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贵州,怎说赏尽了世间的万水千山?(上)

随逸听涛

<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行千里路,阅百般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旅行是一种最好的读书、行路和阅人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旅行,不仅欣赏美景、丰富阅历、曾加见识、结交朋友,而且可以借景养心、借地怡情、借人鉴己。通过“三借”,不断地在审美、认知、修养、涵养和素养等方面提升自己,从而达到身心合一、愉悦自我的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吧,去旅行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去哪里旅行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去或者不去,美景就在那里,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你见或者不见,笑容仍在那里,不增不减;</p><p class="ql-block">你品或者不品,美酒还在那里,不多不少。</p><p class="ql-block">你拥她到怀里,或者让她住进你的心里。</p><p class="ql-block">默然,相守,痴爱,欢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贵州之美,向往已久,多年之前, </p><p class="ql-block">得以相见,来去匆忙,未识真容。</p><p class="ql-block">无以释怀,至今遗憾,多年之后, </p><p class="ql-block">欲再重逢,兴奋之情,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28日至11月9日的12天时间,有幸与梁老师带队的13位旅友一起云游了贵州的贵阳、遵义、黔东南和黔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深入贵州50多次游玩资深玩家梁老师的精心安排和带领下,我们一行深度领略了贵州的大美河山、丰富人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虚此行,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贵州兰海高速</p> <p>出发的头一天,朋友们在北平楼为我饯行。</p><p>第二天一大早,坐上了飞往贵阳的大飞机。</p><p>开启了新奇的贵州之行!</p><p><br></p><p><br></p><p>饯行 ,北平兄弟吃火锅 ;</p><p>飞去 ,贵州侗族听大歌。</p> <p>第一天</p><p><br></p><p>甲定洞葬内有大小棺木百余具,分上下两层。只有寨老、有名望的族人和有功之人才可入葬此洞。</p><p>因洞口有前后2个,利于通风,使灵柩能够完好保存。</p><p>每年清明时节,附近的苗族同胞便来此拜祭先祖。</p><p><br></p><p>据看守此洞的王姓族人介绍说:该洞葬已有600年的历史,清康熙年后,便不再有洞葬的形式了。</p><p><br></p><p><br></p><p>贵州甲定苗族洞葬</p> <p>青岩古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 。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镇内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过。古镇还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之一。</p><p><br></p><p><br></p><p>青岩古镇</p> <p>第二天</p><p><br></p><p>清晨,独自走在青岩古镇的街巷,体味那份难得的清静、悠闲和古镇的特有韵味。</p><p>天依旧黑着,刚刚有点微亮,天下着毛毛细雨,公鸡叫声此起彼伏。</p><p>行到巷子深处,感到的是一片宁静祥和,走了好一会儿,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行人。</p><p><br></p><p><br></p><p>青岩古镇清晨</p> <p>登到北门城楼,远看山峦云雾,好不壮观。此时,清风徐来,毛毛细雨已经停了,这个季节的贵州,是气候比较好的时刻,没有大雨,要下也就是下点毛毛雨,很快就会停了。此刻,云雾缭绕,对于在北方生活的我,那种感觉是相当的享受。</p> <p>半个小时后,天已放亮,古镇清晰起来,街道上有了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也看到有孩子背包去上学。</p><p>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清然。</p> <p>这个镜头是我在青岩古镇一大早扫街时抓拍的,本来就是看到了两个环卫工人可能在交接什么工作,一个人手拿着印泥,另一个人用手指沾好印泥准备在表格上面按手印。也没多想,就用单反长焦抓拍了一张。</p><p><br></p><p>回到家中整理照片时,发现了其中一个环卫工人的工作服后面印有“北京环卫”的字样。</p><p><br></p><p>这四个字成为这张照片的亮点,也赋予这张照片更多的意义和内容。通过这张照片,我猜想,可能是北京的环卫系统与这里的环卫部门有着对口援建或帮扶的关系吧,所以这里的环卫人员穿着北京捐赠的印有北京环卫的工作服。</p><p><br></p><p>不管怎样,作为北京人,为北京点赞,为我们国家的脱贫攻坚点赞。</p><p><br></p><p>不同地域存在着经济发达差异,去相互帮扶;不同民族存在着生活水平差异,去相互帮助。</p><p>通过这些帮衬努力,去缩小差异,让全民族人民共同分享这太平盛世的美好生活,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特色,是中国特色,是共产党的初衷和初心。</p> <p>一早出门的爷孙俩</p> <p>回到客栈,鱼池前饮茶,快哉乐哉!</p><p><br></p><p>再见了!干净而美丽的清晨古镇……</p> <p>驾车300多公里,自贵阳来到黔南荔波。</p><p><br></p><p>大小七孔景区附近,客栈住下后,路遇喜宴,男方迎接新娘,女方家的条件是要喝完这一桌酒才可上楼迎接新娘上轿,热闹的人群中有人邀请我也帮忙喝一碗……</p><p><br></p><p><br></p><p>黔南荔波的新娘拦门酒</p> <p>荔波大七孔桥!</p> <p>大七孔景区!</p> <p>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两片瑶族”</p><p><br></p><p> 在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附近,人们发现有一个特殊的民族——“两片瑶族”,妇女们至今仍保留著原始、古朴、粗犷、狂野的远古遗风,最为突出的是她们夏季的服装特色,下身穿百皱裙、没有内裤,上身穿两片衣,前后各搭一块布,没有乳罩和内衣,侧览女性双乳若隐若现,两只手臂只要一抬起或者摆动,高耸的乳房就会显现出来,一旦弯腰干活,更是一览无余在人们的视野中。奇怪的是,她们并没有哪怕一点一滴的羞怯感,别人即使盯着乳房看,她们也只觉得与看脸部、手臂、小腿一样的无所谓。这种异样的装束和心态,被誉为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遗存的活化石。据了解,“两片瑶族”的夏季服饰源于白裤瑶族的夏季服饰。如今,随着小七孔景区知名度的扩大、提高,“两片瑶族”原生态的手工制作和生产劳作方式,正在吸引着更多外人前往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两片瑶族”長期以來形成的这个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已经作为荔波旅游区的一大特色。</p><p><br></p><p>  据考证,“两片瑶族”女性衣着的这种由前后两片布拼接起来、左右不封口、不遮双乳、上下里面全真空的性感服饰,并不是“两片瑶族”妇女情欲上的展露,而是该民族对母性和生殖器的至高无上的崇拜。这一说法还有一个例证:整个村寨,几乎各家各户的门口都设置至少一个大小不一的中间有一个洞的石头,石头的主人们逢年过节都用好酒好肉敬奉,以保佑他们家族香火不断、人丁兴旺。 “两片瑶族”不仅是对女性的生殖器有崇拜,而且又衍生出来对女性乳房的崇拜,对女性乳房的崇拜是因为那是哺育后代的典型象征。</p><p><br></p><p>  史料记载,小七孔附近的“两片瑶族”已远居深山上千年,平时很少与其他民族接触和来往,哪怕是现在也不与周围的布依族、水族、壮族通婚,同化、异化程度低,1949年以前没有一个人识字,生产生活方式与原始社会有很多相似,所以,至今还存留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期的诸多风俗习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p><p><br></p><p>  这里的女性胸怀宽厚如山,心灵透明如水。炎热时女子都和男子一起下河裸浴,但是,都互不侵犯别人的妻女。</p><p><br></p><p>  她们下身四季着褶裙,裙长过膝,白色蜡染,颜色有青、白和浅兰数种,裙中有4条横条蜡染花纹,裙脚镶板丝横边,宽约2公分,染为红色,上绣几何图案。走起路来,褶裙摆动幅度很大,小便的时候,随时可以在人群中间往下蹲即可,大便也只是找一个相对人少的地方完成,不用宽衣解带,十分方便、自然、原始。</p><p><br></p><p>  游客走进“两片瑶族”村寨,正面看到的妇女上身一袭黑衣,不过,当这些女子徐徐转过身来,真是柳暗花明,出现了别有洞天的一副景象,后背衣服上的绣花图案端庄大方,色彩斑斓,一如荔波山水的美轮美奂。</p><p><br></p><p>  据悉,“两片瑶族”妇女衣着的寓意是:前面一片黑布,没有任何装饰,表示瑶族女性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后面艳丽的花纹,意思是装饰都在身后。这一装束往往令游客从心底赞叹起瑶族女性的美丽与智慧,这样特殊的服饰设计,确实颇显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风姿,也更增添了清新脱俗的瑶族女性千姿百态的柔美。</p><p><br></p><p>  其实,游客们看到的“两片瑶族”妇女的服饰并不简单,制作程序很复杂、很繁琐,要通过精于纺纱、织布、漂染、绘图、刺绣;她们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手工技术,一家老小穿衣戴貌皆出自这些勤劳的妇女。因服饰工序受季节影响,“两片瑶族”妇女制作一套服饰,常常要整年时间,前后工序达三十多道。</p><p><br></p><p> 现在,“两片瑶族”村落已经被开发成4A景区,商业气氛浓厚。</p><p><br></p><p> 当然,我们来的时机不对,这里已是秋季,看不到“两片”夏装,留有遗憾吧。</p><p><br></p><p><br></p><p>“两片瑶族”纺线</p> <p>第三天</p><p><br></p><p>荔波小七孔,堪比九寨沟。</p> <p>小七孔桥的另一侧,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美。</p> <p>小七孔景区!</p> <p>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br></p><p>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语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p><p><br></p><p>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贵州省从江县、贵州省榕江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br></p><p>我们所到的宰荡侗寨,她们的大歌曾在欧洲引起轰动,也在北京大剧院和人民大会堂做过表演。</p><p><br></p><p><br></p><p>进入侗寨,寨门口拦路酒,热情的侗寨人唱歌敬酒,欢迎远道而来的我们。</p> <p>鼓楼里,侗寨的男女老少一起为我们表演侗族大歌。</p> <p>虽然听不懂她们唱的内容,但还是被那优美的旋律、多声部的韵律深深地吸引了。她们没有指挥,没有领唱,却唱得如此动听、和谐。我想,天籁之音也不过如此吧。</p> <p>可爱的孩子们</p> <p>这个孩子眼里为什么闪着泪花?</p><p><br></p><p>因为我们的到来,全寨的老少都早早地就在做准备,穿节日盛装,化妆……</p><p><br></p><p>孩子们也因为做准备和等待我们时间过长,有的困得坐在凳子上快睡着了,但又不得不坐在那里为我们演出,这不,这个孩子困得直想哭。</p><p><br></p><p><br></p> <p>这个孩子眼里也有泪花</p> <p>宰荡寨侗族大歌的传承人之一、寨子里大歌的组织人,有2个孩子的漂亮妈妈。</p> <p>听完美妙的侗族大歌,寨子里闲转,来到半山坡的一处人家,看上去他家的经济条件一般,闲谈中征得同意,给这家的小姑娘和她姥爷拍了两张照片,临走前,我和小姑娘的妈妈(很漂亮的侗族年轻妈妈,可惜没能给她拍照)互留了微信,说等回北京后把相片发给她。</p><p><br></p><p>她当时也许是出于礼貌,加了我的微信,也许并没有想到以后我会真的给她发照片。</p><p><br></p><p>时间过了近2个星期,当我私信发给她照片的原片后,我们相互聊了不少,聊天中得知照片上的小姑娘是她的女儿,那天她是刚好回娘家来碰到了我们,平时回娘家也比较少。还说那天我们去她娘家时间太匆忙,没能好好招待我们,如果我们下次再来寨里一定要告诉她,她会请我们去她自己家里玩,在家里亲自做饭款待我们,还要带我们在附近逛逛……</p><p><br></p><p>善良、朴实和真诚的侗族人。</p><p><br></p><p><br></p><p>侗族小姑娘</p> <p>侗族小姑娘和她姥爷</p> <p>宰荡寨子里有一位叫杨秀森的老人,他比梁老师长两岁,汉话说的不怎么好,每次见到梁老师时,他都会非常开心地对梁老师说:你走了好久又回来了。拉着去他家里吃饭。</p><p><br></p><p>下面这段文字是梁老师对杨秀森老人的描述:</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1, 51, 51);">过去,侗族的年轻人是通过歌声交往谈情说爱的,称作行歌坐月。一次在他家里喝酒,他又即兴的拉起自制的牛腿琴唱起了侗歌。我看到坐在厨房门口她的老伴也在默默的沉浸在歌声里。我便问到,秀森老哥,你琴拉的好,歌也唱得好,年轻时一定很讨女孩子喜欢吧?他非常得意的说那是当然了。我接着问,你老伴当年肯定也是被你的歌声打动嫁给你的吧?你还记得当年唱的是什么吗?能再唱给我们听听吗?他愣了一下说,只大概记得一些,便自拉自唱起来。</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都望着他,静静的听着他深情的歌声。无意间我扭脸看见,坐在门口他的老伴,在悄悄的抹着眼泪。我想她可能也几十年没有听到这样动情的歌声了,在追忆他们恋爱时的甜蜜,在感慨时光岁月的飞逝彼此相濡以沫的陪伴,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这样朴实无华的情感在外族人面前毫无掩饰的流露、展示、分享,我们或许会认为这些是隐私,担心他人嘲笑,拍了视频乱发乱传,或是羞涩,会推诿,这样的真诚和真挚我们是做不到像他们一样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次来到宰荡寨,有幸单独与梁老师又一次造访杨秀森老人,在他的家里,又一次聆听他那牛腿琴伴奏下的美妙歌声<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br></p> <p>他的歌声让人们听得如痴如醉</p> <p>杨秀森老人</p> <p>她的老伴</p> <p>不觉中,天色已晚,我们入住在侗族人家中。</p><p>这家人的房子是全木结构的,已经建了十年了,有2层,房间很多也很大。</p><p>房主人夫妻俩都是镇里的老师,热情好客,他俩也都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人。</p><p>他们和他们的女儿获得过很多荣誉表彰,各种荣誉证书挂满了客厅的2面墙。</p> <p>第四天</p><p><br></p><p>清晨,云雾缭绕整个山寨,梦幻迷离。</p><p>就要离开宰荡寨了,有些不舍,再看看这个侗族的美丽山寨。</p><p>会永远记住这里善良、勤劳、好客和自立的人们……</p> <p>离开宰荡侗寨,驱车来到距离不远的位于一座山上的大歹苗寨。</p> <p>晾晒在高高的木架子上的糯米稻已经可以收进米仓了。</p> <p>苗寨小学校,是整个苗寨里最好的建筑。</p> <p>学校的卫生间,干净、整洁。</p> <p>梁老师上次来这里时,她还是个小姑娘,现在已经是2个孩子的妈妈了。</p> <p>苗寨散养的娃!</p> <p>简单吃过午餐,驱车来到另一个苗寨———岜沙苗寨。</p><p>岜沙苗族是我国现今唯一一个带枪民族。镰刀剃斗、树葬和佩带猎枪是岜沙苗族的三个鲜明特点。</p><p><br></p><p><br></p><p>以下五张图片均为商业表演</p> <p>第五天</p><p><br></p><p>在开往加榜梯田的盘山公路上,遇到运输风力发电机桨叶的大型车辆。盘山公路两侧狭窄,树木茂密,还不时会有输电线路竖立两侧甚至横越公路,大桨叶目测至少有30米以上,车辆是怎样载着桨叶爬过这崎岖山路的呢?</p><p><br></p><p>在行驶中,我们的车辆想要超越大运输车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需要在路宽的直行道大车停下,由工作人员指挥超越通行。</p><p><br></p><p>通过不断地细致观察,我们发现,大桨叶的基座不仅可以360度旋转,还可以调整桨叶的仰角,调整范围从与地面的夹角0度到90度。这样,每辆车在多名工作人员的协同配合下,根据路况不断调整旋转角度和俯仰角度,运输车就能慢慢地开进大山深处了。</p> <p>来到加榜梯田住下后,大雾弥漫,什么都看不见,更甭说漂亮的梯田了。</p><p>大家只好发呆、睡觉。</p><p><br></p><p><br></p><p>大雾中的入住客栈</p> <p>睡觉,太消极。发呆,没乐趣。不如一起包饺子。</p><p><br></p><p>大自然的喜怒哀乐我们无法选择,但保持好心态自寻快乐却是可以选择的。于是乎,一切从零开始,买面,买菜,买买买,好在客栈厨房随我们用,省了买调料等很多的麻烦。众旅友丝毫没有受到坏天气的影响,快乐的气氛充满了整个一楼大厅。你看,擀面杖用的是半截铁锹把,整个餐桌大转盘就是一个放饺子的大盖帘。仔细想想走南闯北的,受坏天气影响不尽人意的旅行不少,可这种热气腾腾的景象,大家在旅途中利用闲暇一起包饺子的事儿还真是第一次享受到,快乐就在一念中。</p><p><br></p><p>加榜山巅大雾蒙,</p><p>梯田难见住店等;</p><p>天公不助赏美景,</p><p>包个饺子我看成。</p><p><br></p><p>四百小胖出锅盛,</p><p>一盘一盘热气腾;</p><p>吃着喝着还乐着,</p><p>欢快旅途在此行。</p> <p>第六天</p><p><br></p><p>人品不是吹的,住同一个客栈的几个客人来了3天了,也没能看到加榜梯田的真面目,在我们入住的当天,开车惺惺离去。</p><p><br></p><p>我们入住的第二天早上,奇迹出现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加榜梯田不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且线条优美。无论从线条,还是整体形态来看,加榜梯田都吸取了天下梯田之精华,它比云南元阳梯田更加秀丽,比广西龙胜梯田更加壮观,极具魅力。特别是那居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与梯田环境相辉映,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给人一种“人间仙镜,世外桃源”的感觉。</span></p> <p>看过加榜梯田,顺路来到黔东南从江市壮族下尧寨。</p> <p>夫妻恩爱</p> <p>和善的壮族奶奶</p> <p>壮族人家的楼下客厅</p> <p>他家的煨酒好喝极了</p> <p>离开了下尧壮寨,驱车前往肇兴侗寨入住。</p> <p>抽旱烟的侗族老人</p> <p>鼓楼里烤火抽烟的侗族人</p> <p>下司犬</p> <p>寨子里的水池倒映鼓楼</p> <p>灯火阑珊侗寨情</p> <p>第七天</p><p><br></p><p>住在肇兴古镇的第二天一大早,天刚刚开亮,又一个人独自走在侗寨,慢慢地、细细地体味那里的原汁原味。</p><p><br></p><p>与青岩古镇相差无样,清早的侗寨也是一天最为平静、祥和的时候,大街小道的人很少,多数是孩子和环卫工人的身影,也有在路边小摊忙碌准备早点的小贩和早起的侗人溪边洗漱、清洗。</p><p><br></p><p>随着时间的后延,寨里慢慢地热闹起来,车辆声也多了起来,大街上的店铺陆续地开门了……</p><p>走到一家肠旺面馆,叫了一碗肠旺面,舌尖上的美食。</p><p><br></p><p>我们此行已经去过了几个苗寨、壮寨和侗寨,相比其他方式的游玩,因为有高人指引,这次是比较深度和沉浸的,也比较放松和休闲的,多方位的体验度也是很高的。</p><p><br></p><p>对于我这个不懂少数民族民风的门外人来说,他们三者还是有不少的差别。</p><p>首先,居住的环境不太相同。侗族择水而居,苗族据山建寨,壮族似乎没有特定的规矩。</p><p>其次,文化和开放程度不太一样。侗族和壮族的村寨要干净一些,汉语沟通更好一些,相比之下,大歹苗寨的居住环境和与外界沟通就差一点。侗族的孩子们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苗族。这只是我在看过几个村寨之后的感受,可能会有偏颇。</p><p><br></p><p>三个民族也有相同和相近的方面。比如,房屋的建造材料都是全木料,建造形式都是吊脚楼。再比如,他们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乐器。</p><p><br></p><p>所谓沉浸式旅游也好,休闲式游玩也罢,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更大程度地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和风光特色。</p><p><br></p><p>我提倡旅行方式多种多样,独自旅行,跟团游,自驾游,自助游,家人游,好朋友结伴游等等,不同的方式会有不同的体验,会有不同的感受,各有千秋。</p><p><br></p><p>此行游玩,行程已经过半,全新感受,非凡感觉,不虚此程。</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北部、苗岭山脉余麓、清水江南岸的施洞镇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精湛的银饰、刺绣加工技术而闻名。施洞苗族银饰工艺精湛,是世界级精品,镇郊的岗党略村塘龙苗寨更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塘龙苗寨的银饰工艺之所以名声在外,除了精湛的技术和考究的工艺支撑外,更少不了一批批老银匠的奋斗与努力。提到老银匠,不得不说吴水根,作为施洞吴家银匠第八代传人的他已经从事银饰加工34年,现如今,吴水根已成为代表施洞银饰加工技术与工艺的一张名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然而,除了作为施洞银饰的代表人物外,吴水根还肩负着另一崇高而光荣的使命——党的十九大代表。这个身份赋予了他更多的职责和义务,在不断专研银饰加工技术的同时,吴水根还致力于苗族银饰、刺绣技术的传播和推广;倾心于如何凭借银饰、刺绣加工技术带领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在梁老师的带领下,驱车前往施洞镇参观十九大代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水根家。</p><p><br></p> <p>参观苗族博物馆,了解苗族的文化、起源、迁徙和演变。</p> <p>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的三始祖之一蚩尤帝祖率领苗族先民创造了初始的多元中华文明,并在后续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创新承袭。</p> <p>篇幅限制,敬请继续揽阅《不去贵州,怎说赏尽了世间的万水千山?(下)》</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a70qfx8?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不去贵州,怎说赏尽了世间的万水千山?(下)</a></p><p><br></p><p>图、文原创:随逸听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