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记忆:磕头

有朋自远方来

<p>人们对磕头应该是比较常见的,无论是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还是城市或乡村,可谓是妇孺皆知,老幼都懂。</p><p>这个被称为中华民族最高贵、最古老的传统礼仪,已经在神州大地上流传了几千年了。</p> <p>人们平时见到最多的磕头,可能就是在传统的新婚典礼上,新郎新娘的拜堂仪式。</p><p>一对新人,身着红色婚服,身披大红绸带,笑逐颜开。面对天地牌位,大红的双喜,面对高堂父母,伏下身去,匍匐在地,一拜三叩首。虔诚地拜天拜地,拜父拜母,最后夫妻对拜。接受亲人们的祝贺,在众人欢呼雀跃的祝福声中走过人生路上的重要一站。成婚大礼,洞房花烛。喜哉!乐哉!</p><p>拜天地,拜高堂,是对给于自己生命,并把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父母大人的拜谢,也是对养育自己的山川大地的敬畏和崇拜。</p> <p>时代在发展,民俗在进步,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p><p>现在,年轻人结婚的仪式,也更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不再局限于固有的传统模式。</p><p>以前大红的结婚礼服,早就换成了洁白的婚纱,或者旗袍。过去传统的磕头参拜,变成了如今文明的鞠躬致谢。</p><p>已经很难说的清,结婚典礼上,究竟是磕头好,还是鞠躬好。总之,只要两情相悦,相亲相爱。找对了另一半,白头到老就是最好!</p> <p>在咱们国家里,除了隆重热闹的婚礼上需要磕头外,还有一个仪式也是必须磕头的,那就是老年人的拜寿仪式。</p><p>人的岁数,一过六十岁就算老,一到七十岁就是古稀之年,过了八十岁就是大寿了。家里条件好的,子女孝顺的,一般都要给父母祝寿了。而祝寿仪式上,最重要的最关键的礼节,就是晚辈给上辈磕头。</p><p>当子女等晚辈们,整齐地在寿星面前站好,又一起跪下去的时候,那正是一个寿星最幸福的时刻。所有的劳累、辛苦和不易,在那一刻得都到了满足。后代们的孝心也在此刻得到了充分体现。</p><p>奉献给寿星老人的不只是,只有快乐、幸福和崇拜,还有孝心、虔诚和责任!</p> <p>磕头最多的时候,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p><p>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都早早的起床了。放完鞭炮,回到屋里,做好早饭。第一碗饭,敬祖先。在祖宗牌位前跪下身去,磕头拜年。然后,再磕头给父母拜年。</p><p>吃完早饭,就可以走出家门给长辈们拜年了。一个头接着一个头的磕下去,收获的是长辈们满满的祝福和他们灿烂的笑容。</p><p>那是一年之中最忙、最幸福的的时刻,串门最多,见的亲人也最多。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悠久传统,也是在春节盛大节日的集中体现。我们的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人的传递,生生不息,兴旺发达。最后即将迎来最伟大的民族复兴!</p> <p>还有磕头最多,也是最痛苦的时候,就是家中长辈去世,与亲人的生死离别。</p><p>当灵堂搭好,孝子们灵前致祭的时候,只要有亲朋来吊唁,就是不停地哭泣,不断地磕头致谢。</p><p>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嚎啕痛哭,一次次的磕头拜谢,那满眼的泪水和酸痛的膝盖,成了人生中最沉的伤痛。磕头既是对老人养育之恩的感念,也是对前来祭祀的亲朋们的感谢。</p><p>还有每逢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给先人上坟祭祀的时候,悲痛欲绝地跪祭祖辈及父母大人。只有跪在父母坟前,好像就能与亲人贴得更近一点,好像还希望能听到爹娘的叮咛。可惜可悲的是“您在坟里头,我在坟外头”…</p> <p>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必须磕头的时候还有拜谢救命恩人。救命之恩,胜似再生父母,哪有不磕头谢恩的?</p><p>仿佛除了磕头致谢,好像没有比此再心诚,再高贵的礼节了。</p><p>在朋友圈中,没有比“桃园三结义”更动人的故事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肝胆相照,侠胆义胆的异姓兄弟,感动和激励了多少代的中国人“义气冲天”。无数的情投意合的拜把子兄弟,一个头磕下去,从此结下了一生的生死情缘,留下了无数人间温暖的传奇故事。</p><p>磕下去的是膝盖,收获的是满满的情深似海,义薄云天。</p> <p>在当今的有识之士,纷纷举办各种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培训班,让无数的后代人接受传统礼仪培训。如何磕头,什么场合磕头,让后来人接受更多的古老礼仪,分享古老文明带给我们后代的无尚荣光。不只是让人学会磕头,而是懂得和了解礼仪后面那博大精深的悠久民族传统文化。</p> <p>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在讲究传统礼仪的中国历史上,自周朝开始的“周礼”闻名于天下,广播于海内外。“仁义礼智信”早已深入人心,以“德”服人更是人人皆知。</p><p><br></p> <p>说不尽的磕头话,道不尽的磕头情!</p><p>滚滚红尘里,茫茫人海中,我们都生活在凡尘里。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人,都知道“近君子,远小人”的为人之道。远离那些负能量的渣人,亲近和感谢那些珍惜和在乎自己的人。感恩相遇,感恩美好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