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时光 <p> 上小学时,年龄小、玩心重,没有太多的印象;上高中时,已成年、升学压力大,因此,高中时光也很模糊。倒是初中生活记忆深刻,几乎所有同龄人都是这样,我亦如此。</p> <p> 我就读的初中是虞城县利民初中,现在为虞城县利民镇第一初级中学。我上初中时的校貌已荡然无存。</p> <p>现在的校园</p> <p>建成于1994年的大门于2019年6月2日拆除</p> <p> 照片左侧房子就是当年的教室</p> <p>现在仅存的建成于1996年的房子</p> <p>照片背景是仅存在三年的东大门,名字是纶城初中。因临近省道,安全起见被拆</p> <p> 学校座落在三里井村前面,东临203省道——虞单公路,公路东侧是杨灿楼村,西边是范大楼村。学校前面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路。学校所占土地为国营农场,约有一百多亩地。原来是利民高中的实践活动基地,据说有两个高中班在那里上课。农场两位场长加上职工也就七八个人。</p> <p>基于当时条件,只能画出当年学校的平面图,环境是不是很优雅</p> <p> 一九七八年成立初中并与同年秋季招收第一届学生,规模是两个班一百二十人。当时这所学校是县重点初中,录取相当严格,能被录取到这里那是相当的荣耀。因为它在三里井村前面,所以我们都叫它三里井初中,胡钦朝校长也说过:三里井初中比利民初中名子响。</p> <p> 我有幸成为三里井初中的第三届学生,踏进校园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入学第一天还为我们做了体检,就是查一下听力和视力,当时王超英老师手里握一块手表让我们去听声音,我至今都记忆犹新。然后班主任范秀娥老师把我们领进教室自我介绍后向我们表示祝贺,接着给我们讲解学校的相关要求。当时感觉老师好美!好有气质!还有崭新的桌凳以及房梁上的电棒都是在小学不曾见过的。讲话完毕范老师又让我们去寝室安排住宿,所谓的床是用砖砌成的大台子,范老师给每人查了四块砖的空(约50公分),然后同学们在上面铺上草垫和铺盖完事。如此状况,跳蚤、虱子乱蹦乱爬,个别同学长疥疮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到我上初三时已换成了铺板。傍晚时分,电棒亮了,同学们无比兴奋,一节夜自习后去寝室休息,因为是首次离家还有个别哭鼻子的。</p> <p> 接下来的三年时光我熟悉了校园的各个角落,接触了二十几位老师和许多的同学,也经历和目睹了许多有趣的事情。</p> <p> 当时的校园环境优雅,因为它建在农场里面,四周都是庄稼和果园。学校后面是一条不宽也不算窄的沟,东面贴虞单路西侧也是一条沟。学校和这条沟中间是一块近十亩的田地,操场就在这块地中间,操场北端的田地里还有一个坟头。我班有个叫王文德的学生,曾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顶着他的被子在坟头西侧恶作剧,把学生们吓得乱叫,结果他被老师猛训。学校西侧是三十亩苹果园,而苹果园东头是两行几十年树龄的大梨树,花开时节,煞是好看。果子成型后学生没少让看园人操心。学校正前方路的两侧是菜园,东侧种着茄子、辣椒和蕃茄,西侧是大白菜,菜地西南角有一口机井,适时浇水使蔬菜长势很好。晚饭间闲蹓顺手就摘个西红柿下肚,茄子也能生吃,对我们帮助最大的还是大白菜,天冷了,学校买来用土烧制的面缸给学生当尿桶,我们不舍得用,从菜园偷来大白菜在里面腌着吃,更有几个天才在菜园里直接把白菜挖个洞撒上盐然后盖好。今天看来,是多么可笑而又趣味十足。学校前面的东西大路以南还是农场的几十亩地,因土地肥沃,每年都收获不少的粮食。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没有围墙,只有女生院是封闭的。学校有三条通道:向正南是一条大路可通行车辆,向东有一条小路穿越操场再翻过一条沟可达虞单公路,向西北也有一条需翻沟而通行的小路,我们西北片的学生回家返校没少走。虽没有围墙,学校却很安全,同时也方便了我们外出看电影。</p> <p> 因为班级少,老师也不太多。一年级语文范秀娥、陈世轩,下期于水望接替了范秀娥;数学王超英,几个月后王超英教三年级物理,谢孔建接替数学;英语是六十多岁的崔翰臣老师;地理、音乐、美术是多才的张贵乾老师,记忆最深的是他曾带领我们去杨灿楼酒厂写生——画烟囱,那个烟囱是和水塔合体的。还有他教给我们的第一首歌《二月里来》,他边弹风琴边唱,旋律美极了;生物是韩红超,他的记忆力特好,上课从来不翻书,他能从头到尾把生物书背下来,只是上课学生别捣乱,不然他会卡壳;社会发展简史是胡钦朝校长,他很威严,老师学生都怕他,记忆最深的是冬天他总是披一件灰色棉袄在操场散步;体育是李英,他是受全校学生欢迎的老师,因为他承包了全校的早操和体育课,李老师上课认真,而且运动会搞得有声有色,记忆最深的是每年冬天有一个长跑比赛——跑到乔庄再折回,优胜者会得到一枚跑章。还有一次田径运动会,一个学生掷标枪偏了方向投在另一个学生胸前,幸亏一只大扣子救了他,李老师当时脸都吓白了。</p> <p> 二年级语文范永华、王文德,记忆犹新的是范老师在讲过《石湖》一课后带领全班学生到利民古城东北护城堤观察利民镇,还给我们讲了歇马厅的故事,回校后写作文——《护城堤畔观古城》。另外,范老师让我们用四开纸办手抄报,什么报头、报面、报缝我们第一次听到,范老师的书法堪称一绝,他用毛笔写好报头诸如“春天”“小草”“钟声”等,然后让我们透在报纸上,报纸办好后贴在教室里,真是美极啦!第二年县里组织手抄报大赛,我想是范老师开了它的先河;王老师的口头禅是扣你的品德分,这恐怕是学生给他起外号“老恶米”的由头;数学范中山,范老师穿戴不很讲究,讲课很有趣,他把公式编成三句半让学生记;几何谢孔建老师;英语是年愈花甲的范望溪,据说他是国民党某高官的翻译,老头脾气古怪,不知何故他一气回家了,胡校长两次登门才把他请进学校。后来又来了胡苏生和范莉两位英语老师;地理和历史是袁玉泉,袁老师声音响如宏钟,至今还记得他编的顺口溜“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西亚五大产油国”;物理范松亭,他还带三年级的生理卫生,范老师喜欢养花,在他的感召下,校园花香四溢,他种的金钱菊和大莉花格外惹眼;青少年修养由姚文祥老师执教。</p> <p> 三年级语文刘文珠、王福民,刘老师当过公安,经常给我们炫耀他当年的风采,至于上课,他朗读的《海燕》激情四射,讲解的《孔乙己》活灵活现,令同学们记忆最深;代数杨运启,杨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几何王新民,王老师讲课尤其是作图堪称一绝,他从来不收学生的作业,吃过早饭班里一坐开始面批面改。王老师来学校的路上还发生过车祸,还好,只是钻到了大车底下,有惊无险;英语还是范望溪老师;物理黄福荣,黄老师是一个很搞笑的老师;化学李华锋,“小心谨慎化学李”,李老师板书一笔一画,做实验更是慎之又慎;历史是袁玉泉老师;法律常识乔德宽乔主任,乔主任的粉笔字十分漂亮,第二排房子中间的两块黑板报常被乔主任用来给学生抄题。</p> <p> 还有几个人不能不提,刘彩芳是学校的会计,还是总务主任并且是老师伙房的事务长。刘会计为人耿直,每期都张榜公布学校帐目,记忆最深的是第一学期末我退了一块多钱,花了六毛八买了一个文具盒,而开学时只交费拾元;张秋生是农场工友,他干活实在,负责学校卫生和男女厕所打扫,他说话不太利索,总是“啊-啊-啊——”啊个不停,老师、工友、学生总爱逗他玩;李斐然,学校职工,他憨厚老实,负责烧茶并靠一只铜铃控制整个学校;工友老刘,当时就有六十来岁,负责学校的供电,当时高压电很不正常,起床铃声落他会准时送电,没有大电的话,新乡十匹柴油机会准时发动,他是一个严格守时的人,还有饲养员老杜、保管老张和韩静丽、宋伟两位女职工。</p> <p> 民以食为天,吃饭不能不说。因为是县重点初中,除设备配备齐全外学生还有生活补贴,每两周改善一次生活。那时刚分地,麦子很少,吃面主要是玉米,星期日吃过午饭扛着玉米面来到学校交给谭俊溪会计,每斤贴二分钱伙食费,然后拿到馍票,有一斤、肆两、贰两的。后来还有菜票,一毛、伍分、叁分的。豆腐乳三分钱一块。伙房用水是从土井里打出再淌到伙房里,所以汤里偶尔会见到小蛤蟆。白菜下来时中午免费白菜汤,我们都叫它腻虫子汤。每到开饭时间,学生们都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伙房,最激烈的是卖馍窗口,大家你推我勜,行家们都是贴着墙往里挤,当时谢红兵是买馍能手,一只手就能拿五个玉米窝窝,一个手指串一个窝眼。卖糊涂那边浇一身饭也是常事。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玉米窝头煤油气,伙房前边的大坑里扔满了窝头,谭俊溪会计门上也被浇上了糊涂,他出来解释:你们不领情,为了调理胃口,我特意给你们换的米面。同学们不吃他那一套,闹哄哄的,谁稀罕你换,再换也不能往肚里灌煤油?最后校长出来打圆场也就不了了之。同学们最期盼的是改善生活,肉丝汤喝的最多,餐票是油印的,机灵的同学把餐票用嘴一哈倒扣在白纸上,用力一按就复制一张,反正伙夫们也不会一张张细看。还有一次临放寒假,天下大雪,大伙炸丸子。由于火太猛,锅着了火。谢海珠、陈明高、林兴民、孙建设、朱二他们傻了眼,老班长张连清反应迅速,快步拿来锅盖盖上又在上面蒙了块湿布,问题解决了。</p> <p> 最让人生气的是利民镇上的个别市民学生,他们啃着玉米窝头,嘴里喊着今天改善改善生活。虞单公路旁王明开了一间小饭馆,个别同学早晚也会去那里改善改善,另外,周日下午,杨灿楼的老陈会挎着一篮子焦落生到学校去卖,也帮大家调剂了生活。物质食粮就是这样,精神食粮是农场有一台黑白电视,有时学校会组织大家一起看电视,记得电视剧《武松》最早就是在三里井初中看的。要知道那时很多村庄还没有扯电,起码我村是这样。</p> <p> 最值得一提的是:那时上课很轻松,早晨早读加一节正课,上午三节课,下午两节课后是课外活动,晚上一节课。当时根本没有坐班一说。不过,那时有课间操,我们不去操场,就在各班教室后列队,然后用留声机播放第五套广播体操“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听着真带劲。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八套、九套我看还是第五套最给力。广播体操后是几分钟的眼保健操。课外活动让学校的几个砖砌乒乓球台发挥了作用,张伟、付春生等几名同学的乒乓球打得杠杠的。不过,令人沮丧的是三年级结束有个预选考试,考上的参加中招考试,考不上的卷铺盖走人。就此结束学业生涯。</p> <p> 初中生活着实令人留恋,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我是想到哪写到哪,权当给初中生活记个流水帐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