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方毅:韩愈蓝关古道成诗臆考

白鹿古镇

<p><br></p><p>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表》被贬潮州,途径蓝关古道,成就唐诗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p><p>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p><p>欲为神明除弊事,肯将腐朽惜残年</p><p>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p><p>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p><p>在这八句诗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最负盛名,蓝关古道也和诗词一道千古流芳。</p><p>庚子之秋,应蓝田文化学者张效东之约,我与数十位文友,参加了蓝关古道文化考察活动。从坡底村出发,途径鸡头关、六郎关、筝坡关,到达蓝桥和蓝关遗址。一路上车队如龙,移步换景,走马观花。张效东老师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家乡的赤诚之情,讲述着蓝关古道的沧桑巨变,是一次山水之旅,人文之旅,穿越之旅。</p><p>对蓝桥,对蓝关古道,我是有了解、有感情的。二十年前我在蓝桥工作,因修建312国道曾走过蓝关古道,到县上后还参加过蓝关古道徒步走活动。前几年我还和儿子一起登过王顺山,我的小诗《登王顺山》就记录了这段经历 。</p><p>二十年前古道边,凌云洞旁整三年。</p><p>登山每止孝慈庙,无力登台睹尊颜。</p><p>人言听景胜看山,我看秀色皆一般。</p><p>云雾缭绕无缘抱,亲近山水归自然。</p><p>我们在张效东老师的带领下,时走时停,边走边聊,讨论着蓝田话是否唐朝的普通话,谈论着蓝关古道是否因韩愈名声大增。其中一位姓赵的文友,多次问韩愈诗中的蓝关到底在哪里?我理解,这位蓝田籍的朋友,可能就是冲着这个来的,当然,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知道的。</p><p>在张效东老师的讲解中,以至在后来的座谈中,我们都认为,蓝关古道是古代的国道,蓝关是一条线,由三个关卡和一个机关组成。但我认为,韩愈写的蓝关,就是写的某一段、某一个地方,应该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到底在哪里,又最可能在哪里?</p><p>与我们同行的还有坡底村村长。他是向导,是解说员,也是最熟悉、最关心古道的人。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作为蓝关古道本土人,作为蓝关古道的守望者,对蓝关古道不但有研究,而且对蓝关古道的开发有期待。</p><p>坡底村是进入蓝关古道的入口,蓝关古道的第一道关——鸡头关就在村东边。据张效东老师介绍,现在我们走的路,是近几十年新修的,并非蓝关古道原来的路,现在的路,与原路走向一致,但原路更加险恶,当年秦始皇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经过这里。我曾向村长建议,查找相关史料,撰写简介,让更多人体验游览。</p><p>村长很兴奋,还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最新发现。在鸡头关的东侧,在野草丛中,在巨石之上,我们清晰看到了一道水渠样古迹,宽度均等,底部平坦,边界均匀,和自然侵蚀有较大区别,是明显的人为痕迹。我还注意到,宽度比兵马俑的铜车马略宽。据村长介绍,像这样的遗迹坡上、坡下还有几处。我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古道经过石山的遗迹,理由有三点:一是两边匀整;二是底部平坦;三是宽度可使古代马车的顺利通过;四是沿线还有类似的遗迹,符合道路延续的特点。</p><p>再回到韩愈的诗作上。韩愈的诗是共八句。前四句说的出行的原因,是已发生的事情,是过去式。后两句是自己揣摩侄子韩湘的来意,是尚未发生的事情,是将来时。只有五六两句说的是成诗当时的所想所做,是正在进行时。我们可以依据这首诗的叙述逻辑,尝试还原当时的成诗情景。</p><p>我认为,我们不能仅凭一个“马不前”就简单推断韩愈诗中的蓝关,是在蓝关古道的上坡阶段——即在前两个关口之间,这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因为下雪,加上上坡,这个解释在行进上是合理的。但我认为,这个观点忽略了“云横秦岭”这个视觉感受,和即将进入古道的心理感受。因此,座谈会后,我就直接告村长,韩愈成诗的地方就在你们村头。</p><p>这虽然是开玩笑,但从诗文来看是不无道理的。一是从“云横秦岭”这句来看,应该在古道的入口处,这里最容易看到秦岭全貌,更符合成诗的视角要求,否则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二是从“雪拥蓝关”这句来看,“马不前”可以划定为上坡阶段,而能深刻的感受到“雪拥”,应该是刚开始走雪,而且是韩愈自己感受到了,一个 “拥”字太精准,让人能想到,韩愈已无法骑马前行,而是在牵着马往前走,否则雪拥着马腿,马是不会说的。这一点我有深刻的感受。二十年前我在蓝桥工作时,就亲见雪下到了一尺厚,一脚下去很难拔出,走路也迈不开步子。就在那时,我还听当地人说,雪是还分公母的,疹疹雪能下大叫母雪,片片雪下不大叫公雪。三是坡底村地理位置特殊,作者会有特殊的心理感受。蓝关古道就相当于古代的国道、古代的高速公路,坡底村的位置就像高速路的收费站。过了收费站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关卡,都到这个时候了,朝廷还没有音信,就不会有新的转机,这是一道地理分界线,也是一道感情上的分界线。</p><p>对中国诗词,我们不能完全按照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也许是言外之意。在中国古诗词里,虚实相结合、说理形象化是惯用的手法。还有我们考察历史事件还要重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永恒不变的人性。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p><p>坡底村。随从报告:韩大人蓝关古道到了。</p><p>韩愈抬头看天。秦岭灰蒙蒙一片(韩愈的心情也是灰蒙蒙的,感觉前程一片渺茫)。自己长安的家可好(贬官后,韩愈未回家)?自己家人也不知都走到哪里了?潮州的家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p><p>韩愈低下看地。一尺多厚的积雪拥住关门(本来过关就难)。一尺多厚的积雪拥住裤管、拥住马腿。人和马一样都很难迈开步子。马不前,人何曾想前(客观上路不好走,主观也是被迫的)?!</p><p>韩愈回望长安。韩愈一路上都在反思(我们不能设想韩愈走到坡底村突然吟诗)。到了长安的分界线(多么希望听到一声:圣旨到)。进入了关口就不可逆转了(作者绝望的感情如泄洪不可收拾) 。</p><p>因此,我推断韩愈成诗处就在蓝关古道的第一关——鸡头关的入口之处,也就是今天的蓝关街办坡底村。因此,我建议坡底村可理直气壮打旅游牌:始皇巡游门前过,韩愈吟诗村东边。几千年前的故事,无从考证,谁能说清?全且当是一个话题吧,我想,即使这样也是有好处的。</p><p><br></p><p>2020年11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