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上午,跟随自由风户外运动爱好者一起寻访虞坂古盐道,重温历史,感受古人运盐的艰辛,零距离触摸历史的脉搏,赞叹勤劳智慧的河东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虞坂盐道,因盐而生。本名盐坂,因地处古虞国地境,故又名虞坂。2004年6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古书记载虞坂古盐道始凿于西周初期,距今3000年左右。而在传说中,古盐道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尧舜禹时期,因传说舜帝也曾在此路上贩过盐。明正德八年御史张士隆曾对青石槽路段进行过扩凿。废弃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虞坂古盐道位于山西运城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和平陸县张店镇卸牛坪村之间。它是古人为了把河东盐运至中原、西北乃至全国而开辟的一条道路。全程约8公里。绝大部分路段是在坚硬的石山中开凿出来的。仅能並排通过2一一3人。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的丶有据可查的丶最早的人工开凿的山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午9.30,我们驱车来到东郭镇磨河村,并由此上山,小心翼翼地踏上了这条刻凿盘桓、跌宕穿行的石质古道,一步一步地寻找着传说中的脉络和历史的足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数千年来,这条古道不但是把河东的池盐运往中原的必经之路,还是运城通往平陸的主要通道。它的作用一直延续到解放前,直到修了209国道以后,这条路才逐渐被废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放眼望去,山峦叠嶂,峭壁如削。这条路因为少有人走,两旁的荆棘灌木丛生,酸枣树随处可见。看着脚下崎岖坎坷的路面和久经风雨磨砺的石块不禁让人想到它曾经的辉煌:运盐人推着独轮车艰难前行,人的吆喝声、马蹄在石面上的打滑声混合着车轮吱呀作响声,远远回荡在山林中,串串汗珠浸透了脚下的石板。踩着数千年前先民们驱赶牲畜磨出的蹄印与车辙,随着青石板路的延伸,曲曲折折,徜徉在过往历史的深邃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便是闻名已久的青石槽!半尺来深的马蹄印、一尺多深的车辙沟随处可见,随着岁月的流逝,深深浅浅地永久定格在绵长的石道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资料显示,在原始条件下,先人们将白矾和盐放在石头上烧,然后浇水,青石龟裂剥落,冬天来临,修路的人们白天把水灌进石头缝里,晚上气温降低水结冰膨胀,把石头撑开。难以想像,我们的祖先是以怎样的顽强意志在硬如钢铁的山石上“啃”出了这样一条狭长的通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到半路,我们就看到一处瓦罐庙,百姓俗称“挖刮庙”,这里原本是政府设立的关卡,盐车经此要纳税,通常是从盐车中挖出一些盐,运盐者因此没有好感地称之为“挖刮庙”。庙虽然已经破败,但痕迹犹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沿着崎岖的小路继续向前行进,一座高耸的城门巍然屹立在路正中,门楼上写着《古锁阳关》四个大字。据资料称,这座矗立在山崖上的关隘,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南大门。也是晋虞两国的分界线,古锁阳关关口东面是万丈深渊,西面是悬崖峭壁。要经过,只能从古锁阳关通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是重要的战略要道和商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锁阳关内的两面墙上,是张店镇卸牛坪村曾手书《红楼梦》《三国演义》的韩长青老先生的书法,内容是清朝冯道祖的《中条山》一诗。沧桑的石条底座,被风雨层层剥蚀,路中央一条深深的车辙分外醒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站在古锁阳关的城楼上,可以俯瞰古盐道山下的运城盐池,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开发约有4000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据传说,黄帝当年为了和蚩尤争夺盐池,曾在这里进行过大战。在舜帝时代,人们就开始把运城盐池的盐运往全国各地,到春秋战国时期,运城盐池己闻名全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伫立青石,遥望远处的高速公路似一条玉带在山间穿过,近处的风力电塔在山顶上旋转成一道亮丽的风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随行的户外运动老板向我介绍说:春秋时期,当偏居中条山南麓、山水相连的虞、虢两个小诸侯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的时候,地处汾河谷地的晋国却正处于急剧扩张壮大态势中,晋献公精心酝酿的“假虞灭虢”以友好微笑的外交活动,使得虞国国君利令智昏,不顾大臣宫之奇“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劝谏,打开锁阳关,借道于晋国军队伐虢。在晋国凯旋回师时,顺手牵羊灭掉了虞国。此后,“假道伐虢”成为中国古代谋略精粹36计中的第24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条古盐道有着太多的历史和传说。相传修路时,舜帝和他的妻子前来加入了修路队伍,他们在大石峡附近的儿女窝下休息一晚,上苍赐生了五儿三女,他们休憩过的那段石路变成了白色,长约9尺、宽约5尺,迥异于古盐道青色石板,这个“龙床”就是此后帝王“九五之尊”的来历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向四面八方运输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盐外,这条千年运盐的古道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中国人至今耳熟能详的成语。如,伯乐相马,按图索骥,唇亡齿寒、假虞伐虢,马齿徒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发生在河东,在中学时代时朗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时候,我可能会感到更加亲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随后经过一块石碑时,看见上面有平陆县人民政府刻的五个大字:虞坂古盐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到古盐道的尽头,猛抬头望见路上方绿树簇拥着伯乐相马雕塑:伯乐识出此马非凡,披衣与马,仰首捻须微笑,千里马幸遇知己,奋蹄腾空引颈长嘶,声如金石,直上云天。千里马下方卧一石马,无缘伯乐,一副郁郁寡欢的神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岁月沧桑,天地轮回。仰望,先人不屈而闪光的精神早已深深地镌刻到这条古盐道的石板里,这里的一丝风、一粒尘土都在述说着一个个被汗水浸湿的令人感慨的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