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p><p><br></p><p>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在冯玉祥主导下,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旧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馆址几经变更,1961年迁至郑州,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p><p>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贵文物几经辗转最终被珍藏在台湾历史博物馆。</p><p>2015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闭馆,对主展馆实施维修,2020年9月24日起,河南博物院主展馆重新对外试开放。</p><p><br></p><p>我们很幸运,在其重新对外试开放后两个月的11月25日就得以前往参观了,大部分其镇院之宝都在展出之中,让观众观赏。</p> <p>河南博物院将其镇院之宝编纂成书,方便读者查阅。</p> <p>书中对镇院之宝的描述。</p> <p>书中对镇院之宝的描述。</p> <p>书中对镇院之宝的描述。</p> <p>贾湖骨笛 年代距今9000-7500年之间。</p><p>河南博物院编纂的《镇院之宝》这样介绍贾湖骨笛:</p><p>这是一支来自远古的笛子,它出土于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鹤类禽鸟的尺骨制成,可以演奏出近七声音阶的乐曲,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是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p> <p>千年余韵-贾湖骨笛</p> <p>贾湖古笛简介</p> <p>贾湖遗址M282发掘现场照片</p> <p>贾湖骨笛的分期,最早的距今已有9000年-8500年。</p> <p>贾湖骨笛的分期</p> <p>骨笛的材料与工艺</p> <p>乐音证源:</p><p>贾湖骨笛的出土,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音乐的起源及早期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推向了9000年前。</p> <p>贾湖骨笛测音</p> <p>骨笛家族</p> <p>两支不同的骨笛</p> <p>玉柄铁剑 西周(公元前1047年-前771年)</p><p>河南博物院编纂的《镇院之宝》这样介绍玉柄铁剑:这是一柄典型的短剑,学术名称是“玉柄铜芯铁剑”,简称“玉柄铁剑”,被誉为“中华第一剑”,准确地说,应当称为“中华第一铁剑”。</p> <p>玉柄铁剑</p> <p>战神化身-妇好鸮尊(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年-1046年),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p><p>河南博物院编纂的《镇院之宝》这样介绍妇好鸮尊:学界认定,妇好鸮尊的年代属于殷墟青铜器二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鸟形铜尊。作器者把丰富的想象力与合理的夸张相结合,巧妙地以动物为题材,塑造成实用礼器,既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有艺术的概括处理。鸮尊生动的造型配以繁缛的纹饰,使整体器物更为威严狞厉,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是罕见的艺术品。</p> <p>不同角度观鸮尊及妇好鸮尊的简介。简介说:器物为完美的鸮鸟形象,圆雕造型健硕有力,细部刻画纤毫毕现,利用两足与尾翅形成三点平衡,既呈现出工艺上的美观效果,又达到其作为酒器的实用功能。器身的龙、凤单独铸造,与器身接合而成,整体用范达到10多块,体现了商代青铜仿生铜器的高超工艺。</p> <p>青铜绝唱-莲鹤方壶 春秋。1923年,河南新郑县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p><p>河南博物院编纂的《镇院之宝》这样介绍莲鹤方壶:商周时代,壶是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古人以此器祭神祀祖,飨宴宾客。作为青铜时代极具生命力的一种铜器类别,铜壶的器形不断变化和发展,而莲鹤方壶则是青铜时代承上启下的绝代珍品,也是河南博物院前身河南省博物馆最早的藏品之一。</p> <p>莲鹤方壶(局部)及简介,简介说:</p><p>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以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p> <p>不同角度观赏</p> <p>不同角度观赏</p> <p>鹤与《诗经》。</p> <p>似展翅欲飞,又似引颈长鸣</p> <p>河南博物院也选《莲鹤方壶》的图案作为其《镇院之宝》一书的封面图案。</p> <p>武则天金简 唐久视元年(700年),1982年登封县嵩山峻极峰北侧发现。</p><p>河南博物院编纂的《镇院之宝》这样介绍“武则天金简”:这不仅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金简,更是迄今发现的武则天所遗留的唯一一件与她本人有关的可移动文物。它对研究唐代历史、武则天的政治思想、武则天时期的书法、古代投简制度、古代封禅制度都有重要价值。</p> <p>右侧是金简的背面。</p> <p>武则天金筒简介:</p><p>金简重223.5克,用90%纯度的黄金制成,上刻双钩铭文63字,意为:武则天虔诚信奉道教真理,渴望长生不老,故特派小使臣胡超到嵩岳天门投递金简一通,乞求三官九府免除其罪名。金简上有五个武则天自造的新字体,分别是:圀(国)、曌、日、月、臣。该金简是研究武则天晚年思想行为的珍贵实物资料。</p> <p>敦煌前之敦煌-四神云气图壁画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永城市保安山梁共王陵出土。</p><p><br></p> <p>壁画的揭取与保护的现场照片。</p><p>河南博物院编纂的《镇院之宝》这样介绍四神云气图:整幅壁画摹绘的是一幅光怪陆离、虚幻奇异的神奇画卷,龙、虎、朱雀、怪兽等神禽异兽及神仙、灵芝、异花、云气等构成了汉代人们想象中的死后世界画像。飞动苍劲的线条和夸张腾跃的动物造型完善结合,使我们不禁惊讶于古代匠师们的娴熟技艺。此壁画尺寸宏大、文化内涵丰富、绘画艺术高超,为汉代壁画中罕见;同时它又是我国现有年代最早、规模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两汉墓室壁画。</p> <p>四神云气图壁画(局部)及简介,简介说:</p><p>壁画长5.5米、宽3.35米,位于永城市保安山梁共王陵墓室顶部。画面主体为一矫飞动的苍龙,四周携朱雀、白虎与似鱼的怪兽,构成四神云气图。画面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且保存最完好的壁画。</p> <p>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北宋(960-1127年),1987年宝丰县清凉寺出土。</p><p>河南博物院编纂的《镇院之宝》这样介绍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p><p>特别是专门为宫廷烧制的汝窑青瓷器,釉色明而不艳,柔而不暗,如春水般柔静典雅,色泽青翠,釉汁莹润若堆脂,在陶瓷界有“似玉非玉”之美誉。前人在评论汝窑釉色时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说。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口小底大,器身轮廓呈流畅“S”形曲线,釉面光亮,釉层下配以若隐若现的莲花图案,为汝窑传世品中所未见。</p> <p>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的简介</p> <p>另外两件镇院之宝:“杜岭方鼎”和“云纹铜禁”未见展出,不知道是未有展出,还是我匆忙之间走了宝。</p><p><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工夫不负有心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2021年5月27日到郑州博物馆参观“黄河珍宝展”,及再到河南博物院参观,终于见到了杜岭方鼎(参展)和云纹铜禁这两件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6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M2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失腊法铸件。</p> <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6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M2出土。</p> <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 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商城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是中国商代中期的青铜器,也是郑州作为王者之都的重要证明,共出土两件,另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b>不过,河南博物院展出的文物,特别是青铜器、汉代画像砖、宋代名窑瓷器、书法、伎乐俑……等众多的展品,令人大开眼界,给人以惊喜的感觉。</b></p> <p>宅兹中国</p> <p>西周诸国分布图</p> <p>“宅兹中国”中的中国,指的是今天洛阳一带</p> <p>兽面乳钉铜方鼎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74年郑州市张寨南街窖藏出土。</p> <p>跽坐人铜灯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1973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p> <p>跽坐人铜灯(局部)</p> <p>跽坐人铜灯铭文</p> <p>跽坐人铜灯图案及简介</p> <p>错金嵌松石铜带钓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975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p> <p>左:鹅首曲颈铜壶 西汉(公元前1046年-公元25年)2020年三门峡市出土。</p><p>右:鹅首曲颈铜壶内液体。</p><p>经检测,液体是供外用止血消炎。</p> <p>介绍瓶内液体检测结果</p> <p>上:刻纹铜鉴残片(水器)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辉县市出土。</p><p>下:刻文铜匜(yi)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辉县市出土。</p> <p>下图:“天子驾六”车马坑</p> <p>宋代,汝窑为魁</p> <p>汝窑瓷器</p> <p>禹城均台窑-窑变无双</p> <p>均窑天篮釉荷叶花口瓷瓶</p> <p>均窑产品</p> <p>放大镜下的陶瓷纹路和结构</p> <p>巩义黄冶窟和唐三彩</p> <p>三彩荷叶童子枕 宋(960-1279年)上蔡县城关出土</p> <p>左下:黄釉扁壶 北齐武平六年(575年)1971年安阳市范梓墓出土。</p><p>右下:白釉仿皮囊瓷壶 唐代(618-907年) 征集。</p> <p>李斯与统一文字</p><p>李斯之:《峄山刻石》下左;《泰山刻石》下右。</p> <p>熹平石经 东汉熹平四年(175年)洛阳市出土。</p><p>为统一儒家经典,熹平四年,汉灵帝命蔡邕写定儒家经本,刻石46块,立于太学讲堂前。这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史称“熹平石经”。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董卓之乱,石经被毁。</p> <p>正始石经 曹魏正始年间(240-248年)洛阳市出土。</p><p>曹魏帝黄初五年(224年)复立太学于洛阳,正始三年(242年)又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写经刻石28通,立于太学讲堂西,史称“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石经刻有《尚书》《春秋》两部经书,后经辗转迁移,多已阙失不存。</p> <p>开封府题名记碑(拓片)北宋(960年-1127年)开封市出土。</p><p>该碑原立于北宋开封府衙署内,碑文记载了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到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共183名开封知府的姓名、官职、上任年月等。包拯、欧阳修、范仲淹、寇准、蔡襄、苏颂等重臣名士均列其中。</p> <p>王铎手书“仙崿”(拓片)明崇祯十七(1644年)现存浚县大伾山龙洞南崖壁上。</p> <p>王铎书诗作六首手卷</p> <p>王铎草书诗作六首手卷 清顺治四年(1647年)征集</p><p>王铎时年56岁,均为行草书体。</p> <p>王铎行书《望白雁潭作》诗轴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征集。</p> <p>辟雍碑(拓片)西晋咸宁四年(278年)</p><p>原碑存偃师市西南大郊村汉太学遗址。</p> <p>袁安碑 东汉永元四年(94年)1961年偃师县扒头村征集。</p><p>该碑书体宽博,介于小篆和隶书之间,继承秦篆而有所发展,字体结构通婉流畅,圆劲遒美,是汉篆刻石中的佳作。</p><p><br></p> <p>元结墓碑(拓片)唐大历七年(772年)</p><p>原碑存平顶山鲁山县孔庙</p><p>该碑碑文楷书,四面环刻,42行,行33/35字,由颜真卿撰文并书丹,全篇气势贯通,书法浑厚雄健,饱含对元结的敬慕与哀悼之情。</p><p>颜直卿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p><p>元结(719-772年),为后魏皇族后裔,碑文记载了元结的家世、生平、及在“安史之乱”中的政绩与战功。</p> <p>元结墓碑(拓片)(局部)。</p> <p>元结墓碑(拓片)(局部)。</p> <p>元结墓碑简介。</p> <p>元苌(Chang)墓志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p><p>2003年济源县元苌墓出土</p> <p>元乂(yi)墓志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p><p>1925年洛阳市向阳村出土</p> <p>元乂(yi)墓志简介</p> <p>元怀墓志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1925年孟津县元怀墓出土。</p> <p>元怀墓志</p> <p>元怀墓志简介</p> <p>升仙太子碑(拓片)唐圣历二年(699年)原碑存偃师市府店镇缑山。</p><p>碑额飞白书“升仙太子之碑”,碑阳书体为行草相间,2170余字,武则天御书,碑阴为武则天《游仙篇》及诸臣题名等。该碑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升仙太子碑(局部)及简介。</p> <p>《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碑(拓片)</p><p>石淙河为颍水支流,位于登封市大冶镇西南,武则天所建的三阳宫即在附近,是其休闲避暑之地,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率群臣在此宴会赋诗,称为“石淙会饮”,并将所赋之诗镌刻在石淙河的大崖石上,此崖称“摩崖诗碑”。正中为武则天所作《夏日游石淙》诗。此碑由薛曜奉敕书丹,尽显骨峰瘦劲的笔力。</p> <p>张庭珪墓志(拓片)唐天十年(751年)1977年伊川县出土。</p><p><br></p> <p>崔祐甫墓志(拓片)唐建中元年(780年)洛阳市出土。</p><p>崔祐甫,历完唐代宗、德宗两朝,德宗时位至宰相。此志由邵说撰文,李阳冰篆盖,徐珙书丹,皆为唐代名家。徐珙为唐隶书大家,其书以楷入隶,波磔秀美、遒劲端慎。</p> <p>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感应之颂碑 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p><p>该碑现存登封市嵩阳书院。碑文由裴迥篆额,李林甫撰文,徐浩书八分隶,书法刚柔适度,笔力遒劲,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p> <p>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感应之颂碑(局部)</p> <p>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感应之颂碑(局部)</p> <p>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感应之颂碑(局部)</p> <p>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感应之颂碑(局部)</p> <p>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感应之颂碑,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首五层雕石组成,通高902、宽204、厚105厘米。</p><p>内容记述了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p> <p>刘根造像碑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偃师市出土。</p> <p>刘根造像碑(局部)</p> <p>刘根造像碑(局部)</p> <p>刘根造像碑(局部)</p> <p>袁安碑 东汉永元四年(92年) 1961年偃师县扒头村征集。</p><p>袁安,东汉末年豪強袁绍四世祖,《后汉书》有传,东汉和帝年间官至司徒。</p><p>该碑书体宽博,介于小篆和隶书之间,继承了秦篆而有所发展,字体结构通婉流畅,圆劲遒美,是汉篆刻石中的佳作。</p> <p>甘陵相碑 东汉(25-220年)1922年洛阳市城北张羊村北陵出土。</p><p>该碑书体力为隶书,精劲典雅,隶法姿肆,已开魏碑风气。</p> <p>甘陵相碑(局部)</p> <p>甘陵相碑简介</p> <p>徐美人墓志 西晋元康九年(299年)</p><p>洛阳市出土。</p> <p>徐美人墓志简介</p> <p>受禅表碑(拓片)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原碑存临颍县繁城镇汉献帝庙。</p><p>碑高3.22米。碑文隶书,内容记载魏王曹丕受汉献帝之禅让,立为魏国皇帝的史实。刘禹锡《嘉话》云:“《受禅表》乃王朗文、梁鹄书、钟繇(yao)镌字,谓之三绝。”</p> <p>受禅表碑(拓片)(局部)</p> <p>受禅表碑(拓片)(局部)</p> <p>受禅表碑简介</p> <p>大观圣作之碑(拓片)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新乡市出土。</p><p>此碑碑文为宋徽宗赵佶所书,蔡京题额,书法博士李时雍摹勒上石。</p> <p>大观圣作之碑(拓片)(局部)</p> <p>二体石经《周礼》(拓片)北宋(960-1127年)开封市出土。</p><p>因为书体为篆、楷双行并列,故称“二体石经”。始刻于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竣工于嘉祐六年(1061年),故又称“嘉祐石经”。</p><p>刻成后立于东京太学,是供太学生学习儒家经典的范本。</p><p><br></p> <p>二体石经《周礼》简介</p> <p>上:白玉舞人佩 西汉(公元前1046年-公元25年)永城市僖山汉墓出土,</p><p>下:玉虎形跽坐人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p> <p>汉代白虎星画像砖 东汉(25-220年)</p><p>南阳市出土</p> <p>汉代画像砖</p><p>二桃杀三士画像石 东汉(25-220年)</p><p>南阳市出土</p> <p>汉代画像砖</p><p>角扺画像石 东汉(25-220年)</p><p>南阳市出土</p> <p>邓州南朝画像砖</p> <p>邓州南朝画像砖</p> <p>彩绘陶坐姿伎乐女俑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1959年安阳市张盛墓出土</p> <p>下:倒立俑 汉代、西汉(公元前1046年-公元25年)</p> <p>上:彩绘长袖舞俑 西汉(公元前1046年-公元25年)</p> <p>舞队(又称“社火”)雕砖俑 元代(1271-1368年)1973年焦作市西冯封村出土。</p><p><br></p><p>其表现的是元代民间杂剧和舞队表演的情况。</p> <p>杂剧人物雕砖 北宋(960-1127年)1990年温县西关出土。</p> <p>装修后重新试开放的河南博物院给了我们惊喜👍,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各庄都有高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