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祖上那些事

小桥流水

<p>明朝永乐,始祖李昇,兄弟行三,与仲兄携带母亲,随大批移民,离开了山西壶关北石槽,来到彰德府林虑地面。兄落茶店,母随老三,来到了东姚北部扁山脚下,伐木为屋,安下身来,取名“后辛庄”。</p> <p>于此居住短暂,且时代久远,旧址几乎荡然无存。然门前的石堰,碓臼等,留下了始祖在此繁衍生息的遗迹。</p> <p>现在李家湾村头的佛爷庙旁引录的大明嘉靖八年移修碑记(下文节录)亦可印证:</p><p>本庙堂原址在李家湾村东二里许的后辛庄村有一楹之建创立于顺治辛卯之岁,重修于康熙庚寅,而后百余载,彼处村舍已无,香烟久绝,有善人李公讳起等目击心伤,慨然有移修意焉,纠合本村人众,共议迁移此地,一则便于礼拜,二则以壮风脉之观也。</p><p><br></p> <p>在后辛庄待了几代后,因用水不便,隧向西迁至牟珠河畔北边窝湾,择其土岸,打凿窑洞,暂安其身。直至改革开放初,这些熏黑的窑洞依然存在。老人们说:“咱们的祖先在这里居住了好几代,这是咱村的古迹。”因于北边窝湾居住,故村名改称“北湾村”。待到南北两湾人住满,由于村里的姓氏同根同源,故改村名“李家湾”,一直沿用至今。</p> <p>槲树坟乃始祖李昇的老茔,位于李家湾村东二里许的扁山之下,坐东向西立祖,数亩之大的茔地长有不计其数的槲树,小的对把大,合抱的比比皆是,最大的有上百年的历史,古木参天,四人合抱有余,树冠掩映有半亩之广,枝繁叶茂。花开时节,十里飘香。有人为了核实数目,每数一株,画个标识,结果数了半天,依然一塌糊涂,还是没有查清数额。此外还有柏树和其它野生的树种、荆棘,遍野丛生。可惜在解放初期,政府提倡破除迷信,村上组织民兵把大大小小的槲数、柏树,一一肢解,砍伐得荡然无遗。从此再也说不清何为槲树坟。卸甲平本族长者回忆说:“当年的大小槲树多得数不清,坟社派人去上坟时,须折一截槲树枝拿回来做凭证,以防有人偷懒。”</p> <p>槲树坟自五世始,有人相继迁出,直至七世。“学大寨”年代,坟丘被平。有一碑碣记载祖茔之事,族人唯恐被损毁,掩埋于地。本次续修李氏族谱,动用了挖掘机寻找,结果只找到两块碑碣座石,不见碑体踪影。</p> <p>李家湾位于县城东南50华里,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牟珠河南水北流,人杰地灵。</p><p>万历年间,老家出了两位仪宾,分别是五世李景亨和六世李藩,且系叔侄关系。他俩才貌双全,功成名就,先后被万历皇帝侄女(平阳府王爷女儿)和洛川王之女招赘。叔侄成亲之后,不断回乡探望父老,朝廷赐予半朝銮驾。</p> <p>銮驾乃皇家象征,声势显赫,地方州府官员无不前来参拜恭维。仪宾本有侍卫,官府参拜者也常常有兵员随从,于是就在村北百亩之大的地块设立校场,列队操练,比武练兵,文武大臣坐在校场东岸上观兵检阅,在观兵台北部背风的大土沟里扎营休憩,所以这里就有了“校场”、“观兵台”、“臣家岗”和“三千沟”的地名传说。</p> <p>世事变迁,李家湾的仪宾时代已成过往。不过,现在偶尔可见村里的老民宅根基琢磨得十分精细的花纹石块,还有一块“登马石”幸存,这均为仪宾的遗物。老人们说,仪宾和各位官员在此上马下马。登马石的位置距离当街仪宾庄园还有一段距离,诸位官员须下马躬身徒步而至九门相照的故宫样式的仪宾庄园。</p> <p>仪宾庄园坐落于当街的位置,蓝砖灰瓦,五脊六兽,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大有故宫的模样。小时候常听前辈人自夸:“咱李家湾就像小北京”。村子四面围墙,各开有大门,北大门石券至今犹存,上面是牛王和马王庙;南大门也在门楼上供奉“送子观音”;东西大门现在虽不存在了,但旧址我辈记忆犹新。</p> <p>当街曾有一口莲花井,供仪宾庄园和全村人吃水享用。井口旁边,每到夏季,莲花次第开放。水源旺盛,清澈甘甜。可是仪宾过世后,井水无缘枯竭,常常使人不慎落井,所以人们用大铁锅封住了井口。大跃进时期,干旱少雨,村里组织人马寻找莲花井,数十人在先人口传之地挖地三尺,折腾了数日,却不了了之。</p> <p>景亨仪宾逝世后,塟在槲树坟北边,坟前雕立龙碑,崇祯年号。其长子李芍立的是平民碑,圆顶没帮,立碑时间是康熙年号;次子李育生,原讳李蓁,配郭氏,无子,虽是国子监生,但去世较早,与其父相差年份无几,其碑由侄儿益芬、之芬和正芬仝立,碑载年份为崇祯十年。李芍的碑碣早年陷入地下,难怪1953年逢祥续修的族谱李蓁侄儿未入谱册。今盗墓者将碑石挖出,方明白李蓁三个侄儿乃李芍之子。</p> <p>且说仪宾李蕃乃景元长子,五世李景元于金盆堰立茔。金盆堰的故事充满神话色彩。万历初年,李景元仙逝。事主聘请封建看了金盆堰风水,茔地位居后窑村西,堂地广阔,东有蜿蜒青龙,西有绵延白虎,南有清澈的金盆之水,北依俯伏丘陵;面南百丈许,尚有一四方土堆,酷像书案之上的玉玺。先生说:“此茔乃风水宝地也。不过下葬须待半夜子时,有鲤鱼打鼓、兔子筛锣和连登挛羊之天象,方可下葬。”事主不解其意,只好待机行事。安葬之日,时辰已近,上百号人马,等啊,等啊,无不着急。</p> <p>子夜到了。有人发现天空一只老鹰飞了过来,不禁失声呼喊,一时人声鼎沸。老鹰受惊后,叼着的一条大鲤鱼,正巧落到等候下葬的乐队的鼓上,“咚”的一声惊动了一只在茔地边夜宿的兔子,这只兔子正要落荒而逃,却又带响了乐队的铜锣。人声的喧闹和锣鼓的共同声响,划破了夜的宁静,继而惊动了在金盆堰旁边卧地的羊群。立刻,羊群四散逃窜。老放羊的连忙呼喊:“连登,赶快挛羊!连登,赶快挛羊!”事主见此情景,恍然大悟,立即指令:“下葬!”老放羊见此情景,马上将领头羊打死,唯恐以后招致祸灾。</p><p>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之茔,金盆堰的后生有生员、举人、知县、进士和仪宾等官僚文人。不过岁数尚未老成。究其原因还是老放羊的举动坏了脉气。</p> <p>在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金盆堰的坟丘被平,复耕为田。金盆堰“八墓九尊碑”均被后窑村建水池时做了台阶。续修族谱时,笔者曾到该村寻访,仅发现了景元、李蒲、蔚华的碑碣,不过惨遭损毁。或支离破碎,几乎面目全非。仪宾李蕃的碑碣未见踪影。身为后裔,痛心不已。</p> <p>西庙是本村供奉神灵及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堂屋龙神,西屋土地,南屋罗汉。1998年填池拆除西庙西石边墙,发现一根石柱上的三款大明记载:嘉靖二年八月十五日吉立,隆庆四年五月廿六日立,万历十七年三月初一日立。这分别记载着这三尊神位的建庙时间。这石柱也埋在戏台前檐的根基之下了。庙宇西墙边,两块丈把高的巨大条石上挂着一口大铁钟。一遇村里有事,马上撞钟,全村人听到宏亮悠扬之声,无不被召集而来,听候社长吩咐。人们对大铁钟无比敬畏,传说它能逢凶化吉,给人带来福祉,保佑黎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大铁钟是老家当年兴盛的见证。可惜大跃进时期将大铁钟炼了钢铁,西庙做了学校,西庙数次修缮,碑碣很多,最早的碑记是明朝年间。西池最后改建业已填平,明清所有石碑均埋于戏台下边,遗憾。</p> <p>传闻,老家李家湾及周边地形乃属凤凰饮水之上格宝地。由于本村的繁荣,招来一南蛮,装作指点风水,指使村人于庙西墙外挖掘大池。这一下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西池所在本是凤凰的头冠,水道是喉咙,南北两寨是翅膀骨(北寨已毁,南寨犹存),北寨向北百丈许的土岸为右翅膀,南寨往南百丈许的土岸为左翅膀,尾巴东翘至槲树坟,一幅形象逼真的凤凰饮水之状凸显出来。由于凤凰脉气受损,此后本村在诸多方面倍受影响。</p> <p>李家湾虽居河畔,但林县十年九旱的境况时常发生。河水干涸,用水困难。抱字爷辈铁了心,南北大井打了两口。有碑记:带头人李抱瑞。一碑碣在大井墙上,另一碑碣据说在西庙墙上。常听说:一斗石渣一斗米,深挖一尺一串铜。大井约有二十丈,井底一道地下河。井上辘轳八人绞,上上下下六条绳。红旗渠通水后,才拆掉了辘轳。大井打成,井水很旺,常从井口往外溢流,井水有神奇的浮力,一般物体落井不易下沉,故都称为宝井。</p><p>且说李清杰,他乃社首李起之子,其坟茔在路北地,人称“秀才坟”。其碑云:“皇清處士监生李公讳清杰之墓”,侧傍镌刻着:“公之祖:讳英才”,“孝男:洙淮泾湘”。</p><p>大井用水曾和西良村打过官司。自打成大井后,每逢干旱缺水的年份,西良村人不断来大井挑水吃。因为这口活水井出水量很大,即使干旱年份也不会枯竭。三里五村,沾亲带故的,碍于情面老家人从无拒绝过。</p><p>可是西良村人恩将仇报,得寸进尺,凭着有三个举人和五个秀才,想出了馊主意:偷偷的弄了一块石碑,刻写着是西良村的水井,趁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它抛到了井里。</p><p>过了一段时间,西良村人装作东西不慎落井趁机捞上了石碑,扬言挖井人是他们的先人,并告到了县衙。老家李清杰为首几次到官堂倾诉,西良村文人巧舌如簧,强词夺理,县衙也信以为真,所以每次都败诉还乡。</p><p>有人献言:卸甲平本家有位拔贡,不妨邀来同往县衙,再做理论。这位贡生到了官堂,大老爷端详他一副书生模样,便请他上座,其余人等则跪坐于地。原告夸夸其谈地编造着谎言,似乎有理有据。贡生只是静候倾听,待原告陈述完毕,他慢言落语道:“东姚有姚没有窑;北齐有齐没有集;黄华有华未有花,将军墓有墓未有墓。”</p><p>话音刚落,原告傻脸发灰。县老爷十分惊诧:“有道理!有道理!待我仔细斟酌。” 迟疑,便将案上的惊堂木一拍:“将原告棒打二十杖,如实招来!”西良村人最终不得不把伪造证据的企图一一道出。随着惊堂木拍案再起:“原告弄虚作假,物归原主!退堂!”这场官司以老家人胜诉而告终。之后的年月,干旱缺水的时候,老家人说,西良村人去自己亲戚家的缸里挑水可以,但就是不能来大井挑水吃。西良村人不仁,老家人宽厚仁慈,并非不义,只是让他们长长记性罢了。这是我李氏族人为人处世之道也。</p><p><br></p> <p>始祖迁林,已有六百余载,宗亲数以万计,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念我祖创业维艰,谨行俭用。孝悌为本,和亲睦族,书香绵延,厚德载物。呜呼!天地生人,上必有祖宗所创起,下必有子孙所承传。诸多故事仅凭口传,唯恐日后湮没,宗族文化亦属于非物质遗产,以文字载入史册,流芳后世,我辈之责也。冀祖宗懿德,薪火相传,以为文。</p><p><br></p><p>原稿 李言吉 (曾被李禹生编辑的《李氏族谱》电子版所录)</p><p>改编 李林生</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11月</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