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有些事,经历过之后,就会忘了。某天遇到某种刺激,可能又会清晰的记起。</p><p>前几天,和老伴在成都市瞎逛。成都市宽窄巷子门口,有一面颇具特色的市井文化墙。墙前,有这样一副半立体的构图:墙壁上,画着一个男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地面上,摆着一台空着的自行车偏斗车。陡然看到这副画面,我立马愣在当地。一丝尘封已久的记忆,似乎被突然之间唤醒了。渐渐的,思绪活跃起来;慢慢的,回到了从前。</p> <p>大约是三十三年前,我第一次到成都出差。闲逛在天府之国宽阔的大街上,除了感叹其物产丰富、物价便宜之外,更是由衷的惊叹其交通方式之独特!</p><p>在那个年代,小汽车还不是很普遍,属于奢侈品。主要是单位的公车和少量出租车,私家车是极少极少的了。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交车和自行车。成都市满大街上,都是自由自在行驶的自行车。大部分的自行车上,都带着一个偏斗车(成都人叫做“耙耳朵”)。耙(读pa)耳朵里,不是坐着一位大人(主要是妇女和老人),就是坐着一位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当时的感觉,“耙耳朵自行车”,就是成都市一道独特而温馨的风景线。</p><p>看着大街上穿梭如织的耙耳朵自行车,看着坐在耙耳朵里悠然自得的人们,我对成都人的佩服,简直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成都人,咋就那么聪明?那么有创意呢?!</p><p>那个时候,我家还算好的,单位上发了一部自行车,出门也有个自家的交通工具。但总有些担忧:带着老婆逛街、回娘家,老婆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总是觉得有点不太安全。刚好那时,老婆已经怀孕几个月了,我正在担心宝宝出生后,怎么解决出行的问题。有了眼前的耙耳朵,不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么?成都之行,来的还真是时候啊!我立马跑到自行车店,毫不犹豫的花了70块钱(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啊!),买了一台耙耳朵。扛着几十斤重的耙耳朵,走大街,挤公交,汗流浃背,飞机托运到了长沙(托运费多少不记得了)。</p><p>耙耳朵运到家,立即自己动手,安装在了自行车上(那时候,人们好多事情都是自己动手的)。拉上大肚子老婆,兴致冲冲的骑上耙耳朵自行车出门了。耙耳朵自行车行驶在大街上,古城星沙街道两边的建筑,徐徐的流向身后。路边的人们,都向我们投来惊奇而羡慕的目光。我们骄傲的昂着头,满脸的灿烂,怡然自得的接受着这些夹杂着羡慕、嫉妒可能不恨的目光。要知道,我们这是全长沙市第一辆耙耳朵自行车啊!也可能是唯一的一辆耙耳朵自行车(反正在长沙街上没看到过)!后来,女儿出生了,我们一家三口,骑着耙耳朵自行车,逛大街,回外婆家,自然又是一路艳羡的目光,一路好奇的打听。那种感觉,那种温馨,那份自豪,那份嘚瑟,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p><p>其实,耙耳朵自行车看起来踏实,却也并不是那么好骑的。空车骑行,风险很大。邻居们看到这个新鲜的玩意儿,都要来试一试。结果,好几个人都骑翻了车。耙耳朵自行车的空车骑行,是有一定难度和技巧的。载人骑行,难度不小。主要是当时长沙的街道,不像成都一马平川,而是高低错落。没有一定的体力做支撑,是万万骑行不远的。当时骑行回女儿外婆家,就要非常吃力的爬上高高的黄土岭。耙耳朵自行车,既是对家庭情感的检验,也是对男人体力的考验!</p><p>老伴在看到宽窄巷子市井墙前耙耳朵的第一眼,激动的一声尖叫,腾的一下就坐了上去。看着墙壁上骑行男人的画像,一双平常有些严肃的眼神,也变得十分的温柔迷离起来。此情此景,把我有点搞愣了。这,还是我那厮守了几十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伴儿的眼神么?</p><p><br></p> <p>离开宽窄巷子后,我一直琢磨一件事,为什么成都人把偏斗自行车叫做“耙耳朵”呢?想来想去,可能是两条原因:一是偏斗车悬挂在自行车的旁边,相当于给自行车挂了个“耳朵”;二是男人骑在自行车上,女人坐在偏斗车里,两个人讲话,必须傾下身子,趴在耳朵边上,才能听到。可能,后者还是更主要的原因吧?</p><p>后来,请教了有识之士,说成都人把对老婆又敬又爱、又疼又怕的男人,称之为“耙耳朵”。我想,这个称呼,应该还是褒多于贬的吧。</p><p>可惜的是,我没有保存下来那部千里迢迢空运回来的耙耳朵。不然滴话,也算是一件难得的市井文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