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城的古桥

安平

<p>  长汀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代置县,唐代设汀州,建城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汀江自北向南从城墙东面流过,并分为两汊,然后合流,中间形成长条岛洲,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多座桥梁沟通两岸,成为独特的汀州古城风景。</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水东桥</b></p><p> 长汀古桥中最负盛名的是水东桥。水东桥原名丽春桥、济川桥,桥两端连接兆征路和水东街两条长汀最繁华的街道,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是座木屋桥,桥上架有桥楼和店铺,北宋汀州知州陈轩有诗云“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南宋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改建为四个石桥墩的木梁桥,八百多年来因受灾损坏坍塌,修复或重建十几次。清代公元1840年改建一墩双孔石拱桥,1846年竣工,全长40.4米,半圆拱每孔跨经17米,桥面宽5米,桥台高6.8米,拱圈厚0.4米,拱顶铺厚度0.5米的石板,为古代薄拱桥之先声,质量很好,可承受相当现代公路桥承受的重量,被列入《中国石桥》和《桥梁史话》书中。下图就是清末的水东桥(美国白克瑞提供),可见桥上有一些店铺和行人。桥上店铺租金供修桥修店经费之用,至1924年修马路时才将桥上的店房拆除。</p> <p>  汀江是福建唯一的跨省内河航道,水运是宋代至民国汀州对外的主要交通方式。汀江客运往南可通过广东的潮汕,再转至全国和海外各地,船运以输出土纸、米豆、烟叶和输入食盐、煤油、布匹、百货为主。汀江顺流而下较为顺畅,但有些河道十分狭窄危险,逆流而上时在永定的棉花滩需要人力拉纤。我岳母1927年从潮汕返汀时就走汀江水路,经过棉花滩时大部分乘客上岸步行,突然纤绳断裂,她与船主二人留在船上,被冲下十几里水路才靠岸,十分惊险。</p><p> 水东桥下的码头是汀州货运集散地,每天都有大批船只停泊装卸货物,下图就是清末水东桥码头边竹篷运输船云集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水东桥历经战争磨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1934年桥面被炸坏,次年修复改名中山桥(新中国建立后改原名水东桥)。抗日战争期间,日寇飞机轰炸长汀15次,人民死伤和财产损失惨重,水东桥下江中14艘民船被炸毁。</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1936年的水东桥,可见桥头有几家商号的招牌,其中有一家“王峻丰酱园京果”。我父亲1942年秋从乡下考入长汀省立中学读初中时,学校需要担保,他就去求水头桥头糕饼店老板钟悦兴帮助,这位老板虽与他不熟,还是为他担保了。</p> <p>  下图是当时从水东桥上往南拍摄的汀江停泊大批竹篷运输船照片。</p> <p>  水东桥下的汀江,常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大批群众在水东桥上和汀江两岸围观。下图是1963年端午节在水东桥下的龙舟比赛(罗朝祥摄)。</p> <p>  新中国建立后二十多年,水东桥不仅是长汀群众进出城通行的要道,而且是厦门至瑞金公路的干线桥梁。每天行人熙熙攘攘,若逢汽车通过,拥挤不堪。我第一次走过水东桥是在1972年春节期间,初步印象就是不宽。下图是1970年前后的水东桥人车水泄不通的场面。</p> <p>  为了解决水东桥桥面太窄、通行不畅和两边坡度太陡的问题,1972年省市县拨款18万元,将清代石桥拆除,1974年春建成了新的石墩石拱水泥大桥,新桥一墩两孔,长44米,每孔净跨20米,桥高8.3米,桥面加宽到10米,桥面铺混凝土,汽车对开通行无阻,还装设了桥灯,给长汀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下图是新桥建成不久群众游行的照片,桥东的百货大楼上还立着“毛主席万岁”的大幅标语。</p><p><br></p> <p>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汀江上多处建起拦河坝,水运受阻,且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水运已为汽车运输所取代,昔日水东桥下的竹篷运输船已基本绝迹,只有汀江上游北郊农民进城的运肥船还可见到。下图是1978年水东桥及江中的运肥船,右侧可见正在兴建的饮服公司望江楼。</p> <p>  改革开放以后,水东桥仍然是长汀的重要标志,桥两头的商业街立面进行了美化,日趋繁华。</p> <p>  1992年水东桥又进行了改造,向两侧拓宽,桥面宽度达到24米,长度45米,桥栏杆改为水泥封闭式栏板,增强了安全性。下图是改造后2000年前后从水东桥往南拍江边市场和五通桥。</p> <p>  水东桥西头原来是古城墙的济川门,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历经战乱毀损,历朝历代曾多次维护修缮,清朝曾改称“丽春门”。在本文第二张照片的局部(下图)可见清末二十世纪初的济川门楼,与城墙相连接,规模较小,后在1924年修马路时被拆除。</p> <p>  2014年长汀县政府投资1300万元,在水东桥西头重建济川门城楼,2016年春节基本建成,给古城长汀增添了重要的标志性景观,近年又进行了沿江立面美化和夜景工程。游客络绎不绝,漫步桥上观景,赞不绝口。我也经常陪同朋友在此游览留影。下图就是在水东桥西新建的济川门城楼(王亮摄影)。</p> <p>  下图是水东桥东头景色。</p> <p>  水东桥名的由来,据说是因其为城内与水东街闹市连接而得。下图是桥栏上的桥名。</p> <p> <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五通桥</b></p><p> 在水东桥的下游两百多米处还有一座桥,这就是五通桥。</p><p> 五通桥有八百多年历史,始建于南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为木结构便桥,因在五通门外,故名五通桥。桥分两段,从五通门至半片街这一段曾叫兴云桥,从半片街至桥下坝这一段曾叫棠棣桥、南阜桥。五通桥历代因灾多次毁损重建,1920年改为石墩木桥,有四个石桥墩,桥面铺砌卵石,两侧加木栏,并于两岸建桥亭。1934年曾毀于战乱,后修复。下图是1936年的五通桥。</p> <p>  1980年前后五通桥的木桥面已腐,当时我家住在长汀师范,从南阜桥进城已不能通行。1982年长汀县政府将两段桥拆除重建,新的五通桥是双曲拱桥,跨越两个河道,将原来两段桥连为一体,长136米,宽8米,有四大石拱和一小石拱,桥面铺混凝土,桥栏设桥灯。下图是1982年重建后的五通桥。</p> <p>  又经过三十多年,五通桥桥面与桥身破损严重,且以人行为主。2017年县政府决定将其拆除重建,2020年1月竣工。新桥为钢筋混凝土浇筑,长112米,宽10米多,可通行汽车,共四拱,其中两拱各跨24米,另两拱各跨17米。下图是2020年竣工的新五通桥。</p> <p class="ql-block">  宋慈是世界法医学鼻祖,南宋期间(公元1232年)来长汀当县令,在任期间与汀州知事李华整治汀江,开辟了南向广东韩江的长途航道,改陆路运福盐为水运潮汕食盐进汀,既降低了食盐成本,解决了百姓的困难,又促进了闽粤商品流通,方便了客家人向南洋迁徙。他至今仍受到长汀人民的崇敬和怀念。2020年,长汀县政府投资一千多万元,在五通桥头建成了宋慈画舫和宋慈航线项目,在舫头树起宋慈的雕像,成为长汀又一道新的风景线(见下图)。</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跳石桥</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水东桥上游三百多米有一座跳石桥,古代也是木桥,但不知何时创建。其名一说源自条石造桥的谐音,另一说源自最初此处在江上间隔摆列一排石头,行人从石上跨跳过江。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重修,建立石桥墩四个,上架木梁木板木栏为桥。1934年毀于战乱。1946年改建为五孔石桥,长60米,宽2米,桥面铺砌卵石,后改为混凝土。下图是改建后的石桥。</span></p> <p>  妇女们天天在跳石桥下的江边洗衣。</p> <p>  1996年夏长汀遭遇百年未遇的“8·8“重大洪灾,县城被淹,跳石桥也被洪水冲毀。当时我也从省城赶到长汀救灾,目睹严重灾情,十分震惊。下图可见当时跳石桥已被冲断成几截。</p> <p>  1997年9月,县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150万元,重建了跳石桥,1998年9月竣工。新桥是两墩三孔石桥,比原来加长加宽,长76米,高约10米,宽6.3米。桥头两侧有石狮镇守,大理石桥栏上有许多小狮子和莲花台石雕。</p> <p>  跳石桥又名泰安桥,在桥栏上刻着桥名(见下图)。</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太平桥</b></p><p> 距跳石桥上游二百多米,便是连接水东街与东门外的太平桥。太平桥在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已是木桥,名叫有年桥,后改为浮桥叫“太平彩虹”,故1210年重修时更名为太平桥。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20年)前后,改建为七个石桥墩的木梁木板桥。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改建为六孔石拱桥,长30余丈,宽1.6丈。1934年桥面因战乱受损,次年重铺桥面。新中国建立后,1970年改建为两墩三孔石拱桥,长84米,每孔净跨23米,桥面宽7.4米,桥面两侧有人行道,并更名为东方红桥,后恢复太平桥名。1992年改建,又将三孔石拱桥的桥面向上游拓宽,长度90米,宽度24米 ,1993年3月竣工。下图是时任交通部副部长、长汀人郑光迪题写的太平桥桥名。</p> <p>  2013年,长汀在“一江两岸”工程中,为太平桥两侧人行道建起了屋廊,使太平桥成为双廊桥。下图是太平双廊桥。</p> <p>  2018年,太平桥北边汀江中建成音乐喷泉,每晚定时播放,吸引许多游人驻足观赏。下图是太平双廊桥及音乐喷泉夜景。</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旱桥</b></p><p> 自水东桥往东走,经过百余米长的司前街,便到了长汀县城最古老的桥一一旱桥。旱桥跨越汀江在县城分汊的东支流金沙河,始建于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曾名为建州桥、惠民桥、惠政桥、张公桥。最早为木架桥,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改为四个石桥墩,上架木梁木板桥。后屡有兴废。清代1847年重修,在桥面铺砌卵石,桥中建店房。1934年毀于战乱,次年石墩被冲毀,修复为水泥墩木梁桥。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重修一次,因木桥面经常损毁,1974年改建为双孔石拱桥,长34米,宽8米,名解放桥。后在改造营背街时扩建加宽,长40米,宽24米,1992年竣工。下图就是改建后的旱桥。</p> <p>  此桥据说是因桥下河道冬季经常干涸而称旱桥。</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桥子</b></p><p> 从旱桥跨越的金沙河往上游约百米,便是小桥子。小桥子原为小木桥,西头是康屋和辛耕别墅,东头是营背的民房。这桥原长30多米,宽仅一尺多。1932年秋天,毛泽东到长汀(当时叫汀州市)养病,进行社会调查。有一天,群众向他反映,在市苏维埃政府办公的辛耕别墅边的小桥子坏了,过桥挺危险。他去察看确认,结合社会调查中听到的一些干部不关心群众生活的意见,当晚就在辛耕别墅召集了汀州市委和市苏维埃政府负责人会议,指出:“只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脚踏实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才能动员群众,支援前线打胜仗。”会后汀州市干部的作风有了转变,小桥子也很快修好了。</p><p> 抗战期间我外公家住在康屋,家人跑空袭警报时经常从小桥子过河,再到霹雳岩或南寨防空壕躲藏。后来家人怀旧,常去那一带看看。下图是1978年去时拍照的小桥子,仍是简易木桥,宽约一米,桥边河道里种植了水稻。</p> <p>  小桥子木桥易损坏,不能适应两岸群众通行的需要,1980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桥,长30米,宽3米多。联系当年毛主席和红军关心群众的故事,小桥子定名为红军桥。下图就是2008年的红军桥。</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丰桥</b></p><p> 从小桥子往金沙河上游约六百米,是连接中心坝与苍玉洞的丰桥。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建成石桥墩木梁木板木栏桥,桥面铺卵石。后多次被洪水冲毀重修,一度改为石桥,仍然被冲毀。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改建为两孔石拱桥,后因洪水冲毁重修三次。1934年因战乱被毁,次年修复。1970年开通环城公路时改建为两墩三拱水泥桥,并于桥两侧加筑钢筋水泥梁和护栏,桥面为5.1米,铺上沥青。1986年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每孔跨径12米,加宽桥面,达到长52米,宽11.6米,1987年竣工通车。1990年改造东环路,又将桥面加宽到24米,1991年7月竣工。下两图是现在的丰桥。</p> <p>  在桥栏上有“丰桥”名碑,下面刻着三次重修的丰桥宽度。</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长安桥</b></p><p class="ql-block"> 长安桥古时叫作镇南桥,俗名上波桥,建于南宋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是早年长汀城南经罗坊通往朝斗岩和四都必经的跨汀江通道,原为石墩木桥。1929年红四军首次入闽,在长汀长岭寨战斗获捷后,就是经此桥从宝珠门进入长汀城。</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我外公住在长汀,曾携全家与罗坊人何柳泉夫妇一起到长安桥游览。下图是1942年2月他们在长安桥下向养鸬鹚的渔夫买鱼时留影。</p> <p>  改革开放后,长安桥重建,改为三个石桥墩的四跨水泥桥。2019年,长汀实施卧龙-南屏山风景名胜区南屏山景区游步道工程,将长安桥拆除了,规划重建。下图是原桥拆除后旧址现状。</p> <p>  新的长安桥规划建为四个桥墩五跨的廊桥。下图为长安桥规划图。</p> <p>  下图是长汀县城古桥分布地图,本文介绍的八座古桥都可在上面找到。</p> <p>  下图为清代长汀地图,图上可以见到济川桥(水东桥)、惠政桥(旱桥)、太平桥等古桥。</p> <p>  长汀古桥的前世今生,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本文主要依据《长汀县志》《长汀县交通志》和有关网文照片及家庭经历写成,由于水平有限,定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期盼长汀的未来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