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趁着年假,我再次挑战秦岭十峰之一的东梁。 秦岭东梁系秦岭山脉中段主脊,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因位于较西的秦岭梁(海拔2822米,为周至,宁陕,户县三县交界)之东而得名,最高点海拔2964.6米。顶部位于户县及宁陕县交界。 为了赶时间,到达秦岭服务区后,我们并没有拉伸,而是直接徒步进山。<div><br></div> 从秦岭服务区下车后,我们直奔东梁。 东梁,我们来了! 这是下山途中,拍到的远处山景。 相比于夏季的苍翠欲滴,冬季的秦岭别有一番美景:远远望去,山峰银装素裹,却不掩它的巍峨;在雪花的点缀下,树木也仿若亭亭玉立的少女……这一切,都让人心醉。我们不时停下脚步,拍下这美好的一刻。但相机再好,终究比不过眼前真实的美景,也许,我应该用拍照的时间多欣赏眼前的景色,哪怕一秒也好。 小心翼翼地过河。 倒下的树干被积雪覆盖 逐渐废弃的木桥 周末的大雪,掩盖了原本清晰的林场路,也给驴友们带来一定的挑战:一不小心就可能踩空。好在前几日有驴友来过,我们只要顺着脚印即可。而随处可见的雪景,也让这7公里的林场路变得简单、轻松。 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 半路上同行驴友的话引发了我的共鸣。工业化和全球变暖让雪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城市里很难再看到雪景,即便是农村,积雪也没有往年那么厚。我曾经对朋友说过一句玩笑话,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要去俄罗斯看雪了。当然,眼下我们还可以“纬度不够,高度来凑”。 过了林场路后,就是一段艰难的拔高,一路走走停停,12点半,我终于跟随领队到了二梁(午餐地)。眼尖的队友还发现了一只外出觅食的小鼠。或许是经常有驴友在这,小可爱见了我们竟然也不害怕。我用指尖轻微地摸了一下,毛绒绒的,这只小可爱给劳累的我们带来一丝欢乐。 二梁口上的美景(1) 空气中的水汽使得能见度很低。 二梁口上的美景(2) 午餐过后,我们继续向大梁进发。茂密的箭竹林打的人脸生疼,再加上竹叶的积雪随着摆动洒落下来,凉飕飕的,我们只好戴上帽子,弯腰穿行而过。 在二梁留守的领队说,有30余人出发前往大梁,但X狼领队身后似乎永远只有5-6个人,为确保安全,X狼在中途休息了好几次,让后面的队友赶上来。“后面的快点,还有5分钟就到了”,终点之前,这句话最能激励后面的驴友。但事实往往证明,他们登顶所花的时间,不止一个“5分钟”。 队友已早生“华发” 海拔不同,风景自然也不一样。前往大梁的途中,高大的冷杉映入眼帘,“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元帅的诗句,用在此处再为恰当不过。 林海雪原 凝视 向大梁冲锋(1) 向大梁冲锋 (2) 经过艰难跋涉,我们终于赶到此行的终点——大梁。或许是风大的原因,临近山顶的斜坡处,积雪淹没了膝盖,我只好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如果没带雪套,恐怕要吃不少的苦头——积雪会进入鞋里,润湿鞋袜。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电视剧里头戴狗皮帽子的东北人在雪地行走的画面。 大梁下的一隅 这两棵树,仿佛一对恋人。 山顶雾气很大,能见度不足20米,再加上时间紧张,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就原路回撤。 路过一段坡度较大的斜坡,我试着滑了下去。登山时滑脚的积雪,此刻成了我们下山的助力,为我们增添了不少欢乐。 到达二梁之后,细心的领队为我们准备了生姜红糖水,帮助我们驱寒。不少队友也将自己备用的水倒入锅中,以便让后面的队友饮用。 参加“带我出山”活动的队友。 喝过生姜红糖水,我们从二梁下撤。途中,我也曾几次试图滑下山坡,但这些山坡要么坡度不够,要么石头太多,都未能成功。 玩嗨了的队友们 上山容易下山难,因为长期的踩踏,林场路路面的积雪已经融化,这让我们更加小心。在三个多小时候,我们终于在天完全变黑前返回休息区。 在东梁之前,我还在周末前往鹿角梁,山顶的风雪交加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因此我们不要妄想征服自然,而是要与大自然和谐发展。 听说集齐了7颗龙珠后,可以呼唤神龙,它可以实现你的任何愿望。いでよ!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