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晋祠公园游览图集

穗生

2019年9月29日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是历史名河晋水的发源地,距太原市城区约25公里。</p><p class="ql-block">该园建成于1949年,由悬瓮山、晋祠博物馆与地面风景区3个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65.65公顷,其中悬瓮山88.48公顷,晋祠博物馆12.5公顷,风景区60.21公顷;总建筑面积5.46万平米,其中悬瓮山300平米,晋祠博物馆1.7万平米(现保留1.57万平米,规划新增0.13万平米),风景区3.73万平米(现保留2.42万平米,规划新增1.31万平米)。</p><p class="ql-block">图为公园之“晋祠博物馆”全景</p> <p class="ql-block">在1949年以前,晋祠公园一带为私人别墅区,计有:原晋绥军炮兵司令周玳为姨太建的周家花园——“德隐斋”(又名“在田别墅“)、军阀孙殿英的“孙家花园”、近代教育家江瀚的“江家花园”、原国民党太原警备区司令荣鸿胪的“荣家花园“(即“陶然村“)、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国梁的“黄家花园”、国民党陆军上将王柏龄的“王家花园”及陈大姑娘(陈学俊)的“陈家息庐”……等。</p><p class="ql-block">1937年太原沦陷后,晋祠及周边花园均被日军占领成为日伪太原县警务大队驻地。</p><p class="ql-block">1949年太原解放后,这片地区被太原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建成“晋祠公园“,而所有的花园大多被拆迁并改作医院或学校,仅留下“陶然村“、“德隐斋“和“陈家息庐“三处与晋祠古建筑群一道并入了公园。</p><p class="ql-block">经过70多年的不断改造与扩建,如今“晋祠公园”已成为了太原市最大和最美的公园之一</p> <p class="ql-block">具明清风格的“周家花园“(又名“在田别墅“)建于1929年,占地25亩,主体建筑即图中的“德隐斋“。主人为原国民党晋绥军炮兵司令周玳(建国后历任林业部专员和山西省政协委员)的姨太太</p><p class="ql-block">“德隐斋”为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四周有设勾栏、雕梁画栋的回廊;大厅(看花厅)前后贯通,厅前台的两柱“金鸡独立“牌坊系主人由代县拆迁而来;庭院“伏龙园“内植有名贵花木,有平房8间及岗楼和防空洞等;另有一石砌假山“伏龙山”,山顶建八柱圆亭“伏龙亭“,山腰蜿蜒一条白石雕巨龙,山脚有3孔石洞,山前有人工喷泉,池边立一饮水状石虎及两尊白石罗汉,山南有石楼,楼前有泮池、石桥、“枕留亭“与石几、石凳、藤萝架等。是晋祠内唯一带假山的园林</p> <p class="ql-block">图为“伏龙园”</p> <p class="ql-block">“德隐斋”假石山“伏龙亭”暨喷水池</p> <p class="ql-block">图为“陈家息庐”(又名“大姑娘别墅“),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总面积仅约12~13亩。</p><p class="ql-block">别墅的主人为追随阎锡山多年的某军用被服厂厂长兼山西商界巨富。当年他与出身南方商家的红颜知己陈学俊(陈大姑娘)邂逅后,于晋祠置地十三亩建此别墅相赠。</p><p class="ql-block">整座建筑坐东朝西,有正房九间,简式结构,人字顶;正房西间辟大门,房前有设护栏带阶梯的平台;庭院甬道两侧为菜地,院中央有一汪带石拱桥的葫芦形莲池;南门内为葡萄架休闲区,门外为花园。</p><p class="ql-block">1949年太原解放后,房主将别墅上交国家作办公区用</p> <p class="ql-block">“陈家息庐”庭院景致</p> <p class="ql-block">图为“荣家花园”——“陶然村“,别墅是原国民党太原警备区司令荣鸿胪1927年为约束自己的女儿荣嗣谢而修建,后来亦成为了自己与家人休闲会客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别墅占地17亩,院内建有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回廊环绕的北大厅“觉愚轩”;厅东廊临植莲数百的莲池;厅前台阶下为藤萝架及连接西大厅的长形带小桥鱼池;庭院中广植名贵花木,名“玉兰园”。</p><p class="ql-block">解放后,“陶然村“被政府收回,现为太原市文物局,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连贯三座私家花园的回廊</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东门广场的“太白亭”</p> <p class="ql-block">公园东门广场的“乐天亭”</p> <p class="ql-block">十字桥广场的“稻花榭”</p> <p class="ql-block">十字桥广场的“藕香榭”</p> <p>十字桥广场的“宝墨亭”</p> <p class="ql-block">“晋祠“又叫“晋国宗祠“,旧名“唐叔虞祠“或“晋王祠“,坐落在山西太原市西南郊晋源区晋祠镇的汾河西畔的晋水源头悬瓮山麓,离市中心约25公里。</p><p class="ql-block">该祠的始建年代今已无从稽考,但仅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的《水注经》和《魏书-地形表》两部古籍中的记叙,便可知它于北魏前就已存在,距今至少超过了1,500年,故被视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及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图中仿明代四柱三门两层翘角琉璃瓦顶木牌坊是1984年由太原郝庄乡马庄村迁来,上有时任陕西省委书记李立功手书“晋祠胜境”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晋祠胜境”牌坊背面的装潢与正面一样,飞檐翘角神兽,牌楼顶上金龙盘绕,匾额上“唐晋斯原”四个纂体大字系由山西省籍著名国学大师姚奠中撰写</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东门为一幢1964年修建的三券门洞、歇山顶琉璃瓦仿古建筑。门上高悬的“晋祠“匾额为陈毅元帅当年游晋祠时所题</p> <p class="ql-block">通过十字桥广场,便是公园“唐园”景区的入口“唐园亭”</p> <p class="ql-block">过了唐园亭见到的这幅《福禄寿》砖雕照壁是2007年由他处拆迁重建,高5米,宽8.4米,须弥座上石壁正面镌有福、禄、寿三星像及其它吉祥物,背面为一幅《群仙会》(即“八仙过海“图)</p> <p class="ql-block">图为2019年6月27日在园内新落成的镌有作家梁衡先生1982年所作散文《晋祠》的碑刻影壁</p> <p class="ql-block">图为坐落在公园内一假石山上的观景楼——“飞龙阁”。</p><p class="ql-block">该楼四角攢天顶二层三檐,进深三间,面阔三间,四周有围栏;楼共三层,每层均有匾,一层“飞龙阁”门柱两边的楹联为“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二层“凌云阁”,顶层“观汾”为最佳观景点;楼基假山有穿堂石洞,称“转运洞”</p> <p class="ql-block">这座两层高的仿古建筑“留云楼”亦是一幢观景楼</p> <p class="ql-block">建于2007年的仿古建筑“望月楼”坐南朝北,青瓦卷棚顶,二层,面阔三间,因南侧有望月平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左侧花圃的“花径”牌坊</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右侧花圃的“通幽”牌坊</p> <p class="ql-block">位于唐园中轴线,悬挂“唐宋遗风“匾的“长守亭”</p> <p class="ql-block">这是坐落在长守亭前的一组大型青铜人物雕塑《龙兴晋阳》。</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中的人物有:中间骑者为太宗李世民,右侧骑者为名将徐懋功(即李勣),左侧骑者为国舅长孙无忌,马前立者为名将尉迟敬德(即尉迟恭),北侧两位立者前为宰相魏征后为宰相马周。</p><p class="ql-block">该青铜群雕净高6.99米连基座9米,宽9.5米,耗青铜23吨,由辽宁省大连市某青铜艺术公司铸造,是山西省雕塑协会主席雕塑家张熙玉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而创作</p> <p class="ql-block">图为环绕大片牡丹花园的长廊“牡丹亭”,每年4~5月牡丹花盛开季节,这里便是各路游人的打卡景点。亭匾“牡丹亭”三个字为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手书</p> <p class="ql-block">牡丹亭后“晋祠天下景”跌水广场中的假石山</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前的一座汉白玉“十字桥”东西长19.9米,宽2.9米,高出地面0.9米,桥中立12根石柱承托十字形桥面,寓意着“四通八达”</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建筑群的晋祠博物馆入口—“景清门”。</p><p class="ql-block">原始的元代“景清门”(明嘉靖年间重修)早已不复存在,此门为1964年新建。据民国《晋祠志》记载:最早的山门应为智伯渠南岸与圣母殿东西相对的“惠远门“(因惠远祠得名),后因火灾焚毁而将南面的社仓改为门,称“景清门“(现门南侧十余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现门厅悬挂之蓝底花框金字“晋祠”匾为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东征高丽凯旋归途,与群臣重游晋祠时御笔亲题</p> <p class="ql-block">旧时,晋祠每年都要举行数十次祭祀活动,其中十三个祭日要开台唱戏,而绝大多数演出是在图中这座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台——“水镜台”上进行的。</p><p class="ql-block">该戏台为重檐歇山顶,分前后两部分:后台为明代建造,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上部匾额“三晋名泉“四字由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手书;前台为清代补建,立12根明柱支撑单檐卷棚式屋顶,周围有各种工艺精细的装饰图案,正额由清乾隆翰林杨二酉所书“水镜台“匾额字体秀丽,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p class="ql-block">整个戏台台基高1.3米,前沿排列0.6米高嵌入石勾栏的石望柱围戏台一周;两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间以木板隔开。尽管前后两台建筑年代有异,但建筑工艺却十分相同,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p> <p class="ql-block">位于水镜台西南侧的“胜瀛楼”。</p><p class="ql-block">相传瀛洲是东海仙山之一,该楼取名自然有胜似东海仙山之意。楼为明末清初重檐歇山顶式楼阁建筑,高17米,共两层,内设木阶梯;上层无墙类似于观景凉亭,西面悬“栖云”匾,东面挂“胜瀛”额;下层东西两门贯通,四壁有山水花鸟彩绘。</p><p class="ql-block">因整座楼四面均能受光照,故被列为“晋祠内八景“之《胜瀛四照》</p> <p class="ql-block">胜瀛楼旁的御碑</p> <p class="ql-block">晋祠内至今仍生长着数株千年古木,包括西周时的柏树和唐代种植的槐树,水镜台前的这株古槐虽不是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枝叶最繁茂的一株</p> <p class="ql-block">晋祠内一条颇有历史的河渠,因系春秋末年晋国执政大臣智伯瑶(姬姓,智氏,名瑶,因智氏源于荀氏,故亦称荀瑶,前506~前453年)所辟,故名“智伯渠“。该渠的源头为晋祠西南的“难老泉”。</p><p class="ql-block">“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其特征是:终年不冻,碧水荡漾,清澈见底,两岸垒石为堤,莎草翠绿,如同一条蜿蜒的绿色纽带纵贯东西,把晋祠内的众多景点串联在一起。</p><p class="ql-block">附:春秋末年曾有过一场名为“智伯水灌晋阳”的战役,此战最终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图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三年(1822年)重修的水景亭——“白鹤亭”(又叫“水亭“或“小兰亭“。</p><p class="ql-block">该亭左靠“会仙桥”,右临“挂雪桥”,一半以石柱木枋承托建于“智伯渠“水面,另一半坐落在渠岸上。</p><p class="ql-block">相传当年岳麓山飞来的一对白鹤常年在山泉中嬉戏。日子久了连泉水中都因留下了它们翩翩起舞的身影而十分甘甜,以泉烹茶更是能治愈各种奇难杂症。后来因人们不断地前来取水,导致鹤泉干涸,可爱的白鹤也双双飞走。</p><p class="ql-block">后来,人们为了迎接仙鹤回归,在悬瓮山涌出的另一股晋水旁修建了这组白鹤亭。</p><p class="ql-block">远远看去,“白鹤亭“外形极像一只白鹤,岸北的亭为鹤首,岸南两小亭为鹤的双翼,小坊门如鹤尾</p> <p class="ql-block">在“白鹤亭”内凭栏俯视,只见亭脚智伯渠水清澈如镜,亭台倒影如诗如画,仿佛自己就置身水上行舟,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白鹤亭的对面即晋祠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同乐亭”。</p><p class="ql-block">“同乐亭”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为一座精巧别致的四合小院。当年思想家暨书法家傅山先生在反清复明时曾隐居晋祠,并经常在此休闲和创作。</p><p class="ql-block">1989年,“同乐亭”被正式辟为“傅山纪念馆”。现纪念馆门楣悬挂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馆名匾,两旁檐柱上挂有傅山行草楹联“万竿逸气争栖风,一夜凌云看箨龙”</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庭院中的傅山汉白玉坐像,由雕塑家陈述雄创作。</p><p class="ql-block">傅山(1607~1684),名鼎臣,字号青竹、青主、仁仲、真山、啬庐、朱衣道人、石道人、徐渭传人等,别名浊翁、观化等,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和医学家。一生对老庄颇有研究,对道家传统亦作过发展。除了经史外,他还兼通先秦诸子并长于佛学、哲学、诗歌、书画、书法、金石、医学和武术,并且被中国史学界公认为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顒、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霜红龛集》等著作,在清代有“医圣”之称</p> <p class="ql-block">横跨智伯渠的“挂雪桥”又名“双孔桥”,它由二孔支撑,长约6米宽3米,两旁有石栏,南北与岸平。</p><p class="ql-block">尽管其桥身并不雄伟壮观,而一旦冬季瑞雪纷飞大地银装素裹时即粉妆玉砌美景频现,此时只见其四周雪压寒枝宛若冰花,从长年不冻的智伯渠中观其倒影更是极富诗意,故为晋祠八景之“双桥挂雪”</p> <p class="ql-block">同样横跨智伯渠,长约6米,宽3米,通往圣母殿的石拱“会仙桥”。该桥中间高凸如弓,东西两头各有石阶数级。</p><p class="ql-block">相传:该桥原为一座精巧木桥,明朝翰林院罗洪先(江西吉水人,嘉靖八年状元,宰相严嵩的亲家)被罢官后,云游至桥头偶遇观音菩萨化身的仙女,结果因言辞不逊惹恼仙女,致木桥被焚毁。后人于旧址重建石桥并取现名</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西端即著名的国宝级文物——“金人台”。</p><p class="ql-block">“金人台”又称“莲花台”。所谓“金人“即以铁水浇铸的人物。台呈四方形,四周植古柳,中央有一明代矩形琉璃小阁,四隅各立一高逾2米的铁人,除了东北隅的系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外,其余3尊均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p><p class="ql-block">令人叫绝的是,立于西南隅的那尊仿天王造型的铁人,虽经逾千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依旧铮亮无锈渍,被誉为“宋朝的不锈钢”</p> <p class="ql-block">过了金人台即这座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对越坊”了</p> <p class="ql-block">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症久治无效,便按友人的主意到晋祠吕仙阁祖师像前礼拜并求得一支写有“添砖加瓦”的签,意指只有在祠中加些建筑即可消灾。</p><p class="ql-block">于是高应元即斥资在金人台与献殿间的空地上,开始建一座造型精巧的小牌坊。果然自破土的翌日起,其母的病况便日渐好转并最终痊愈。为了报答恩,他又将牌坊改大成现今状,并在完工后亲自执笔为其题匾,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对越”二字。</p><p class="ql-block">在古语中“对“喻报答,“越“即扬,两字合起即“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和“宣扬母德高尚“。“对越”坊建成后,将晋祠中轴线上的一组建筑连成一体,使古王祠倍加地庄严肃穆,该匾亦为“晋祠三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穿过对越坊即这座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专门置放祭祀贡品的“献殿“了。</p><p class="ql-block">该殿外观极像一座凉亭。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3间),五铺作柱头,平昂华拱,单檐歇山顶;补间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耍头下昂状。</p><p class="ql-block">晋祠“献殿“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座殿、亭结合的祭祀建筑,被专家们视为古建瑰宝</p> <p class="ql-block">位于献殿左侧的“钟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重檐十字脊,四面山花,中置一小庙,宝珠火焰顶,盘龙大吻对峙;下檐三彩斗,三幅云昂嘴,龙首状耍头,角出象鼻由昂;小八角柱间直棂栅栏立于4米高的方形台基上,角出螭首,西面有人字形踏道。</p><p class="ql-block">楼内悬高2米,最大外径1米,有清晰铭文及波浪纹理,重达9,999斤的大钟一口。因“9”为极阳数,有至高无上之意</p> <p class="ql-block">献殿右侧的“鼓楼”与钟楼同期建造,形制类似。楼中置长约2米,外径约1米,镌有蟠龙彩凤图案的大鼓一尊</p> <p class="ql-block">穿过献殿便是晋祠的“晋水三泉”之一“鱼沼泉”了。</p><p class="ql-block">古人称方形水潭为“沼”,由于该沼中多鱼,故得名“鱼沼”。相传“鱼沼泉”本无泉眼,为积水一潭。某日,一条小金龙从天而降落入潭中,沼中死水立刻变成清澈甘甜的泉流,成为晋水的第二大源头</p> <p class="ql-block">鱼沼泉上精致的古桥“鱼沼飞梁”与西端的“圣母殿“同为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建造。</p><p class="ql-block">桥体呈十字形,由“鱼沼“中34个莲花石基上支起的小八角形石柱撑起斗拱与梁枋;桥面高出地面1.3米,东西主桥长15.5米宽5米,两端连接“献殿“与“圣母殿“,南北副翼下斜至“鱼沼“岸边,长18.8米,宽3.3米;桥面均设置石勾栏,桥东月台上有同期铸铁狮一对。</p><p class="ql-block">俯视整个桥体,其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鹏,故得名“飞梁”</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的西端即晋祠的国宝级建筑“圣母殿”。</p><p class="ql-block">该殿为单槽式结构,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覆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内外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四周有围廊,除前廊进深两间外,均为深一间回廊……。整座建筑基本遵循了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与审美意识。</p><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址原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修建专门供奉唐叔虞的“正殿”,后因山体滑坡损毁;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重建后改为专门供奉圣母邑姜的“圣母殿”;崇宁元年(1102年)又因遭地震毁坏再次重修。</p><p class="ql-block">由于上述原因,以致现存殿宇中一些建筑构件的规格与技术手法等均有着明显差异。</p><p class="ql-block">但尽管如此,“圣母殿”还是堪称中国宋代建筑之代表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外有一组40余尊作于北宋元祐年间(1082年左右)的人物彩塑,其中大堂中央供奉的为端坐于木制神龛内,凤冠蟒袍,高2.28米的彩塑“圣母“坐像。</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圣母”即齐太公吕尚(姜子牙)之女、周武王姬发之王妃及周成王姬诵与晋国开国君主姬虞(唐叔虞)之母邑姜(生卒资料不详)</p> <p class="ql-block">殿里的彩塑“侍女像“作为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成为晋祠的“三绝“之一,更被一些国际艺术界人士盛赞为“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位于圣母殿左侧的“苗裔堂”。</p><p class="ql-block">“苗裔堂”又称“奶奶庙”或“子孙庙“,庙内供奉痘疹娘娘、坯胎娘娘、引蒙娘娘、乳饮娘娘、催生娘娘等19尊人物彩塑像,是旧时老百姓祈求生子延续香火的地方。始建年代不详,宋政和元年(1111年)、元致和元年(1328年)和明正德六年(1511年)三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苗裔堂院内有两株古柏,一名“齐年柏”,另一名“长龄柏”。</p><p class="ql-block">“齐年柏”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树身呈45度向南倾斜,因形似游龙侧卧又名“卧龙柏”。根据国际权威专业机构的科学测定,其树龄约在2,600~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而承托着它的“长龄柏“的树龄亦超过1,500年。</p><p class="ql-block">“齐年柏”虽历经近三千年已老态龙钟,却依然苍劲威严,故曾引得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讴颂,宋代文豪欧阳修盛赞它“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清代书法家傅山则以“晋源之柏第一章”来形容它。由于这株古柏见证了自周至今中华古老文明的发展史,故得名“齐年柏”,并以《古柏齐年》成为晋祠的内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右边的庙宇即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时任浙江按察司副使的高汝行所建之“台骀庙”。</p><p class="ql-block">高汝行是太原东庄人,相传当年他由水路离太原前往赴任时,船于汾河江心忽遇大风沉没,而一行人却被瓢然而至的水神“台骀“救起。</p><p class="ql-block">为了报答救命神,高回晋后即独资于晋水源头建敬祀台骀神、土地神和五道神的“台骀庙”一座。</p><p class="ql-block">附:据《左传》记载,台骀是生活在公元前两千五百多年前五帝时期的一位部落首领,因治理汾、洮(甘肃河名)二水有功,被黄帝之孙颛顼封为晋汾政事,并把汾河流域赏赐了给他。可以说,台骀是早于大禹的中华治水第一人,也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水利官员。而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台骀当年治水的贡献功不可没,以致后人尊他为治汾之神,也就是水神。</p><p class="ql-block">此外,由于台骀善制弓箭而被皇帝御赐“张“姓,故他又是中华张姓的始祖,台骀庙亦成为全球一亿多张姓子孙的寻根问祖圣地</p> <p class="ql-block">图为坐落在悬瓮山欢喜岭上的道观“朝阳洞”。该处又名“朝阳岩“,为一天然洞穴,深20丈,高一丈,后经人工开凿建成殿堂,自下而上须登72级台阶,故又称“七十二福地”。因每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最先射入观内,故名。当年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子牛丛于“襄王之乱”时曾蜗居于此并写有《题朝阳岩》诗一首。</p><p class="ql-block">正中“灵官殿”供奉的道教护法监坛之神(司天上人间纠察职)王灵官身披金甲红袍,赤面髯须三目怒视,左手持风火轮,右手高举钢鞭,庄严威武令人生畏,正所谓“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p> <p class="ql-block">同样建于欢喜岭上的“读书台”又名“伴桐亭“。相传此处是北齐名臣杨揞的读书处,现仅存遗址。</p><p class="ql-block">杨揞(?~560年),字遵彦,小名秦王,弘农(古郡名,今河南灵宝市东北黄河沿岸)华阴人。6岁学史习武,11岁受诗、易,好左氏春秋。文武双全。魏永安初散骑侍郎。后历任行台郎中、右丞相、兵部尚书、骠骑大将军、开封王等。孝昭帝篡位后被诛杀,所著诗、赋、表、奏、论等均散失。生前十分喜爱晋祠山水,写有“日落应归去,鱼鸟见留连”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位于读书台左侧向阳洞顶的“吕祖阁”始建年代不详,根据阁前右隅补建水磨碑记录,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前即有。该阁坐西朝东,布瓦悬山顶,面阔三间,左右配耳亭各一,前廊深1.2米;阁内原有吕洞宾背宝剑坐像一尊,南面墙上镌黔阳王继贤题“仙阁“石刻。每当春夏云雾缭绕穿阁而过期,便是“晋祠的内八景”之“仙阁梯云”了</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间开源洞附近的“等凤轩”(又叫“待凤轩“)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葺。</p><p class="ql-block">因居高临下,清晨在此处俯瞰,晋祠美景尽收眼底,雾气蒸腾,恍若仙境。</p><p class="ql-block">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慈禧太后偕光绪帝外逃,山西巡抚毓贤建此轩預作行宫,但因慈禧一行变更路线并未入住,因而“等(待)凤轩“之”凤”也意指慈禧</p> <p class="ql-block">图为苗裔堂东面的“松水亭”。该亭建于清朝末年,长方形,四角卷棚歇山顶;正面宽三间9米,进深二间5米,前后明间辟门。亭正面的一幅对联“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乡“为晋祠楹联中的佳作;背面亦有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所题《太原松水亭联》,即“圃蕊城萝随点缀,事来功赴谢玄虚“;其“松水”二字源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p><p class="ql-block">与乾隆时期的众多古亭相较,“松水亭”的封顶采用的是一种“无脊”方式,以致整座亭的顶部呈现弧度十分之平滑。故该亭在《中国古建筑—名亭篇》中排在第46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圣母殿南面的“公输子祠”(又称“鲁班庙“)。该祠的始建年代不详,是为了纪念中国建筑业的开山始祖——春秋时鲁国的著名工匠鲁班而建。现建筑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图为“晋祠三绝”与“晋祠三泉“之一的“难老泉“及其西面的“水母楼“。</p><p class="ql-block">“难老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与祠内的“鱼沼“、“善利“两泉同源自悬瓮山的断岩层,但另泉时流时枯,唯其由地下一丈深的岩缝中以每秒1.8立方米的流量涌出且长流不竭;泉水清澈见底,水温永远保持在17°C。唐代诗人李白曾为该泉写过“晋祠流水如碧玉“和“百尺清潭写崔娥”等佳句。</p><p class="ql-block">“水母楼”别名“水晶宫”,俗称“梳妆楼“,建于明代,是供奉“难老泉”水神“水母“的殿堂。</p><p class="ql-block">相传“水母“俗姓柳,晋祠附近金胜村人。嫁入晋祠为媳后,备受婆婆虐待。某日于悬瓮山挑水回途中遇仙人,得授一置于瓮中可汲水的金丝神鞭。不虞神鞭被小姑子窃去引发洪灾,幸被正在娘家梳妆的柳女闻讯赶来坐在瓮上致消灾。此后,柳女便再也没有离开水瓮。</p><p class="ql-block">在殿内,铜质金装、束发未竟的水母端坐瓮上,两侧各有一组名为“东方美人鱼“的鱼尾人形水族侍女像共8尊。所有塑像工艺精湛,为明代雕塑中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汾河的水位下降,“难老泉“自1993年4月30日起断流,以致后来泉水用自来水替代。2006年汾河流域治理工程启动后,经过近10年的努力,地下水位从2015年起逐年升高,目前“难老泉“水又开始复流了</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亭内西向所悬清雍正五年(1727年)制作的长1.45米,宽0.7米的“难老“匾额由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题写,被誉为“神奇之笔”,亦是“晋祠三名匾“之第一匾,而难老泉亦是“晋祠内八景“之“难老泉声”</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的龙头形排水口</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积水形成的龙潭</p> <p class="ql-block">图为难老泉碑廊,碑廊的顶端为“不系舟亭”</p> <p class="ql-block">图为同属晋水三大源头之一的“善利泉”,井口上建有一座纯木质八角攒尖顶亭。</p><p class="ql-block">该泉的泉名系引自《老子》中“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一段。可惜因地下水源破坏,现在仅为一口旱井</p> <p class="ql-block">“昊天神祠“为供奉“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道观,由“三清洞“、“关帝祠“与“玉皇阁“三个院落组成。始创年代不详,只知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修葺“唐叔虞祠”时它们尚各自独立,至乾隆六十年(1785年)才在“关帝祠”址后辟筑前后两院,将三殿连成“昊天神祠”。</p><p class="ql-block">图为位于前院的“关帝祠”正殿。该祠始建年代不详,明代扩建成今之规模。正殿门楣所悬“如天之平”匾意喻着关公的功绩与天同高;殿内木雕神龛中供奉关羽的金面长髯龙袍坐像,两壁绘有80余幅关羽故事的五彩画为明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座两层建筑即“昊天神祠“的“三清洞”和“玉皇阁”,底层为“三清洞”,顶层为“玉皇阁”</p> <p class="ql-block">“关帝祠”门前与“水镜台“同样大气的“钧大乐台”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每年晋祠举行祭祀关帝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图为位于圣母殿东北面的元代建筑“唐叔虞祠”。宋代之前,晋祠虽屡经修缮扩建,但均以祭祀唐叔虞为主,该祠亦为晋祠的主体。</p><p class="ql-block">天圣年间(1023~1031年),宋仁宗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颁诏修建了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的“圣母殿“及“鱼沼飞梁”后,彻底改变了先前以“唐叔虞祠”为主的建筑格局。自此,圣母便成了晋祠供奉的主神,而唐叔虞便退居二线了</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的碑廊壁嵌或独立历代碑碣50余块,以唐贞观二十年(646年)的《晋祠之铭并序》、元至元四年(1267年)的《汾东王庙记》碑和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重修唐叔虞祠记》碑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唐叔虞祠前的“八角池”,因其呈八角的形状而得名。每年夏秋季节,池里的莲花竞相吐艳,亭亭玉立,倾向扑鼻,故被列入“晋祠内八景”之《莲池映月》</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晋祠南角的“奉圣寺”。该寺原址为大唐名将尉迟恭的私人庭院,建于唐武德年间。数年后尉迟恭有幸结缘得道高僧智满,并将自家庭院改建成梵刹相赠;唐高祖李渊得知后亦赠一御笔亲书“十方奉圣禅寺”的匾额。</p><p class="ql-block">1213年,太原被蒙古兵攻陷后寺院被毁。不久重建。明永乐年间圆觉禅师二度重建。</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太原某疗养院将寺院侵占,更将不少古建筑毁,直至80年代落实宗教政策后才将数座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兼不同风格的古建筑(包括来自太原东山马庄芳林寺的大雄宝殿、来自汾阳二郎庙的过殿和仿晋祠旧山门“景清门“建的寺院山门)迁入寺院拼凑成一座仿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该寺山门原型即晋祠的旧山门“景清门”,面阔五楹,进深二间,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五铺作重,出双抄,单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奉圣寺山门的第一院落主殿是从山西汾阳县三泉镇平陆村二郎庙拆迁来的“过殿“,殿前松、柏各一株传为尉迟恭手植</p> <p class="ql-block">奉圣寺的第二进院落主殿系由太原东山马庄芳林寺大殿迁来改建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浮屠院“(又叫“塔院“),其平面为三合院,东西宽36米,南北长52米;正面禅房三楹,额书“重整刹宏”;东西配殿各三楹,东额题“勤精戎行”,西额题“正守清规”;院内有古柏数株,“舍利生生塔”矗立院中央;东有垂花园门,南面月门通往寺院,西通留山园。现该院被辟为“奉圣寺文物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矗立浮屠院中的“舍利生生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9~604年),相传释迦摩尼圆寂后的舍利子其中一颗被埋于该塔下。宋代曾重修。清初时因毁塌严重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再次重修。</p><p class="ql-block">现塔为清代重建后之原貌,塔高38米,七层八角,琉璃瓦顶;内有直达塔顶的螺旋蹬道,每层各4门8窗,为凭窗观景之最佳地点。</p><p class="ql-block">每当夕阳西下时,该塔的上空即会出现一抹云锦似地晚霞,塔身此刻亦显得辉煌无比,故被列入“晋祠外八景”之“宝塔披霞”</p> <p class="ql-block">这是与奉圣寺前院相邻,坐北朝南的“翰香馆”。</p><p class="ql-block">该馆系1983年重修“奉圣寺”时由太原城区东缉虎营山西省政协大院内的“傅公祠“拆迁而来。为一由东西南半壁卷棚回廊围成的方形院落,东西宽30米,南北深36.5米,占地面积1,095平米;院内主殿面宽三楹,硬山顶;殿后院建房6间。整座庭院整洁优雅,宽敞明亮。</p><p class="ql-block">附:“傅公祠”系1917年太原地方政府为纪念大思想家傅山修建的一座祠堂。落成后山西王阎锡山为其题写了“尘表孤踪”匾额,山西大学学者江叔海亦为其撰写了“论三晋人豪,迹异心同,风亮日永;作百年师表,顽廉懦立,霜满龛红”楹联。</p><p class="ql-block">可惜后来该祠却被地方政府占为办公场所;抗战初期又改建成高级招待所,当年周恩来赴太原与阎锡山商讨抗日事宜时就下榻于此;建国后一度成为傅山著作整理委员会和傅山研究会址,上世纪80年代又成为了山西省政协大院的“西园”</p> <p class="ql-block">图为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人称“王家祠堂“的“晋溪书院”。该园原名“晋溪园”,是明朝大臣王琼以号命名的别墅。</p><p class="ql-block">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人,明成化年进士,历任工部郎中、右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及陕西三边军务都督等职。</p><p class="ql-block">旧园的正室“翁溪堂”为王氏祖堂,曾设有王氏列祖灵位。王琼死后园名改为“晋溪书院”。此后的几百年间,书院逐渐败落,大部分建筑几近颓废,直至1993年6月才整体恢复原貌。现书院占地2,100平米,建筑面积900平米;书院大门悬有王琼十四世孙王宪于1937年9月题写的“晋溪书院”匾额</p> <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的中殿“太原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明间前后辟门,是子乔祠的享殿,即第一进之正厅</p> <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的第二进正厅为该“报本思源堂”</p> <p class="ql-block">图为代表中国王氏宗祠的“子乔祠”。该祠是王琼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祠堂的门楣高悬“子乔祠“匾;大殿中央有王子乔塑像,四壁有24幅《太子晋史话》;左右耳房供奉着太原王氏十八个分支始祖牌位;左右配殿墙上挂有历代王氏名人画像,室内陈列着由王氏后裔捐赠的文献资料与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根据祠内依旧保留着的比较完整地历代王氏族谱,足以证明太原王氏为中华民族王氏开山始祖。因而“子乔祠“可以说是中国现存少数帝王家祠之一和海内外太原王氏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p><p class="ql-block">附:王氏始祖太子晋姓姬名晋字子乔,生于公元前565年,是周灵王的太子。子乔幼年成德,英年辅政。前551年因不赞同朝廷政见被灵王贬为庶民。</p><p class="ql-block">子乔被黜后内心苦闷,终日郁郁寡欢,于前549年病逝,享年十七。唐朝时被武则天追封禅嵩岳“升仙太子”。其子敬宗曾官至司徒,后因不堪王室衰败而辞官闲居晋阳(今太原),因系帝王后裔被当地人称为“王家”,于是他索性改姬姓为王姓,并尊亡父子乔为宗祖。</p><p class="ql-block">自此,中华大地便有了王氏一族,更经二千五百多年的百世繁衍,使王姓成为了华夏大姓之一</p> <p class="ql-block">子乔祠大殿的《太子晋史话》壁画局部</p> <p class="ql-block">子乔祠的中殿</p> <p class="ql-block">1992年,太原“王氏海外联谊会”和新、马、泰等国的“海外王氏宗亲会”联袂,共同集资重修了晋溪书院,并在院内辟建了王氏祖祠堂及立碑铭一座</p> <p class="ql-block">图为位于“晋溪书院”东侧,占地约2,200平米,建筑面积870平米的“董寿平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该馆为一座1989年建成的两进院落的仿古建筑,也是目前国内收藏和陈列当代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捐赠的珍贵书画精品、遗物与文献资料的唯一场所。</p><p class="ql-block">美术馆于1990年10月开馆,正门楣上的馆名匾额由全国著名的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董寿平(1904~1997)为当代著名书画家。原名揆,字谐伯,后因仰慕南田恽格恽寿平而改现名。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善书法,以画梅、兰、松、竹著称,晚年以工黄山风景更享“黄山巨擘”盛名。历任中国书协顾问、北京荣宝斋顾问、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山西文物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对外友协理事、中日友协理事、北京对外友协副会长暨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图为立于美术馆北院中央的董寿平先生汉白玉浮雕像。该像由太原城市雕塑研究所设计,背面为阴刻《董寿平美术馆碑记》</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现珍藏董寿平先生的书法作品82幅,各类花木写意画作119幅,遗物80余件,有关大师的文献资料100余册,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日本公明党领袖竹入义胜及国内外著名书画界名人池田大作、平山郁夫、村上三岛、大野宜白、四元义隆、乔石、溥杰、启功、范增、刘炳森等人赠送的书画精品80余幅(件)。另美术馆开馆后先后接待过乔石、李鹏、胡锦涛、李岚清、王光英、布赫、姜春云、王兆国、司马义-艾买提、阿沛阿旺晋美、杨尚昆、杨成武、陈慕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陈香梅、丁绍光、武村正义、原田观峰、受川宗央、中田勇次郎、村上三岛、梅舒适、崔凤九等海外名人,以及来自美国、俄罗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刚果等国的访华代表团</p> <p class="ql-block">图为位于文昌宫西面的“东岳祠”。始建年代不详,明隆庆元年(1567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东岳祠”又叫“泰山庙”,俗称“阎王殿”,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清道光五年(1825年)和光绪三年(1877年)三次修葺后的样貌。是祭祀“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的庙宇。</p><p class="ql-block">附:东岳天齐仁圣大帝为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事毕,奉玉虚宫元始天尊之命,敕封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在“封神榜”上,黄飞虎受封“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职,为五岳正神之首,另执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狱</p> <p class="ql-block">图为“东岳祠”的正殿,该殿三间,悬山顶,门楣悬一清道光年“治明理幽”的横匾</p> <p class="ql-block">位于智伯渠北岸的“文昌宫”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扩建。宫门正面对着“锁虹桥“,院内有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阁”,阁下有祭祀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和王琼的洞穴——“七贤祠”</p> <p class="ql-block">此为位于晋祠西北角,始建于北齐(550~577年)的“雨花寺”,寺名源于“天降花雨“之意。</p><p class="ql-block">相传佛祖成佛时坐在寺院一株菩提树下沉思默念,忽然上空彩云浮现并下起了花雨,刹时间空气中即香味扑鼻,故名雨花寺。</p><p class="ql-block">另传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起兵前曾到此庙烧香许愿,果然得了天下成为隋朝开国皇帝;</p><p class="ql-block">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有人劝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趁机起兵遭拒。后其子李世民到该寺烧香许愿。大业十三年(617年)7月李氏父子在晋阳(太原)起兵前又专程到唐叔虞祠祈福,结果仅126天即攻陷了长安。李渊登上皇位后,视晋阳为大唐的发祥地,并取唐叔虞之“唐”为国号,将太原以“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定为大唐北都</p> <p class="ql-block">图为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的“仙翁阁”。</p><p class="ql-block">该阁又名“红阁”或“瑞云阁“,坐东朝西,共两层,上层塑道教的寿星老人仙翁像,下层塑菩萨像;底座的砖砌券洞贯通两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和2002年先后两次进行过整体维修,后一次扩大了券洞并重新彩绘</p> <p class="ql-block">图为仙翁阁附近专门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庙”。该庙始建年代不详,上世纪80年代维修重建,庙内存有清乾隆年制匾额一块</p> <p class="ql-block">老君庙对面的一幢无扩展延伸的圆形回廊——“圆苑”。院中地面为青石板铺就的太极八卦图</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晋祠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成为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4A级旅游景区,亦是国家文物局的国家二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因受图片上传数量限制,还有许多景点图片无法一一描述,仅精选主要的上帖。</p><p class="ql-block">(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