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洛阳重工业建设的上海和广州人!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解放后,洛阳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城市,来自上海、广州、北京等,相对安逸生活的大城市优秀青年,跑去千里之外和自己原本毫不相干的洛阳,建设新洛阳。为支援新兴工矿城市和洛阳人民需要,上海市有十八家服装、照相、洗染、理发和酒菜行业部分职工离沪迁往洛阳。”几十个小时的颠簸之后,火车抵达洛阳火车站....多年后随上海大新酒楼、上海理发店整体迁往洛阳工作,几十年之后,许多退休依然留在洛阳生活的上海人回忆来洛阳时的情景“原以为洛阳是历朝古都、新型工业城市,应该不错,可到了一看,和上海市容相比相差太大,许多人当场就哭了起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划中,洛阳跻身全国重点建设城市,有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有7个落户洛阳。这些项目的建设场地,选在地旷人稀的涧西区。1954年,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厂等十几家大型工厂,相继在涧西区开工兴建。十万建设大军麇集洛阳,立志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描述出最新最美的社会主义蓝图”。&nbsp;当时的涧西区除了一条洛潼公路横穿、几个村庄点缀外,几乎全是农田。当时的洛阳城市人口仅仅6万,商业网点集中在10公里之外的洛阳老城!</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9年之后,上海的城市功能已经从消费型城市转为工业型城市,但昔日十里洋场的名声以及上海制造的名声在外,显然在全国各地人民心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上海的商品,在全国人民心中是最好的。洛阳不仅仅是引进工商业,还一步整建制引进品牌、机器设备,以及最宝贵的人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55年,洛阳市派代表前往上海、广州等商贸业发达城市,动员这些城市的国有商业企业和私营商户内迁洛阳,支援洛阳的工业建设。在此后的两年间,上海、广州等地累计有商户3500人和17家工厂、88个商店的2717名职工响应号召支援,其中内迁来洛的工厂、商店主要有三乐食品厂、大新酒楼、大利食堂、广州食堂(后改称广州酒家)、永余照相馆、万氏照相馆(后改称人民照相馆)、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发店、上海理发店、红光照相馆、旭东洗染店、上海旅社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洛阳把新引进的大新酒楼、新源祥棉布店等部分上海内迁企业、商店安排到704工地市场所在的大型市场里,故将该市场称为“上海市场”;将广州酒家等部分广州内迁来洛的商业企业安排在如今景华路与太原路交叉口附近的大型市场里,故将该市场称为“广州市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事服务行业的上海人命运如何?资料显示,上海市场建成后,初名“青年营业部”,后改称上海市场百货商店,当时的商业用房主要是平房。1980年,国家决定拆除平房,对上海市场进行改建。1984年1月1日,新大楼建成开业。1986年,上海市场百货商店更名为上海市场百货大楼,4层建筑面积9024平方米,营业面积630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仅次于当时的郑州紫荆山百货大楼,居河南省第二位。1987年,上百大楼7层辅楼建成,使商场总建筑面积达到1.51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16万平方米。1993年,上百大楼销售额突破1亿元,达到了顶峰。之后,因商贸业竞争的加剧和硬件设施的落后,上百大楼营业额逐年下降。2002年,上百大楼终因资不抵债而破产,2005年破产重组,但至今难以恢复元气。</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一代“洛籍外地人??!”已悉数退休,有的回沪置业安家,多数人留在洛阳。到1957年年底,洛阳的城市人口已由1949年底时的6万余人猛增至52.9万人,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广州、北京、武汉的大城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如今洛阳市区人口已达300万人,工业产值达5000多亿,成为山水易居城市。普通话水平位居各城市前例,就因为是解放后迁洛阳的技术人员的带动!我们要记得这一批来自祖国各地,来建设新洛阳的“自家人”</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0.11.27</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