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画的这套陶瓷艺术系列作品《迎难奋进.吉庆有余》是古彩瓷板画,在陶瓷白胎上用珠明料勾线,线条要有力坚挺,施一层薄雪白入窑烤线,然后再用七种水料颜色(古黄、古者、古紫、古苦绿、古蓝、大绿和水绿)平涂于画面中进行填色,再次入窑烧800度即可。《迎难奋进.吉庆有余》作品中我大面积用了红色作为穿插的背景,采用工笔画勾线分染绘制的技法,使抽象的鱼、山峦、暗礁和水草达到细致呼应的效果,是困难也好,是险阻也好,是风景也好,更加突出了五条七彩鱼儿不怕艰难,锁定目标,朝向一个方向,迎难而上的精神。</p> <p> 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发生了,病毒出现了,让我们敲响了警钟,思考了健康,这套作品每一块瓷板上我画了五条鱼儿,毛泽东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左拉说:“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自由自在的,但是生活在现实中,不论是我们,还是鱼儿的世界中,天有不测风云,当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我选择迎难而上,而不是坐以待毙,作品中借鱼儿来抒发鼠年的感受。《迎难奋进.吉庆有余》画面中鱼儿迎难奋进,一直朝前游走而没有停歇,有句话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鱼儿象征着平稳和繁荣,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并且寓意美好,是吉庆,富裕幸福,前途美好,幸运,年年有余和健康有余等,我用鱼儿来表达美好的祝福之意,不好的会过去,美好的会归来。罗素说:“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更有人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一切的态度都是这样的,我的陶瓷艺术之路漫漫,在路上。贺拉斯说:“向生活和习俗里去找真正的范本,并且从那里吸收忠于生活的语言。”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p> <p> 另外一套是我画的《鱼》陶瓷古彩艺术的《年年有余》系列,采用满构图的方式,每一幅瓷板画上都画了很多鱼,第一块瓷板画上有33只彩鱼,第二块瓷板画上有49只彩鱼,第三块瓷板画上有46只彩鱼,每一只彩鱼的形态都不一样,有向左游的,有向右游的,还有向上游的,还有向下游的,丰富多彩,好生热闹。红绿色彩相映生辉,色彩对比强烈,用笔挥洒自如,线条流畅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水草散点式的穿插在动态的鱼儿之间,我通过鱼儿的多样动态描绘,来表现鱼的活动,有的悠闲自得地在水中戏游,有的力争上游,有的逆流而上,整个画面情趣盎然,生动感人,使观者产生丰富的联想。鱼给人的印象是自由自在的,在我看来,鱼如人生,有自由也有不自由,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烦心事和困难总是有的,我们对朋友和亲人送上最多的祝福往往是“万事如意”四个字,它代表了亲朋好友之间最美好的祝福,最深切的期愿。总之,社会竞争太激烈,社会发展速度太快,慢一点的话我们就跟不上节奏,为了生活自己给自己增加了巨大的无形压力,外界的压力和自身的压力都聚集在一个人身上,还得必须面对,慢慢的我们就会感觉压力特别大了。高尔基说:“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站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毛姆说:“伟大的艺术从来就是最富于装饰价值的。”我把这套《年年有余》古彩陶瓷艺术系列瓷板画画成了装饰瓷板画,采用古彩的大红大绿的特色进行填色,对比明显,彰显了新时代的气息,也是想表达一种时代境况下的一种人文精神的理性认同和哲学升华。黑格尔指出,艺术作品要具有意蕴,这种意蕴指的是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正是这种意蕴,使人欣赏并感觉有新意和有品位。观画者需要细细解读我的瓷板画,在艺术作品中认识关于自身的真理,不断地寻求与艺术作品的心灵对话,不断地丰富与构建自己的情感世界,也算是一种收获吧。</p> <p> “鱼”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有关“鱼”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因其吉祥寓意而广泛应用于各个艺术领域。“鱼”在陶瓷文化中的应用传承了中国鱼文化的文化内涵,造型方式和吉祥寓意,认识一下传统民族文化对于陶瓷艺术作品的创新意义很大,同时也丰富了现代陶瓷艺术的表现语言。鱼的造型最早出现于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彩陶上,鱼纹装饰尤其普遍和生动,有单体鱼、双体鱼、三体鱼、同体鱼和人面鱼等,以写实、变形、意象和抽象的手法来表现,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造化为师,对鱼的形象进行综合分析、取舍、集中、概括和艺术加工,使其更具有典型性,更符合人们的美好愿望。彩陶上几何图形中的三角纹、菱形纹、折线纹大多是抽象的鱼纹。中国陶瓷上的鱼纹装饰,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经过漫长的发展,至今仍然活跃在陶瓷艺术创作之中,是值得我们去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和学习的,因为传统陶瓷中的鱼纹装饰蕴含着工艺美、材料美、寓意美和艺术美等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同。</p> <p> 从很早的古代起,处于渔猎和农业经济中的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对鱼的习性和生活规律有较为深切的认识,整个装饰纹样的构思过程,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断提高的思维过程,并转化为可视的艺术形象。鱼纹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和中国的文化交织在一起,装饰寓意深深扎人了人们的心中,是我国传统陶瓷装饰重要的一部分。第一,原始时期:出现了彩陶人面鱼纹盆和人面鱼纹图样,画面中线条简洁、图案规整,表现了崇拜生命美好、吉祥的意味;第二,魏晋时期:出现了晋代青釉鱼形碾具和晋代青釉鱼形碼具,可谓造型生动、题材多样,具有祥瑞之相;第三,秦汉时期:出现了汉代彩绘鱼纹啕盆和秦汉瓦当双鱼纹,画面中风格古朴装饰性强,意味着子嗣绵延和守护家宅,继续发展了彩陶艺术;第四,隋唐时期,有瓶罐之类的器皿,装饰纹样有主体纹样和边角纹样两部分组成,鱼纹通常饰在主体中间位置;第五,宋以后,鱼纹题材广泛地运用到瓷器装饰,出现了“莲池游鱼”和“水波游鱼”等不同形象。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进人元代,瓷器上的鱼纹装饰,无论是品种、器型、装饰技法和表现各不相同。这个时期出现了宋代印花三纹鱼碗和元代青麵鱼莲池纹,画面中纹样秀丽、自然灵动,有自然之美,有吉祥美好的愿望。元代的鱼纹装饰的主所涉及的瓷器种类包括青瓷、白瓷、彩瓷等,其重要特点是采用釉下青花,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瓷枕和盘子,这类器物上的鱼纹,色彩比较浓艳。宋代的鱼纹装饰,多采用刻、划、雕等手法,还创新了两种装饰手法,即印花和剔画,宋代陶瓷作品的刻划花手法娴熟,线条流畅,鱼的形态生动有趣,釉面装饰素净典雅,在陶瓷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第六,明清时期:出现了嘉靖五彩鱼藻纹罐和清五彩四鱼纹碗,画面中笔力豪放色彩绚丽,有喜庆吉祥和生活美好的意味。除了有青花鱼纹装饰的陶瓷以外,彩瓷中也大量出现了鱼纹,包括斗彩、粉彩、五彩等,绘画手法更加的精准细腻,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其装饰手法更加的复杂,绘制的更加精细。鱼纹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是我国古代陶瓷工作者们艺术上的才能体现,也是陶瓷工艺的向前发展。这些陶瓷形式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陶瓷艺术的发展到了某一阶段的需求,旧的装饰技法被淘汰,必然被新技法取而代之。总之,“鱼”文化在陶瓷的形态演绎过程从原始彩陶的神秘简洁到魏晋南北朝的清风秀丽,发展至秦汉的深沉博大,历经宋的自然灵动,元代的清新典雅,明朝的色调明快,清代的喜庆吉祥,陶瓷中的鱼纹装饰种类繁多,举不胜举。</p> <p> 现代大多数跟陶瓷打交道的人,多少都会受到民间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品种的陶瓷,由于质地的不同和使用的工具、彩料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在陶瓷装饰时受到的生产工艺制约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陶瓷艺术风格。我的《年年有余》古彩陶瓷艺术作品,就是运用古彩原材料和工具,扬长避短,大胆挥洒,不拘形似,合情合理的表现了鱼的文化精髓,以淳朴健康的美学内涵,博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这种豪放淳朴的直接满构图的艺术风格是和我的生活实践分不开的,我是在继承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追求,自然直接地流露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本色。很多陶瓷中丰富多彩的鱼纹装饰不胜枚举,它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真挚的情感,简练的艺术语言,感人的装饰艺术形象,生动活泼的笔墨,动人的色彩,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因此,对陶瓷中鱼纹装饰进行研究、探讨,寻求它的装饰艺术规律,对于我的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同样是非常有益的。在此,表现了我对艺术追求的坚韧不拔的意志的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也许将来我的作品会有着强烈的艺术总感染力和时代新面貌。也对“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现代陶瓷设计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性的趋势下,无疑能提供一个很好的设计新方向。</p> <p> 鱼”文化包含年年有余、年年得利、多子多福、生生不息、金榜题名、婚姻美满的吉祥寓意,可以作为精神载体运用到陶瓷艺术作品和陶瓷产品设计之中,让其更具民族文化内涵。“鱼”文化传承千年,经久不衰,已深深的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而它的吉祥寓意也在民间代代相传,比如第一,鲤鱼,人们看到鲤鱼会有直观的反应,鲤跃龙门,仕途得意,飞黄腾达、渔翁得利、富贵有余、吉庆有余等吉祥寓意。还有“鲤鱼跳龙门”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寓意祥瑞,能跃过龙门的鱼即会化身为龙从此摆脱河的束缚,翱游四海,表达了古人们祈求升官登仕的美好愿望和莘莘学子逆流而上,奋发上进,刻苦努力考上好的学府的愿望。因此“鲤鱼跳龙门”一直流传至今,不但没有随着科学的发展失去神话的色彩,反而与大众文化艺术相融合,应用广泛。第二,“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庶、繁荣,多子,样瑞的象征,是劳动人民喜爱的艺术形象。鱼鸟呈祥的图案在中国传统吉祥纹样里更是频繁出现,是龙凤呈祥雏形,寓意美好爱情,夫妻婚姻美满。中国人有送鲤鱼的习俗,寓改变命运,摆脱不凡,飞黄腾达,不畏困难,逆流而上之意。在道家鱼文化寓意生命不息,在儒家鱼文化寓意子孙延绵,鱼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民间艺术创作中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寓意是多子多福的,丰收喜庆,吉祥美满。“鱼”文化反映出了人们思想感情传达了美好意愿,祈求生活美满,前程美好。第三,陶瓷鱼画是吉祥题材,鱼画图案的形象组合,是有含意的,鱼(余)谐音,象征吉利有余,幸福如意,鱼与莲花组合象征“连年有余”,与牡丹组合象征“富贵有余”,双鱼相聚象征“夫妻恩爱”,鲢鱼象征“连年有余”,鳜鱼表示“富贵有余”,鲶鱼象征“年年有余”,鲩鱼象征“晚年有余”,活跃的鱼类形象,新颖别致,情趣生动,深受人们喜爱。</p> <p> 对人们而言,这些寓意是特定的,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对美好事物都心存向往。从传统陶瓷艺术品的鱼纹图案中可以发现鲤鱼无所不在,到处可见鲤鱼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吉纳祥的审美思想。在“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对“鱼”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不意味着守旧,也不是对中国传统鱼纹元素简单的挪用,而是创造性的对“鱼”文化进行解读,了解它形态演绎的历史,以及它的文化内涵,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它融入在陶瓷艺术作品之中。</p> <p> 鱼的形态多样,内容丰富,“鱼”文化的发展是沿着由原始图腾向神灵崇拜再到世俗化生活化演变这样一条轨迹发展的,因其传承性是符号系统,与现代文化渊源深厚,不但包含丰富的文化色彩,还含有不同层次的精神内容。文人雅士眼里鱼寓意自由,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是精神自由鱼乐情怀的象征。明清两代的绘画作品中,鱼藻图、鱼乐图等题材比较多,如清代水墨画家八大山人《莲花鱼乐图》,诗情画意,独具一格,充分体现出了画家的鱼乐思想,体现了画家想要冲破现世伽锁,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想起《鱼之乐》中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既彰显了鱼儿的快乐,也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告诫人们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养气》中说:“水停以鉴,火静而朗。”这里的“静”即“寂然凝虑”,刘勰认为,只有在心绪宁静的“虚静”心态下,人们才能从繁杂的内心世界中抽理出所要表达的情绪,也才能把这种情绪最恰当地投射到纷乱世界中的情感对象上,并使两者融合升华为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当然刘勰这一观点是针对艺术创作来说的,实际上这也适于大众人生,虚静而后可以洞察宇宙、妙观万物,真所谓内心静好,则岁月朗朗。我的名字是刘静,一个来自山东目前在景德镇探索陶瓷艺术的姑娘,“静”这字给了我很多的启发,静可以观天下,静可以容万千,静可以纳百川。记得小时候,老妈老是喜欢用盘子盛水饺,盘子里有只很大的红色鲤鱼,看着挺喜庆的,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后来每年一次回老家过年,同样如此,伴随着香味可口的饺子,盘中画的那条大鲤鱼就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里,还有老家的年夜饭里必须有鱼吃,意味着年年有余,鱼给我感觉就是家的味道,是团聚的味道,同样也是过年的味道。《诗经》中“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则是自由欢乐的宏丽境界。人长大了,生活也不同了,思考的也多了,想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爱鱼、写鱼、画鱼者层出不穷,其核心精神就是人类对自由的无尽追求和美好向往。每当农历新年来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和年画,少不了有关鱼的各种题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可爱的胖娃娃抱着一条鱼,红色喜庆的很,手里还拿着一枝莲花的形象,我每次看,都会觉得暖意十足,鱼(余)同音,莲(连)同音,所以这幅画直接表达的意思就是人们希望 “连年有余”,年年生活都富裕。鱼则是自由、快乐、吉祥、富裕的载体,反映朴素和谐的平民文化,是人们生活中的朋友和伴侣。</p> <p> 我的《鱼》古彩系列陶瓷艺术作品与传统的《鱼》类陶瓷不同,它追求的不再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而纯粹成为我自己发自心灵的艺术创作,我尊重主体意识,强调个性,注重思想内涵,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艺术的自然与真实,现代陶瓷艺术作品“鱼”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与多样性。现代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工作者,吸收了彩陶文化、剪纸和年画等工艺美术中的鱼纹构图,在陶瓷上加以打散构成,形成了新的装饰效果,大家都在努力创新中。</p> <p><b>【人物名片】</b>刘静 山东省泰安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师(中级),江西省高级技师(国家一级陶瓷手工彩绘装饰),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景德镇中外陶瓷艺术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珠山区美术家协会会员。2011年毕业于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绘画与陶艺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师从杨冰教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军教授,研习青花陶瓷绘画艺术,2011年在韩国首尔科学技术大学留学半年,研习陶瓷美术设计专业。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金、银、铜奖等多项,深受国内外业界人士青睐和收藏,其中四件青花瓷作品分别被黑龙江省博物馆、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和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收藏。陶瓷绘画作品题材以花鸟和山水为主,工艺以青花陶瓷绘画和古彩陶瓷绘画为主,一直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是极具实力和潜力的青年陶瓷艺术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