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土地制度说“某戈庄”村名的由来

思修学德

<h3>从古代土地制度说“某戈庄”村名的由来<br><br>刘典鳌<br><br> <br><br> 崂山有个王哥庄,因山水秀美而闻名。即墨有个周戈庄,每年春天的祭海节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这两个名字都是北方地区常见的村名,由“姓氏+戈庄”构成。村名中的“戈”有“哥,各,格,个”多种写法。<br><br> 看这些村庄的介绍时,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何解释“戈庄”的意思。第二个是很多村子现在居住的人姓氏和村名中的姓氏不一致:王哥庄没有姓王的,周戈庄没有姓周的。<br><br> 我们先来看几个村庄的介绍:<br><br> 王哥庄:宋氏兄弟为躲避战乱迁入此地后,弟弟又移居他处,因想念大哥,回来探望,故名“望哥庄”,后来演化成“王哥庄”。<br><br> 丁戈庄:属温泉街道。据传,此村系丁姓所立,故称丁戈庄。据《刘氏族谱》载:明弘治时(1488—1505年),刘姓由云南迁来,因村周围有几个山顶而取名为顶哥庄,后演变为丁哥庄、丁戈庄,村有8姓氏,刘、李、潘、张、姜、渊、沙、孙。<br><br> 陆戈庄:明洪武时,宋氏自云南移居陆戈庄。传西汉初年,齐王田横率兵退守海岛时,曾路过此地,后世在此地立村,称路过庄。演变为陆戈庄。或云,此村原系吕姓所建,称吕戈庄,迄今村人口头上还自称吕戈庄。后演变为陆戈庄。<br><br> 蒋戈庄:明洪武时,蒋氏兄弟二人迁来此地,分立东西两村,称东蒋哥庄、西蒋哥庄。不久,于姓迁居东蒋哥庄。王姓、张姓迁居西蒋哥庄,后两村已无蒋姓,村名仍沿用。后演变为东蒋戈庄、西蒋戈庄。<br><br> 乔哥庄:明永乐二年,侯姓从河南,吕姓、王姓、萧姓从云南,相继迁来此地。因村中沟上有桥一座,成桥哥庄,演变为乔哥庄<br><br> 很多村名的形成有历史演变的规律和约定俗成的规则,相同的村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不同的解释?这些对“哥”的解释或者望文生义,或者牵强附会,各执一说,总不能让人信服。<br><br> 要弄明白这些村名的真正意义和来历,还要从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起。<br><br> 一、“庄”是私有的田地<br><br> 唐代采用授田制,规定男子年满18岁授田100亩。其中80亩是口粮田,人死后要归还官府;20亩是永业田,不用归还,可以继承,可以买卖。王侯到各级官吏,朝廷分别给予100顷到60亩不等的永业田,免除课役,子孙世袭。<br><br> 这些用于农业生产的私有田地——永业田,在当时称为“庄田”或“庄”。<br><br> 我们翻看一下唐宋时期的笔记小说,敦煌文献,唐宋史书,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下面是几个例子。<br><br> 《太平广记》:叶县人梁仲朋,家在汝州西郭之街南。渠西有小庄,常朝往夕归。<br><br> 宋代《北梦琐言》:不肖子弟有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谓鬻庄而食也。<br><br> 《旧唐书》记元稹作监察御史“劾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厉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奴婢二十七人”。这件事到了《白氏长庆集中》记为“涂山甫等八十八户,庄宅共一百一十一所、奴婢二十七人”。“田”字换成“庄”字,说明二字同义。<br><br> 唐代大历四年(769年)诏书:如数处有庄田,亦每处纳税。<br><br> 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十二月诏书:今准臣僚奏,欲诸命官所置庄田,定以三十顷为限。<br><br> 二、由庄发展为村<br><br> 唐代的永业田因为数量比较大,在分配时一般都比较分散。很多人并不自己耕种。六品以上的官员庄田不在本乡,而是在地广人稀的“宽乡”,有时甚至并不在一个省内。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要从陕西的雍州遣家仆跑到河南的郑州,去征收庄租。这样就只能租给佃户耕种。到了宋朝,“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已成常事。元代末年经过战乱,人口减少,大量土地荒芜。明代建立后,一方面设立官庄、军屯,招募流民耕种,一方面把大量的田地赐给王公官吏,由他们自行“募人佃种”。<br><br> 这些佃户称为“庄客”、“庄户”,他们长年在这些田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繁衍人口,修建房屋,逐渐形成了新的村落。<br><br> 有一些官员在自己的庄田上建起别墅,做为退休后长住或假日休闲之处。这种房子相对于原先的宅弟,称为别业,因为建在自己的庄田中,这片土地和别墅仍称为“庄”。<br><br>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辋川别业,也叫辋川庄。《游城南韩氏庄》、《初到陆浑山庄》、《题刘偃庄》、《送王建秘书往渭南庄》,这类题目在《全唐诗》中很常见。这里的“庄”一定不要解释成村庄,发展成村庄是以后的事。<br><br>崂山北宅街道的周哥庄村,原来就是即墨周如砥的一所庄园,是周氏及其文友们游山歇脚、吟诗作画的休闲之处。招来看守庄园、种地的佃农们,世代相守,遂成村落。<br><br> 三、用田地的拥有者命名<br><br> 在《太平广记》中提到“庄”,一般用“某处有某人庄”来加以确定。这也不奇怪,因为土地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个人财产,标明位置和主人,便于区分。现在人们提到农田时,仍然是这样的说法。哪块地?山南老王的地。老李河北岸的地。老张的地。<br><br> 这些“庄”的名字有些是用方位命名,如李泌的颍阳庄、崔昌的东京庄。大多是用主人的姓氏命名,如缑氏庄、崔庄、韩珣庄,郑家庄。<br><br> 《宋史》中提到的宠家庄、丁家庄、焦家庄,已经是村落的规模了,村名也形成了“姓氏+家庄”的固定格式。<br><br> 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形成村落以后村庄的名字是沿袭了原来的庄田主人的名字。即当时的土地是谁的,就用谁的姓氏,虽然这些土地的主人并不在这里居住,或者早已经不知所踪。<br><br> 耕种的佃户和主人姓氏常常并不一致,形成村落以后,很多村名中的姓氏和居住者的姓氏也就不一致。因为在当时他们只是佃户,并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br><br> 四、“家”变成“戈”<br><br> 民国版《莱阳县志》在“区制”一节中,列出了全县村名,“某格庄”“某家庄”,是十分常见的村名。<br><br> “萧格庄”下面注小字:续志作萧家庄。<br><br> “迎格庄”下注小字:本名任家庄,亦作迎甲庄。<br><br> “夏格庄”下注小字:初志作夏家庄。<br><br> “南由格庄”下注小字:续志作由家庄。<br><br> 万历版《即墨县志》在“仓铺”一节中记载:<br><br> “总铺,旧在西门外,今易为民地,迁县治大门西。东北抵莱阳,曰侯家庄十里,曰眼前二十里,曰段宝庄三十里,曰柘家庄四十里。”<br><br> “西北抵平度,曰李村十里,曰周家庄二十里,曰长直三十里,曰段泊栏四十里,曰泉庄五十里,曰刘家庄六十里,曰高家庄七十里。”<br><br> 我们对照现在的地图,把这几个村庄分别标出。去莱阳路线依次是:朱家后戈庄,演泉村,段埠庄,柘家庄。去平度的路线依次是:小李村,周戈庄,长直,段泊岚,薛家泉庄,刘家庄,高戈庄(在平度市仁兆镇)。<br><br>这里侯家庄对应后戈庄,周家庄对应周戈庄,高家庄对应高戈庄,“戈”就是“家”。<br><br> 朱家后戈庄村庄介绍说:明万历六年,朱、江两姓相继迁来,后因朱姓繁衍旺盛,故改村名为朱家侯哥庄,简称朱家后戈庄村。<br><br> 王家后戈庄村庄介绍说:明洪武年间改称何侯庄、侯家庄,后演变为侯戈庄。明永乐年间侯何两姓逐渐外迁,王姓不断增多,故改名王家后戈庄村。虽然对村名来历的介绍并不正确,但是都明确一点:后戈庄是由侯家庄演变而来。<br><br> “家”为什么会变成“戈”呢?<br><br> 在村名“某ge庄”中,ge分别被写成了“哥、戈、格、各、个”多种形式,这就提示我们,不能从这些字的本义来解释。不能认为“哥”就和哥哥有关,“戈”就和兵器有关。<br><br> 应该抓住他们的共同点——语音,从语音上来探讨这些字共同的来源。这就是郑玄提出的“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br><br>  在《大宋重修广韵》中,“家”属麻韵,在声母上和“戈”“哥”同属“见”母,声母都是g。“家”古牙切,拟音为/kra/。<br><br> 也就是说,“家”在宋时读ga。由ga变为ge是受后面“庄”的声母zh影响,舌头向zh的发音部位靠拢,舌位抬高,气流弱化所致。与“家”同韵的“遮”“车”,到明代已经和“家”不在同一韵了。它们在普通话中韵母变成e,也是受声母的影响。<br><br> 这种古音在即墨话中仍有残留:伤口出血形成的血痂,在即墨话称为血ga渣。<br><br> “家”的发音,现在仍在演变,由jia弱化成ji。北安街道姜吉庄村在清代嘉庆时,江姓在此拥有庄田,解、许姓等居此佃种,称江家庄。后演变为姜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姜吉庄。<br><br>现在我们可以做几个简单的结论:<br><br> “庄”是隋唐时对私有土地(有的土地上还有建筑物)的称呼,一般用土地主人的姓氏来命名,唐诗和唐代笔记中的“庄”不能解释成现代意义上的“村庄”。“庄”很多是招募佃户耕种,佃户在此建屋居住,主人常常并不住在这里,形成村落后,沿用原名,致使村名中的姓氏和居住人的姓氏并不一致。<br><br> “家”在唐宋时期读音类似于普通话的“戈”,变为今音是在明代以后。“某戈庄”形成村落的时间一般会比“某家庄”早。<br><br>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几个和“庄”有关的村名。<br><br> 古代也有国有土地,宋代时就设有官吏来管理国有土地,“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会”。经常“募民就耕,以广官庄”,“以贼徒田舍及逃田充官庄”。宋代宰相梁克家认为:户部卖营田,税入甚微,不如置官庄,岁可得五十万斛。第二年就在黄冈、麻城立官庄二十二所。<br><br> 明代因为人口减少,有大量土地闲置,官吏设置了“官庄”,招募流民耕种。《清光绪费县志》和费县《明代仁厚官庄碑文》记载,明代万历年间,费县知县杨果在全县“建官庄四百六十处,招来流亡八千八百五十余户”,每庄置庄头、庄副各一名,进行管理。<br><br> 现在很多叫“官庄”“庄头”“庄子”的村名,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些村名后来再进一步用居住者或耕种者的姓氏区分,如:于家官庄,李家官庄,刘家庄子,孟家庄子。<br><br> 寺院也是大量土地的拥有者,由此形成一些和寺院有关的村名:大寺庄,寺格庄。北安街道有个和尚庄,就是因佃种寺院僧人的庄田而得名。<br><br> <br><br> <br><br> <br><br> (该文载于《即墨谱牒》2013年第1期(总第四期))</h3> 山东、河北地名中的某戈庄/某各庄/某格庄/某哥庄/某古庄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东北人说的某家庄。因为在中古汉语中,“家”的读音为“gia”,而在后来被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北京官话中,该字读音逐渐向“jia”音演化。而在其他地方,该字有着不同的演化规律。例如在广东演变为“ga”。而在河北、山东,则向“ge”或者“gu”演化,而被调查地名的官员往往不知该发音与北京话中的“家”同字,就只能根据北京话中与之同音的字记载村名,而被记为“某戈庄”。另外,山东还有某些地方“家”字的读音出现韵腹脱落的现象,向“ji”或者“gi”音演变,被记为“某记庄”。但无论哪一种发音,其正字都是“某家庄”。类似的古今读音不同而导致的异字现象还有:吾-我,屯-村,父-爸,母-妈等。 <h3>“各”“出”二字上为脚趾,杨各庄、张各庄的“各”本为“家”字<br><br>https://m.toutiaocdn.com/i6734019533977158157/?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611565155&use_new_style=1&req_id=2021012516591501015010508122000095&group_id=6734019533977158157</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