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是怎么炼成的?<div>撇开天赋异禀的个例另当别论,我们仅就大多数的普通小学生的学习而探讨。</div> 孩子在小学阶段,渐显学霸和学渣的两个倾向。这对于后面的中学乃至一生的学习有着战略的深远意义。<div>学霸升入中学后,前一阶段的富积优势转化为爆发力,领跑地位更加稳固。而学渣们则会失去节奏、疲于奔命。<div>是什么原因,让近乎同一起点的孩子呈现出天壤之别的状态和趋势呢?</div><div>能否在小学阶段解决这个要命的问题,让一部分学渣逆袭成功,华丽变身为学霸呢?</div></div><div>这是可以确定的。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陪伴的孩子中不乏其例。</div> 我们先从学霸的这个点,逆推回去,看看他们是怎么一步一步登上巅峰的。<div>概括为三步:</div><div>好学乐学——乐此不疲——熟能生巧。</div><div>对,就是这么简单!不是吗?这三步逻辑,不仅适用于小学语文学习,几乎是我们生活的常识。</div><div>可吊诡的是,很多的小学教育,就是不肯从第一步的“好学”开始,而是直奔着结果“巧学”而去。</div><div>到底是先培养兴趣还是传授方法,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区别,更是教育理念的差异。二者将对孩子产生全然不同的影响,其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须几年即见分晓。</div> <div>大巧若拙。<br></div><div>惦记着巧学的,巴望找到捷径的,最终要买单——在取巧与还债中往返跑,耗费高昂的成本。</div><div>反观那些踏踏实实走路的人。他们成功后会有一个哲学感悟——慢就是快。</div><div>譬如有孩子愿意花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全文背诵了《道德经》。结果呢?孩子的语感好了,背古文快多了。想想也是:五千字一部书都能一气呵成,三五百字的古文自然不在话下。</div><div>这样抱朴守拙的孩子已有一百个,何老师单独建立了一个群,关注他们直到大学,印证一个事实——最简单的拙,能否完胜巧!</div><div>有人问:这些孩子怎么能够坚持一两年,每周进步一章的呢?</div><div>那就是培养兴趣,持续鼓励。起初,背书本身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鼓励不可或缺。慢慢培养了兴趣,尤其是学习成功的自豪,会增添学习的乐趣。慢慢就能演变为习惯。</div><div>多背多练,则熟能生巧总结出自己的一些心得。起初是一周一章,过了四十章之后,背诵速度就加快些。有些孩子到了六十章之后,一周三章甚至一天一章,并非是文字变简单了,而是孩子的语感好起来了。</div> 用进废退,越用越灵。这一点,我们非常容易达成共识。<div>熟能生巧,多读多背多写多练,更是教育的共识,这也是题海战术的理论基础,更是孩子厌学心理产生的根源。</div><div>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那个逻辑吗?从什么阶段到熟能生巧的呢?是乐此不疲还是疲于奔命,同样的刷题,同样的多练,根本区别在于当下学习状态是否好学乐学了。</div> 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好学乐学呢?这是老师和家长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说得狠一点儿,要是无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只是去传授方法,寻求精工细巧,算不上高明的导师。<div>如果有人反唇相讥:你说得轻巧,孩子要是就是不喜欢,你怎么办?</div><div>我只能叹息一声,无言以对。</div><div>话会堵在我的嗓子,不知道从何说起。要不,你到南京找我,到我的课堂上看半天,看看孩子的学习状态。再与家长访问,孩子怎么就那么喜欢何老师的课,喜欢文史,喜欢国学,喜欢写作文了。</div><div>再琢磨琢磨,貌似何老师也没有讲多少方法,孩子无师自通,作文越写越好。</div><div>奥秘在哪里呢?找几张课堂照片来揭晓。</div><div><br></div> 家长拍摄的这张课堂剪影,画面边框我仅露小半边儿的脸,孩子们听课的样子专注而快乐。(地点:南京白鹭洲公园2019.6) 课间,师生愉快交流。(南京鼓楼区丁家桥第二杯咖啡馆2019.7) 户外课,孩子边听边认真笔记。(中山植物园2017.11)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对比上一张图片粉色衣服的孩子叫朱一鸣。课间玩秋千,何老师助一臂之力,孩子们多嗨呀! <div>地点:南京朝天宫(2017.10)<br></div> 朝天宫的历史自然要讲,朝天宫门前台阶斜坡滑滑梯更要玩。几百年来成千上万个孩童的屁股,磨出了铮亮的滑道,成了终身的美好记忆。那就少上半小时的文史,多玩半小时的滑梯,写作文也有素材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不亏呀。 这是轩轩,发明的新滑法。他的外公陪他来上课,回忆自己童年时,经常来这里滑。 <div>无论学渣学霸,都是可爱的孩子。孩子都喜欢玩,喜欢有趣的课堂,有趣的老师。课堂、老师、家长有趣了,学习有趣了,学科有趣了,孩子自然会好学乐学。</div><div>乐学,就乐此不疲,多读多背多写,找到了方法、提高了效率、品味到成功,更添了动力,这就是学霸的节奏了。这就是夫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iv><div>这个良性的渐变进程,关键在于走对了第一步——从兴趣开始。</div><div>我们做对了,并保持这个方向——维持兴趣,惊喜值得期待。</div><div>孩子不爱学,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呢?您懂的。</div> 作者何金钟(国家级骨干教师,南京童学教育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