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乘着十一月的冬风,我们再次相聚北京师范大学!这是一次充满欢乐的大家庭聚会、也是一次既往开来的工作大会、更是一次拓展思维的心灵之旅.....</p> <p> 张超院长的致辞中,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教师的初心——对职业的热爱坚守,更坚信了我们学习的信心。</p> <p> 王局长的声声嘱托:初心、责任、使命……</p> <p> 完成团队队名、口号、logo设计活动任务中,每位学员群策群力,抓紧时间完成,热情澎湃。在活动中增强了12个学员的团队凝聚力,为今后三年的组内学习,科研活动建立良好的团队意识。</p> <p> 李彦鹏老师的体验式拼图游戏。</p> <p> 游戏的整个过程中争分夺秒的完成任务,积极主动,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力量!</p> <p> 下午张威教授的讲座提纲挈领,高屋建瓴。讲授了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题目的设定,解决了我们在搞课题研究的困惑。 </p> <p> 一天的学习虽紧张却充实,在轻松愉悦的手指操中结束了一天的学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学有所悟</b></p> <p> 坐在北师大教室中,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很幸运。正如张国立教授谈到,幸运是可以传染的,可以传递的。是的,我们教师可以用智慧传递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幸运传递吧。</p><p><br></p><p> 如果说张教授的讲话为我们探索教科研学习打开了智慧之门,那么李彦鹏教授则通过游戏的方式为我们组内教研教科研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团队基础。“同舟共济扬起帆,乘风破浪万里航。”在李教授的游戏中很好地为我们诠释了团结的力量,让我们从内心真正认识到: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p><p><br></p><p> 下午,张威教授引领我们开启了探索教科研学习之路。通过让学员自己发现问题,教师案例指导,让对课题研究茫然无知的我们知道如何确定真问题微报告,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思想、知识和理论,通过反思与实践,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为实现研究型,智慧型教师的目标而努力奋斗。</p><p style="text-align: right;">——王秀平</p><p><br></p> <p> 寒风中,我们一行人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带着满腔的期待,带着求知的热情,迅速转换角色,投入学习中。</p><p><br></p><p> 在上午的训练营开营仪式上,大家感受到了主办领导对我们的殷切期待,我感到此行任务的艰巨。轻松的游戏互动中,大家体验到了合作、分享的重要性。通过完成团队队名、logo设计活动任务,每位学员群策群力,更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为今后三年的组内学习,科研活动建立良好的团队意识。</p><p><br></p><p> 下午,张威导师充满亲和力的话语吸引了我。她分析和诊断我们拟定的课题,诠释了什么是”真问题”。使我明确研究目标与方向。转换了思想:平时的教学活动与课题研究、在职培训是三位一体。今后,我会向这个工作方向努力,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p><p style="text-align: right;">——吴变琴</p> <p> 今天是紧张充实、收获满满的一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理解。</p><p><br></p><p> 上午的团队建设活动中,有个体的参与,更有小组的合作,有轻松的交流,更有严谨的思考。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每个人在团队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每个个体都将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发挥出来,那么整个团队的力量是惊人的,大家团结协作,分工配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团队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全力以赴。</p><p><br></p><p> 下午,张威教授对各小组提出的拟课题进行分析与诊断,从四个类型诠释了何为“真问题”,让我们对课题拟订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为下一步确定有价值的课题指明了方向。</p><p style="text-align: right;">——王强英</p><p><br></p> <p> 接到学校要参加《山西省文水县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项目教师、班主任首期训练营》的培训通知后,我无比期待。今天,我们再次坐到了北师大的教室。早晨的开营仪式由我们的班主任赵开莉老师主持,教育研究院张超院长进行了开营致辞,他的讲话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特别是王局长的声声嘱托:初心、责任、使命……让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好好学习,有所收获。李彦鹏老师的体验式互动游戏,我体会到怎样做到快、准、狠;拼图游戏的整个过程中争分夺秒的完成任务,积极主动,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力量!对于课题研究,一直是似懂非懂,听了张威老师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收获:一是选题与真正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有差距。从今天的课题来看,很大一部分来自别人已经研究得比较多的选题,没有很好把握选题的角度,因而造成选题框架大、空、繁琐;二是选题的切口太大,研究的问题也太大,研究的对象也不太明确;三是课题名称表达不规范。课题名称没有体现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三要素,相反重复、累赘、啰嗦。</p><p style="text-align: right;">——马淑霞</p><p><br></p> <p> 很荣幸又一次坐在北师大教室里,开启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上午的团队建设,通过体验式的互助游戏,我们小组成员之间加深了了解,更多的是体验了团队合作表现出的强大力量,成员之间是相互依赖,彼此协作,共同成长。</p><p> 下午,张威教授对教师们提出的拟研究课题进行分析与诊断,通过个人收集、小组分享、团队分享等几个环节,我们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了思考的依据。最后通过四类课题类型,更加详细,具体地诠释了研究课题的定题方向。</p><p> 正如张薇教授说的,让研究成为工作方式,通过学习和探究,三年的学习,让自己由“学习型”教师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迈进。</p><p style="text-align: right;">——王淑慧</p> <p> 何以为师——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参加了训练营,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上午李彦鹏教授的体验式互动游戏,让我感受到了教师个人与团队思想观念保持一致,才会更快地提升。下午张威教授的讲述,更明确了认准目标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有“深入骨髓的热爱和出于本能的热情”;第二,要有进取心,有斗志,有活力;第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常怀着空杯心态,去融入新的事物,有舍才有得;第四,要弄清目标,才能事半功倍。最后,要有大格局,有大爱,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p><p style="text-align: right;">——韩晓蕾</p><p><br></p> <p>策划:新师者(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p><p>制作:文水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组全体成员</p><p>编辑:马淑霞</p><p>审核:王秀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