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退休生活

桔子

<p><b><u>作者:陈玉杰</u></b></p><p><b><u>图片:陈玉杰</u></b></p><p><b><u>制作:陈玉杰</u></b></p> <p class="ql-block"><b><u>  时光的影子在这里。</u></b></p><p class="ql-block"><b><u></u></b></p><p class="ql-block"> 今年从5月到12月,68岁的我受上级领导的委托,身为“三线建设”的第二代人,为泸州市茜草街道举办的《三线建设展览馆》作解说。</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就带着各位朋友一起走进“1965”展览馆,来到这里,请不要忘了老一辈建设者曾做出的奉献,更不能忘记“三线”建设精神。</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叫“1965”展览馆,不用我解说就能明白,“三线建设”始于60年代初,这个展览馆是再现60年代中期来到这里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展览馆里,我和来参观者共同度过了几个月的学习时间。每次解说,都是对我人生的一次回忆和情感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每次解说结束后,我都会发至内心深处的说道,在这片土地上,我和每一位“三线建设”者们都不会忘记,昔日荒凉茜草变繁荣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今天“三线建设”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三线”建设者们亲手装扮的这个大型的工业区和家属区到处一片瓦砾。工厂已经搬走了,主干道和沿街的商铺,全部拆除了。大街小巷子里没有了昔日孩子们的嬉闹声,更没有了老人们温馨的龙门阵声,这里的人们已经全部迁到江南新区。</p><p class="ql-block">但是,不久的将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里会更为繁华昌盛。无论这个地方怎么变迁,永远不会忘记这里有我们美好的记忆和幸福温暖的家。这里有我们半个多世纪的记忆是无法抹去的,那个淳朴,安宁,阳光灿烂的茜草,是三线建设者的第二故乡,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也是一个让三线建设者们不舍的地方——美丽的茜草。</p> <p><b><i><u>下图:“1965”展览馆外貌。</u></i></b></p> <p><b><i><u>下图:“三线”精神永放光芒。</u></i></b></p> <p><b><i><u>下图:展览馆外围。</u></i></b></p> <p><b><i><u>下图:我们永远的“乡愁”。</u></i></b></p> <p><b><i><u>下图:进泸州的“三线建设”工厂概况。</u></i></b></p> <p><b><u>走进“1965”展馆,这里的故事让每位来访者感动。</u></b></p><p>“1965”展览馆,是建在原长江起重机厂的旧址,结构车间厂房内。</p><p>这里陈列着当年“三线”建设者们曾经使用的各类设备,有“三线”建设者们遗留下来的文史类资料,还有大量“三线”建设时期宝贵的图片以及那个年代的标语口号。走进这里,犹如回到六十到七十年代那如火如荼的热火朝天大干的场面。</p><p>为什么要建设三线?什么叫三线?这是现代人急需要明白的事情。三线建设始于60年代初,是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的迫切需要,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发出伟大号召,把我们的主要工业产品搬到祖国的大后方去,搬到西部去。</p><p>长江挖掘机厂,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液压件厂就是为了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选址四川泸州茜草。</p><p>当时抚顺挖掘机厂为支援四川泸州长江挖掘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把工厂的好设备,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送给了泸州长江挖掘机。</p><p> 在展览馆里有一台醒目的插床,就是来自抚顺挖掘机厂,当时是该厂最大的一台插床设备。</p><p> 这台设备是1936年日本侵华战争的时候,运到抚顺的,主要用于煤矿采掘设备的维修。看到这台设备,也见证了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大肆掠夺我国的矿产资源的有力罪行。</p><p>操作这台设备的第一任老师傅是长江挖掘机厂金工车间的崔海涛,现已长眠这块土地上,第二任是刘继周老师傅。这台设备最高级别是六级,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是工厂加工中不可缺少的机械设备。</p> <p><b><i><u>下图:进入展览馆大门,一幅醒目的版画,把人们带入半个世纪前的那个时代。</u></i></b></p> <p><b><i><u>下图:观看展览馆内实物。</u></i></b></p> <p><b><i><u>下图:“三线”建设室内图版模式。</u></i></b></p> <p><b><i><u>下图:这台插床设备,是1936年从日本运到抚顺挖掘机厂的。</u></i></b></p> <p><b><i><u>下图:插床背后的商标。</u></i></b></p> <p><b><i><u>下图:当年来泸州的“三线”建设的工厂,有长江挖掘机厂(来自抚顺挖掘机厂)、长江起重机厂(来自北京起重机厂)、长江液压件厂(来自上海通用机械厂)还有化工企业,泸天化厂等,展览馆用墙壁装饰再现当年工厂的奉献精神和取得的辉煌成绩。</u></i></b></p> <p><b><u>  奋斗的篇章在这里。</u></b></p><p>在展览馆正前方,有一幅入眼的横幅大标语,“老婆孩子齐上阵,大干100天,完成任务把礼献”。这个口号的故事感天动地,让人们至今无法忘怀。</p><p>1971年的时候,国家为摆脱我国钢铁十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决定在攀枝花大上钢铁,随之带来的是需要大量采掘设备,四川省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刚刚投入生产的长江挖掘机。要求长江挖掘机在100天的时间里,生产出五台四立方米机械挖掘机。而工厂当时只有生产一立方米机械挖掘机的生产能力,要生产四立方米机械挖掘机可想难度是有多大。面对困难,工厂没有退却,而是勇敢地接受任务。</p><p>在这100天的时间里,干部工人齐上阵,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更没有加班报酬,大家憋着一股劲,不论困难有多大,坚决完成任务。</p><p>工厂硬是在100天的时间里完成了五台四立方米机械挖掘机的任务,在这100天的时间里,涌现出的革新能手,技术标兵,后来都成了工厂的技术骨干。100天用生产一立方的生产流程,完成五台四立方米的任务。这一奇迹震惊全省,当时的《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在头版头条给予报道。四川省政府发来贺电。</p> <p><b><i><u>下图:1970年,长江挖掘机厂刚刚生产出来的一立方米机械式挖掘机。</u></i></b></p> <p><b><u>下图:前来参观者,对“三线”建设者付出的代价,表示致以崇高的敬意。</u></b></p> <p><b><i><u>下图:严谨,认真接待参观者。</u></i></b></p> <p><b><i><u>下图:展览馆里还安排了故事会,给参观者讲解“三线”建设者的故事。</u></i></b></p> <p><b><u>每次讲解,我都会讲这段历史故事,这就是160全液压挖掘机的故事。</u></b></p><p>在1974年,长江挖掘机厂派出19人测绘小组前往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测绘西德利勃海尔的1.6液压挖掘机的先进水平。</p><p>这19名精英在这里,为工厂的新产品开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奇迹之一,用仅有的一台3吨单梁吊车,分解了38吨重的样机。奇迹之二,在测绘中,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铸造零件的内壁油道,采用了吹烟法,准确地测绘出剖面图数据。奇迹之三,这些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放弃条件好的天津海河饭店不住,却住进了19人挤在一起,自己动手用木板钉成的大通铺。</p><p>通过这些人员的准确无误的测绘和全体职工的齐心奋战,1977年6月,工厂仅用四年就生产出第一台斗容量最大,具有国际70年代水平的全液压挖掘机。</p><p>从此,在中国结束了机械挖掘机一统天下四十年的历史。四年,四十年,一下子缩短了同国外的差距。</p><p>也就是有了这一次良好的奠基,才有了长挖厂的扬眉吐气。那年,国家为了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利用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项目,新建一条兖州到黄石的铁路,施工中使用的工程机械采用国际投标的方式,长挖厂生产的WY160型全液压挖掘机参加了这次国际投标。面对18家国外投标厂商的20个标,长挖厂以WY160全液压挖掘机的科学标准及可靠的技术参数,力挫群雄,独占鳌头。成为我国挖掘机行业在国际投标中,唯一中标的厂家,爆出头号新闻,令同行业夸目相看。</p><p>为使15台中标产品能保质保量按时交付使用,长挖厂打响了一场团结奋战,人人争做贡献的战斗。</p><p>工厂为了保证产品整机性能试验,用32万元的自有资金,新建了一座国内最大的爬坡性能两用的大型挖掘机试验场。</p><p>全厂职工放弃了星期天休息时间,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子弟学校的少先队员,都自觉地到工地参加搬运,传递鹅卵 石的义务劳动。仅团员,青年和学生就有1700人次参加了这次规模庞大的义务劳动。捡回3000多立方米的鹅 卵石回填试验场。</p><p>这3000多立方米的鹅 卵石是靠长挖人的双手,一块块搬回来的,仅用4个月就使这座国内号称第一流的,最大的挖掘机试验场就交付使用了。</p><p>这座试验场为产品做100小时的挖掘机性能试验,90度爬坡试验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场地。</p><p>这15台中标产品按期运往兖石两县之间134公里施工段上,为兖石铁路的修成作出贡献。15台中标产品,为国家节省了一百多万美元。</p><p>WY160全液压挖掘机的中标,不但标志着长挖厂的崛起,而且是长挖厂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p><p>到了1986年,当国家宣布停止老产品挖掘机的生产时,使大部分企业因无新产品代替而束手无策处于困境之中时,长挖厂研制的WY160型全液压挖掘机及时投入生产,适应市场需求,供不应求。</p><p>长挖人这样说道,WY160是工厂的骄傲,在 她身上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闪烁着我们长挖人团结奋战和聪明智慧。</p> <p><b><i><u>下图:加固后的红砖房。</u></i></b></p> <p><b><u>红砖房你们见过吗?</u></b></p><p>我们六十年代来泸州的三线建设者,就是居住这样的房子。单砖砌起来的房子,里外都不抹灰,红砖头赤裸裸地暴露在屋里和外墙的房子。</p><p> 这样的房子冬天冷,夏天热。当时红砖房不是按平方米计算面积的,而是用预制板计算的,屋里棚顶上有几块预制板,就叫几块板的房子。居住者给房子起的名字,更是有意思。最小的房子叫七块板,最大的房子叫大单元,依次有小单元,拐坝,直通等。</p><p>红砖房裸露在墙外错综复杂的电线和一排排不规则的管路,像一根老年人的拐杖,支撑起红砖房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故事。</p><p>红砖房没有阳台,都是居住的人们自己用铁棍支撑拉出去,作为放花盆和临时储藏的地方,这一杰作,也彰显了“三线”人的智慧。</p><p>今天,我们再见到红砖房的图片,朋友,你一定会听到红砖房的劣声好像从那时,一直锤打到今天。还会看到红砖房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无形财富,鼓舞着三线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奋发图强,勇往直前。还会发现,无论时光如何前行,无论城市发展的高楼怎样摩登,红砖房精神却将在一代又一代的三线人身上传承下去,成为社会前进的动力。</p> <p><b><i><u>下图:这里有红砖房的故事,</u></i></b></p> <p><b><i><u>下图:两代人的无私奉献。</u></i></b></p> <p><b><i><u>下图:现实的红砖房。</u></i></b></p> <p><b><i><u>下图:我们在这里度过几十年的时间。</u></i></b></p> <p><b><i><u>下图:三线建设者们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一住就是半个世纪。</u></i></b></p> <p><b><i><u>下图:长江挖掘机厂效果图。</u></i></b></p><p><br></p><p><br></p> <p><b><i><u>下图:展览馆外围。</u></i></b></p> <p><b><i><u>下图:室内展板宣传“三线”建设的图片。</u></i></b></p> <p><b><u>“1965”展览馆的基本情况就讲完了。这就是我们曾经的家园,也是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u></b></p><p> 现在这里说着北方话,上海话,北京话的建设者们,他们曾经这样形象地说,我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我们都是“三线”人。</p><p>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三线建设没有白搞,当年几万人来到这里,血汗没有白流。三线建设使我们国家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了规模。</p><p>三线建设者们热爱自己的家乡,更热爱自己的第二家乡——那就是我们美丽的泸州永远不会忘记的茜草。</p> <p><b><i><u>下图:三线人建设起来的茜草十字路。</u></i></b></p> <p><b><i><u>下图:休闲的茶馆。</u></i></b></p> <p><b><i><u>下图:茜草农贸市场入口处。</u></i></b></p> <p><b><i><u>下图:茜草主干道。</u></i></b></p> <p><b><i><u>下图:茜草水上交通,——宝来桥码头。</u></i></b></p> <p><b><u>  作者:陈玉杰</u></b></p> <p><b>  2020年11月30日</b></p><p><b> 于宜宾鼎业兴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