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的往日今生(六)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

黄丽荣

<p>  (二十一)映水兰香</p><p> 映水兰香位于澹泊宁静之西,正殿五楹,西向,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p><p> 所谓“映水兰香”,当年是不是有兰花不知道,但是有稻田、有稻香是肯定的。</p><p> 乾隆九年有御制 《映水兰香》诗,描写了这一带的水田景观。诗中“鼻观真香不数兰”一句,说的是稻香不亚于兰香,将景名中的“兰香”与这一带的稻作景观进行了关联,算是对“映水兰香”景名的一个注解。</p><p> 而且这里有稻香亭,多稼轩。</p> <p>  《映水兰香》</p><p> 在澹泊宁静少西,屋傍松竹交阴,翛然远俗。前有水田数棱,纵横绿荫之外,适凉风乍来,稻香徐引,八百鼻功德兹为第一。</p> <p>  园居岂为事游观?早晚农功倚槛看。</p><p> 数顷黄云黍雨润,千畦绿水稻风寒。</p><p> 心田喜色良胜玉,鼻观真香不数兰。</p><p> 日在豳风图画里,敢忘周颂命田官?</p> <p>  映水兰香一带最主要的建筑是 多稼轩,建成于雍正时期,南向七楹,悬有雍正御书匾额。 乾隆皇帝曾为多稼轩题写了两副对联:</p><p> 风袅炉烟移昼漏</p><p> 月临书幌正宵衣</p><p> 厥惟艰哉,载芟载柞筹穑事</p><p> 亦既勤止,曰旸曰雨验农时</p><p> 在多稼轩北侧还有 贵织山堂,匾额也是雍正御笔题写的。 贵织山堂是圆明园中祭祀蚕神的之所,原藏有元代程棨摹绘宋代楼璹 《耕织图》。</p> <p>  (二十二)水木明瑟</p><p> 水木明瑟位于后湖以北小园集聚区中央,在映水兰香东北。</p><p> 本景为仿扬州水竹居。室内用西洋式水力机构驱动风扇。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用泰西水法”水声造景的先例。</p><p> 北为文源阁,是清廷在全国范围兴建七座藏书楼之一,内藏《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p><p> 水木明瑟景区位于濂溪乐处东南,正好建在中部水道中段,雍正时期就已建成,起初叫“耕织轩”。水木明瑟主体建筑临溪而建,名叫丰乐轩。在丰乐轩北为“知耕织”和“濯鳞沼”殿。</p><p> 丰乐轩东北即著名的“水木明瑟”殿。“水木明瑟”殿又俗称风扇房,将水引入殿宇,模仿西洋水法,利用水力推动风扇,既图凉快,又有水声,泠泠瑟瑟。在炎热的夏天这里一直是帝后避暑的好地方。</p> <p>成语</p><p>【名称】水木明瑟</p><p>【拼音】shuǐ mù míng sè</p><p>【解释】形容风景清爽洁净。</p><p>【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p> <p>  《水木明瑟》调寄秋风清</p><p> 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簌遥闻,林光逾生净绿。郦道元云: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达;智仁之性,共山水效深。兹境有焉。</p> <p>  林瑟瑟,水泠泠。</p><p> 溪风群簌动,山鸟一声鸣。</p><p> 斯时斯景谁图得? 非色非空吟不成。</p> <p>  清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下令在圆明园四达亭旁“略为增葺为文源阁”,次年文源阁即建成。</p><p> 《日下旧闻考》中记:圆明园水木明瑟以北,稍西为文源阁。上下各六楹,阁西为柳浪闻莺,阁额及阁内‘汲古观澜’,匾额皆御书,旁边联为:“因溯委以会心,是处原泉来活水,即登高而游目,当前奥窔对玲峰。”阁内屏扆联为:“宁夸池馆消闲暇,雅喜诗书悦性灵。”檐柱联为:“讨寻宜富波澜,浩矣无涯神智益;披揽直探星宿,挹之不尽古今涵。”三幅楹联皆为乾隆帝御书。</p> <p>  文源阁南向而立,阁前有一水池,池中矗立有一名为"玲峰"的巨石,高逾五米,号称为圆明园中最大的花石,玲峰石上雕有乾隆帝御制的文源阁诗,水池南还有众多怪石嶙峋的假山。阁东侧建有碑亭,碑上刻乾隆帝御制的文源阁记。</p> <p>  文源阁的建筑构造和风格是仿浙江"天一阁",与现存的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阁无太大差别。现存的三阁均为正宇,上下六楹,各通为一间,外观为水磨丝缝砖墙,深绿廊柱,歇山式屋顶,上覆黑琉璃瓦,檐头镶以绿琉璃瓦边。内部构造上采取明三层暗三层的"偷工造"法,即利用上层楼板之下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一夹层,全阁上中下三层都用来放置书籍。阁内雕梁画栋,楹柱间俱绘以书卷,配以各式书橱架,以陈列书籍。文源阁现已不存,仅余阁基,其上青砖仍较为规整,阁前曲池已干涸,玲峰断为两截,坍塌于蔓草之中。乾隆帝的御碑现存放于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内,文字仅存一半。</p> <p>圆明园文渊阁复原图</p> <p>  《四库全书》收录了自上古流传至清的作品全辑,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共收书3578种,79337卷,约97700万字。该书因卷帙浩繁,未曾刊行,仅有手抄本。书成之后,乾隆帝命人先抄四部,建阁贮之,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包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和沈阳故宫文溯阁。其后又再缮写三部,分贮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通称"南三阁"。</p> <p>北京故宫文渊阁及内景</p> <p>  文源阁收藏的四库全书均用浙江上等开化榜纸缮写,共36000册。分储经部20架、史部33架、子部22架、集部28架。书册封皮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各依春夏秋冬四色装潢的办法,即"经部用青色绢、史部用赤色绢、子部用月白色绢、集部用灰黑色绢,以色分部。装帧为软绢包背装,束以绸带,并以楠木作匣。据清宫档案记载,在文源阁四库全书每册的首页钤有"文源阁宝"和"古稀天子"印,末页钤有"圆明园宝"和"信天主人"印。</p> <p>  在近代诸多作品中典述文源阁四库全书时,大多称全书毁于1860年的那场大火。然而根据现存的一些古籍残本表明文源阁版四库全书并非全部毁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就藏有四库全书残本,台湾中央图书馆藏精抄卷子本《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赫然就钤有"文源阁宝"朱文方印。日本东洋文库藏《草庐集》十卷,全书九册,册首扉页签条为"详校官郎中臣徐大榕",无覆核官。册尾签条为"总校官庶吉士臣仓圣脉"。每册首页钤"古稀天子"(天头)、"文源阁宝"(栏框)印,末页钤"信天主人"(天头)、"圆明园宝"(栏框)印。东洋文库还藏1册南巡盛典卷二十至二十二,亦属文源阁本。册首页铃"古稀天子"(天头)、"文源阁宝"(栏框)印,末页钤"信天主人"(天头)、"圆明园宝"(栏框)印,书皮尚存泥水污染痕迹,应是圆明园文源阁焚烬散落之物。此册原为东京藏书家和田麟四郎收藏,有"云村文库"印记。</p> <p>圆明园文源阁玲峰石</p> <p>  在水木明瑟殿旁原立有一块太湖石,石上刻有乾隆九年御制词“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一首。</p><p> 此石至今保存完好,在圆明园被毁七十多年后被移到颐和园,至今仍矗立在颐和园仁寿殿前。</p> <p>  (二十三)濂溪乐处</p><p> 本景位于圆明园北面,汇芳书院之东南。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是圆明园较大的园中之园。</p><p> 本园中心是一个被湖面和小溪所围绕的大岛,岛略偏西北,东南水面较广,湖四周被山环绕团团围住,山水连成一片。</p><p> 本景正殿九楹,后为云香清胜,东为香雪廊、云霞舒卷,南为汇万总春之庙。</p><p><br></p> <p>  《濂溪乐处》</p><p> 苑中菡萏甚多,此处特盛。小殿数楹,流水周环于其下。每月凉暑夕,风爽秋初,净绿纷红,动香不已。想西湖十里,野水苍茫,无此端严清丽也。左右前后皆君子,洵可永日。</p> <p>  水轩俯澄泓,天光涵数顷。烂漫六月春,摇曳玻璃影。</p><p> 香风湖面来,炎夏方秋冷。时披濂溪书,乐处惟自省。</p><p> 君子斯我师,何须求玉井!</p> <p>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毁圆明园,但濂溪乐处景区的“慎修思永”及“知过堂”两殿逃过一劫并没有被毁,光绪年间还曾进行了少量修补,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慎修思永”及“知过堂”两殿才彻底毁于战乱。</p> <p>  (二十四)多稼如云</p><p> 多稼如云位于圆明园北面,在汇芳书院东北面,在鱼跃鸢飞之西。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周围为稻田。</p><p> 本景建于雍正年间,初名观稼轩。这里种有大量荷花,乾隆皇帝曾多次与其母崇庆皇太后在此进膳,观赏荷花;有时还率文武大臣与皇子、皇孙来此观赏荷花,并留有多首诗句。嘉庆皇帝在刚刚登基时,曾被赐居在此。嘉庆皇帝也十分喜欢这里,曾留有“十亩池塘万柄莲”的诗句。</p><p> 多稼如云景区分南北两部分,南面是荷花池,北面为一组两进院落,前殿三间,外檐悬乾隆御书“芰荷香”,此处是欣赏荷花最佳之处;后殿为正殿五间,坐北朝南,外檐悬挂乾隆御书“多稼如云”铜字匾,殿内还设有宝座,此殿是帝后欣赏荷花时休息的场所。</p> <p>  《多稼如云》</p><p> 坡有桃,沼有莲,月地花天,虹梁云栋,巍若仙居矣。隔垣一方,鳞塍参差,野风习习,袯襫蓑笠往来,又田家风味也。盖古有弄田,用知稼穑之候云。</p> <p>  稼穑艰难尚克知,黍高稻下入畴谘。</p><p> 弄田常有仓箱庆,四海如兹念在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