。<br></div> <div>现存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级四面开门;在楼梯盘旋而上,每层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面面景色如画。东面焦山如碧玉浮江,南面长山葱葱郁郁,西面的金山鱼池波光粼粼,北面的瓜洲古渡在烟波中若隐若现。慈寿塔高约三十六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为金山标志,据说是当地官员为了给慈禧太后60岁大寿修建。王安石在《金山》诗中生动描绘了登塔感受:<br>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br>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br></div><div>匾额:上出重宵</div><div>塔前对联:但令此心无所在,虽有绝顶谁能穷。<br></div> “江天一览”四个字是清康熙的题字,没拍到,人从众。<br><div>江天一览亭,又名留云亭。位于山巅妙高峰。“江天一揽”原为康熙所书,咸丰年间被烧毁。后由曾国荃模仿康熙字体复制至今。<br></div>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花洲冷泉是否借鉴了苏轼这两句? 金山文化园没有去。<div>金山寺有许多历史典故与动人传说,《白蛇传》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妙高台苏东坡赏月起舞等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文化园里要细看,再听听传说故事,没两三小时是不行的。我们就看个热闹吧!<br>金山公园内的文宗阁,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中经嘉庆、道光两朝,历时74年,以收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闻名海内外。复建工程从2010年3月开工,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div> 金山位于市区西北,高四十四米,bai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金山形胜天然,风景幽绝,自古为我国优美游览胜地之一。<br>金山自古名称很多,古人把扬子江比作香水海,把这座山比作《华严经》里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志》中则有另一说法:唐代高僧法海云游来此,为子修复寺庙,每日在山间披荆斩棘,一日挖到黄金。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将黄金交法海作修复寺庙之用,并名山为金山。此外,金山还曾叫过泽心山、浮玉山、获茯山、龙游山、紫金山等。而金山的名则与金山寺有关,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富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殿宇后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山体与寺庙浑然一体,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景色壮观,气势雄伟,形成“寺裹山”的独特风貌。宋休以来,京流传着“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评语。<br>  金山又有“神话山”之称,山上每一个古迹都有迷人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中国有名的古典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就源出于此,民间流传甚广,为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小说《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到过的金山古迹“七峰亭”,景色宜人。章回小说《水浒》中“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即今镇江城)”一回对金山瑰奇风景,作了细腻生动的描写。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驻跸金山,留下不少“御制”文物,有关乾隆在金山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使金山更负盛名。历代诗人、书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张祜、孙鲂、苏东坡、王安石、沈拓、范仲淹、赵孟、王阳明等登临观景,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遗迹和脍炙人口的题咏。唐代起,国际友人登山游览者络绎不绝。明代日本画僧雪舟等杨居住金山两年半时间,绘有《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等有关金山的画卷,现保存在寺庙。<br>  金山这座青螺般的小山,却包孕着许多风流往事,具有无限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骚客和游人。有人说“到了镇江不去金山,等于没到过镇江”,此话自有一番道理,当你游览金山之后,便会明白其中的奥妙。<br>金山游览路线<br>  江天禅寺——夕阳阁——观音阁——楞伽台——佛印山房——金山四宝——慈寺塔——古法海洞——留云亭——妙高台——七峰亭——白龙洞——朝阳洞——古仙人洞——玉带桥——御码头——郭噗墓——天下第一泉<br>江天禅寺<br>  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br>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为龙游观,将近二百年。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赵佶奉道教,又将龙游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道士观),为天下神霄第一。后复名为龙游寺。<br>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这里自有一段有趣的传说。<br>  据传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坐从朝南,而金山寺屡遭火焚,山门口也经常会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当时金山的当家和尚深感不安,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便请来一位云游和尚卜算。云游和尚在山寺前后转了一圈,对方丈说:“师傅,您这山门朝南直对天上的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须改向。”方丈听后,连连合掌曰:“罪过!”于是命人将山门改成现朝西的门向。<br>  传说毕竟是传说,金山寺山门朝西是有其真原因的。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br>  由山门入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人称笑佛。两旁塑的四大金刚,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门。四大金刚俗称四大天王,故称天王殿。左侧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右侧是北方广目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弥勒佛旁有联,曰:<br>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br>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br>  在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狮一对。<br>  天王殿向后便是大雄宝殿。历来寺庙多损于火灾,原大雄宝殿是1948年毁于火灾,共烧毁二百六十多间亭、台、楼、阁、房屋等。<br>夕照阁<br>  夕照阁存有清代乾隆帝南巡驻跸金山留下的七块御碑,保存完善。这些石碑引来许多文人识士、专家、历史研究者、书法家的拜谈赞吧。石碑记载的内容大多是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到金山,对金山风景的评价和如何继承清室传统,统治大清帝国的决心。乾隆不仅留下了许多有迹可寻的“御制”,还留下了一些颇为有趣的传闻。按理乾隆的父亲是雍正,而这里却广为流传着雍正皇帝“偷龙换凤”得乾隆,乾隆六次来金山寺寻找自己的生身父新的传说。<br>观音阁<br>  从夕阳阁登山而上,南面正中有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名。此建筑与楞伽台、妙高台,西与慈寿塔、法海洞丹辉碧映,椽摩栋接,连成一气,足以壮此名山胜概。<br>椤伽台<br>  “楞伽”是印度语,意为“不可住”,或说是大海中远不可达,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楞伽台在金山的东南,傍山驳石而建造。相传苏东坡晚年受老朋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写《楞伽佛经》,故又称书经楼。登台顶长廊远眺,碧空万里,磅礴江流,尽收眼底,江天一色,气势十分壮观。由山下登楞伽台,需经三重楼阁,每进一层,疑无上处,洞门一开,豁然有级可登,迂回曲折,上下错落,往往令游客迷其所在。最高一层有清王文台撰写的一副对联:<br>  窗前沧海凭开眼,<br>  台上楞伽可印心。<br>佛印山房<br>  宋代著名的金山、焦山寺庙的主持佛印法师住宅。相传佛印与苏东坡是青年时好友,一次两人打赌,佛印败赌无奈入空门。由于学识高超,终成为金、焦二山寺的大方丈,东坡则成宋有名学士,两人经常在金山吟诗作画。<br>慈寿塔<br>又名金山塔,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等杨登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br>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br>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br>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刘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br>古法海洞<br>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恶僧,可历史上他却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称裴陀头,河东闻喜人。他父亲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没有好下场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认为富贵荣华不如出家好,因而决心送子出家为僧。裴陀头出家到江西庐山,取名法海,他在庐山学道参禅,一心修炼。后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这个岩洞,住在洞里参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来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复金山寺,他曾燃指一节,以表决心。一天也僧众披荆斩棘,到江边挖土,偶然挖出黄金若干镒(一镒为二十两),就报告润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报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黄金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和金山寺。<br>  相传法海死后,他的徒子法孙把他的肉体装金供在洞中,以便瞻仰。后来肉身坏了,又塑了一个石像,留作纪念。宋朝张商英来此游览,做了一首裴公洞的诗:“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挂在洞门两边。<br><br> 留云亭<br>  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这里是领略金山风姿,俯瞰镇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观赏点之一。<br>  据传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前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第四个字“览”字笔划多,一时竟想不起来。却又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周围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特别细小,云云。<br>妙高台<br>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br>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br>七峰亭<br>  七峰亭在山西侧金鳌岭上。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岭。后削山建阁,故以七峰阁而名。<br>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抗金名将岳飞在北方指挥抗金战争,正在乘胜前进之时,奸臣秦桧要挟高宗连续发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都城临安(今杭州)。岳飞路过镇江时,拜访金山道月禅师,告诉道月和尚:“昨夜梦见两犬抱头而言,未知此行吉凶如何?”道月答道:“二犬对言,是一狱字,此去恐怕有牢狱之灾,必须谨慎。”岳飞致谢登舟,临行时道月赠诗曰:“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备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岳飞到杭州,果遭秦桧陷害于风波亭下,他在临死前说了一句“悔不听道月之言”。这句话传到秦桧耳中,秦桧大怒,就命何立往镇江金山拘捕道月。何立到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说法。只见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说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身,只因多开口。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说罢,坐在法座上怡然逝去。何立只得将情况回禀秦桧,并说金山有七峰,风水好,因而每代能出高僧。秦桧盛怒之下,立即命人到金山削平七峰。后人为了纪念岳飞和金山寺道月长老,便兴建了七峰阁,可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战火,后改修为七峰亭。<br>白龙洞<br>  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br>  现在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据民间传说,此洞与《白蛇传》“水漫金山寺”密切相关。白娘子、小青青呼东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争,救自已的丈夫许仙。许仙被关在寺内,闻外面战鼓震响,看到女娘子带身孕力战,心急如焚。看守庙门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许仙从白龙洞跑到杭州与妻子在西湖断桥相会。<br>  这个洞有一条石缝,一人可进去达数丈深,再往前进洞即变小,人不能进去,恐怕只能白蛇可进了,不然为何称白龙洞呢?<br>朝阳洞<br>  朝阳洞又名日照岩、观音洞。在金山东北山腰间,洞上是一片悬崖,上有“日照岩”三个字。当金山还在江心的时候,每当旭日东升,从朝阳洞向南一带石壁上,金碧辉煌,水天皆赤,可称奇景。所以朝阳原是观日出的最佳之处。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阳洞”三个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谧所书。<br>古仙人洞<br>古仙人洞位于金北侧金鳌岭下,深六点六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这里道教遗存。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这里面而窥视江面,故名“仙人洞”。明代程敏政诗云:<br>  鬼斧穿山骨,明明透一窗。<br>  仙人时举步,竖立一窥江。<br>玉带桥<br>  金山白龙洞前有座玉带桥,传说是苏东城与金山方丈佛印打赌输了玉带,佛印如获至宝,经常给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弄坏,于是就命人仿照玉带的式样建造了一座桥。谁要再看玉带,去看桥就行了。玉带桥长十六米,桥下绿波荡漾,清澈见底,令人心爽神怡。<br>金山四宝<br>  在慈寿塔下的屋内陈列着金山寺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铜鼓为金山四宝。<br>  玉带:宋神宗年间,大学士苏东城与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称为“忘形交”。有一次两人以禅语对句,用东坡玉带作赌,东城一时迟钝而输,玉带便成寺院镇山之门宝。<br>  苏东城的玉带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这件珍品被人称为国宝。玉带环宽约二寸、长约二尺,带上缀着二十四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清初被火焚毁四块,乾隆皇帝金山时,命玉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但是后补的四块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一看就可以辩别。周鼎: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当时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铸造铜鼎酬劳北伐统帅遂启祺的,所以此鼎又称遂启祺鼎。<br>  金山图:这幅图是我国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当时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扬子江心秀美雄姿。画后有他写的《金山寺追赋》诗一首:<br>  白发金山续旧游,依然绀宇压中流;<br>  沙痕灭没潮侵登,帆影参差日映楼。<br>  江汉东西千古逝,乾坤高下一身浮;<br>  谪仙故自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br>  字大数寸,潇洒可爱。<br>  铜鼓: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分,径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两。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做煮饭的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敲打,所以又叫诸葛鼓。<br>御码头<br>  在山北有十三级台级,原作伴月式,两边护有石栏,左右有钟鼓楼(清咸丰年间被毁)。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先后几次来金山都由这码头上岸,故称“御码头”。<br>  现护栏上刻有“御码头”三个大字。<br>郭璞墓<br>  郭璞墓在金山之西的石簿山上,又称云根岛。岛上葬有东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的遗物,俗称郭璞墓。郭璞(公元276—324),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据记载,他博学多才,人称其词赋为东晋之冠。他曾注释过《尔雅》、《山海经》、《楚辞》等古代重要著作。又精于风水相命。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王敦想造反,不知吉凶,时人皆说大吉,问郭璞,璞独自不言,触王敦怒,被杀于武昌的南岗。明万历三十三年巡按御史黄吉士为他树碑立传,墓碑上刻着“晋赠弘农太守郭璞之墓”。<br>天下第一泉<br>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遥。唐代时就已闻名天下。第一泉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同治年间,遂随金山登陆。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br>  中泠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来于清朝同治八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同迭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道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春写记立碑,建亭覆亡。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地四十亩,开塘种植荷菱,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柳荷相映,十分秀丽。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最佳之处。楼下层前壁左侧,嵌有沈秉成所书“中泠泉”三字石刻,右侧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书常“中泠泉辩”石刻。<br>  唐朝以来,中泠泉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唐代评茶专家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后唐名士刘伯刍分全国水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为第一,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也不见沉底。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其醇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