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殿春簃</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p>我记不清此次已是平生第几次来苏州网师院园了。一进园门,从彩霞池西北的平板曲桥西行,就进入了“潭西渔隐”的小门,但见园内花容绰约,花街铺地,奇石当户,别有一番天地,这就是传誉海内外的殿春簃小院。</p><p><br></p> 中华文化有N种打开方式,中国古典园林是其中最精妙的一种。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div><br></div> 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中国山水园林的造园手法得到了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推崇和摹仿。但是,为什么独独是苏州网师园殿春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首例蓝本呢?因为独具匠心,不落俗套的殿春簃小院,其造园手法紧紧围绕“雅致和内敛”做文章,造园意境充分表达了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称得上是中国园林艺术精品中的精品。<div><br></div> <p>从“殿春簃”的室名上,可一窥园主高雅低调的情怀。“簃”,原指高大楼宇边用竹子搭成的小屋。“殿春”,则指春末。因芍药花开放于春末,故苏轼有“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的诗句,园主以诗立景,以景会意,据此而取"殿春"两字为室名,又因此处为与主园相连通的花圃小屋,故称为"簃"。正中悬挂的“殿春簃”匾额上作有跋文,也说明了室名的来由:“庭前隙地数弓,昔之芍药圃也”(古时“弓”为丈量单位,约合今1.6米)。</p><p><br></p> <p>网师园的整体布局颇有“濯缨”超脱世俗,操守高洁的意境。“洗濯冠缨”出自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如“竹外一枝轩”、“看松读画轩”、“琴室”等,都表现了高洁品格的主题。唯有侧边安放的一个殿春簃小院是一个例外,这是网师园唯一以“春”命名的地方,高洁之士也有温情的期盼。</p><p><br></p> 殿春簃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三主二副,为仿明式结构。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线条流畅,回音效果好,是园内听曲的好地方。全院占地不到一亩,景观却很丰富,富有明代庭园“工整柔和,雅淡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主体建筑将小院分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是实地空间,但实中有虚,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南部为一个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南北两部形成空间大小、明暗、开合、虚实的对比,十分精致。<div><br></div> <p>20世纪30年代,国画大师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寓居于网师园,相传此地即是他们的画室。堂内北墙不封闭,开了三个大窗,用红木镶边形成三个长方形窗景,窗外天井中种植腊梅、翠竹、芭蕉、天竺等,各配以几峰湖石,补上了殿春簃春景中忽缺的“夏秋冬”景致,一格窗景就是一幅立体的画,轻描淡写,空灵秀美。</p><p><br></p> 室外的庭院布局结合紧密。东南侧隙地起垄,为芍药圃,春末夏初,流香溢彩。庭院内采用周边假山手法,使之产生余脉连绵的情趣。假山不大,也不高,却起、承、转、合,极有章法,有韵律,有节奏,如一曲流畅的音乐。整个山石峰脉意境相连,藏泉于谷,藏路于峰,藏洞于岭,有衔接,有过渡,空间浑然一体。<div><br></div> <p>小院左侧墙上有一排不为人注目的五扇花窗,隐藏了当时读书人的最高追求。第一扇为“冰格窗”,寓意“寒窗苦读”和“梅花香自苦寒来”;第二和第四扇为连续的“圆形花窗”,意为“连中三元”,期盼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中第一名(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五扇为“官帽窗”,暗寓“一举夺魁”。</p><p><br></p> 小院的花街铺地也颇具特色。为了与园的“网师”主题相合,平整洁净的整片鹅卵石图案与中部主园涟漪荡漾的浩淼池水成水陆对比,一是以水点石,一是以石点水,使整个园中处处有水可依,特别是用卵石组成渔网图案,更隐隐透出“渔隐”的意境。<div><br></div> <p>1978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友好人士来苏州参观游览,为苏州园林所陶醉,决意在其馆中建一座中国园林建筑。普林顿大学东方美术系主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部特别顾问、美籍华人方闻教授对陈从周说:“我在纽约收集了许多中国明代家具,一直想把它们陈列出来,但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p><p><br></p> <p>陈从周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明代家具当然要放在明代建筑里呀”“我给你找个现成的,苏州网师园里的殿春簃就很合适,你把它移筑到美国,一切就迎刃而解了”。</p><p><br></p> <p>苏州园林设计所很快就将一座以殿春簃为蓝本的中国明式古典庭院“明轩”的设计方案送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阿斯特夫人、世界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和许多建筑专家审稿后,一致通过了会审。</p><p><br></p> <p>1979年,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承接了明轩的建筑工程。经国务院特批,工程所用楠木全部从四川采伐,并专为此工程恢复了苏州陆墓御窑烧制砖瓦。1980年3月,明轩终于成功地落户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当时成为轰动纽约、轰动美国的一件盛事。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等要员数度前往参观。</p><p><br></p> <p>明轩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先河,198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建造的逸园、1992年在新加坡建造的蕴秀园、1998年在美国纽约建造的寄兴园、世纪之交在美国波特兰建造的兰苏园等,可以说都是当年建造明轩的延续和发展。(谢谢浏览)</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