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经典碑帖临摹之一——黄庭经

青麟髓

<br><br><br> “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清·钱泳<br> 因此写小楷是最见功夫的。<br> 魏晋以来,大凡官方文书(钟繇,王献之自己就要求别人把奏章当藏品)、科举试卷、诗文著录,典籍抄本、佛道经卷等多用小楷写成。小楷在古代文事活动中,起着基础而又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小楷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有如人的第二张面孔。能写一手精美的小楷,成为具备高度文化素养的一个典型标志。下面从书写工具上来看古人的书写状态,首先是笔。<br> 居延汉笔 贝格曼(F. Bergman) 瑞典 <h1> <b><font color="#ed2308">从居延汉笔看古人的书写状态</font></b></h1><div>“华夏第一笔”—— ,现藏台北故宫。<br><br>1、背景 1930年,贝格曼<br>(沃尔克·贝格曼),瑞典考古学家,24岁加入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追随斯文·赫定在中国度过了8年时光,发现了“居延汉简”和“小河古墓”。<br>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汉代居延边塞发现了万枚以上的汉简,包括一支汉代毛笔。<br> 关于居延汉笔的发现,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当时贝格曼在内蒙古族牧民陪同下,考察烽燧。在破城子遗址,发现许多老鼠洞。他们带的一只狗追逐老鼠时,一不留神溜进地洞出不来。为了解救这只狗,只能挖开老鼠洞穴,结果这一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个被老鼠使用了千年之久的洞穴里布满了各式汉简。贝格曼甚至将这个老鼠洞称为“汉简陈列馆”。通过清理,从此处出土了成吨的木简和其他文物。其中包括可能是最早期的纸张和汉代的毛笔实物一支。这只笔的发现意义重大,是当时所见最早的一支毛笔。因此被称为“华夏第一笔”。<br> 解放前已经有仿制品在坊间出现。笔是木杆,符合北方材料的特征,前端是兽毛,规格和今天的小楷笔相当,末端圆锥,方便插在头上。<br><br> 80年前,由中国和瑞典等国科学家组成的西北科学考查团,对西北进行了长达8年的考察,成果丰硕。这位叼着烟斗的男士就是团员之一——瑞典年轻的考古学家贝格曼(F. Bergman)。1930年,他和考察组在额济纳河流域弱水西侧发掘到万余枚简牍,即通称的“居延汉简”,从而揭开了埋藏在汉代烽燧里的秘密。而后他又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了著名的“小河墓地”。<br><br><br> 2、这支早期毛笔正是无心笔,笔杆切成四分把笔毛夹在中间,并无其他处理。不过它用到了兔,狼,羊三种毛料。此笔在北平期间马衡(故宫院长)对此笔进行了研究,马衡先生断言:居延笔毫端呈白色者,必羊毫之被也。硬毫做柱,软毫为披,足以证明汉代对于毛料软硬搭配来来制作兼毫笔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br> 3、通过这支笔,结合汉简实物,如《宣示表》。魏钟繇书,王羲之临本刻帖。看出古人书写的字并不大,这支笔和我们今天使用的笔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相同,属于无芯笔,至于有芯笔没有实物,我自己也没有用过,不加以评价。<br><br></div> <h1><font color="#ed2308">古代“尺”</font></h1><br><h1> 远古时代<font color="#ff8a00">“布指知寸,布手知尺”</font>,意思是一只手指的宽度为一寸,两只手掌并列为一尺。</h1>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br>三国,一尺合今24.2cm<br>隋代,一尺合今29.6cm<br>唐代,一尺合今30.7cm <br>1寸是多大。古代的尺在23厘米到31厘米之间,一尺是十寸,可以看到,一寸不足3厘米。小楷又是多大的字呢?<br> 寸楷可以看做是中楷,大楷要两寸,小楷只有半寸,一点五厘米至两厘米间。还有称为簪花小楷,蝇头小楷皆是说明小楷要小,但是视觉效果要清晰,一寸的四分之一足矣。<br> 尺牍也就是在一尺内。这符合今天见到的晋唐书法样式。在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字小所传递的信息量会更多。古人统计信息到篇,我们今天到兆。<br> 寸楷可以被认定为居中,我们称之为中楷,上下一倍,不超过两寸,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多数碑刻也在此范围之内。<br> 一寸的一半,就是小楷的范围。但是个人觉得小楷应该大不超过两厘米,小也不过一厘米,这样在阅读时才实用,这和今天在使用的字的大小相差不大。<br> 《黄庭经》 同样篇幅,字数小楷要多,也就是信息量大。 <h1><b><font color="#ed2308">《黄庭经》简介</font></b></h1><div>《黄庭经》,道家经典,王羲之书。<br><br> 书体 :小楷<br><br> 篇幅 :一百行<br></div> 1、历代评价 王羲之的楷书得力于钟繇,势巧形密,意疏字缓,峻整超逸,自然有致。整体风格欣赏这些特点在《黄庭经》中都有生动的体现。纵观全篇,虽布局排列紧密,却字字利落。厚重朴茂的情态。 2、整体风格 其点画浑厚圆实,又不失飘逸之意。此帖雍容和穆的气息,同它在结体上取工稳形式是分不开的。当然,工稳并不排斥倚侧取势,但从总体来看,它是以平造险,以工稳去表现跌宕。传为王羲之所著的《书论》中曾谈到,“夫书贵平正安稳”、“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祥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这是他书法创作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后世临习《黄庭经》是很有启示的。 3、特色是篇以意韵取长的书法力作,它所涵容的深邃意境和超妙神韵,意韵与精研的用笔是紧密联系着的,小楷由于笔画精小,要在每一笔中有大的变化是不需要的,但是必须有一种内在的气息统领整体,这就是书写着的内在修养。正片显露出天真烂漫,浑然天成,不是单独每一个字都完美,局部和整体之间处理的和谐精妙。 对于王羲之的理解大家不同,他人生并不乐观,但是士大夫阶层对于书法观念的奠定一直延续到今天。说到底,书法不能只停留在技的层面,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最终是美学或是哲学思想。王羲之是善书者,当时并没有·以书家自居。 笔意转换 故王羲之《书论》云“<font color="#ed2308">大抵书须存思</font>”、“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这段话深刻的阐明了笔和意两者的关系,它揭示了这样一条定律:笔为表达,意念而运,笔必须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而行,这样才能写出表情达意的作品来,因为和后面所说的换鹅故事在时间上显然不充裕。<br> 《黄庭经》原本为黄素绢本,已经不存世,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这是我们可以见到的不同版本,虽然出自同一母本,但是在流传,刻帖中排列也有不同,比如前两行的,“门”,“固”字。本次选择了宋拓星鳯楼本,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可以用不同的版本参考。 释名黄庭,亦名规中、庐间,一指下丹田。上丹田关于上丹田:眉间内入三寸为上丹田宫,也叫泥丸宫。关于中丹田就是指心,又叫绛宫。关于下丹田又叫气海、精门、名关元、命门等,在文中都出现了,我没有研究过,无法做详细深入的解释。 3、并非《换鹅经》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但是从内容上看,黄庭经是论道家养生之说,并非是《道》、《德》,也就不应该是传说中的《换鹅经》。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晋代女道士,上清派所尊第一代大师魏华存(251-334年),任城人(今山东济宁)。其父魏舒(209-290年)为魏晋时期名臣,西晋建立时,官至司徒。<br> 魏华存年幼好道,熟读“老子”,“庄子”,"列子“等书。”志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冲举,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亲戚往来,一无关见。常欲别居闹处,父母不许,年二十四,强适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幼彦,生二人子,长曰璞,次曰瑕。后来别居,持斋修道多年,广搜道教神书秘籍,曾为天师道祭酒,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曾授她《黄庭经》。83岁飞升成仙,祈奉为紫虚元君,一般祀奉紫虚元君的庙称为黄庭观,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的黄庭观。<br> 《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汉代谶纬书和早期道教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之说,又吸收古代汉族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上清派的形成有着特殊意义。其中有些内容较之《上清大洞真经》更为接近唐宋内丹术。故而亦被后世内丹家奉为内丹要籍,经中有关脏腑,经络,穴位,精气及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古代汉民族生理和医理知识。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文学家喜好《黄庭经》,或写法帖,或为文作序。王羲之(约303-361年)楷书《黄庭经》换鹅的故事,更传为千古佳话。故此经的影响,已远远超出道教范围。<br> 下面我们将讨论是《道德经》换鹅,还是《黄庭经》换鹅的争论。首先提到换鹅故事的是唐朝房玄龄领导编著的《晋书》,在王羲之传中写道,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故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br> 而唐朝大诗人李白则指出是写《黄庭经》换鹅。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一诗中写道:<br><h1> <font color="#ed2308">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font></h1> 应该说李白的说法是对的,因为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访仙问道,对道教娴熟于心,而房玄龄是政治家,是道教的门外汉。可能把道士要王羲之写道经,誤为《道德经》。《道德经》流传很久,没必要重新抄写,而《黄庭经》刚由魏华存整理出版,流传不广,且为养生秘要,王羲之也注意学道养生,因此抄写《黄庭经》很正常。并且《道德经》五千字,抄写很费时间。而《黄庭经》一千多字,抄写相对容易,才能一挥而就。从现在留存的是王羲之楷书《黄庭经》来看,也是李白说法是正确的。<br> 此本星凤楼本又名“水痕本”,共计九开半(跋一开半),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帖心纵19.4厘米,横8.1厘米。裱本纸围档,纵27.1厘米,横13.5厘米。七行“养”字有虫蛀伤残。从文中“摇俗”、“修太平”以及三“渊”字中一“渊”字缺末笔,当为宋刻古本之一。墨色凝重,传拓清晰,笔精墨妙,俊逸纵横,堪称佳品。帖后有明代人题跋,王穉登称此帖曾为明代碑帖学者顾从义所藏。该帖为天津著名收藏家张叔诚所得,1981年张氏捐献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黄庭经》是道教经名,叙述道家养生修炼之说,其作者有说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有说魏晋时卫夫人所作,均不能肯定,不过传闻而己。此经魏晋时期极为流行。《晋书·王羲之传》曾载王羲之爱鹅,并以书写《道德经》换鹅,此事历来传为墨林佳话。经前人考证,《道德经》为《黄庭经》之误,故认为《黄庭经》见诸墨迹当以王羲之为首,唐代褚遂良亦曾把此帖列入《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但历来亦有异议,贪说纷纭。欧阳修《集古录》则认为非王羲之所书;米元章以为六朝人书,故一直以“传为王羲之所书言”语之。 唐人临摹和原贴对比,无法知道唐人选择的是什么范本,但是可以肯定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宋拓。临摹的路很漫长,看到这样的临摹,到底是做到了形似还是神似,大家自己分辨。 后人临本。唐人临本硬黄纸本,高 26.3厘米,宽106.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内钤绍兴’连珠小玺,后有陈绎智、董其昌、吴廷等题跋。 安思远本也有刻本。此本第四十五行‘渊’字,避唐讳,缺末笔,为罕见之本,罗天池定为‘唐摹宋拓’。 祝允明临本 王宠临本。对比一个字,“上”王宠临摹有魏晋用笔的特点,整体神似。小楷自钟王以来,以王羲之为轴线是一种浑厚圆润的风格,一般不加界格,错落有致,气息自然。 笔不做过多介绍,硬毫小楷笔,一般硬度在七紫三羊以上者均可使用。 纸可以选择的范围比较大。古人用麻纸,绢多,我们几天能见到的有绢,宣纸以及衍生品,只要墨或是色可以附着不晕散,就可以用来书写小楷,但是差异是有的。宜选用半生半熟的宣纸、熟宣纸或毛边纸,也可以用黑色纸白色书写,追求原贴面貌。多种材料使用后,找到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来临写。比如绢,仿绢纸等都可以尝试。 分享个人经验,先看仿碑帖效果。图片中左是黑色宣纸,大体五分熟,可以直接书写,练习可以,表现力平淡,古朴不足。右侧是蜡染宣,比较厚,十分熟,纸面光滑,可以表现古朴圆润的效果。 左 薄蜡染之,仿尺牍,要放一段时间用才好。<br>右,仿绢纸,可以乱真,但只是表面美观,书写华丽,墨色不晕化,比较浮于表面。<br> 蜡染宣纸临摹。<br>中 绢面卡纸,,也是表面处理,并不是真正的把绢裱在卡纸上的一种。效果精致,笔画劲挺,显得偏瘦硬。元书纸,放置时间较长,自然熟化,化墨好,不足时表面纹理粗。<br> 打印纸,可以尝试,构树皮纸,自然纤维,没有宣传的那样好。。 《黄庭经》心太平本。 字帖选择,大家可以一次买两本,表面不反光的最好。一本用来看,一本来临摹,也可以打印用。如图,纸裁成和原帖相同,一行一行临摹,免去抬头和目光转换。下面放一把角尺,用几个小磁铁固定,臂搁根据习惯。 调墨或色。墨直接选用,白色可以用赭石色或是栀子,藤黄水调和。墨本身是有色调的,用白色墨液等直接书写,颜色偏冷,单一。图中是以上几种 关于执笔,两种,多用腕力而少用指力。教材中的不用讲,还有左图这种,教师用可以,教学要慎重。 横画笔法和大楷不同,没有余地来藏锋,回锋。巍下面的两点是重复记号,可以当做练习范本。可以将“点”分为两大类:即藏锋点与露锋点。以收锋时藏与露为分别,藏锋点主要如“玄”、“之”中的点,“心”边点,三点水(如“深”)、四点底(如“然”) 等。后两种类型中点的藏露往往随意结合。多数是按或是顿笔入纸,不要露锋痕迹明显,追求圆润厚重,但也不能犹豫不决。精和气中的米有四个点,有向心性。向右上的倾斜角度偏小,平一些,行笔有变化,收笔向下稍顿笔提出,也不可以出锋过薄,尖。横。此帖中的横画,最有特点的是长横。其势赂向右上稍稍倾斜,比起其他小楷来倾斜的要小,并带有一定的弧度;在用笔上顺锋轻顿入纸,行笔着力均匀,收笔自然轻顿。入纸时要注意角度,不是所有入笔都是四十五度角。<br> 上 每一笔的空间分割。<br> 有 小位置的变化,不能排算子。<br> 黄 上面的四笔,连贯紧凑,中间舒展,下部节奏。横画过于弯曲字势下垂。<br> 视频 点画写法的分析。 “庭”字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主要区别在对走之的处理,多数是写成走之旁。因为知道大家对于此应该不会产生疑问。庭中已有点画,上石圆润,下是露锋。 悬针竖,“中”,折处是典型的《黄庭经》用笔,追求圆润。共有四个中字,都不相同,比较自由。 垂露竖 竖撇和斜撇。 撇的组合变化,幽和后多撇角度比较统一,和兰亭中的很像。命上的撇,捺和横是一个组合,舒展,增加下部空间。小楷不是缩小版的大楷,小字要做到舒朗。不要养成习惯总顺势入笔,多成四十五度角,缺乏变化,板滞。 横和撇组合处理,微小差异,长短和收笔的不同,不要养成习惯。捺画学习,用“之”之最好。 横和撇组合处理捺画。回忆庭也是捺,向右下斩,不拘谨,捺脚平,一波三折,微小。 折和钩<br> 折和勾 折的写法灵活,入出,注意方圆,田,审,丹的不同。门一般的笔顺是竖,横折、横、横, 短竖、短横、短横、横折钩。小楷中间的空灵处理。注意辅助线。外的横撇尾部处理是黄庭经的特点,第五页的也是同样写法。<br> 横折钩 “月”,“门”向下的方向角度,“雨”和“高”,卧钩“志”。内部小空间也要有变化,自然,不要设计。弯钩,出勾的角度,不是尖锐,钝角的感觉,“在”字锐一些。 戈钩 “藏”,放笔,收笔聚。小楷中的勾难写,观察急至宅。我,出现三次,华 三次。 同一个字不同处理,“灵·” 内部灵动,不拥挤。这些变化要知道,“庐”两个字,“并”和“广”不分,应该 是“广”,“观”的口出现两点。房的撇带勾收笔,是特点,甚至房都这样写了。摇带有章草习惯是“广”,“观”的口出现两点。房的撇带勾收笔,是特点,甚至房都这样写了。摇带有章草习惯。 “灵”字多次出现,三种情况 简单的字也有姿态,倚侧变化。在临摹中会有许多这样的字,《黄庭经》中的字单独并不一定完美,通篇却是统一的。 观察整体特点。 临摹时注意行气,通篇的气息。在可以掌握用笔时,再临摹整行,注重错落有致,不要用界格。 《黄庭经》的学习就到这里,个人学习的经验,定有不足之处,多提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