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李建忠

<p>  探亲假期结束,要离家返程了。车子启动那一刻,我从后视镜中看着父母不舍的身影,两串泪不争气的流下来,很烫。此刻我似乎理解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那句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思乡的肝肠寸断,古今同在。</p><p> 十几日前,因惦念父母过冬事,告假半月回乡打理。返程航班在北京大兴机场落地,同行的朋友老赵自北京借车1部,一起开车回乡。傍晚时分,在滦州古城与老赵告别,我独自驾车回父母居住地:古冶。</p><p> 205国道好似重修了,少了昔日的颠簸。路上的车还是很多,三油车一辆接着一辆。车上装满钢材,估计是从迁安首钢运往京唐港,看来唐山的建设发展势头不错。三油车不仅多,而且快。“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我开车很慢,20公里路程花了1个小时。进入古冶地界,路边景况熟悉如昨:唐家庄的鸽子楼、开滦电厂的大烟囱、运煤的铁道、林西机场、百货大楼……还有,还有充满煤尘的空气……我曾在这里的唐山市第十六中学读书3载,当时觉得古冶很大、很繁华,如今感到古冶很挤、很热闹。</p> <p>  父母在家包了大馅儿饺子等我,饺子之大一口咬不住,但儿时的味道瞬间溢口。抬头间看到父母并未动筷,一直微笑着看我吃,眉眼里满是慈爱。“爸妈,你们也吃呀!”我说。“唉!”他们这才拿起了碗筷。</p><p> 7年前,父母在古冶看了一处工房,独门独院,很是喜欢,便买了下来。房子建于1979年,有些老旧,买后未及修缮。转眼7年过去,父母年岁愈长,我和妹妹均在外地,不能在他们身边陪伴,心中时常挂念。这次回乡,是想把这处老房进行修葺,让父母住得更安全、更舒适。</p><p> 刚一开口提及此事,父母便异口同声地说:“不折腾!回来就几天,既花钱又受累,折腾啥?”我看着他们貌似生气的样子,心里想:孝顺孝顺,孝容易,顺很难。为了孝,这次恐怕不能顺了。争执一晚,父母终于答允。</p><p> 翌日,和父亲外出看看需要添置的物品,找找电工、木工、瓦工。巧得很,联系到的瓦工是同村乡亲,电工有高中同学,木工乃邻居亲戚,真应了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缘分呐!”</p> <p>  开工之后,故事不断……</p><p> 母亲一生勤俭,舍不得扔东西。整理房间物品时,我说:“妈,这些报纸扔了吧?”</p><p> “快给我来!报纸还有用!”</p><p> “妈,那些纸壳扔了吧?”</p><p> “快给我来!纸壳能卖钱!”</p><p> “妈,这块抹布不要了吧?”</p><p> “快给我来!好好的扔了干啥?”</p><p> ……</p><p> 之后母亲的眼神一刻不离紧跟着我,唯恐我扔掉她的“宝贝”,时不时的说:“儿子,破家值万贯呐!”没读过几天书的母亲说出这句话时,我不禁一愣。细品母亲的话,似有顿悟:在这个“破”家里,值钱的不是那些东西,而是母亲对家的眷恋,对家里每一样东西的情结。东西有价情无价,家值万贯尚觉轻。万贯家财终有尽,一缕丝物永留情。我看着母亲,不觉更生敬意。随后几天里,我不再乱扔东西,而是尽量帮父母归类整理,不致散乱。翻出一些老照片,我征得父母同意,装成框挂在墙上,看一眼便能忆起往日的时光。</p> <p>  施工期间,屋里乱了些,有些东西父母经常找不见,时不时问我:“建忠,卷尺放哪儿了?”</p><p> “儿子,有卷铁丝你是不是扔了?”</p><p> “我的剪子呢?”</p><p> ……</p><p> 起初,我并未在意。但几天后,我突然感到:父母记性不好了。晚上和父母坐在沙发上,我看着他们满头银发、满脸皱褶、满眼混浊,心里一阵阵难受,眼里浸出一些晶莹的小东西。</p><p> 父母问:“怎么了?”</p><p> “没事,眼有些酸。”</p><p> “爸妈,你们的‘宝贝’这么多,要不买点口取纸贴到柜子箱子上,写上里面放啥东西,方便你们找。”</p><p> “不用,我们找得着。”</p><p> “这两天不是老找不着东西吗?”</p><p> “那是因为你回来了,乱扔东西!”</p><p> “还是贴上、写上吧!”</p><p> “你愿意贴就贴吧。”</p><p> 口取纸买回来后,假期到了,没及时贴上,只好在走时叮嘱父亲做这件事,父亲应承下来。不知贴了没有?</p> <p>  回乡期间,适逢我的生日。妻子通过网上在古冶一家店定了蛋糕,打电话给我说:“和爸妈一块过个生日吧。”生日当天凌晨,母亲很早叫醒我:“儿子,生你的时候,天刚蒙蒙亮,当时也没有表,不知是啥时候。你和我到外面去看看天,看看蒙蒙亮应该是几点。”和母亲开车到城外,少了灯火、多了星空,太阳还未露头,东方刚刚破晓。母亲说:“就是这时候!”我看了看表:5点50。“卯时!”母亲说。“回吧!”早餐时,母亲煮了鸡蛋,在我碗里放了两个,我看父母碗里只有一个,便问:“为啥我是两个,你们只有一个?”父母说:“寿星就是两个,你们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吃不了几回鸡蛋,过生日就吃两个。吃吧!”“唉!”我应声说。傍晚时分,父亲对我说:“你三十年没有在家过过生日了,去饭店买些菜,晚上咱爷俩喝两杯,爸掏钱!”我照办买回几个菜,摆上妻子订的蛋糕。父亲说:“许个愿吧。”许愿的时候,父亲用苍老的声音唱着:祝您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一下子眼里那些晶莹的小东西又冒了出来。我知道,自己长得再大,在父母眼里也永远是孩子。</p> <p>  后几天,我和父母忙碌着收拾房间。老姨、老姨夫,表弟小磊、小杰闻讯都来帮忙,几位昔日的战友也来当帮手。妹妹一家虽远在上海,也在网上购置了一些家用品。18岁的外甥女儿雨菲给姥姥姥爷寄来小猪储钱罐,我生日当晚微信还转来200元红包,说:“这是我的工资,祝舅舅生日快乐!”13岁的儿子子墨微信发来200元红包,让我给爷爷奶奶添些东西。我用雨菲和子墨的红包添置了带有“家和万事兴”的中国节,炕上的电水暖垫,制作了全家福的照片相框,让家里的老房有了小辈的心意。</p> <p>  房屋修葺快完成时,我的假期也到了。</p><p> “爸妈,我明天要走了。”</p><p> “这么快又要走了,才几天?”</p><p> “……”</p><p> “官差不由己,走吧!下次啥时候回来?”</p><p> “尽快。”</p><p> “工作忙就别回来了,平时打个电话就行。”</p><p> “……”</p><p> “给你装点小瘪子花生,每天吃点,对胃好。”</p><p> “唉!”</p><p> “别的还带啥不?”</p><p> “想带你们一起走。”</p><p> “不去!你和媳妇儿工作都忙,子墨学习也紧,我们不去添乱!”</p><p> “我放心不下。”</p><p> “还能动,没啥不放心的,走吧!”</p><p> “……”</p><p> “我们要去睡了,你也早点睡,明天好赶路。”</p><p> 当晚,想着这十几天的点点滴滴,念着今后父母的生活,我一夜无眠。</p><p> 归乡十几天,我对故乡的理解愈深。记得央视《朗读者》栏目有一期主题:故乡。节目播出时董卿说了这样一句话:“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们年老时想要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故乡才是最远的远方。“树长千丈落叶归根,人行万里涅槃回乡”。我越发深爱养育我的这片土地,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不管离你多远,我,永远想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