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文化和旅游部的挂牌与职责整合,终将与“诗和远方走在了一起”。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文旅巧妙的结合,不仅是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有力推进,更是对精神文明建设与有效拉动经济发展的潜在促进。聚焦文化自信,着眼文旅融合大发展,针对我省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及异彩纷呈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通过对“游山西读历史”三年行动计划的大概浏览,结合自己对文旅事业的初步了解,我有以下几点感悟:</p> <p> 一、推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p><p>文旅的发展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同时,同我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道,去探索巩固脱贫战果与振兴乡村的有效方略与开拓方向。我省有部分贫困山区,有其独特的地势特色,虽说已经脱贫摘帽了,为进一步的稳住脱贫的战果,可以试图根据地方优势开发打造乡村旅游路线,将乡村农耕文化融入旅游体验项目,将旅游带动绿色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将沉睡的乡土文化资源再次唤醒。结合乡土民风、文化演艺、农业采摘,让乡村文化重归诗意田园、风土人情,让观光旅游者在独具魅力的旅游中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p><p> 二、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中华文明。</p><p>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山西是最有家底的省份,在中国文明的发达次序和生成链条中处于顶端,独特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民俗、面食、手工艺等,如地方性正月十五的大秧歌、灯盏;清明节的面塑、端午节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剪纸等等,再如我省的晋剧,全国性的书法、绘画、珠算、二十四节气等等,这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独有的中华文化风格,将非遗文化带入旅游景点,对青少年进行耳濡目染的讲述与身临其境的体验,不仅是对文化自信的坚定,更是对一个文明古国的深刻认识,让游客通过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p><p> 三、领略人文情怀,挖掘古典文学。</p><p> 如果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能给旅游景点披上神秘的面纱,那么作为中华国粹的唐诗宋词、古典文学必将会为景点带来另一番品味。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只有亲身经历、身临其境,才有切身体会。乡下做客,才能领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热情;驻足山中,才能感受“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奥秘;跋山涉水,才能体会到“万里红涛天下奇,飞珠溅玉吼千狮”的气魄。将古典文学与历史名城相融合,将唐诗宋词带入景点,将人物事迹以演绎的形式重温历史画面,在景区不管是以授课还是以演绎的形式对游客进行免费的讲解,还是以纪念品的形式对文字进行刻印,都将是对文化与景点的有效融合,让文化留得住游客,让游客带得走文化。</p><p> 四、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文旅事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方向。弘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创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引导宣传当下治国理政新理念等等,无疑不是文旅事业的又一光荣使命。依托地域性人物与历史事迹为载体,在千篇一律中突出特色,对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人物事迹进行广泛的传播与呈现,对我党党的建设以主题公园的形式进行专业打造,让广大党员干部时刻自我反省、自我剖析,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p><p> 五、打造绿水青山,共建生态文明加快文化旅游发展步伐,实现生态文明绿色崛起。积极完善旅游推广机制,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营销模式,加强自然森林和河域景区开发力度,加快制定和依法保障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到商、养、学、闲、情、奇的方向拓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的主阵地。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将课堂与日常生活引入景点,这将是研学旅行的研究发展方向,已成为了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将有效地增进青少年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自我实践的能力。</p> <p> 文化旅游说到底是一门幸福产业,消费者是最终的评判者。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秉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理念,从浅层相加转向深度相融,让旅游强国的大文章有诗意,更有温度;有远方,更有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