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教 共同成长—记11月27日青研班活动及现场教学设计比赛

Christy

<p class="ql-indent-1">独行者速,众行者远。为了提高青年科学教师业务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质量,2020年11月27日,在吴家山三小成功举办了一场极具学科特色的科学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两节课的研讨交流,第二环节是现场教学设计比赛。</p> <p class="ql-indent-1">陈思怡老师《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通过儿歌导入,首先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食物究竟是怎么进入我们身体,又是怎么出去的,身体的每个不同的器官起了什么作用,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发展,同时学生的讨论也组织的井然有序。在实验环节通过模型建构,帮助学生实际体会了食物从口腔进入,通过食道运输到胃中的过程,学生三人一组,实验材料丰富,学生能够更广泛的参与进来,模拟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过程。老师教态亲切,语言生动自然,自制教具比教材上的教具有所改进,更直观的让学生观察到了实验现象。</p><p><br></p> <p class="ql-indent-1">李宇莹老师的《我们关心的天气》一课,以一场旅行为媒介引出了我们平时要注意天气,然后将天气进行分类,并且让学生们通过讨论问答形式,了解了天气的不同,体现了师生平等的理念。从家乡——武汉黄鹤楼,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得出相关的科学现象。让学生们更有深切体会。教学过程有条理,基于学生认知,在交流讨论中渗透知识点,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的特点。在分类天气的环节,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循循善诱,不断的把这节课推向高潮。在讨论后能够形成共识,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整节课围绕大框架对天气现象进行“分一分”的活动开展,课堂中,师生交流较多。</p> <p class="ql-indent-1">在课后研讨环节,教研员姚文勇老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第一节课的亮点是运用了建模的方法,在模拟的过程中认识消化的过程。但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多做准备,注意把握重点,尽量做到重点突出。第二节课逻辑鲜明,每一个步骤,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连环相扣的,语言童化有趣,有利于孩子理解和接受。但是要注意给孩子留空间,有些环节的结论大可抛出去让学生说,让学生自己讨论出结果,远比直接给出效果更好,教师只做引导,不做评判,训练思维比讲授知识,从长远意义上来说,更值得老师重视。</p> <p class="ql-indent-1">为推进东西湖区高效课堂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第二环节是开展东西湖区小学科学学科现场教学设计评比活动。</p> <p class="ql-indent-1">“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却可以走的很远。”本次小学科学教研活动,让青年教师在一起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长。</p><p class="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陈思怡</p>

学生

环节

教学

天气

青年教师

交流

老师

讨论

教师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