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宗慈湖文化

zhuimeng

<p><b>  大雷王氏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走遍雷池大地,寻祖追宗,盘古问今,挖掘和丰富王氏文化,每取得一点进展都倍感心慰。</b></p><p><b> 在大雷王氏文化历史长河中,慈湖文化让我们这些后裔们,眼睛一亮。慈湖文化列为研究会的重点内容,以此为起点,潜心研究,渐渐深入。</b></p> <p><b>  2020年11月29日,大雷王氏研究会会长王林祥带领副会长和编委等12人,赴望江县太慈镇慈湖村、桃岭村,到新建的慈湖书院、正在建设的王幼学墓地实地考察,凭吊追思。</b></p><p><b> 各位会长都是大雷王氏族谱的领头人,熟知王氏历史脉络,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如何推进挖掘慈湖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讨论。</b></p> <p><b>  生于乱世,不惧乱世。王幼学(1275-1368),字行卿,别号慈湖,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太慈镇桃岭人。王幼学生不逢时,1279年南宋王朝灭亡后,年幼的他被元兵俘至河南洛阳,所幸被一陈姓人家收为义子。王幼学聪敏好学,博览陈家藏书,最终学业大进。</b></p><p><b> </b></p> <p><b> 潜心20载,纂宏篇巨著。元大德三年(1299年),他得到一本南宋朱熹所撰《通鉴纲目》,于是耗费20年时间七易其稿,将此巨著全部加以引喻释义,并于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编纂成59卷的《通鉴纲目集览》,后刊行于世。</b></p> <p><b> 权贵利欲,不为所动。由于王幼学博学多才,为元理学家和进士,八大名儒之一,当时有大臣屡次举荐其为官,但都被他拒绝,一直不仕于元朝庭,痴心钻研理学和史学,丰富和传承历史文化。</b></p> <p><b>  不遗余力,躬耕慈湖。王幼学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回到故乡望江县,在值雪山旁边建立“慈湖书院”,讲学论道,传承思想文化。</b></p> <p><b>  官民敬仰,代代相传。王幼学墓地坐落于安徽省望江县太慈镇桃岭村雄鱼山,用青石垒砌成椎形,顶用石帽覆盖。墓前立有青石碑,碑文“元理学家王公慈湖先生之墓”。明万历年间,县令唐守礼登墓展拜,题云:“宋家有椽笔,慷慨继春秋,沛国如东鲁,慈湖亦左邱;名于孤冢在,人共野塘幽,不得寻支庶,萧萧万古愁”。《安庆府志》载明代龙子甲谒《王幼学墓》七律一首:“草气迎裙岂漫游,炙鸡絮酒吊前修;当年不破书千卷,此日谁怜土一丘?荒冢故宜封薜荔,斜阳犹自照松楸;相看更酌澄湖水,剩有寒光湛碧秋”。清康熙十五年(1676),县令陈柿祚将王幼学之墓,环覆以石,表以丰碑。</b></p> <p><b> 慈湖经典巨献和名儒思想,得到省内外方方面面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2018年5月,安庆市政协、皖江文化研究等专家学者一行,莅临慈湖村开展“慈湖先生王幼学学术研讨会”,望江县相关部门参加了研讨会。</b></p> <p><b>  再建幼学亭,激励后来人。王幼学墓地于1958年遭到破坏,碑石被人挖走,剩下一片荒丘。2012年10月,确定为安庆市重点历史文物保护,于2020年10月,太慈镇桃岭村在原墓地重新修建,并增建了幼学亭,进一步保护和发展了慈湖文化。</b></p><p><b> 德才兼备民敬仰,伟业丰功万代传。</b></p> <p><b>  历史烽烟起,弹指一挥间。慈湖先生游刃有余离奇人生、淡薄不屑权贵利欲、潜心开拓知识文化,留给了大雷王氏子子孙孙宝贵的精神财富。</b></p><p><b> 草气迎裾岂漫游?炙鸣絮酒吊前修;当年不破书千卷,此日谁怜土一丘?</b></p> <p><b>  仿佛感觉到雷池文化、三孝文化,都是慈湖文化脉搏相传和巨大影响。处于新世纪新时代的大雷王氏后裔,为有慈湖巨献和名儒思想文化而骄傲,子子孙孙们责无旁贷保护传承,发扬光大!</b></p> <p><b>拍摄时间:2020年11月29日</b></p><p><b>拍摄地点:望江县太慈镇慈湖村、桃岭村</b></p><p><b>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相关资料和网络,在此感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