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南龛石窟

江南风

<h3>  巴中曾荣获石窟之乡美名,有水宁寺、南、西、北龛群,以南龛最胜。南龛石窟,位于巴城南1公里南龛坡山腹,始创于隋,盛于唐,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迄今有1300余年历史,是隋唐两代我国石窟艺术巅峰时期具有代表性佛教艺术。南龛石窟造像依山开凿,南北长252米,东西宽45米,现存造像176龛,2700余躯。</h3> <h3>  云屏石,位于南龛造像正前右侧,像一道高耸云端的屏障挡在前面,保护着南龛造像,上刻有自唐以来历代各类观音造像及“云屏”、“光福寺”、“严武奏表碑”等题刻。</h3> <h3>  《严武奏表碑》是被贬官员严武将南龛古寺重新修葺后,在觐见肃宗皇帝时上书的一道请求皇上为寺庙赐名的奏章及皇上同意赐名的回复。全文260余字,详尽记录了严武修葺寺庙、奏请皇上为寺庙赐名的原因及经过。</h3> <h3>  山门石亦称“天门石”。传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南龛第一道门,佛祖曾托梦寺院僧尼,于山门石上镌刻南海观音像供善男信女参拜。</h3> <h3>  老君洞,位于南龛山东面崖壁下方,这里空荡荡方形洞窟,原本供奉道教始祖老君塑像,所以得名。如今,老君塑像荡然无存,墙壁上只剩下文人墨客所题诗词。其中,乾元三年(760)杜甫在巴州拜访严武时,所作《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最为著名。</h3> <h3>  福寿石刻,南龛“摸福”“摸寿”由来已久,且古有规则需在 “福”“寿”二字前九步远处站立,紧闭双眼,向前摸“福”“寿”二字。相传摸“福”则福多、摸“寿”则寿高,同时摸着“福寿”者定能福寿双全。</h3> <h3>  南龛山东面崖壁。南龛造像以佛教艺术为主,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释迦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弥陀佛”、“双首佛”、“观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八部护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宋代及近代作品。</h3> <h3>  大佛洞区,南龛摩崖造像最为集中的区域,山崖上密密麻麻造像龛有编号者176个。龛内人物造像特点分明:菩萨像,体态优美;力士像,雄健有力;飞天像,生动活泼。多采用高浮雕刻法,衣纹和缨络用流畅明快阴刻线条,刀法纯熟,洗练。表述不同内容佛传式“经变”故事,形象地反映不同时代美学标准,为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十分有价值资料。</h3> <h3>  卢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铁红加跃坐,头戴华玉花冠,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唇润卧丰,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充分表现出令人皈依的艺术魅力。</h3> <h3>  一身双头主佛像,流行于新疆与河西,表示祥瑞,在南龛石窟出现证明巴中除连接中原地区外,亦经汉中、天水、河西通往西域。</h3> <h3>  佛左侧腿上坐一小孩,少见。</h3> <h3>  供养人造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