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事,我知道你肯定知道,但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它出自何处?</p><p><br></p><p>这句话最早出自宋朝的洪迈,写的一本名为《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的书中,书中写到: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p><p><br></p><p>洪迈是谁,你知道吗</p> <p>洪迈(1123年-1202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p><p><br></p><p>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是南宋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p> <p><br></p><p>还有,你知道“兴于孤儿寡母摄政王,亡于孤儿寡母摄政王”这句话吗</p><p><br></p><p>这是说清朝的!</p><p><br></p><p>蒙古高僧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曾预言过大清命运。曰:大清享国绵长,但始于摄政王,亡于摄政王,始于孤儿寡母,亡于孤儿寡母。</p><p><br></p><p>公元1644年,大清入主中原,摄政王多尔衮把持朝政,孤儿寡母孝庄与顺治自不必说。这个是兴于孤儿寡母摄政王。</p><p><br></p><p>亡于孤儿寡母摄政王呢</p><p>——公元1911年,宣统帝退位之时,溥仪生父,摄政王载沣手握权柄,彼时溥仪只有六岁,头上还有个不是生母的皇太后隆裕。</p><p><br></p><p>巧合的是,顺治6岁登基,溥仪6岁退位!</p><p><br></p><p>看来清朝应该这么解释——“兴于6岁孤儿寡母摄政王,亡于6岁孤儿寡母摄政王”!</p><p><br></p><p>嗯?</p><p>这个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谁?</p><p><br></p> <p><br></p><p>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p><p><br></p><p>清代喀尔喀蒙古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活佛。</p><p><br></p><p>17世纪初,西藏佛教觉南派僧人多罗那他受请前往喀尔喀部传教近二十年,常驻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深得喀尔喀部统治阶级的信奉和支持,被尊为哲布尊丹巴。意为圣贤尊者。</p><p><br></p><p>明崇祯七年(1634)多罗那他圆寂。次年,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生次子札那巴札尔,喀尔喀部遂认定是多罗那他转世,即哲布尊丹巴一世(1635~1723)。</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这个时间点上分析,说“孤儿寡母摄政王”那句话的应该是一世哲布尊丹巴了!</span></p><p><br></p><p>清顺治六年(1649)哲布尊丹巴一世进藏学经,达赖五世迫令他改宗黄教,授给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尊号。从此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由觉南派改属黄教。</p><p><br></p><p>康熙二十七年(1688)准噶尔部进攻喀尔喀部,哲布尊丹巴一世劝说喀尔喀部归顺清朝。乾隆以后,其转世须经由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签确定。</p><p><br></p><p>1911年哲布尊丹巴八世在沙俄怂恿下宣布“独立”,成立“外蒙古自治政府”,称“大蒙古皇帝”。1919年11月撤销自治。1921年3月白俄军占据库伦,拥哲布尊丹巴八世复辟。7月,蒙古人民革命党于库伦成立革命政府,以哲布尊丹巴八世为立宪君主。</p><p><br></p><p>1924年3月哲布尊丹巴八世圆寂于库伦。11月蒙古取消君主政体,成立人民共和国。</p><p><br></p> <p>传说,哲布尊丹呼图克图最早降生在印度,是释迦牟尼佛的五百佛徒之一,后转世在西藏。</p><p><br></p><p>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册封其为呼图克图大喇嘛,统管外蒙地区喀尔喀部宗教事务。</p><p><br></p><p>清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在库伦修建庆宁寺,此后,哲布尊丹巴转驻于此。</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乾隆帝在位期间规定,哲布尊丹巴的转世必须在北京雍和宫金瓶掣签决定。</span></p><p><br></p><p>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喀尔喀蒙古最大的转世活佛。与达赖、班禅齐名。</p> <p><br></p><p>呼图克图是清朝授予蒙、藏地区有德僧人的封号。“呼图克”为蒙语音译,其意为“寿”,“图”为“有”,合为“有寿之人”“有德之人”</p><p><br></p><p>不是说是五世达赖授予吗,难道清朝又官封一次?</p> <p><br></p><p>转到八世,然后呢?</p><p>很想知道!</p> <p><br></p><p>第九世哲布尊丹巴大师的前身十分坎坷,当时第八世大师突然在库伦圆寂,随后蒙古国成立了蒙古国人民政府,开始限制和控制藏传佛教信仰,哲布尊丹巴系暂时的停止了转世。——看看多厉害!想转就转,不想转就停止!</p><p>在不远的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开始了秘密的哲布尊丹巴灵童寻访行动,1936时,确认了蒋把南卓为哲布尊丹巴的转世。可是当时十三世达赖喇嘛已圆寂,十四世还没有找到,所以蒋巴南卓的身份一直被秘密的保留。</p><p><br></p><p>直到1991年,移居到海外的他才被正式的认证为哲布尊丹巴的转世,可当时的蒙古国还没有承认他的身份,2010年,他加入了蒙古国籍,2011年11月2日,蒙古国才首次公布并且承认第九世哲布尊丹巴,并承认他的宗教地位。</p><p><br></p><p>哲布尊丹巴系已经度过了九世,他的故事中充满了波折与跨越,他也证明了藏族与蒙古族历史上的交往与友谊。</p> <p><br></p><p>2012年,九世哲布尊丹巴大师圆寂。现在不知道找到了十世转世灵童没有!</p><p><br></p><p>在蒙古地区与大师齐名的章嘉活佛,业已传七世,七世大师在建国前随国民政府迁居台湾,1957年圆寂于台大医院,世寿六十八岁,舍利多达六千余颗。</p><p>据说也没有八世转世!</p><p><br></p><p>停止转世的原因可能是金瓶掣签制度吧!</p><p><br></p> <p><br></p><p>好了,收回来!不再扯远了。</p><p><br></p><p>蒙元时代,有个说法“成也伯颜,败也伯颜”</p><p><br></p><p>什么意思呢?</p><p>是说伯颜为大元立下不世之功,同时又致国家败亡!</p><p>啧啧,谁能自元始至元亡活这么久?神仙再生还是活佛转世?</p><p><br></p> <p>伯颜(1236年-1295年1月11日),蒙古八邻部人。元朝初年名臣。</p><p><br></p><p>至元初年,奉伊儿汗旭烈兀命奉使入朝,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拜中书左丞相,后升任同知枢密院事。</p><p><br></p><p>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统兵伐南宋,至元十三年(1276年),陷临安,俘宋恭帝、谢太后等北还。</p><p><br></p><p>南宋灭亡后,又出镇和林,屡次讨平诸王叛乱。</p><p><br></p><p>忽必烈驾崩后,受顾命拥戴元成宗铁穆耳即位,拜太傅、录军国重事。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1295年1月),伯颜病逝,年五十九。累赠宣忠佐命开济翊戴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淮王,谥号"忠武"。</p><p><br></p><p>伯颜智略过人,深明大义,用兵筹谋,出神入化。在带兵、用兵、治军方面都有值得兵家称道之处。统二十万大军伐宋,如统一人。成功还朝,口不言功,行囊仅有随身衣被。</p> <p>轶事典故</p><p>元世祖时,有传闻宗王乃颜意图造反。伯颜自请前往观察其意向。他出发时,只带几车皮衣,每到一个驿站就给驿吏每人一件上等的皮衣,驿吏无不感激称谢。到了乃颜的营地后,受到乃颜设宴招待,伯颜发现杀机四伏,知道已经无法说服乃颜,于是连夜潜逃。乃颜派兵追赶,可是,驿吏见伯颜争献最好的马给他骑,使乃颜无法追及。伯颜返朝后,面奏忽必烈,成功平息了叛乱。</p> <p>公元1273年,忽必烈犴任命他为伐宋军最高统帅,与左丞张弘范兵分两路攻打南宋。当陆秀夫与宋朝的小皇帝跳海之时,宜告了以伯颜为首的蒙古南伐军大获全胜。</p><p><br></p><p>伯颜虽然是征南统帅,但他对副帅张弘范通迫陆秀夫和宋室幼帝老弱惨死之事十分不屑。伯颜不认为那是大丈夫该有的作为。他伯颜一生最重视的并不是名誉和富贵,而是如何管理这偌大的疆土,为帝王分忧。</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成大事者不单要有一颗骄傲的心,更要有广阔胸怀和深远的思想。</span></p><p><br></p><p>“得意秋,分破帝王忧。”得意之际,绝不能忘了自已身兼护国的重任。</p><p><br></p><p>伯颜灭宋之际,始终都在想方设法为元主朝拉挽人才。当初元兵俘虏宋朝明臣文天祥,伯颜是蒙古将领中唯一主张力劝文氏投降的人。文天样乃治世之才,如果忽必烈能得到此人相助,相信蒙古江山会更加稳固。此时的伯颜不但有眼光,而且能做到不忌才,在元人当中难能可贵。不仅如此,在他劝文天样时,被后者骂得狗血淋头,却毫无怒色,这份胸襟气度非常人所有。</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蒙古人南下灭宋,伯颜可以说是第-一个迈出铁蹄的人。 虽然在当时看来,伯颜是个负面角色,但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只能说各为其主,他站在自己的职位上,做着他该做的事情,无关是非对错。</span></p> <p>由于元江山未定,时有叛乱发生,伯颜一直奔走于战场。 一生过于直顺的伯颜,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遭到谗言。一些朝臣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罪名在元世祖忽必烈面前大说特说,令忽必烈心声疑窦,忽必烈左思右想,探怕再有变乱发生,决然将伯颜罢职。</p><p><br></p><p>世祖死后,铁穆尔即位,立刻将伯颜官复原职,但此时已是“廉颇老矣”,一身病痛的伯颜无力再上战场,于第二年病卒家中,被追封为“淮安王”。</p><p>淮水历来是元朝认为最重要的南北水城、气候分界线,军事意义非凡,以“淮安”二字作为伯颜的谥号,说明帝王肯定了他一生的丰功伟业。</p><p><br></p><p>曾经的伯颜是战场上的枭雄,做好了马革裹尸、客死异乡的准备,对军人来说这是最有尊严的死法。他从未想过居功至伟,随身只带破行囊衣被,上朝时军服破败,俯身跪地不求名,但望安定大元江山。</p><p>功、名集于一身,还有什么不知足呢,即便死去也可以安心闭上双眼。人生一一世,从何而来,复归何处,俯也是死,仰同样是死,走到最后始终是要躺下来谦卑躬身地结束。什么都拥有过的伯颜什么都不怕失去,结束得很淡然,也很坦然。</p> <p><br></p><p>此伯颜堪称蒙古族完人!</p><p>名垂青史!</p><p><br></p><p>那么,彼伯颜呢。</p><p>感觉做人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p><p><br></p><p>彼伯颜是拥立元武宗后裔的一大功臣。在文宗朝,官到知枢密院事,加太傅,封浚宁王,是惟一可以和燕铁木儿一样身兼数职的蒙古族大臣。</p><p><br></p><p>元统元年(1333年)六月,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即位。这时,燕铁木儿虽死,但其家族的势力仍十分强大。顺帝便表面上继续尊重燕铁木儿家族,暗中逐渐扶植伯颜与之抗衡。</p><p><br></p><p>顺帝任命伯颜为太师、中书右丞相、上柱国、监修国史,兼奎章阁大学士,领学士院、太史院、四回、汉人司天监事。</p><p><br></p><p>以燕铁木儿之弟撤敦为太傅、中书左丞相。位在伯颜之下。</p><p>接着,顺帝将撤敦封为荣王,唐其势承袭其父燕铁木儿的太平王,伯颜则加封为秦王,并又一次下诏重申由伯颜、撒敦共同统领百官,总理国政。年底,顺帝让伯颜统领彰德威武卫。</p><p><br></p><p>至元元年(1335年)顺帝任命唐其势为中书左丞相,以安抚钦察贵族,但是,唐其势不甘心居于伯颜之下,与其叔句容郡王答里、其弟答剌海、诸王晃火粘木儿等密谋政变。不久唐其势在东郊埋伏军队,亲自率领卫士突袭皇宫。由于伯颜事先得到告密,做好了准备,一举擒获并处死唐其势等人。抄没家产,彻底摧垮了钦察贵族在朝中的势力。</p><p><br></p><p>随着燕铁木儿家族的覆灭,伯颜及其家族的势力迅速上升。平定唐其势政变的第二天,伯颜的弟弟马札尔台就担任了御史大夫,同时仍兼管高丽女真汉军和阿速卫亲军。不久,又任命马札尔台为知枢密院事,掌握了兵权。平乱的第二个月,就是七月底,顺帝下令废除中书左丞相一职,以伯颜一人担任中书右丞相,独揽朝廷大权。至此,伯颜家族完全取代了燕铁木儿家族的地位。</p><p><br></p><p>伯颜有相当狭隘且强烈的惟蒙古贵族独尊的意识,尤其对人口众多的汉人、南人充满鄙视和猜忌。在他专权的当年年底,就下令停止科举考试。</p><p><br></p><p>至元三年(1337年),河南棒胡、广东朱光卿起义。伯颜以此为借口,在四月下令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携带并拥有兵器,也不准拥有马匹。还规定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六部、宣慰司、廉访司及各路、府的幕僚长官之职均用蒙古、色目人,不准汉人、南人学习蒙古、色目文字。</p><p><br></p><p>至元四年(1338年),伯颜及其家族的权势更为显赫。这年四月,伯颜的侄子脱脱(马扎尔台之子)出任御史大夫。接着,顺帝下诏在涿州、汴梁为伯颜建立生祠,并在南口为伯颜立碑纪功。顺帝还为伯颜特设大丞相一职,同时加封伯颜为"元德上铺功臣"。</p><p><br></p><p>伯颜几近独秉国政,政治势力迅速扩大。中书省、枢密院官员大都出其门下,每罢朝,一拥而退,朝廷为之一空。势焰薰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颜而己。仪仗都超过皇帝,俨然曹丞相在世!</p><p><br></p><p>这样,伯颜与顺帝的矛盾就实出了。他派侄子脱脱出入内廷,监视顺帝起居言行。不料脱脱深恐一旦败亡,遭到燕铁木儿家族的下场,暗中向顺帝自陈忘家徇国之意,取得顺帝信任。至元六年(1340年)年初,伯颜亲自率领兵卫,邀请顺帝出猎柳林。脱脱要顺帝推辞不去,派太子燕帖古思代自己出猎。二月十五日,脱脱用自己统率的宿卫军控制了京师所有城门,当夜,奉顺帝驾临玉德殿,召近臣任家奴、沙剌班及省院大臣先后入见。同时,派人连夜赴柳林召还太子。第二天,下诏历数伯颜之罪,将其贬为河南行省左丞相。同诏表示只处罚伯颜一人,决不牵连他人。伯颜统率的各卫亲军闻讯后,纷纷回到本卫,不再听从伯颜指挥。伯颜只好南下就职。三月,顺帝又将伯颜迁往南恩州阳春县(今属广东省)安置。不久,伯颜死于途中。 伯颜被贬黜后,元顺帝妥欢帖睦尔起用脱脱当政。次年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恢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修辽、金、宋三史,政治一度转为清明。</p><p><br></p> <p>皇帝就是皇帝!</p><p>升你的官也能要你的命!</p><p><br></p><p>伯颜各种头衔有246字之多,还不加形容词:元德上辅广忠宣义正节振式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秦王、答剌罕、中书右丞相、上柱国录军国军事、监修国史、兼徽政院侍正、昭功万户府都总使…</p><p><br></p> <p><br></p><p>因为元朝的腐朽统治,多地方都爆发了农民起义,伯颜看到起义领袖大多是汉人和南人,甚至一度动过念头,想要杀光张、王、李、赵、刘五大姓的汉族人。他以为只要搞一场大屠杀,把汉族人杀光大半,天下自然就太平无事了——这种想法不但残暴,而且残暴,简直是疯子所为!</p><p>够狠!</p><p><br></p> <p>伯颜倒行逆施,残暴,社会矛盾越来越多,最终加速了大元的灭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