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文化的精髓 — 甲秀楼

宁静致远

<p><br></p><p> 但凡来贵阳旅游的人,必定要去一个景点 — 甲秀楼,尚若未去,就等于没到过贵阳。</p><p><br></p> <p><br></p><p>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明区南明河鳌矶石上,始建于明朝万历26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p><p><br></p> <p><br></p><p>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龙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后超、谭嗣同等人的李端芬,名噪京华的文化名人姚华,近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谢六逸,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土)乐森寻,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熊毅,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秦元勋等。清代还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是武状元曹维城,另一个是文状元赵以炯。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p><p><br></p> <p><br></p><p> 甲秀楼前后经历过六次大规模的修茸。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仍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重建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白石为栏,层层收进,楼高22.9米,飞甍翘角,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2006年5月25日,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br></p> <p><br></p><p> 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甲秀楼内有一幅名联,非常引人注目,围观欣赏的人不少。上联是 : 烟雨楼台山外寺 , 下联是 : 画图城郭水中天。这名联着意刻画此楼之秀。上联说的是楼台蒙上一层烟雨,朦胧秀致,而这秀致独处山外,不近不远,刚好够上领会这朦胧秀致的距离,这是从山的视角描摹出的楼的秀色。下联说的是城郭宛若画图,整齐洁净,令人向往,而画图秀态又倒影水中,这是从水的视角描摹出的又一种秀色。上下联婉丽而精致,与内容所写的灵秀之气协调一致。今日亲自登楼读来,更能领略甲秀楼秀的精髓。</p><p><br></p> <p><br></p><p> 这是甲秀楼景区的入口,在浮玉桥北端。入口处有一座四柱三间七阿顶式三孔通道灰白石质牌坊,非常的雄伟。牌坊顶部三大四小七座龙凤琉璃飞檐阿顶,正中阿顶飞檐下,镶嵌着方形匾额,上书 “城南胜迹” 四个金光大字。梁柱基座,有不少浮雕图腾。如基石上的大象和玉如意,寓意 “吉祥(象)如意”;护柱的八个石狮子都是头朝下的,寓意猛士下山,威风凛凛,代表气势;六根横梁上,有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寓意奋斗进取;还有萧笛、拐杖、扇子等8个物件,代表传说中8个神仙的宝物,寓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图腾都跟甲秀楼的 “科甲挺秀” 密切相关,寓意巧妙。</p><p><br></p> <p><br></p><p> 牌坊右侧底座旁立有石碑,注明甲秀楼是国务院2006年5月公布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br></p> <p><br></p><p> 从牌坊进去,就踏入了浮玉桥。横跨南明河的浮玉桥全长92米,宽7米,是贵阳城内最长的桥。康熙《贵州通志》记载:“浮玉桥,在府城南堤,所谓 ‘鳌矶浮玉’ 是也。” 浮玉桥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浮玉桥雕刻精细,细致入微,凸现了我国古代建筑中高超的雕刻技艺。</p><p><br></p> <p><br></p><p> 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它依托亭柱建有两排长条櫈子,供游人休息。这里视野开阔,可凭栏观望碧水涟涟的南明河,绿草茵茵的芳杜洲,回旋荡漾的涵碧潭等奇观。涵碧亭四根柱子上,刻有两幅对联。朝北的一副是:''水从碧玉环中出 , 人在青莲瓣里行'',颂扬了浮玉桥的美景 ;朝南的一副是:''银汗俘空星过水 , 玉虹拖雨雁横秋'',赞叹了浮玉桥的气势。细细品味,如饮甘露,荡气回肠!</p><p><br></p> <p><br></p><p> 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河水清澈,平静舒缓。虽已进入初冬,河道水位尚浅,沙洲时隐时现,水鸟起落其间。楼、桥下有一潭,名叫 “涵碧潭” ,潭深水绿,与楼、桥相映成趣。</p><p><br></p> <p><br></p><p> 在全国的众多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排得上号的,它可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相媲美。虽说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比它长,比它雄伟,但这种桥型出现的时间比北京的玉带桥还要早两百多年。作为风景桥,重要的是桥型与周围景观的协调组合,点缀衬托。</p><p><br></p> <p><br></p><p> 登楼远眺,四周景致,美不胜收,眼前的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p><p><br></p> <p><br></p><p> 甲秀楼身后映衬着现代的高楼大厦,给人以时空交错的感觉。沿着南明河岸漫步,可以远观甲秀楼,与之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煞是好看。</p><p><br></p> <p><br></p><p> 甲秀楼的旁边,有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 — 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后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p><p><br></p> <p><br></p><p> 翠微园是一组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同时还有新建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陈列院,收集收藏了贵州省苗族、侗族、彝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传统服饰、手工刺绣品、民间蜡染数百余件,令人叹为观止。该馆所陈列展示的民族传统服饰和民族工艺品,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体现,也是贵州各少数民族的骄傲。</p><p><br></p> <p><br></p><p>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p><p><br></p> <p><br></p><p> 拱南阁右侧的 “澹花空翠” 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边山楼,半边水楼”,颇有诗意。倚楼远眺,明月清风,两岸烟柳,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文人雅土经常在此咏诗作赋。</p><p><br></p> <p><br></p><p> 在澹花空翠园林里,展出各种奇石,有两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种形状怪异、能引人遐迩的石头,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盏景和根雕,也是贵州山地文化的一角。</p><p><br></p> <p><br></p><p> 自明清以来,甲秀楼就是贵阳人悠闲游宴之所。登楼眺望,众山环抱,近者为观风台,林木茂蔚;远者为黔灵山,青山一发。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大好风光尽览眼底,令人心旷神怡。</p><p><br></p> <p><br></p><p> 南明河畔,林木葱茏,花团锦簇。</p><p><br></p> <p><br></p><p>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彰显现代都市的繁华。</p><p><br></p> <p><br></p><p> 翠微阁内,建有 “龙门书院”,这是闹市中的水墨之地。“龙门” 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士。&nbsp;</p><p><br></p> <p><br></p><p> 龙门书院有许多名人书法,还专门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对书法陈列中的书法家萧娴留下较深印象。萧娴是贵阳人,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她的作品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隽秀。“ 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 ” 的条幅,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灵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p><p><br></p> <p><br></p><p>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p><p><br></p> <p><br></p><p> 翠微阁临水而建,“半面山楼,半面水楼”,显得颇有诗意。</p><p><br></p> <p><br></p><p> 漫步河滨,垂柳轻拂,花色撩人,甲秀楼的两岸绿树成荫、热闹繁华。</p><p><br></p> <p><br></p><p> 傍晚的甲秀楼,在夕阳的辉映下,显得格外庄重和大气,彰显着古典贵阳的钟灵毓秀。</p><p><br></p> <p><br></p><p> 甲秀楼下白石所砌的“浮玉桥”,贯通南北岸。隔水相望,桥跃水上,如龙如虹,其势不凡。据说浮玉桥原为九孔,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时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楼基和桥虽经多次洪水冲击,历经四百多年,仍砥柱中流,巍然屹立。</p><p><br></p> <p><br></p><p> 再一次走近甲秀楼,抬头望向甲秀楼,雄姿壮观,近在咫尺,清晰可见。</p><p><br></p> <p><br></p><p> 白日楼姿秀美,夜来灯火璀璨。</p><p><br></p> <p><br></p><p> 夜幕下的甲秀楼十分秀美,在璀璨的灯光下,更是将甲秀楼装扮得晶莹剔透、分外妖娆,楼与桥交相辉映,美轮美奂。</p><p><br></p> <p><br></p><p> 夜晚的甲秀楼景区灯火辉煌,与白天相比多了几分柔情和迷幻。</p><p><br></p> <p><br></p><p>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翠柳烟笼。据说甲秀楼初建成时浮玉桥有九孔,桥西侧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缤纷。月朗星稀时,桥与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而后修滨河路九孔石拱桥被填了两孔,筑坝拦水,芳杜洲也没于水底。</p><p><br></p> <p><br></p><p> 入夜,灯光水色交相辉映,人影散聚楼桥中,游艇飘荡波心。</p><p><br></p> <p><br></p><p> 很欣赏贵州青年诗人王华的诗:“遥忆往昔甲科秀,烟波浩渺荡轻舟。古今多少英雄事,摇曳丝柳随水流!”。</p><p><br></p> <p><br></p><p> 曾经的英雄辉煌事迹早已逝去,就像南明河畔轻扬的柳丝一样,随着不尽的河水悄然离去,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要靠一代一代的有为青年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