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毛泽东书法作品欣赏</p> <h2>这25幅墨迹,代表毛泽东书法最高水平!</h2> <p>1、毛泽东 商鞅徙木立信论 1912</p> <p>2、毛泽东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生产 1948年</p> <p>3、毛泽东 致符定一 1946</p> <p>4、毛泽东 致黎锦熙之一 1915</p> <p>毛泽东 致黎锦熙之二</p> <p>毛泽东 致黎锦熙之三</p> <p>5、毛泽东 致柳亚子 1944</p> <p>6、毛泽东 致许德珩等之一 1936</p> <p>毛泽东 致许德珩等之二</p> <p>7、毛泽东 致杨钟健 1921</p> <p>8、毛泽东 致彭璜之一、二 1921</p> <p>▼9、毛泽东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p> <p>▼10、毛泽东 杜甫《曲江二首》句</p> <p>11、毛泽东 杜牧《过华清宫》</p> <p>▼12、毛泽东 李白《梁父吟》之一</p> <p>▼13、毛泽东 柳中庸《征人怨》</p> <p>▼14、毛泽东 卢纶《酬畅当寻嵩岳麻道士见寄》</p> <p>▼15、毛泽东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p> <p>▼16、毛泽东 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句</p> <p>▼17、毛泽东 秦观《鹊桥仙》</p> <p>▼18、毛泽东 致齐白石 1952</p> <p>▼19、毛泽东 致宋庆龄之一 1949</p> <p>▼20、毛泽东 致周世钊之一</p> <p>21、毛泽东 致冯友兰 1949</p> <p>▼22、毛泽东 《论语·学而》句一</p> <p>23、毛泽东 《论语·学而》句二</p> <p>▼24、毛泽东 曹操《观沧海》</p> <p>▼25、毛泽东 王之涣《凉州词》</p> <p>▼毛体书法字势雄奇,别具特色,在艺术上令人折服,在精神与气质上有无穷无尽的感召力,令万众为之敬仰,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而创新性与书写性堪称其两大特质。</p> <p>▼孙中山书法作品欣赏</p> <p>周总理的书法给我一种总是很急有很厚重的感觉,这可能和周总理的工作风格有关系,写得快能节省时间,能更多地为人民服务。细看周总理的字,就会发现他的字有空灵而稳重之美,从用笔结体看,完全是书法大家,比今天中国书协的任何人写得都好。周总理的书法,严谨。这跟他的性格是完全一致的,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 <p>▼董必武(1886-1975年),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重庆工委书记、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等。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p><p>高法院长的董必武先生的书法作品。董必武的字则完全是另一派风格了,他的书法惊矫纵横、奇趣古拙,颇有清人郑燮的味道。或许有书友持其他意见,但也无碍,毕竟像董必武先生那样的大忙人,更多的是在为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能有如此书法已也是非常难得的了。</p><p>董必武副主席几幅书法作品欣赏</p> <p>华国锋书法作品欣赏</p> <p>陈毅书法作品欣赏</p> <p>清朝乾隆皇帝书法作品</p> <p>▼乾隆书法</p><p>在清朝皇帝这一职业中,乾隆的书法还是不错的,虽然比雍正康熙的差,但是比其他后来皇帝的都好,对于笔者的这种认识,你赞同吗?</p> <p>乾隆皇帝擅长书法,虽然他写的没有时人书法家好,只能够算得上是一般以上,但是他对书法的热爱是常人所不能够比的,用笔上既有一定的传统,也有自我,自我的元素稍稍浓重了一些,尤其是受到董其昌书法和赵孟书法的影响较深,同时,也深受馆阁体的影响,他的书法上也带着浓浓的时代气息,点画安排上有水平,既能够考虑到前后照应问题,又能够形成顾盼关系,二在字形也非常别致,一改传统的那种方正之形,变得相对瘦长,线条流美,自然清新,线条粗细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是视觉冲击力还是比较强的,让人感到很是震撼。</p> <p>从乾隆留下的作品上看,基本上都是以行书为主,他的行书,整体给一种看似行书,又非行书的感觉,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行楷,说行楷作品更为贴切,无论是用笔上,还是结构上都和标准的行书有着很大的差别,略带行书笔意,虽然没有那种行云流水的那种感觉,但是,还是不错的,端正的那种劲稍稍浓重了一些,你说呢?</p> <p>雍正皇帝书法</p> <p>雍正皇帝书法</p> <p>宋徽宗书法作品</p> <p>宋徽宗造诣最高的一幅草书,气势威猛、一泻千里,丝毫不输怀素!</p><p>宋徽宗是以喜欢艺术而亡了国,甚至人们因为赞赏他的艺术,而往往能够原谅他的“亡国”,那么宋徽宗的艺术究竟有多厉害呢?</p><p>首先他是一位收藏家,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历代名帖,上面都有徽宗皇帝的鉴赏印,并且他主持编修的《宣和画谱》与《宣和书谱》乃是后人参阅的经典书画理论著作。此外他在建筑上、音律上也极有造诣,我们不多谈。</p><p>▼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p> <p>宋徽宗在22岁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瘦金体《楷书千字文》,能够在楷书上开宗立派,并且还是在20出头的年纪,这样的水平,放眼整个书法史也并不多见。他的“瘦金体”在后世影响极大,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没有极高的功力很难驾驭。</p><p>当然,“瘦金体”也并不是他最高的书法成就,能够代表宋徽宗最高的书法成就,乃是他的草书。</p><p>他毕生的草书境界,可以完全在他40岁创作的这幅《草书千字文》当中呈现出来。</p><p>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p> <p>宋徽宗的这卷《草书千字文》有三奇:</p><p>第一奇:用纸之奇</p><p>这件作品是写在一卷纯金描龙长达11米多的长卷上面,这幅宣纸全篇描有真金画的龙纹,华贵异常,在宋代,如此整幅的长卷,极为罕见,据说制作这种宣纸的工艺需要几百道工序,如今已经失传。</p><p>第二奇:笔法之奇</p><p>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p> <p>宋徽宗写如此巨幅之长卷,没有丝毫的停顿,而是一气呵成,这件作品就像一首乐曲一般,即便看不懂书法的人,也能感受到他真正的节奏和韵律感。</p><p>第三奇:再难为之</p><p>徽宗写完此卷作品之后,想再写一卷,发现已经没有了这种书写的意境,就像其他高明的艺术品一样,再也写不出来的。所以这件《草书千字文》堪称千古神作,其意境之高远,丝毫不输唐代的“草圣”怀素。</p><p>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p> <p>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p>