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埠最最蕴含历史魅力的顺昌街区

一帆在汕头

<p>  继承载着“潮人集体记忆”的汕头小公园亭和周边骑楼群修旧如旧,以新的面貌与市民见面后,《汕头小公园顺昌街区保护利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也于近日正式通过专家评审。也就是说,汕头埠最最蕴含历史魅力的顺昌街区也将旧貌换新颜。</p><p><br></p><p> 顺昌街区位于小公园开埠区内,东南临升平路,南临外马路,西临国平路,有既往打造锡器的打锡街,有既往打造石器的打石街,有曾经商行林立的行街,还有顺昌街、台湾左巷等三街十二巷。这些深居在巷子内的300多栋老建筑,连同人们口口相传的老街,刻录着汕头的历史,记录着汕头先民的生活,沉积着旧汕头的一份文化,是历史沧桑的标记。</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从国平路口那座“小公园大世界”的大红牌匾往前走,西侧新建的公厕左右就是打锡街,仅仅走不了几步便被堵住了,其它部分已经破败不堪,乱草杂生,处于亟待重建中。原来的打锡街发端在东段,西去跨越国平路,弯弯曲曲在居平路中段出口,在西段,横穿主街的打锡一巷、打锡二巷、安锡巷等几条横巷,与衣锦坊和镇邦横街联在一起。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 这些小巷分布有十多家打锡铺 , 手工艺人精心打制的锡茶罐等锡制品曾远销澳大利亚、美国等市场,打锡业十分兴旺。&nbsp;老辈人都说,打锡街是潮阳的"打锡颜"自清末年来开拓的。以往汕头打锡街出品的锡器,几乎都出自颜姓匠人之手, 蜚声海内外,多次作为贡品贡献给光绪皇帝。山东曲阜孔府现在还珍藏着一个潮阳颜氏打造的锡馔炉(火锅),有人推测是光绪帝赐给孔家的。</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国平路口西南通大楼的后侧就是打石街,如今街巷里的楼墙上,还钉挂着打石一巷、打石二巷、打石三巷、打石四巷的蓝色路标。东北西南走向的打石街,当年真的是打石一条街。石匠多居一幢平房,楼下是作坊,楼上是住居兼成品仓库,打造出来的产品,主要是家用的小石碓、小石磨、工艺摆件等。原料都是用小平板车或载重单车运送的,并不显得不方便。</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东西走向的行街,只是小公园斜对面国平路东侧的一条幽深小巷。历经岁月的洗礼,行街很破陋。然而在一百多年前,行街是汕头商埠最早的富人街,曾经有过“未有汕头埠,先有行街”这一说法。清政府宣布汕头开埠之前,行街一带的商铺已颇具规模,也正因为商行林立而得名。汕头开埠后,汕头商业中心逐渐转移至镇邦街、安平路等处,行街才开始没落。几十年前,行街两侧还有好几个代人写信的摊档,街口的摊档,挂着“王直臣写字”的招牌。</p><p><br></p><p>&nbsp; &nbsp; &nbsp; 百货大楼一侧,由顺昌街、和平录像厅等元素组成的文化墙,让人仿佛走进时间隧道,回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顺昌街与行街都是汕头最早的街巷,200年前的清嘉庆年间,已率先建起了柴米药材和修船等行当,共有店铺200余间,人们还称之为闹市。来到老妈宫戏台,从一侧的老妈宫粽球巷中走进去,就是顺昌街。顺昌街从国平路口直探老妈宫戏台的后侧,在天天饭店前拐个弯,与桂荣里和行街衔接。行走其间,两侧的老屋依旧保留着岁月的沧桑,有一种古镇岁月容易过,世间繁华已千年的感觉。</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汕头1860年开埠后,经过60年的发展,到1921年市政厅成立时己有了一定的规模,一个以小公园为中心,包括“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和顺昌街、行街、打锡街、衣锦坊等多条向四周呈现放射状的街道,已经形成了一个近代城市雏型。《汕头市志》中有一段关于顺昌街区的记载:“早在开埠前,船舶来往日多,逐渐有商人在现升平路头北面,民族路西一带海边建起柴、米、药材、修船等商业行档,形成“闹市”(老市)、行街、顺昌街等街坊。”幽巷深深深几许,老街深处有看头。当岁月洗尽铅华,繁华不再,逝去的是繁华,不变的是记忆。</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自汕头市政厅成立至今,100个年头过去了,这片老城区仍然非常完整的保留着。虽然永安街、永和街已经被新建的多层住宅区所切断,但是,不少大马路和顺昌街区这些小巷都基本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在汕头,光辉厚重的潮汕文化,驿道风情的海丝文化,灿烂多彩的非遗文化均汇聚于小公园开埠区;顺昌街区这些行街、打锡街、顺昌街、打石街、台湾左巷等街巷,经过历史的沉淀,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味道,正是连接潮汕文化、海丝文化、非遗文化的历史纽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