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即事•畅游大清河•大串联.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前言</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196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b></p><p><b style="font-size: 20px;">初中毕业却毕业不了,憾!</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更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年。</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 畅游大清河</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二 我的大串联</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一 畅游大清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麦秋,全校同学下乡帮农民割麦六七天刚返校不久,6月下旬就接到校领导通知,命我班同学给新生送入学录取通知书。(由於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批新生并沒有入学)。</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接到通知后班主任迟耀环老师分配任务。县城东西北方向村庄的人员都定了,唯有县城南方村庄沒人报名。因为那里是历史上著名的湿地文安洼,六十年代前曾和白洋东西淀连成一体,后白洋东淀消失,只剩白洋西淀现称白洋淀,文安洼也半湿不干的,路又远又不好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我和荣庆和、金志广、王云堂四位同学接受了这一任务。上午八点多我们每人身穿短衣短裤,各自带了两个棒子面饼子和一个咸菜疙瘩就从学校出发了。这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天热和道上的艰辛自不必说,碰到泥泞的路就光脚走。遥望远处树木连成一片好像森林一般,麦田里的麦茬黄橙挺立,当时这里只种一季,因为地势低洼秋后一下雨就将成为一片沼泽地(几千年来这里曾经是大片的湿地,现已干涸成为庄稼地),道边和水里不知名的野花水草耀眼招人,鱼翔浅底,鸟鸣长空,一派大好风光。虽然我们玩心盎然,但初次执行任务还是不敢怠慢。加快步伐前行,沿途给老堤(公社治所)、牛岗、武将台、营上等村的新同学把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他们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营上村返回时沿大清河行走,金志广和荣庆和不会游泳,给我们拿着衣服沿河堤走。我和王云堂同学顺水畅游大清河,当时还遇到了逆行开往白洋淀的小火轮,火轮一过荡起的波浪使我们在浪峰波谷上下浮动,好不惬意,游了将近三个小时(合计三十里左右)才上岸。我们四人会合在一起问当地老乡这是哪儿,往县城怎么走,老乡说前边就是苏桥镇,又指了指回县城的路。谢过老乡,我们边说边走,直到晚上十点多才疲惫不堪的回到学校(行程至少七八十里路),把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们全急坏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次冒险而快乐的经历如今仍历历在目,经常回想,难以忘怀。那年我16岁。</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当年串联时使用的地图</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紅线是去程 蓝线是返程</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二 我的大串联</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下半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运动开始了。从8月18日起毛主席先后在北京八次接见红卫兵,引发"文革”新的高潮一大串联。先是数千万青少年红卫兵免费乘车去北京接受检阅,后又免费在全国大串联。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以前从未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也顺从潮流,曾三次参加串联。</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次:1966年9月14日由县政府出了几辆卡车组织一中红卫兵去北京接受检阅。晚上住在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天9月15日到了天安门广场,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同志第三次接见红卫兵。也是我第三次见到毛主席,由於离得较远,是借别人望远镜看的。(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1964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放气球;第二次是1965年2月10日在天安门广场参加集会,愤怒声讨美国的侵略罪行,坚决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斗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晚上乘车返校,半路上碰到一只野兔,也不知向路边躲避,顺着车光一路狂奔,司机开足马力追击,野兔跑得还真快,追了几分钟也没追上,后野兔跑累了一个急转弯下了公路。司机也停了车,说可能快累死了就在附近,于是与另一个人下去寻找,天太黑找了好大一会儿也没找着,扫兴而归。</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次:1966年11月上旬我们班组织了男女同学二十余人去天津,然后准备去南方串联。由於人多意见不一致,有的想坐车,有的想步行。最后分道扬镳,一部分同学坐火车走了,而我和另外两名同学决定步行去韶山。于是我们三位同学返回学校,各自回家准备步行千里的应用之物。主要是再开一张介绍信,带点零用钱、全国粮票和被子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次:1966年11月中旬,我带着介绍信,打好绑腿,带了一本全国分省地图,拿了一根齐眉棍和同班同学惠香柱、薛良柱背起背包就踏上了南行的征程。(当时我穿的是免裆裤,一种很流行但不分前后的裤子)。我们一路步行,走了三千八百多华里,终於在1967年2月8日农历丙午年大年三十到达了毛主席的故乡一韶山冲。</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韶山冲毛主席故居留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1967年2月9日丁未年春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我在后排右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当时要步行串联的主要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通过此行熟悉祖国的地形地貌,欣赏各地风光,锻炼身体和意志,为以后参军保卫祖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简要捷说,千里步行,我们主要途经天津,参观了河北工学院和南开大学、沧州、泊头(著名"泊头火柴”产地)、东流善固,全国劳动模范吕玉兰的家乡,吕玉兰和当地老乡的热情接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吕玉兰还给我们签名留念。经河南濮阳、渡黄河,船行到河中间搁浅,四处一望全是黄压压的大水,见不到两岸,有些女生吓的直哭。看着船工们忙忙碌碌,甚至有的冒着严寒下水推船,我对这些船工充满了敬佩之心。好不容易脱离险滩,天黑才到对岸。到住处后每人只吃了两个烤土豆充饥。又经过东明到了兰考,在那里我们参观了焦玉祿事迹展览并去其墓地悼念留影。还有一件事说一下,晚上我们住在兰考一中学生宿舍,和我挨着睡的一位同学哼哼了一宿,吵得人睡不了觉。结果第二天早晨送医院,晚上回来问他们同来的同学,说是得了大脑炎己经去世了,真是令人惋惜。</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当年的黄河渡船</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1966年12月於兰考</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左 薛良柱 右 惠香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随后我们又途经河南淮阳,并在此过1967年元旦。我们身上都没钱了,我又去邮局拍电报,父亲给我电汇了10元。当时邮局里有一位老先生,桌上摆着笔墨纸砚,专门替人代写书信,为人和善可亲,印象颇深。又经罗山,湖北黄陂、武汉(参观了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武汉大学,还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看到批判朱德委员长的大字报,极为反感)、贺胜桥(北伐战争时期,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在此击溃北洋军主力,获重大胜利),咸宁、汀泗桥(北伐战争时期,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同吴佩孚的北洋军在此展开一场空前激战,打败北洋军。这场汀泗桥战役威震中外,闻名寰宇,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通城、湖南平江,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所在地,在这里老红军教我们编草鞋,我编了三双,一天全走坏了。同时我们还遇到了位固安老乡,他是做饭的大师傅,询问家乡近况,对我们非常热情照顾。当时是每人每顿两节竹筒饭,菜很少只有一小碟,他每回都给我们多加点菜,我们很感动,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经板仓(杨开慧家乡,参观了杨家老宅)、长沙(参观了长沙师范学校和毛主席住过的清水塘)、湘潭、终于在1967年2月8日(除夕)到达韶山。韶山的群众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他们出来很远接过我们的背包带着我们回到他们家里,打热水泡脚,吃年夜饭。使我们受宠若惊,感动不已。2月9日是春节,我们参观了毛主席故居。怎么那么巧,正碰上我校坐车来的十几位同学,于是兵合一处,在毛主席故居前留下了这张引以为豪回味无穷的照片。2月10日我们又到韶山纪念馆参观。</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月11日我们告别韶山,冒雪出行,准备经江西萍乡去井岗山。转天接到中央通知,要求步行串联的学生应返校闹革命(实际上大串联并未停止,196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停止全国大串联的通知》,到3月底4月初全国大串联才逐渐停止)。於是我们折返株洲,住在市政府招待所,这里条件不错,我们冲了出行以来的第一个热水澡,浑身舒服至极。同时又捉了捉衣服和被子上的虱子,个个肥得滚溜圆,我们称它为小肥猪,这一路上没少捉虱。第二天我们从株洲坐了半天闷罐车到长沙,车里不通风,人们又在车上方便,那气味可想而知。转天从长沙换乘绿皮火车,车上人满为患,上中下三层人,行李架上,车座下全是人,人挤人,有时挤得人悬空脚都沾不着地。挤得没办法我还在车门外站了两站地(当时火车车门是往里凹的,所以能站人)。车上沒有食物没有水,有时停半天,有时停几分钟,没准。到大站时就下车去找点水和食物,有次停车时我跑到火车头去找司机师傅要水,他们说这是硬水没法喝,刚下车车就启动了,只好又窜上了火车头,陪着司机师傅们坐了一站地(为了表示感谢,我还帮他们铲了铲煤)。就这样走走停停两天半才回到北京。在火车站猫了一宿,第二天清晨我们三人又背上背包,步行两天经固安回到学校。</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次出行总计步行三千八百六十多华里,因为当时我每天都有日记,记录当天行程及当地风俗等,少则两三行,多则百余字。沿途过黄河、跨长江、翻山越岭,土地由黄变红。尤其是在湖南某地山上见一条河泾渭分明,这边黄那边绿,两岸山上景色也不一样,一边山上绿绿葱葱,一边山上岩石裸露,也不知大自然为何如此造物,真是大开眼界。有时在深山老林里走,由于树木竹林繁茂,视野极差,沿途人烟稀少,连我这个平常胆大的人都有点心情紧张,手里紧握齐眉棍,随时防备野兽偷袭。还好一路上只见过一些野兔、山鸡、松鼠猴子等小动物,除了在夜间行走时碰到狐狸外沒遇到过大点的野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次跋山涉水远行。此情此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也为我之后的全球旅行打开了思想的闸门。为此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