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12月1日(星期二)</p><p>扬州-宋夹城/仁丰里</p><p> 今天,七出七进(晨7:00一晚7:00),再下扬州,目标是寻访古扬州的宋夹城和仁丰里。</p><p> 在西部客运枢纽乘游1线到宋夹城南门下,已是11:30了。再去哪里呢?忽想起向往已久而未曾亲访过的历史文化名街扬州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一仁丰里。高德地图一搜原来就在不远处,乘99路到珍园站下,回走60米萃园旁即是。700米的街区,一直走到甘泉路口,再沿左侧的小秦淮河走回文昌中路。</p><p> 返程在珍园乘K1线返回客运枢纽,却一不留神坐反了道,看到广陵大桥才知道到江都了,只好坐到终点站再“猛回头",归程延误了约一个半小时。原来,扬州公交线路标示的方向与南京恰恰相反,正像南京人爱吃鸭扬州爱吃鹅一样。这个小花絮让我知道了到江都除88路外,还有一条K1线的大站快车(8一10分钟/班),都是由客运枢纽发车并凭长寿卡免费乘坐的。今日步行10357步。</p><p> 今日出行线路:</p><p>[526]万寿一棠城广场东(南京卡)</p><p>[仪六专线)棠城广场东一仪征总站(仪征卡/4元)</p><p>[77]仪征总站一扬州西部客运枢纽(扬州卡/2元)</p><p>[游1]西部枢纽一宋夹城南门</p><p>[99]友谊广场一珍园</p><p>[K1]珍园一西部枢纽</p><p>(注)全程无缝对接,站台换车,长寿卡全程通用。</p> <p>古朴的宋朝遗迹和矗立的城门,依稀重现当年的金戈铁马。南宋绍兴年间,受北方金兵威胁,在宋堡城和大城之间,扬州修筑了一座战略防御城,史称宋夹城。现今,修缮的五代马面高5.5米,虽为局部,但使人想起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对赫连城马面的记述“极长且密,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为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攻也。”有了原始实物佐证修缮的北宋瓮城、南宋瓮城分别达了4.5米和3.5米,城内空间有400平方米,虽为局部,但如标本范例,毕竟展示了五代、北宋、南宋城池的差异和师承。</p> <p>(一)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p><p> 扬州,宋代有“一地三城”之说,分别为宋大城、宋夹城、宝佑城。而宋夹城在宝佑城和宋大城之间,呈南部略偏东、北部略偏西的狭长方形,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虽然后来经历战乱等历史因素影响,但城池地貌特征依稀可见。如今的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就是在原址上复建的。</p> <p>如今,宋夹城“重装上阵”,作为国内遗址保护、利用、展示的典型,经过时尚运动元素的注入,正变身为集历史文化、生态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体育休闲公园。</p><p></p> <p>导览图</p> <p>南门桥</p> <p>南门</p> <p>塑胶步道</p> <p>在友谊广场乘99路,过文昌阁,在珍园站下</p> <p class="ql-block">扬州的街巷</p><p class="ql-block">扬州素有“巷城”之城,有名有姓的巷子有五百多条,扬州的小巷不同于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一条条纵横交错,连成一大片,用小小的青砖铺成,走着走着以为到尽头,那知峰回路转,还有更幽深的小巷在前面。</p> <p>萃园右侧即是仁丰里</p> <p>萃园,原为大同歌楼,清宣统末年(1911年)丹徒包黎先建。</p> <p>(二)仁丰里</p><p>扬州最美的古巷</p><p>文脉最深处,诗画仁丰里</p><p> 仁丰里南起甘泉街,北至三元巷(今文昌中路),全长700多米,这条享有盛誉的鱼骨状街巷,是古扬州唐“里坊制”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也是扬州传统文化的发祥地。</p> <p>关于仁丰里的得名,坊间曾有过这样的传说:</p><p>清代,在仁丰里西侧与之平行的汶河,是当时扬州城内较宽大的官河,与长江相通。一日,汶河里来了条长江里的神鱼,游到此处被沿岸的繁华景象吸引住,便跳上了岸,不走了。这条神鱼化作了犹似鱼骨的街巷。</p><p>从地图上看,仁丰里街区的格局颇有鱼形,将“仁丰里”三字逆时针90º便可看出,“仁”似鱼头,“丰”似鱼骨,“里”似鱼尾。尽管这是传说,但却给这条街披上了美丽的色彩。从地形上看,仁丰里被人们形象地称作鱼骨巷。仁丰里南北走向,似鱼脊椎骨,而其两侧则东西向整齐排列着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六巷、七巷等数条小巷,宛如根根鱼刺。</p> <p>最扬州文化符号</p><p>只闻东关街,不识仁丰里。如果说东关街是老城繁华的代表,仁丰里则是老城文化的符号。</p><p>你知道吗?仁丰里街区汇集了十几处隋唐至明清的文博遗址。这里有纪念宋代岳飞而改名的旌忠寺;有乾嘉经学泰斗阮元的住宅和家庙;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两传胪”的科举佳话;有与文选编撰有关的文选楼、曹李巷;有明代兵马司的衙署所在地;有百年老字号浴池“双桂泉”……不说不知道,原来仁丰里也是卧虎藏龙之地。</p> <p>印象仁丰里</p> <p class="ql-block">夜色仁丰里一视频</p> <p>由北到南,走完700米全程</p> <p>辛园,清末民国商人周挹扶家园</p> <p>邵氏纸扎店</p> <p>壁画与浮雕作品,形象地述说着仁丰里的历史故事</p> <p>伊园坐雨</p> <p>墨庄夫人</p> <p>永乐琴坊</p> <p>壁画十浮雕</p> <p>喜阅</p> <p>扬州老照片馆</p> <p>在这里遇见过去的扬州</p> <p>仁丰里手绘地图</p> <p>奕间工坊</p> <p>国家级非物质文什遗产</p><p>一扬州杖头木偶工作室</p> <p>杖头木偶</p> <p>毓贤街</p> <p>阮家祠堂铭牌</p> <p>阮家祠堂</p><p>大名鼎鼎的“三朝阁老,九省疆臣”清太傅阮元的家祠和宅地就在和仁丰里交汇的毓贤街上。</p> <p>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p> <p>阮元文化</p> <p>古玄帝观</p> <p>梵心</p> <p>旌忠寺山门 旌忠巷</p><p>旌忠寺位于旌忠巷东首,原名为寂照院。早在隋唐时期,这里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写《文选》的文选楼遗址所在地。后至陈太建中,天台僧智顗大师来扬弘法,在此处建寂照院。后杨广封广陵晋王时,常流连于此,听经居住。南宋绍兴年间,金兵南渡,岳飞曾在古寂照院疗伤一年,后人为纪念岳飞,改名为功德院,咸淳年间赐名旌忠寺。</p> <p>旌忠寺</p> <p>精忠报国</p> <p>印象仁丰里</p> <p>双桂泉浴室</p> <p>华藏精舍</p> <p>久養太傅堂</p> <p>竹屿山房</p> <p>甘泉路上仁丰里巷口</p><p>再由南到北沿小秦淮河走完700宋河道</p> <p>(三)小秦淮河</p><p>小秦淮河是与仁丰里平行的一条小河,小东门桥位于甘泉路上</p> <p>小秦淮河是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旧称新城市河,北连北城河,南经龙头关,流入古运河,全长约2公里。 它是明清两代古城兴衰的见证。小秦淮河及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最繁华的地段。</p> <p>公园桥</p><p>小秦淮河以甘泉路到文昌中路(古三元巷)这段700米河道有小南门桥、公园桥、小虹桥、新桥等六座桥</p> <p>新桥</p> <p>天海浴城</p> <p>小虹桥</p> <p class="ql-block">小秦淮河是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旧称新城市河,北连北城河,南经龙头关,流入古运河,全长约2公里。 它是明清两代古城兴衰的见证。小秦淮河及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最繁华的地段。</p> <p>无名桥</p> <p class="ql-block">小秦淮河之名考证</p><p class="ql-block">小秦淮之名始于康熙年间。不知名字是否和明人林章的名句“不知建业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有关系?当然,扬州小秦淮的水并非来自南京的秦淮河,但小秦淮的名字一定是源于南京秦淮河。正如扬州小秦淮两岸的建筑酷似南京秦淮一线两岸的建筑那样,从某种意义上看,扬州小秦淮的万种风情正是南京秦淮河风情的再现。</p> <p>扬州公园年卡(B卡)可游扬州、宝应、高邮、仪征等三十多家收费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