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1381年入户问题

眼镜

<p>1381年第一次全国人囗普查。</p><p>问题:</p><p>1,为什么人口普查数据有0.5口人。</p><p>2,以什么关位交税,(可能以“丁”为单位,男人16岁以上为丁,妇女儿童为“口”)。</p><p>3,籍名,(可能指16岁以下男丁)。</p><p>立户名(相当于名字,刚开始很多用假名。对未知的恐惧,用假名来保护自己。</p><p>4,同一名下,交税时间长。超过一般人寿命。</p><p><br></p> <p>紫云28世,科名派4世,添赐公</p><p>其谱原文:“添赐公洪武辛酉(1381)年始立籍,洪武辛未(1391)年始立户,起名黄宗保。历永乐、宣德、正统、景泰皆原名无异。至天顺六年(1462)年易立户黄佛仔,成化十八年易立户名黄怀仔,弘治五年立户黄赐,正德七年(1512)立户黄昂生。”这是什么原因?黄宗保、黄佛仔、黄怀仔、黄赐、黄昂生五位先人,虽无生卒之年,却有立户之年。</p><p>我的拙见:朱元璋始建明朝,因为多年战乱,国库亏空,急需收税补充。这就要知道多少人口可以收多少税,因长期战争,战乱死亡大,灾害多等。又没时间统计。以前的数据几乎不可用。</p><p>1381年,经过多年的准备和更加严密的制度,做了一次人口谱查,为了准确性,赋税要求很低,但人口数量的精确性却很严格。</p><p>突然搞这么大的登记,又是第一次,难免以后不会秋后算帐,所有就登记个假名。黄添赐入籍名黄宗保。我们村的黄发进入籍名黄兴祖。</p><p>过了10年又做了一次人口谱查,因为是和平年代,人口没多大变化,加上地方官员要中饱私囊,人口报得多就要多交税。所以就自己稍加修改就交上去。从《明实录》里可以看出,人口变化不大。时间长的,只要改个名,让那家的子孙以入籍人的名义继续交税。</p><p>我们村的5世祖马哥公,1381年入户里长。1429年还在做里长交米。</p><p>我认为黄添赐是真名,黄宗保,黄佛仔,黄怀仔,黄赐,黄昂生都是假名,是添赐交税的代表。</p><p>另外黄赐好理解,黄佛仔,黄怀仔,是不是隐藏着添赐三代祖上的名字含有“佛”,“怀”。因为科名现在的连接明显不对。年少代多。</p><p>《明实录》所载历年人口数摘录于下(户数略):</p><p>洪武十四年(1381)59873305 人。10654362户</p><p>洪武二十四年(1391)56774561 人。</p><p>建文四年(1402)56301026 人。</p><p>永乐元年(1403)66598337 人。</p><p>永乐二年(1404)50950470 人。</p><p>永乐三年(1405)51688500 人。</p><p>永乐四年(1406)51524656 人。</p><p>永乐五年(1407)51878572 人。</p><p>永乐六年(1408)51502077 人。</p><p>永乐七年(1409)51694769 人。</p><p>永乐八年(1410)51795255 人。</p><p>永乐九年(1411)51446834 人。</p><p>永乐十年(1412)65377633 人。</p><p>永乐十一年(1413)50950244 人。</p><p>永乐十二年(1414)51618209 人。</p><p>永乐十三年(1415)51524436 人。</p><p>永乐十四年(1416)51878172 人。</p><p>永乐十五年(1417)51501867 人。</p><p>永乐十六年(1418)51694549 人。</p><p>永乐十七年(1419)51794935 人。</p><p>永乐十八年(1420)51446434 人。</p><p>永乐十九年(1421)51794228 人。</p><p>永乐二十年(1422)52688691 人。</p><p>永乐二十一年(1423)52763178 人。</p><p>永乐二十二年(1424)52468153 人。</p><p>宣德元年(1426)51960119 人。</p><p>宣德二年(1427)52070885 人。</p><p>宣德三年(1428)52144021 人。</p><p>宣德四年(1429)53184816 人。</p><p>宣德五年(1430)51365851 人。</p><p>宣德六年(1431)50565259 人。</p><p>宣德七年(1432)50667805 人。</p><p>宣德八年(1433)50628346 人。</p><p>宣德九年(1434)50627456 人。</p><p>宣德十年(1435)50627569 人。</p><p>正统元年(1436)52323998 人。</p><p>正统二年(1437)51790316 人。</p><p>正统三年(1438)51841182 人。</p><p>正统四年(1439)51740390 人。</p><p>正统五年(1440)51811758 人。</p><p>正统六年(1441)52056290 人。</p><p>正统七年(1442)53949951 人。</p><p>正统八年(1443)52993882 人。</p><p>正统九年(1444)53655066 人。</p><p>正统十年(1445)53773934 人。</p><p>正统十一年(1446)53740321 人。</p><p>正统十二年(1447)53949787 人。</p><p>正统十三年(1448)53534498 人。</p><p>正统十四年(1449)53171070 人。</p><p>景泰元年(1450)53403954 人。</p><p>景泰二年(1451)53433830 人。</p><p>景泰三年(1452)53507730 人。</p><p>景泰四年(1453)53369460 人。</p><p>景泰五年(1454)53811196 人。</p><p>景泰六年(1455)53807470 人。</p><p>景泰七年(1456)53712925 人。</p><p>天顺元年(1457)54338476 人。</p><p>天顺二年(1458)54205069 人。</p><p>天顺三年(1459)53710308 人。</p><p>天顺四年(1460)53747400 人。</p><p>天顺五年(1461)53748160 人。</p><p>天顺六年(1462)54160634 人。</p><p>天顺七年(1463)56370250 人。</p><p>天顺八年(1464)60499330 人。</p><p>成化元年(1465)60472540 人。</p><p>成化二年(1466)60653724 人。</p><p>成化三年(1467)59929455 人。</p><p>成化四年(1468)61615850 人。</p><p>成化六年(1470)61819814 人。</p><p>成化七年(1471)61819945 人。</p><p>成化八年(1472)61821232 人。</p><p>成化九年(1473)61823480 人。</p><p>成化十年(1474)61852810 人。</p><p>成化十一年(1475)61852891 人。</p><p>成化十二年(1476)61853281 人。</p><p>成化十三年(1477)61853581 人。</p><p>成化十四年(1478)61832198 人。</p><p>成化十五年(1479)71850132 人。</p><p>成化十六年(1480)62456993 人。</p><p>成化十七年(1481)62457997 人。</p><p>成化十八年(1482)62452677 人。</p><p>成化十九年(1483)62452860 人。</p><p>成化二十年(1484)62885829 人。</p><p>成化二十一年(1485)62885930 人。</p><p>成化二十二年(1486)65442680 人。</p><p>成化二十三年(1487)50207134 人。</p><p>弘治元年(1488)50207934 人。</p><p>弘治二年(1489)50302769 人。</p><p>弘治三年(1490)50307843 人。</p><p>弘治四年(1491)50503356 人</p><p>弘治五年(1492)50506325 人。</p><p>弘治六年(1493)50539561 人。</p><p>弘治七年(1494)50614196 人。</p><p>弘治八年(1495)50678953 人。</p><p>弘治九年(1496)50727539 人。</p><p>弘治十年(1497)50765186 人。</p><p>弘治十一年(1498)50855375 人。</p><p>弘治十二年(1499)50827568 人。</p><p>弘治十三年(1500)50858937 人。</p><p>弘治十四年(1501)50895236 人。</p><p>弘治十五年(1502)50908672 人</p><p>弘治十六年(1503)50981289 人。</p><p>弘治十七年(1504)60155835 人。</p><p>弘治十八年(1505)59919822 人。</p><p>正德元年(1506)46802050 人。</p><p>正德二年(1507)55906806 人。</p><p>正德三年(1508)59425208 人。</p><p>正德四年(1509)59514145 人。</p><p>正德五年(1510)59499759 人。</p><p>正德六年(1511)60446135 人。</p><p>正德七年(1512)60590309 人。</p><p>正德九年(1514)62123324 人。</p><p>①《大明会典》记为53281158 人。</p><p>①《后湖志》卷二《黄册户口》记为61416375 人。</p><p>正德十年(1515)62573730 人。</p><p>正德十一年(1516)62573736 人。</p><p>正德十二年(1517)62627810 人。</p><p>正德十三年(1518)62664295 人。</p><p>正德十四年(1519)62695812 人。</p><p>正德十五年(1520)60606220 人。</p><p>嘉靖元年(1522)61929862 人。</p><p>嘉靖十一年(1532)61712993 人。</p><p>嘉靖二十一年(1542)63401252 人。</p><p>嘉靖三十一年(1552)63344107 人。</p><p>嘉靖四十一年(1562)63654248 人。</p><p>隆庆元年(1567)62537419 人。</p><p>隆庆二年(1568)62537419 人。</p><p>隆庆三年(1569)62537419 人。</p><p>隆庆四年(1570)62537419 人。</p><p>隆庆五年(1571)62537419 人。</p><p>万历三十年(1602)56355050 人。</p><p>泰昌元年(1620)51655459 人。</p><p>天启元年(1621)51655459 人。</p><p>天启三年(1623)51655459 人。</p><p>天启五年(1625)51655459.5(口半)。</p><p>天启六年(1626)51655459.5(口半)。</p><p><br></p><p><br></p><p>明初到明末一直只限于两京十三省,即京师(北京)、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所谓“全国”和“天下”,都是这个意思。</p><p>,明朝宗室的人口也不在官府的户口统计数之内,而是自成系列,单独登入皇族的族谱“玉牒”。</p><p>明代究竟有多少人口?这是明代户口统计中的首要问题。目前,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种种推测和说法。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明代初年约有一亿人口;明代万历中叶有一亿五千万人口;明代(或明末)人口总数为二亿左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