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 永难忘

亦农

<p class="ql-block">人到退休,闲逸在家,偶尔出门,喜遇师生,就特别开心。2020年11月27日中午,沪上秋雨湿寒,北郊中学75届18班部分老同学,同班主任黄绮平老师与兼课语文老师唐书林,相聚于上海马戏城绍兴饭店。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师生之情,溢于言表。</p> <p>前排入坐者,左起:章志亮、唐书林老师、黄绮平老师、周建农。</p><p>后排站立者,左起:张正、徐青、张丽萍、张丽娟、顾长江、陈志华、钱慧芬、李天左、陶珺、魏鸣。</p> <p class="ql-block">有时会想,人的一生,历经风雨,巧遇彩云;人的脚步,爬过高山,看过风景,但是漫漫人生路,即使一马平川,或者泥泞坎坷,碰到芸芸众生,阅人无数,然存留在记忆中,为数的熟人,不会很多。记忆中叫人难忘的,除至亲至爱之外,数得上的,应该是当年如园丁般的老师与同年一起上学、一起成长的同学。</p> <p>黄老师、唐老师与男生合影</p> <p>黄老师、唐老师与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次师生聚会,大家欣然而来,在丰盛的酒桌上,你一言,我一语,共同追忆读书生涯,共同讴歌师生之情。精神矍铄的黄绮平老师,一往情深地把我们当作她的弟妹,讲述四十年之前带我们班,做班主任的过往。那时,黄老师是沪上名校复兴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因文革一劫,大学停止招生而分配去了崇明农场之后,上调至北郊中学。正处在风华正茂的黄老师,就接手我们这批刚从小学毕业,跨进中学的朦胧学生。刚开始,她没啥教学阅历,对贪玩好动的学生,一时局促,无从下手。可想而知,刚上三尺讲台的年轻女老师,遇到爱玩的学生,其甜酸苦辣的滋味,操心劳作的付出,肯定化费了不少心血。班上那个学生调皮捣蛋,那个学生专心用功,那个学生家有困难,那个学生家教甚严,诸如此类,这么多年,黄老师依然记忆犹新,娓娓道来。听着她如数家珍的回忆叙说,亲切自然,生动暖心,似乎把我们又带到了青葱岁月的那段时光,激起我美好的共鸣。想起学校,难忘老师;上课听课,放学回家;学工学农,分配离校。往昔读书一幕,仿佛在眼前,兴趣盎然,回味无穷。如今,同分别多年的黄老师,续上联系,师生之间,相欢畅谈,举杯同饮,真的开心快乐。黄老师看到如她一样,也走到人生黄昏的这些学生,眼神里充盈着高兴的爱意,对我们曾经的付出,无怨无悔,幸福满满。这让我感同身受,在我心底里,又一次放大对老师的挚爱与感恩。</p> <p>唐老师与学生顾长江合影</p> <p>唐老师与学生周建农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向儒雅的唐书林老师,见到学生,满含深情。他同黄老师早期经历相似,从江苏大丰农场,作为优秀青年选调到北郊中学当老师。他曾是北郊中学67届高中毕业生,与我们同属校友,这一特殊身份,在他跨上三尺讲台时,就拉近了师生情谊。后来,有些同学和唐老师长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师生情谊。这难能可贵且历久弥坚的情谊,如同不污的种子,一直深埋在学生心里。</p><p class="ql-block">说起唐老师,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到他在黑板上书写字体端正、遒劲有力的楷字。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品。其实,唐老师不仅字写得好,文章也好。他学识渊博,功底深厚,上课总是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经常妙语好词随口而出,同学都喜爱上他的语文课。</p><p class="ql-block">我们离校几年后,改革开放兴起,唐老师应聘到上海电视台,一直从事新闻事业有三十多年,并听到他曾是上海电视台“三支笔杆子”之一,还多年担任新闻中心主任一职。但是在唐老师身上,依然保持一以贯之的师长风貌。那天,似乎从他深邃的目光里看到,教师尊严的人品,教书育人的责任,已融入其心,赐予其身。他对北郊的情结,对学生的关怀,一直深藏在他的心底。那天,酒兴浓起,唐老师侃侃而谈,细说北郊不凡的业绩,点赞北郊风云的人物,让我们同他一起念及“北郊以学生而兴、学生以北郊而荣”灿烂辉煌的百年校史。尤其说到曾经当过我们班级的副班主任卢文卿老师鲜为人知的逸闻轶事,一下子让我肃然起敬,脑海中连忙出现卢老师温文尔雅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位如母亲般的卢老师,视学生为至亲,视教育为天职。在校时同卢老师的接触,短短一年半载,但卢老师对待学生的爱,就像母亲呵护子女一样,深深嵌入我心。</p><p class="ql-block">卢老师是1964年随夫君从北京到上海安家,并担任过北郊中学副校长。文革初期“靠边站”受折磨,后来我们入学的1971年恢复教学,她从“牛棚”出来当了我们班主任并教英语课。那时,我们习惯讲上海方言,在上英语课时,她一口京腔,经常听不懂上海方言,教室里闹出不少笑声,但从来不见卢老师难堪的怒容,依然平和细语,从容不迫上完每节课。这次聚会,从唐老师细说中及拿出卢老师的书法作品,才得知卢老师出身显赫、精通国文、书法了得之才女。我既茫然又惊叹,造诣之深且书法之好的卢老师,曾与我们相伴几年,却未能在她身旁学到更多的知识,求教更多的学问,而感到莫大遗憾。只怪当初年轻不谙世事,同当年近在咫尺的卢老师,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卢老师在北京期间就是名校的中学语文老师,当年的西哈努克亲王子女中的一位公子,曾是卢老师的学生。文革前,卢老师还出席过国宴,周总理特地把卢老师安排在西哈努克亲王公子这一桌。卢老师的公公,是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是清末官僚,曾协助傅仪在吉林长春成立伪满洲国时,担任总理的郑孝胥先生。(当然伪满洲国是一段耻辱的历史)。1908年,郑孝胥受光绪皇帝委托,为新成立的交通银行书写“交通银行”四个大字,如今依然熠熠生辉,成为百年银行的“通行证”。而卢老师的书法,也自成一体,隽永恒久。</p><p class="ql-block">卢老师从副校长到班主任,管着一帮如她孩子般的学生,上上课,带教年轻老师,能上能下,风骨依旧。听说她退休后,还时常记挂着她当年从文革“解放”出来,带过第一批75届18班的学生和黄绮平老师。在我记忆里的卢老师,是一位为人师表,平易近人,毫不显摆,可以亲近的好老师。记得我刚进北郊时,卢老师穿着一身朴素的单衣,来我家作家访,她的“京片子”北京话同我母亲一口苏州话,进行交谈,南腔北调,那一幕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离校之后,也一直未能同卢老师晤见,可惜卢老师已驾鹤西去,同她的学生天隔一方,然她的音容笑貌将久久是我黙黙仰望的纪念。</p> <p>卢文卿老师真迹复印件</p> <p>百年北郊,渊源流长,耕耘不辍,桃李芬芳。作为虹口名校之一,孕育出无数优秀学生,其中依然活跃在上海滩的著名书法大家就有好几位,我所知道的,如被政府命名上海唯一书法名师,相当正教授级的硬笔书法家钱沛云先生、著名中国篆刻书法家刘一闻先生、独树一帜的隶书超人张森先生。北郊文人不少,人才济济。还有小辰光住在我家邮电新村旁边,从幸福村出来的乒乓球名将曹燕华女士;包括传媒界长青树的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大咖等等,都是北郊的校友。我同这些名人,素不相识,但彼此肯定都有念念不忘同一个“北郊情结”。我以他们为骄傲,以北郊的历史底蕴,烙在我身上而自豪,以培育我成长的老师而叫好。那座矗立在大连路口的北郊新校区,是永远嵌刻在每个北郊学子心中的丰碑。</p><p>其实,若翻开北郊百年校史,一定还有许许多多北郊莘莘学子,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在各自领域里,搏击奋进,留下英名的人物。若要追本溯源,找寻北郊学子成功足迹的起点,我以为,中学求学是人生成长,走上正道的关健一步。而北郊严以治学的精神,严以育人的土壤,更为北郊学子奔向四方,起到助推与促进作用。这是因为风雨洗礼、由来已久的北郊人文校风,为北郊学子扬帆起航指明方向,是因为崇尚教学,为人师表的北郊老师品德,为北郊学子树立榜样激励向上。一所名校,百年练就,北郊如一棵常青树,一定会长盛不衰,越办越好。</p><p><br></p> <p>光阴如斯,季节有情,师生聚会,终有尽头。望着窗外大宁绿地一片绿树成荫的树木,由衷敬意甘为人梯的黄老师与唐老师,雨中见学生的真情!由衷想念呕心沥血的老师们,悉心教导学生的付出!</p> <p> 作于2020年11月30日寓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