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甘大环游——莫高窟

青衣

<p>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有洞窟、壁画、泥质彩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p><p><br></p><p>莫高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上麦积山石窟统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 <p>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p><p><br></p><p>还有另一种说法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p> <p>来到大西北,莫高窟文化是一定要去了解的。一座座看似相同却截然不同的石窟,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丝绸之路沿线的要塞上,把古代艺术的辉煌表现得淋漓尽致。眼前看到的是精美壁画艺术,领略到的却是延传千年的佛教文化。</p> <p>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br></p><p>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p> <p>莫高窟分为南、北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期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p><p><br></p><p>北区有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p> <p>从早期石窟保留下来中心塔柱式这一外形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在多个洞窟外,现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也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p> <p>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p><p><br></p><p>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槃窟等。</p> <p>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都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等,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p><p><br></p><p>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p> <p>圣洁安详的菩萨,婀娜多姿的飞天,是敦煌壁画中人们最熟悉的形象。不过除了飞天神佛,壁画中还描绘了大量的世俗人物。他们或是供养人,或是故事画中的角色。饮宴出行、农耕狩猎,这些现实生活的描摹,也为壁画艺术增添了许多人情味和烟火气。</p> <p>敦煌,古时又叫沙洲,这个称呼很应景,它的确就像一叶被搁浅在茫茫沙海上的小小舟,等待被发现、被书写,等待被开启一次非比寻常的远航。</p><p><br></p><p>敦煌从古至今都名声在外,但它本质上仍然只是一小片被沙漠戈壁包围着的绿洲,没有丝毫向外拓展的纵深。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2500毫米,是中国最为干旱的地带之一。正是在这样的地方,敦煌,依托着径流量并不大的党河,走过了数千年薪火不灭的岁月。</p> <p>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p><p><br></p><p>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内地与中西亚之间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那时的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佛教石窟,也在敦煌生根、发芽。</p> <p>我带着犹如朝圣般的心情,参观了敦煌莫高窟壁画洞窟,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的佛影、飘舞的飞天……神秘庄严的气氛,令人屏声敛息。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中数量庞大、技艺精湛的壁画艺术。</p> <p>敦煌果真是一个永远能带给人们惊喜的艺术宝库。也许我们穷尽一生,也只能触及到十之一二,但这份历经千年的风韵,会永远在历史长河的星空中熠熠生辉。</p> <p>莫高窟,因位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它是世界上连续开凿时间最长、现存洞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石窟建筑群……至今,莫高窟已经存在了 1500 多年,它的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2415尊彩塑,都见证了历史河流的浩荡前行。</p> <p>莫高窟的美与震撼力,无可比拟,如季羡林所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再没有第二个。”莫高窟的存在,它承载了中国 1500 多年的历史变迁和艺术积淀,也见证了最初的东西方文化融合。</p> <p>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先生说:“没有可以永远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损毁……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我很感动!明知道留不住的东西,一代又一代的人却还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去挽留,这,才是真正的匠人!敬重!</p> <p>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这是一座看一眼少一眼的石窟宝藏。走进千年莫高,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一定会震撼到你的内心!</p> <p>佛教的清灯与商旅的孤寂在这沙漠绿洲中完美契合。叮当的斧凿声绵延千年。我们非佛教徒,却怀着虔诚心走进了莫高窟。</p> <p>仰望洞中壁画,线条粗犷如剑,色块泼洒如泥,那是北魏画工对生命的诠释;线条畅快柔美,色彩温暖自信,那是隋唐艺术家挥洒豪情;线条精细沉着,色调雅丽,宋代的理学也不远万里来到了这里……</p> <p>莫高窟,一个个洞穴如同骆驼脚印、商队行营,在1600多年历史进程,就这样深深凿印在了这片沙山上。佛,在这1600多年中,陪伴了多少生命前行。佛,在这1600多年中,又安慰了多少心灵的孤独。在丝绸之路茫茫黄沙中,佛如一灯盏、一个无怨无悔的伴侣,从清晨的驼铃声声一直到落暮的滚滚黄沙,不离不弃。</p><p><br></p><p>郑和,一个与敦煌相隔万里的名字,却与莫高窟的没落息息相关。西洋水路的畅通与便捷,逐渐替代了驼队的艰辛与漫长。莫高窟,从此佛灯隐落,逐渐暗淡。</p> <p>莫高窟,这是人类艺术的明珠,是一个容易抵达,而一票难求的目的地,不管看过多少关于莫高窟的展览、书籍,都没有亲自感受来的触动人心。千万年的时光,千万年的故事,就这样穿越时空在眼前。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背后,都是一个远古的记忆。七百多个洞窟,只窥五六,都足以让我惦记一生了。</p> <p>壁画栩栩如生,流畅的线条人物,让人看的如痴如醉。我看了这些被风化的壁画,真的有所感悟。虽然我不是行家。</p><p><br></p><p>炽热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的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吧!</p> <p>时光总是渐渐远去,走过的路,留下的足迹,抹不去的历史,无声无息的大漠,在风沙中孤独的诉说着……在我梦中已经浮现出无数次的美丽璧画,总算是圆梦了。</p> <p>莫高窟外,无边无际的大漠折射着骄阳刺眼的光芒。曾经繁盛的敦煌故城,如今也只有残垣断壁了,风沙掩埋了岁月,掩埋了古老的丝路,却无法湮灭这里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那凝聚着千年人类智慧的莫高窟,将会不断吸引后来者的想像、开拓与探寻,一代又一代。</p> <p>回来之后,我买了一本和敦煌有关的书籍,讲述的是一批学者长年保护、修复莫高窟的经历,看完之后不仅对莫高窟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更对这些学者老师敬佩不已!</p><p><br></p><p>由于每天有大量的游客出入,会不断输出二氧化碳,加上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正在缓慢退化。所以,莫高窟比大熊猫更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