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语文组积极响应学校上研讨课的号召,大家在三尺讲台上各显神通,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五位授课老师虽然教学风格各异,但都能很好地把握教学新理念,围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文本,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促进知识素养落地。</p> 《夏天里的成长》 <p> 首先登场的是陈芸老师,她执教的《夏天里的成长》这一课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作者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描绘在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启迪我们:“人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成长。”陈老师在教学中做到:1、教态自然,教学思路清晰,不仅能运用精美的课件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夏天万物生长的变化,还能引导学生紧抓中心句“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从不同方面不同事例特征学习。2、重视学生的朗读和语言训练。以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发学生质疑,启迪学生思考,加深感悟;在感受山、地、河、铁轨和柏油路变化的原因时,让学生观看课件的同时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描述,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3、对学生的评价有特色,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p> 《伯牙绝弦》 <p> 李秋颖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她采用以读为本的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上,李老师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通、读懂文言文的的同时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品悟知音的含义。整堂课,李老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去品读,去感悟俞伯牙遇知音的喜和失知音的悲,生动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在教学中,李老师还设计了课外资料的环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饱含深情地朗读,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还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思想交流,达到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p> 《夏天里的成长》 <p> 郑建容老师执教的《夏天里的成长》,教学目标明确,紧扣大纲围绕单元要素开展教学,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既关注过程又重视学法。郑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品读重点词句,领悟语言特色,继而对文本的写法做了细致的剖析,让学生体会到围绕中心意思选材的写作方法:(1)、明确中心意思;(2)、从不同方面,选取不同事例,抓典型特点;(3)、事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4)、注意语言特色。最后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了“读写融合”的教学效果。整堂课,郑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写作思维完美相结合,双基落实到位 。</p> 《只有一个地球》 <p> 冼瑛老师勇于挑战说明文《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冼老师抓住课文关键句“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思路清晰,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她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在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地球现状的句子后,让学生说说有几层意思,并用不同的语气读出地球的现状。然后抓住地球“美丽、有限、渺小、唯一”四个特点品读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地球美丽的同时又容易破碎,同时借助了图片、数据告诉学生人类怎样破坏自然资源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灾难,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最后拓展环节进行说话训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升华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p> 《江南春》 <p> 周文娣老师为我们呈现一堂打破教学常规的古诗《江南春》的教学。课堂上,周老师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与学生将江南春天的声色,动静,情和景演绎得精彩纷呈,有以下亮点:1、老师的板书和学生的画结合在一起,生动再现一幅优美的书画《江南春》。2、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和黑板上的书画,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进行拓展和语言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周老师既渗透了“典型化”的写法又紧抓住“映衬之美”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江南美景,体会诗人杜牧忧国忧民的情怀。3、学生朗读古诗形式多样,读、吟、诵、唱俱全:用粤语读,用手指打着节奏读,吟唱古诗,用英语读古诗,师生打节奏合作读古诗等等。整堂课师生互动,其乐融融。</p> 教研无止境 <p> 本次研讨活动,五位老师亮出了特色,展出了风采,她们的不同课堂教学模式让听课的老师有不一样的收获。苏校长,符校长,黄主任也能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前来聆听,尤其是下级备课行政符校长积极带领本科组的老师在课下的研讨中认真点评这五节研讨课,老师们既肯定了执教者的优点亮点,又诚恳地提出建议,大家没有客套,只有真诚,通过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对提升大家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研路无止境,我们将继续携手共进,且行且思,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谱写教育新篇章。</p> <p>撰稿:郑建容</p><p>摄影:全体老师</p><p>编辑:郑建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